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背景下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
2016-06-04徐孟林
徐孟林
摘 要 在马鞍山市产业转型升级,三次产业融合式互动提升,对高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迅速增大的背景下,针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层次、管理机制、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一方面,需要建立职业院校与产业发展对接机制,加强政府统筹,建立市场信息交流和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公共实训平台;另一方面,需要加快职业院校发展模式改革,明确定位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调整专业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 产业结构;高等职业教育;转型升级;专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05-0008-05
一、马鞍山市产业结构发展趋势与人才需求新特点
(一)马鞍山市产业结构发展趋势
安徽马鞍山作为工业型城市,在世纪之交就面临着转型发展的课题,并努力实施产业链扩展延伸型和多元综合型兼备的产业转换模式[1]。分析马鞍山近年来的三次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马鞍山市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见表1。从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来看,2011年以来,第一产业比重基本稳定,变化不大,第二产业比重连续四年下降,平均每年下降1.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连续四年提升,平均每年提升1.1个百分点。从就业结构来看,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基本保持稳定,第二产业就业比重明显逐年降低,从2010年的35.1%降到2013年的31.1%,四年间下降了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则明显逐年提升,从2010年的33.9%上升到2013年的37.4%,四年间提升了3.5个百分点。可以看出,马鞍山三次产业发展状况表现为第一产业保持稳定,第二产业仍居于主导地位,但比重呈下降态势,第三产业则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从产业比重看,三产结构表现为“二三一”的结构模式,但从就业比重看,三产结构有着向“三二一”模式发展的趋势。
来源:根据2013年马鞍山统计年鉴和2014年马鞍山统计年鉴整理
进一步分析马鞍山的工业化水平,可以更加明晰马鞍山的发展阶段和发展趋势。判断一个地区工业化水平主要要素有:经济发展水平、三次产业结构、制造业增加值、城镇化率和就业结构等,研究者结合相关理论研究和国际经验估计确定了工业化不同阶段的标志值,见表2。到2013年,马鞍山人均GDP为9511.50美元(2010年为 9000美元),第一、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为6.2%、64.5%、29.3%,制造业480亿元,占总商品增加值的52.5%,人口城镇化率62.57%,第一产业就业比重31.5%。根据这些指标,参照工业化不同阶段的标志值,可以判断马鞍山工业化水平已开始迈进工业化后期阶段。
不同的工业化阶段有不同的主导产业,工业化后期的制造业由资本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换,主导产业是以高端装备制造、汽车等为代表的高技术制造业,此外,生产性服务业也会加快发展[2]。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出现新的特点,那就是受以美国为代表的工业化国家“再工业化”的影响,制造业服务化已经成为全球产业发展的一种趋势,相应的,我国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升级的方向从单纯提升服务业比例向促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相互增强发展转变[3]。为适应这样的转变,马鞍山继2009年提出构建“6653”①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战略后, 2013年又出台了《马鞍山市生产性服务业重点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实施方案》。根据规划,马鞍山市将重点建设港口物流基地、钢铁生产交易产业园、汽车及零部件生产交易产业园、电子信息生产交易产业园和绿色建筑装饰材料产业园。这一格局设计是典型的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相互增强的发展模式。马鞍山产业转型升级不是简单按照“由第一产业占主导地位到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进而到第三产业占主导地位”的传统工业化进程演进的[4],而是通过新技术在三次产业的广泛运用,使得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互影响和互相促进,推动经济不断向前发展,在这种发展中,既有装备制造、汽车制造等主导产业的规模扩张和质量提升,也有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新兴产业的兴起和壮大,也有纺织服装、造纸印刷、机械加工等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提升,更有生产性服务业、生活型服务业和农村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的迅速发展。总之,马鞍山产业发展格局呈现三次产业融合式互动提升的发展特点。
(二)马鞍山市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的人才需求新特点
三次产业融合式互动提升的发展特点决定了技能型人才需求的特点,那就是各类人才需求的层次不断提升。产业发展的内部层级提升的本质是技术的更新提升,因此,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相应的要求人才供给的转型升级,尤其是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对高技术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数量、质量和结构上新的迫切要求,突出表现在高技术技能型人才与市场需求存在很大差距。以2014年马鞍山市第一季度人力资源市场职业供求状况为例,初级技能和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人才的求人倍率分别是1.35和1.26,在各级人才需求中处于最低位段;而高级技能、技师、高级技师的求人倍率分别达到1.78、2.17、4.07,在各级人才需求中处于最高位段。到第四季度时,人力资源市场职业供求状况依然呈现以下态势:初级技能和初级专业技术职务求人倍率分别是1.34和1.54,而高级技能、技师、高级技师求人倍率分别达到1.80、2.50、8.14。这说明马鞍山市低端的技能型人才基本能够满足市场需求,但高端的技能人才缺口较大。可以看出,马鞍山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结构,特别是高技术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新要求,马鞍山现有的人才储备和培养速度与市场实际需求存在很大的矛盾。这为马鞍山市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课题。
二、马鞍山市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一)马鞍山市职业教育取得的成就
