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校精细化合作教学与课程模块化探析
2016-06-04逯长春
逯长春
摘 要 教学组织对于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合作教学侧重于宏观的人才培养模式意义,忽略了教师的能力局限和个体差异。精细化合作教学理念侧重于微观上更加充分的教学合作,强调教师对课程质量的共同责任。通过精细化合作教学可以促进教师教学专业化,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更高层次的教育质量。进行课程精细化的分工、构建以教学为导向的模块课程系统是保障精细化合作教学的两个重要机制;同时,也需要学校高层,尤其是校长提供坚定的领导和组织保障。
关键词 精细化合作教学;教学专业化;模块课程;职业学校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05-0013-04
“合作教育”是职业教育发展最重要的教育理念之一,但合作并非仅意味着“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它还意味着在最核心的教学活动中采取合作的态度与行动。教学合作突破了教师“能力缺陷”,发挥优势协同效应,对于提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价值。但目前,在职业学校教学生态中,教师仍普遍存在着“单兵作战”状态,在几乎全部教学内容和环节中承担起全部质量职责。由于缺乏足够或合理分工的教学安排,以及缺乏标准的规范性课程,加上教师个人教学能力的差异,导致教学质量十分不均衡。为此,本文对精细化的教学合作与以教学为导向的系统标准化的模块课程系统进行探索。
一、精细化合作教学:提高专业教学质量
(一)教学专业化
1966年,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发布了《关于教师地位之建议书》,首次以官方文件形式明确指出“教学应被视为一种专门职业:它是一种公共业务,要求从教者拥有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为此,教师应经过严格的和持续的学习,教师要拥有对学生的教育和福利的个人和共同的责任意识。”还强调“教师专门职业的地位很大程度依赖于教师自身,应努力在一切工作中都达到尽可能高的水平”[1]。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学专业化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改革运动。
根据功能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专业作为社会结构中比较高级的职业形式,它们承担着某些独特的、重要的社会功能,并通过其功能的正常发挥来保障整个社会生活的和谐与稳定。为此,专业人员需要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2]。专业意味着高度复杂的问题情境、高端水平的操作和一流的工作结果。我们说某职业是一种专业性的职业,比如医生职业,医生面对的临床症状非常复杂和多样,需要具备高超的医学水平才能对病人开展恰当的医治。为了能解决高度复杂问题情境中的复杂问题,需要从业者拥有高超的技艺,即深厚的、组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高度熟练、卓越的专业技能。教师职业的对象是有着多样的生活环境和个性的学生,他们之间有着不同的或相同的问题,但根源又是复杂和多样的;教师需要进行细致的、系统的分析,提出解决方案和对策,并进行方案实施;教师一切工作的目的在于尽可能使全部学生都能获得健康的成长和发展。
专业本质上代表的是一种高度,同时它还是一种持续发展的状态,专业化是一种持续的成长过程,强调的是从业者要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修炼,在解决所面临的问题上达到更高层次的水平。所谓教学专业化,其核心就是要求教师以学生发展为目的,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科学、灵活、高效地从事教学和教育工作,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专业化的其他政治、管理或政策方面的措施是专业化外部的、起着重要的保障和促进作用。
(二)精细化合作教学
