我国高职院校信用教育的缺失与内化
2016-06-04董树功雷海波
董树功?雷海波
摘 要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信用教育缺失严重,需要通过信用教育来弥补高职学生所缺失的学生信用和职业信用。信用教育是一个内化过程,要依靠层次化的内容和多样化的形式来完成信用教育的内化。高职院校的信用教育可以分成信用意识形成教育、信用能力强化教育、信用行为实践教育三个层次。高职院校的信用教育内化过程应增强外在力量,以多主体协作形成合力,同时要以畅通化的渠道作为外在保障。
关键词 高等职业院校;信用缺失;信用教育;内化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05-0060-04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石。在我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传统信用观念受到严重冲击,政府管理缺位,法律制度不健全,使得我国信用制度建设远远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我国首部国家级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专项规划《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力争从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等四大重点领域全面建设社会信用体系。随着社会信用意识的增强,高职院校学生的信用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近日,教育部公布《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修订对照表,在拟修订的规定中,首次将诚信教育列入学生管理规定,要求学校开展学生诚信教育、建立学生诚信记录,建立对失信行为的约束和惩戒机制、对失信学生可给予警告直至开除学籍等处分。对高职院校学生加强信用教育对于完善社会道德教育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作用。
一、信用教育是职业教育重要内容
职业教育培养出的学生今后将走向工作岗位一线,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直接建设者和参与者,其诚信品质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的诚信体系建设。作为合格的技术人才,信用是必备的品质和素养,职业教育也必须包含信用教育,可以说,信用教育是职业教育的基础、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
高职院校学生的信用教育属于个人信用的范畴,既包括学生信用教育又包括职业信用(Employment Credit)教育,同时需要注意两者之间的衔接。学生信用是指高职学生在校期间以学生的身份应具备的信用品格,涵盖个人道德诚实守信、学习生活履行契约和承诺等。职业信用是指高职学生未来走上工作岗位后,在工作职务和职责方面践行信用行为的意愿和能力,涉及对工作单位的忠诚、保守公司机密、履行劳动合同等。职业信用与员工的个人职业行为表现息息相关[1]。当前社会信用缺失的主要表现为职业信用缺失,而职业信用缺失的滥觞则在于学生信用的缺失。以学生信用教育为抓手,在校园中重塑信用人格,是高职学生具备职业信用、成长为信用人才的前提和保障。
二、信用教育是一个内化过程
内化,即将看、听、想等经过内证实践,所领悟出的具有客观价值的认知体系。内化过程具有持久性的特点,将成为人格的一部分。信用教育与知识技能教育具有鲜明的差异性。知识技能教育强调学为所用,信用教育则具有伦理学与经济学的二重性。伦理学意义上的信用教育是一种道德熏陶与养成教育,经济学意义上的信用教育是侧重提高效率与降低风险等职业人才技能教育[2]。基于此,作为德育工作的一部分,可把信用教育看成是一个内化的过程。
内化过程强调“同化”的重要性,即通过外在力量的灌输与影响,实现个体的领悟、认知和认同,佐证了信用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内化过程强调“顺应”的重要性,即通过环境因素的干预与影响,实现个体的转变、内证和强化,一旦内化成功即不易改变,表明信用教育是动态性和持久性的统一。信用教育的内化过程首先要促成信用意识的形成,通过信用教育使信用成为内化的必然需求;其次要促成信用能力的强化,通过信用教育使信用内化成为人格的一部分;最后要促成信用行为的实践,通过信用教育使信用成为内化之后的外在表现。
三、高职院校信用教育内化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在学生信用教育方面并没有给予足够重视,也有少数高职院校已经意识到信用教育的重要性,但尚未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更缺乏系统的信用教育体系。