工业发展在马鞍山城市发展进程中具有突出的地位,市政府对技能型人才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历来重视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始终把职业教育发展列入城市发展规划。继2007年制定实施《马鞍山市职业教育2008—2012年发展规划》后,为更好更快培养转型发展急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马鞍山市把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放在战略性地位,制定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的若干实施意见》。为落实《意见》提出的目标,市政府又配套出台了《马鞍山市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发展评价指标(暂行)》。由此,马鞍山市职业教育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一是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近年来,马鞍山市职业教育累计投入资金近10 亿元,对一些学校进行了撤并、重组,5 所职业院校实现易地新建。目前,全市职业教育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达7958.94元,主要办学指标生均占地面积44.43 平方米、建筑面积19.83 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值4279.86元,校均专用设备费达500 万元以上,全市80%以上的中职学生都享受到了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二是职业教育规模和内涵建设得到提升。目前,全市共有高职高专院校3所,在校生达1.5万人;中等职业学校15所,在校生达3.8万人,有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5所(含国家级改革发展示范校3所),省级示范中等职业学校2所,省重点建设示范性专业13个,省重点建设实训基地11个,省级专业职教集团2个。
(二)马鞍山市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职业教育层次结构有待完善
马鞍山市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办学规模得到巩固和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示范性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还有待健全,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充分的同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却相对滞后,办学层次局限在三年制专科层次,主要以培养中低层次的技能型人才为主体,高层次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较小。2014年,安徽省开始试水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培养高层次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但马鞍山高职院校由于多种原因没有进入试点范围。随着马鞍山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层次也会越来越高,仅有专科层次和中等层次的职业教育显然已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2.管理协调机制条块分割严重
目前,马鞍山职业教育管理是历史自然形成的多头分散管理模式,如本市仅有的3所高职高专院校分属教育、人社和企业三个不同的管理系统。在同是教育系统内部,中职学校和高职高专院校又分属“成人与职业教育办公室”和“高等教育办公室”两个不同的职能科室管理。市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统筹协调作用局限于隶属本系统的中等职业学校,对本系统以外的学校和行政级别相对高一级的高职高专院校的作用大大降低。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需要地方的职业教育及时进行应激调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过程也是政府、学校、企业等各种利益关系的协调过程,需要发挥政府在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的引导、规范和督导作用,而多头分散管理显然不利于政府的统筹规划,不利于政府协调关系、整合资源、统筹发展作用的发挥。
3.专业建设滞后于产业调整发展的需要
马鞍山市高职高专院校的专业群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专业类型不断增多。但是从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角度考虑,专业设置覆盖面、内涵建设以及与经济发展多元性要求适应度均有待改善。对全市3所高职高专院校的专业设置和建设情况进行调查,从中分析出如下问题。
特色优势专业发展不足。马鞍山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有2所相继于2003年和2004年由原来的技工学校和中等师范学校升格而来,另1所于2008年由挂靠地方本科院校的小规模办学实体独立设置而来。因此,马鞍山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史较短,专业建设内涵发展程度相对较低,特色优势专业较少,目前全市3所高职高专院校总计开设专业65个,省级特色专业16个,而且有9个聚集在制造大类和文化教育大类。聚集在制造大类,反映了专业建设对应了马鞍山以钢铁立市的历史发展特点,聚集在文化教育大类。一方面,这个类别的专业是每个城市的普遍共性需求;另一方面,文化教育类专业建设成本较低,有利于学校短期内获得规模扩张。但这种聚集特点显然与当前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要求存在差距。
专业设置不全面、不平衡。马鞍山3所高职高专院校目前开设的65个专业,涵盖13个大类,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的制造大类和第三产业的电子信息、财经和文化教育等大类,这四大类分布专业数分别是13个、9个、8个和16个,这些专业数占开设专业总数的70.8%,而且这四大类专业招生规模也历来保持高位,以2013年为例,占当年招生总数的70%。土建、轻纺食品和旅游大类各自开设专业数不超过4个;农林牧渔、交通运输、材料与能源、医药卫生和公共事业等5个大类各自开设的专业仅有1个;而生化与药品、资源开发与测绘、水利、环保气象与安全、公安、法律等6个大类则没有开设专业。所以马鞍山高职高专院校专业覆盖不全面,已开设的专业在类别分布上极度不平衡,这与马鞍山市三大产业融合互动提升式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不匹配。2008年后,马鞍山市提出要培育壮大新材料业、新光源业、新能源业、节能环保业、生物医药业、电子信息业等新兴产业。2013年,马鞍山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455.67亿元,比上年增长36.1%,增幅居安徽省首位,但服务新兴产业的专业设置数仅11个,占总设置数的16.9%,而且大都集中在电子信息业(占9个),而在新材料业、新光源业、新能源业、节能环保业和生物医药业方向的专业设置非常缺少。2012年,安徽省对马鞍山市进行了行政区划调整,原巢湖市的城镇化发展程度相对较低的和县和含山县划入本市后,加强农业基础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城镇化建设水平成为马鞍山市经济社会发展新的课题,但服务农业、水利基础类专业设置数太少(只有1个),占总设置数的1.5%,而且招生规模很小,2013年招生40人,只占总招生数的0.65%,其后两年的招生数更低。这种专业设置分布现状与本市产业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有着巨大的差距。
三、马鞍山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策略
(一)建立职业院校与产业结构调整对接的保障机制
1.强化政府引导作用