合作教学是相关教与学的主体合作进行教与学的方式。本文的精细化合作教学是指在专业课程体系框架内,在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时间和精力限度内,相关教师合作备课、团队教研、教学分工、合作授课,目的在于促进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精熟、最好的教学设计、最好的教学方法使用、最好的师生互动以及最深度的教学反思,从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精细化合作教学发展了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有助于达成更高层次的教育质量,是一种积极的教师专业化过程策略。
合作备课与教研。针对同样的教学内容,授课教师进行集体备课,集思广益,齐心协力,设计出最适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流程、教学活动、考核方式等。通过合作备课,生产并共享最优秀的课程资源。教师之间针对课程教学议题相互的、深入的探讨,在课程教学上相互的学习和支持,对教师教学能力和教育质量的提升具有积极意义。
精熟教学内容。对所教主题内容的精熟对于成为专家型教师是必须条件[3]。但在非合作状态下,一名教师要承担多门课程,或一门课程的全部教学内容,而鉴于知识的广度,大部分教师无法对所教内容做到全部精熟。这严重影响了课堂讲解的精细度、深入浅出与方法的灵活选用,不利于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而在精细化合作教学理念指导下,教师的教学内容有着明确的规定,只承担几个特定的教学模块,教师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做到精熟教学内容、最优化教学设计和方法、最有深度的教学反思。对教学内容的精熟保障了教学的专业水准和教学质量。
合作教学的目的。合作教学的直接目的是促进教学的专业化,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根本目的在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发展。由于教学过程基于合作构建,教学行动基于熟练化、资源共享和同僚互动发展,它帮助教师以一种更为成熟的专业态度、技能和行动来处理教育教学事务,这对于提高课程教学效率和效果具有积极意义。
二、精细化教学分工:确立合作教学机制
(一)精细化教学分工
人类最初的职业活动是一种综合性的活动,一个人既要自己种植粮食、饲养牛马、铸造铁器,也要自己打猎、捕捞等。随着生产力、技术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综合性的职业活动日渐消失,产生了专职于铸造铁器的铁匠师傅、专事粮食生产的农民和农场主、以捕捞为生的渔夫等比较专门性的职业,当今社会的职业分化更为精细,伴随着职业分化的同时,每一个职业活动的生产率大幅提升了。分工是社会进化的产物,并推动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分工的直接后果是人们围绕特定对象展开活动,由于活动的高度重复性、问题情境及问题解决的特定性,人们提高了熟练水平和活动效率,推动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教育领域中也普遍存在着分工现象。比如一个专业由很多课程组成,但几乎没有一名教师能教授全部专业课程,而是有一个专业教学团队来分工教授。这是一种主流的普遍的教学分工,但这种分工相对还比较粗糙,如进一步精细化分工,将进一步提升课程教学的效率和效果。所谓精细化教学分工是指基于专业化理论,在课程教学时,依据教师个人所长或经有组织的内容解构,缩小、聚焦教师的教学内容范围,如将一门课程的授课内容分配给三位老师来教授,教师在多个班级重复教授这一特定内容,一改过去教师单独负责全部授课内容、多名教师共同担任相同课程的现象。无疑,精细化教学分工提高了教师对特定主题领域知识的熟练水平,教师可以花更多心思琢磨教学方式,这提高了教学效率。这种教学分工也使学生体验到不同教师的授课风格、保持或激发了对课程的兴趣,提高了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需要指出的是,聚焦及限定教师授课范围,并不意味着限制教师的知识和学术视野,教育仍然倡导教师应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和人文知识。
(二)精细化教学分工与合作需要课程教学安排的彻底改造
精细化教学分工与深度合作教学需要彻底改造原有的课程教学安排方式。在理念上,它倡导的是高度专业化和合作共赢,即通过精细分工达到更高层次的专业化,使教师团队和学生取得共赢。在机制上,它强调系统性的解构课程内容,使之结构化,即通过对专业课程内容的整体性结构化,造就系统性的、标准化的模块课程,做到内容精密组织、有效衔接、规范化和标准化;它强调高度的团队合作,即教师团队是课程构建、实施、考评和质量的统一体。在考评上,它侧重团体绩效建设性的改进和促进教师的自主自觉的学习,即专业与课程教学质量不是由单个教师决定的,它是由专业授课教师集体共同决定的,但这种整体不应是分散性的集合,它应该是彼此支持、相互嵌套、荣辱与共的实践团队,教学考评不再针对教师个体,而是团队性的相互评鉴和建设性改进;它既重视合作,也重视教师的个体专业自觉性和教学过程的控制性,强调团队支持,同僚互助,促进教师成为自觉的学习者和专业发展者。