第一,信用教育缺失直接导致高职院校学生的信用缺失。学生信用的缺失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信用意愿的缺失,另一个是信用能力(即信用执行力)的缺失。当前我国教育正处于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型期,学生、家长、学校和社会以分数为唯一评判标准的传统观念仍根深蒂固,仍忽略学生的德育工作,这势必造成学生信用品德缺失、个人品格欠缺、综合素质不健全。高职院校学生不守信用的行为屡见不鲜,最常见的不守信行为有作业网上抄袭、考试作弊、言行不一、不守时间、不讲诚信等。据调查,高职学生在学习和考试中的失信行为居第一位,并且更甚的是,部分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这种作弊和抄袭是一种品德缺失和信用缺失[3]。另外,拖欠信用卡、学费缴纳、助学贷款偿还等问题,也是典型的不守信现象。
第二,信用教育缺失必将导致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信用缺失。高职学生的最大特点是在学校就已经在社会实践、企业实训、顶岗实习等环节与企业接触,这就要求高职学生在校期间也应初步具备职业信用,然而就目前情况来看,高职学生的职业信用表现堪忧。很多学生对待实习如同平时上课一样懒散,迟到早退现象严重,漠视实习工作守则,实习协议履约程度差等。有的企业管理人员甚至表示,当前大学生的失信状况是许多企业不愿招收应届毕业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职业信用至少需要在工作后三年内才能培养起来。另外,对于高职学生来讲,还有一个典型不守信现象就是就业中的诚信问题。有的学生在简历中弄虚作假,伪造大学英语四、六级成绩或计算机等级考试成绩,虚构工作经历等。还有的学生签约后随意违约,打乱了企业的用人计划,严重浪费了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
总之,学生信用和职业信用的缺失需要通过信用教育来弥补,而信用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则需要通过在校期间对学生进行信用意愿的培育和信用能力的培养来实现。
四、信用教育内化的内容与形式
为了满足职业教育对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需求,结合当前高职院校学生信用缺失的状况,在高职院校开展广泛的信用教育迫在眉睫。同时也应看到,面对目前职业院校学生薄弱的诚信意识,单纯靠上一堂信用课程来讲信用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内化过程需经历不同阶段,学校和学生的角色都要时刻发生转换,从约束到监督,再从监督到自觉,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伴随着学生学识的增加、能力的增强等整个在校的成长过程。因此,应构建全方位、多元化的信用教育体系,从培养学生信用意愿和信用能力两方面入手,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形式,提升学生信用认知能力和信用执行能力。
(一)信用教育内化的内容层次化
高职院校构建的信用教育体系,首先要把学校内的信用教育内容丰富起来,同时要针对不同阶段学生,遵循学生成长和意识成熟规律,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教授不同的信用教育内容。因此,对在校高职学生的信用教育,应充分发挥学校的主体作用,以校内教育为主要内容,辅之以社会信用环境教育熏陶。高职院校加强信用教育,要以丰富信用教育内容为前提,抓住关键环节,全面实施。校内的信用教育分成三个层次,即信用意识形成教育、信用能力强化教育、信用行为实践教育。三个层次层层递进,互相影响,共同构成高职院校的信用教育内容。
1.信用意识形成教育
信用意识形成教育是第一个层次,居于前提和基础地位,主要任务是唤醒学生的信用意识,帮助学生树立信用观念,实现自我约束和自我完善。这是信用教育最基础的内容。信用意识形成教育是一项贯穿学生整个高职学习期间的工作,在学生没有完全形成信用意识之前要反复进行,在学生已形成这种意识之后仍然要不断进行,巩固和强化这一意识。在这一阶段,学校的主要教育方式是引导、告知和帮助,可以通过开学初的学前教育、考试前的诚信教育、毕业前的离校诚信教育等方式实现。很多高职院校把信用教育停留在这一阶段,只是一味地进行信用教育动员,很难取得预期效果。
2.信用能力强化教育
信用能力强化教育是第二个层次,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信用能力,帮助学生具备履行诚信的各项素质,实现自我充实和自我提高。这一阶段以信用意识形成为依托,并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信用行为的实施和信用品德的养成,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在这一阶段,学校的主要教育方式是培育、促进和强化。在上一阶段接受外在信用教育刺激的基础上,本阶段的重点是如何把意识转化为能力,树立信用观念,辨识信用行为。这一阶段要求学生对以往不守信行为进行反思和批判,摒弃先前“无所谓”“不在乎”的观念,纠正失信后没有受到惩罚而“庆幸”“窃喜”的心态,承认以往失信行为的错误性,思考失信给个人成长、集体荣誉和社会发展带来的恶劣影响。信用能力强化教育应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失信的不可取和信用的重要性,同时在树立信用意识的基础上培育和强化信用行为实践的可能性。这一阶段是信用教育内容的关键,既关乎信用意识形成的巩固,又关乎信用行为实施的保障。