产业转型升级,尤其是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高等职业教育加快改革发展步伐,要对职业院校的办学定位、办学特色、发展规模、专业结构进行科学的顶层设计,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学校、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也需要政府加强引导和协调。鉴于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产业转型升级急需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建议在市政府层面建立市属高校管理机构,加强协调统筹力度,打破政府部门、行业、企业与职业教育的界限,建立高效管理体制,保证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向能够对市场需求做出及时反应。
2.建立信息共享平台
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应该按照产业发展需要来确定,但是政府对区域产业调整的政策信息、企业长期和近期发展需要的人才规格与数量信息没有畅通的渠道及时传递到学校。因此,需要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把政府调整产业发展的各种规划、政策倾向、招商引资、企业落地情况和企业人才需求以及学校人才培养状况等信息通过公享平台及时发布,保障政府、企业和学校在人才培养、供给和需求上的紧密联系,促进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保持高度的契合。
3.建立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公共实训平台
目前,马鞍山市有19个公共职业培训和鉴定基地,但因为这些培训基地面向的是普惠性就业群体或传统行业的技术工人,其职能主要开展低端职业技能培训,培训能力不能满足产业升级对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需要建立面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公共实训平台。由于高技术技能型人才需要的实训师资要求较高,而且设备先进而昂贵,单靠任何一个企业或学校都不可能拥有全部的优质实训条件,这就需要借用互联网技术,把本市甚至周边地区的符合要求的师资资源、先进的实训设备以虚拟性管理模式统一集合起来,建立动态的实训资源库,而后由一个相对独立性的管理中心根据学校和企业的需要,以服务外包的形式提供优质的实训服务。虚拟管理以信息网络为依托,有利于整合院校、企业和社会的实训资源,达到共建共享、服务社会的目的。这种管理模式已在江苏等地区多个城市实践运用,并取得较好成效[5]。
(二)加快职业院校发展模式改革
1.明确服务定位
马鞍山市中、高职教育定位存在很大的模糊性,很多中职专业和高职专业的培养目标趋同。政府要加强统筹指导,对高等职业教育在顶层设计上应该更多地将其定位在为地方产业发展与调整服务。高职院校的办学思路要主动适应产业结构的转型与升级,主动把企业作为与院校自身同等地位的人才培养主体,根据企业或行业指导委员会提出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种类、规模和结构,共同制定相应的专业标准、行业岗位标准、课程标准、职业资格标准,并根据这些标准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培养人才。在明确服务定位的同时,应该走集约式专业发展模式,实现差异化发展,避免和其他院校在专业上重复设置、重复建设。这就需要学校根据自身的办学历史、文化特色和师资优势,根据产业发展要求,恰当选择产业方向作为自己的服务对象,围绕某一产业链及其岗位群设置专业,提升专业内涵建设,发展优势特色专业群。
2.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
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是产业技术的转型升级,是信息化技术等高新技术在国民经济各产业各部门的广泛运用,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具有战略性、导向性、创新性的特征,对人才的技术技能层次要求比较高,需要加快本科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马鞍山高职院校应积极争取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从本产业转型升级对高技术技能型的迫切需求出发,选择优势特色专业与马鞍山本地、南京、芜湖、合肥等周边本科高校合作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建立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尽快形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新途径,支撑马鞍山新兴产业发展。
3.调整完善专业设置
职业教育直接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区域产业结构是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的直接依据,专业结构反映了人才培养的类别和规格,专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要与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相一致。根据马鞍山产业发展态势,本市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应该进行相应调整。第一产业农林牧渔类专业,除了设置观光农业专业以外,可以研究设置都市农业装备应用技术、现代农业、生态农业技术、农产品加工与品质管理等专业。第二产业方面,目前传统制造业方向专业设置较多,对应新兴战略产业方向专业设置较少,这既需要对老专业进行专业内涵建设的转换和提升,以适应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需要,也需要适应新兴产业发展,增加和扩大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和节能环保类的专业设置数量和规模。对应马鞍山“一基地四园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方向,以及休闲旅游业发展目标,第三产业方面应该提升生产性服务业专业的设置,如金融、保险、法律服务、服务外包、商务经纪与代理、市场开发与营销、物流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广告经营管理、包装技术与设计、休闲服务与管理、科技成果中介服务、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等。
4.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校企合作的内涵发展是培养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根本途径,战略新兴产业企业是使用高技术技能人才的主体,也是人才培养的主体,政府要完善校企合作的制度规定,引导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提供实习实训平台,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双元制、企业导师制等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新途径,尤其要积极开发利用企业现有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资源,使之成为校企合作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的“助推器”和“孵化器”。目前,马鞍山有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3个,市级首席技师50人,这是实践现代学徒制、双元制、企业导师制的优质资源,他们大都分散在各大企业,建议制定合理的鼓励政策,规定大师工作室和首席技师服务职业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引导他们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提升校企合作内涵建设,保证人才培养更加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