通过精细化分工,合理分配教师课程教学任务与课程教学工作量。一门课程依照安排由几位教师按教学计划和进度协作实施教学,一位教师负责几个模块,或依据课程模块性质与学生情况由两位教师协作完成一个模块。如条件许可,每个模块内容至少安排两位教师实施教学,以合作备课为基础实施平行或者共同教学。平行教学节约了人力资源成本,比如两位教师共同承担一个课程模块,每位教师分别承担2个班的教学任务,这样每个教师的教学工作量为2个,如果采取共同教学,则每个教师的教学工作量为4个;但共同教学由于同僚协商与评鉴,促进了教师的学习和教学改进,更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模块课程:打造合作教学平台
(一)模块课程
模块课程是基于工业标准件意义上的一个概念。澳大利亚培训课程委员会对模块下了一个最通用的定义:“模块就是自身完整的具体学习单元,它涉及职业教育的一个或几个方面,建立在符合国家目的和目标的预定的理解水平和技能操作的基础之上。模块必须能被单独评价,能在相同或相关研究领域有自己的模块或者与其他模块相连接。”[4]有学者认为,模块课程就是将课程序列化的努力,由学习时间短而相对完整的单元即模块组成,每个模块只需学习6~18周,而不必像传统课程需几年的学习时间。每个模块都有着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各自独立,同时又与其他模块发生水平序列或领域方面的关系,可以组合成更大模块[5]。MES对模块课程下的定义是:在某一职业领域、工作范围内,将一项工作划分为若干部分,这种划分要符合工作的程序和工作规范,要有清楚的开头和结尾,这一划分出来的每一部分即为一个模块。
综合上述理解,模块课程既是一种课程的结构,也是一种教学内容的组织形式。在职业教育中,一个模块即为一个功能独立、结构完整的教学单元,它或者包含一项典型的职业能力,学习者通过数个模块的学习可以获得某个职业特定工作岗位的完整的职业能力;或者仅是一个特定专题的知识。一个模块课程包含数个独立的子模块教学单元,这些子模块教学单元不是单一的形式,它可以是由丰富的学习形式组成。模块课程的基本结构包含五个部分:学习目标;前提性能力;教学方法及时间;内容;成绩测量与标准。本文倡导职业学校自己来定义课程模块,但应凸显课程系统的灵活性、标准性和高效益。通过课程模块化可以有效构建起标准规范的课程系统,这在后续专业重组和方案修订中将显现灵活和效益性。
(二)构建以教学为导向的标准化的模块课程系统
从课程角度讲,教学是课程的实施环节。课程在本质上反应的是教育的知识领域,是教育目标达成的最重要媒介。传统课程设计尽管强调课程内容设计的心理逻辑,但普适性的课程(教材)存在明显的情境适应性不足的问题,这就需要对课程进行情境化改造,即适应学校教育的目标、环境、条件和不同的学生。在这个意义上,构建以教学为导向的标准化的课程系统具有重要意义。以教学为导向的标准化的模块课程系统具有这样几个特点:第一,教学是课程质量的重要决定因素,除课程资料与文本外,影响教学的因素还有教师、各类教学环境和学生,这些都应纳入课程系统予以考虑,它决定着课程目标、内容选择和组织、教学方式方法、教学进度计划、教学活动等详细的规定或建议。第二,标准化,意指不同课程的结构是一致的,即它对于课程目标、内容、实施环境、教学形式与组织、时数、考核、教学建议等有形式上一致的规定性,部分要求具有严格的执行意义,比如最低的课程目标要求,在情境性的教学实施环节教师有自己的控制权,在其他方面教师应接受学校统一性的领导。第三,课程系统是指专业内各门课程之间、课程模块之间要精密的相互衔接,表现在:课程内容不要无目的的重复出现、科学的课程安排的次序方案和教学总量合理,也即课程及课程模块应提出何者在前何者在后的学习顺序,每周总的课时教学不要给教师尤其是学生太大的负担。
作为一种以学校为本位的教学专业化举措,要构建以教学为导向的标准化的模块课程系统,需要职业学校专业系部强劲的和制度化的教务工作机制。系部负责人要组织好专业以及文化课教师进行专业与文化课程内容的整体性分析和模块化。模块课程系统建构结束之后,就容易进行教学和考评的安排、工作量计算等工作。除非未来职业领域发生系统性的、颠覆性的变革,通常情况下,只要针对具体的课程或模块进行修订或增删就可以完成课程体系的完善工作。
四、结语:校长是变革的领导者与支持者
学校是一个系统,系统内任何一个部分的变化都将引起整个系统的变化[6]。因此,实施精细化合作教学和进行以教学为导向的标准的模块课程系统的课程变革需要来自学校最高领导层的强大的领导和组织保障。特别是作为学校的校长有责任领导课程变革、保障课程高效和高质量的实施,有责任形成一种促进学生进行良好学习的教职员工和教学的环境。变革伊始,工程浩大,只有校长领导和支持这一教学形式与课程的变革,提供坚定的组织保障和一定的授权,这一变革才会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