3.信用行为实施教育
信用行为实施教育是第三个层次,主要任务是促进学生信用行为的实施,帮助学生完善信用品格,言行一致,成为行动上讲信用的人。这一阶段是信用教育的最高层次,也是在信用意识形成和信用能力提高的基础上实现的,是信用教育的目标和归宿。在这一阶段,学校的主要教育方式是规范、劝诫和处罚。对于信用行为予以鼓励和褒奖,树立信用典型来正确引导学生;对于没有造成恶劣后果的失信行为予以批评和劝诫,对于恶劣影响较大的失信行为予以处罚和惩治。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学生失信行为的惩处要以学校明确的制度规定为前提,以学校对相关制度进行明确的说明为前提;同时,要给学生申辩的权利,保证学生和校方处在平等的位置上处理此类问题。
(二)信用教育内化的形式多样化
以往对高职院校学生的信用教育多采用学校下达规定或学生社团宣传等形式,与预期的教育效果相差甚远。加强信用教育应采用多样化的形式,多管齐下,营造良好的诚实守信的校园氛围。
1.增加课堂内信用教育内容
目前国内几乎没有高职学校开设专门的信用教育课程。在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的新形势下,应积极思考信用教育如何进入课堂,成为高职学生学习生涯中的必修内容。可行的做法是,在一年级第一学期的政治课程或形势政策课程中,加入至少2课时的信用教育专题,课程考核办法应以在校期间的诚信表现为依据,一旦有不守信行为,则该门课程不及格。以此通过改革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来实现信用教育的目标。
2.加强课堂外信用教育约束
继续发挥学生社团的信用教育宣传作用,可成立专门的“信用协会”来开展这项工作。建议学生会或“信用协会”每学期开展信用标兵、年度信用集体评选活动等。每个班级要至少开展一次信用主题班会,并评选班级信用模范。信用协会可以给班级或者个人建设诚信档案,记录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如若出现失信行为,如作业抄袭、考试作弊等,一经发现则撤销其诚信档案。毕业前,若学生无失信表现,则学校会在学生就业推荐表上肯定其诚信表现,以资鼓励。学生在考试前或撰写毕业论文(设计)前签署诚信承诺书,对学生的作弊行为和抄袭行为起到警醒作用。
3.创新信用教育形式
在当今信息高度发达的互联网时代,原有的局限于课堂与“第二课堂”的信用教育形式发挥作用的范围已受到限制,只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采取终端式输入和多媒体技术,才能将信用教育深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将信用观念根植到学生的思想中去。
五、高职院校信用教育内化的外在保障
外在力量与环境因素是高职院校信用教育内化的外在保障。信用教育的内化过程是高职院校作用于学生的一种助推,这种助推需要多项措施辅助完成。可以说,高职院校学生的信用缺失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社会环境的信用缺失在学生身上内化的负效果。外在力量的强弱与环境因素的优劣是高职院校学生信用教育内化成败的关键。信用教育的缺失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忽视,还包括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和家庭信用教育的淡化[4],因此,高职院校的信用教育内化过程应增强外在力量,以多主体协作形成合力。此外,通畅的教育渠道也是信用教育内化的重要保障。
(一)信用教育主体全面化
高职学生的信用品格不仅仅是个人道德修养问题,高职院校的信用教育也绝不仅仅是学校单个主体能够完成的任务。高职院校信用教育体系应具备多主体的特质,学校、家庭、社会缺一不可。学校要首先做到是一个合格的信用教育主体,学校制度规范要经得起推敲,一旦确定则应严格执行,学校也应实事求是、诚实守信,避免在招生中虚假宣传、在就业率上过度粉饰,树立良好的诚信办学的正面形象。高校教师在教学、科研及生活方面做到言行一致、信守承诺、学术诚信等,用言传身教来引导学生。此外,家庭辅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熏陶对于学生信用品格的形成也尤为重要。在德国,诚信内化是通过家庭教育中的父母以身作则来实现的;在美国和日本,诚信内化则是在学生入学前就开始的,并且在小学阶段和中学阶段不断强化[5]。
(二)信用教育渠道畅通化
畅通的教育渠道可以打破学校传统教育的僵硬外壳,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消极态度,有利于信用教育的实现。首先,信用教育内化过程动态性的特点要求教育渠道通畅化。教育主体的引导和输送过程与教育对象的接受和反馈过程都要通过渠道传输。在畅通的教育渠道条件下,学校实现了不断在信用意愿和信用能力两方面刺激学生,学生实现了不断从认知到反思、从意识到实践的自我强化。其次,信用教育内化过程持久性的特点要求教育渠道通畅化。教育渠道的畅通可以增强教育主体的合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旦内化成功后,巩固内化成果也依赖于良好的信息传导机制。此外,榜样的力量和警示效果也要通过畅通的渠道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