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职校生源与普高生源学生英语学习动机比较研究
2016-06-02王丽媛
王丽媛
应用型本科院校职校生源与普高生源学生英语学习动机比较研究
王丽媛
摘要:以应用型本科院校江苏理工学院为例,对职校生源、普高生源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展开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应用型本科院校职校生源、普高生源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存在显著差异,普高生源学生的融入型动机强于职校生源学生,而职校生源学生的工具型动机强于普高生源学生;(2)英语学习效果与融入型动机之间具有显著正相关。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学习动机;比较研究;职校生源;普高生源
动机是激励人们采取行动的心理动因。人的各种活动都源于一定的动机。有关学习理论的研究表明,对学习效果起决定作用的是学习者本人。而学习者之间出现的差异除了智力、个性等自然禀赋外,主要取决于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是否明确持久。已有研究表明,不同类别(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等)的学生其学习动机往往具有差异性[1-4]。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生源日益多元化,职校生源、普高生源学生在英语学习动机上是否存在差别?如何针对不同生源类别学生激发其英语学习的动机?这些问题的回答对于进一步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推进大学英语教学内涵建设、提高大学英语整体教学效果具有现实意义。
一、英语学习动机理论
Gardner & Lambert把学习外语的动机分为工具型与融合型。[5]工具型动机指将英语作为工具,服务于自己未来的工作和生活需要;融合型动机是对目的语及其文化感兴趣。Hatter把动机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英语学习的内部动机指学生对英语语言本身或英语国家文化有浓厚兴趣,愿意享受英语学习乐趣。内部动机占主导的学生会主动、积极地参与英语学习,对不同文化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动机作用持久。[6]外部动机占主导的学生,其学习动机来自外界的影响,比如为了得到高分,或为求职就业做准备等。外部动机具有强制性和短时性,一旦学习目的达到,英语学习热情就会骤降。内部动机持续时间较长,可以帮助英语学习取得长远成就。两种动机往往并存并相互转化。
二、英语学习动机问卷调查
(一)问卷调查的目的
本次调查旨在了解:(1)职校生源、普高生源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工具性动机、融入性动机)是否存在差异?差异是否具有显著性?(2)英语学习效果与工具型动机、融入型动机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相关性是否显著?
(二)问卷调查的实施
2014年10月,江苏理工学院大学外语部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英语学习动机问卷调查。调查借鉴了陈冰冰(2010)编制的问卷并作适当调整。[7]该调查覆盖面广,涉及全校各学院、各层级和各大学英语任课教师的职校生源和普高生源班级,保证了调查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调查对象中,职校生411人,普高生649人。共计收回有效问卷1 060份。本次学习动机问卷采用利克特五点量表,共8项。第1~4项考查融入型动机,第5~8项考查工具型动机。用SPSS19.0对问卷进行3次内部一致性检验。问卷前4项的Cronbach's α值为0.698,后4项的Cronbach's α值为0.620,整个问卷的Cronbach's α值为0.727。内部一致性检验结果表明,学习动机问卷的信度较好。问卷的效度检验采用探索因子法(EFA),两个潜变量(融入型动机、工具型动机)由相应题项测得,与理论设计相符;且绝大多数因子负荷大于0.60,最低为0.467,数据显示,这两潜变量的结构效度良好。数据的统计分析均采用SPSS19.0进行。
(三)问卷调查的结果
1.职校生源、普高生源学生在英语学习动机上的差异。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表1),在学习动机上,职校生源、普高生源学生不存在显著差异(P=0.204>0.05, MD=0.533 9)。但是,在融入型动机上,两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20<0.05),且职校生源学生的融入型动机弱于普高生源学生(MD=-0.12731);而在工具型动机上,两者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P=0.020<0.05),职校生源学生的工具型动机强于普高生源学生(MD=0.252 11)。这一结果表明,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尽管职校生源学生和普高生源学生的学习动机程度总体相当,但普高生源学生的融入型动机强于职校生,也就是说,与职校生源学生相比,普高生源学生有着更强的内在动机,他们对语言这一交流媒介本身、对语言承载的文化等感兴趣,普高生源学生有着更强的内在动因去提高语言水平、拓宽视野;而职校生源学生的学习动机更多地是源于四六级考试、获得学位(或学分)以及未来就业等。职校生源学生、普高生源学生在问卷各题项上的差异(表2)也进一步说明了他们在英语学习动机上的这一倾向。
表1 职校、普高生源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表2 职校、普高生源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各题项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2.英语学习效果与融入型动机、工具型动机之间的相关性。皮尔逊相关分析的结果显示,英语学习效果与融入型动机之间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r=0.181,p=0.000<0.05);而学习效果与工具型动机之间不具有显著的正相关系(r=0.016,p=0.602> 0.05)。这可能是因为融入型动机是一种内在的动机,是学习者对目的语及其文化感兴趣,这一动机具有持久性和稳定性,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英语学习,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三、问卷调查结果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启示
(一)激发不同生源类别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
鉴于职校、普高生源学生在学习动机类型上的差异,教师应采取相应措施激发其学习动机。对于职校生源学生,在保护好其外部动机的同时,又要增强其内部动机。由于职校生源学生工具型动机较强,教师应重视学生实际应用语言能力的培养。选择教材时,应注意教材的实用性和实践性。针对普高生融入型动机相对较强的现状,可将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重要学习内容。教材选择时,教师应考虑学生对目的语文化的需求,选用文化内涵更为丰富的文本。同时,也应让普高生源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英语在考试、升学、就业等方面的重要性。另外,教师应明确如何有区别地维持和激发不同生源学生的学习动机,制定符合其英语学习动机特点的学习任务,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激发学生的融入型动机或内部动机
1.认识融入型动机的特点,把握融入型、工具型动机之间的关系。融入型动机或内部动机有3个特点:渴望求知、追求成功与挑战、体验刺激。为了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对内部动机的要素有充分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成就感、品尝成功的喜悦,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就更有信心。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认为,想形成学生的内部动机,或把外部动机转化成内部动机,就要充分利用学生天然的好奇心,激发他们主动参与探究学习活动,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无疑比学生为分数或奖励而学习会具有更深远的意义,更有利于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6]
2.改进课堂教学模式,综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应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将课堂讲解与网络学习等相结合。应尽可能采用互动式、探究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语言学习兴趣。应将传统教学手段(粉笔、黑板等)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投影、多媒体等)相结合,进行巧妙设计,发挥各种教学手段的优势。同时,还应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语言活动的意识,使其体验到使用英语的快乐。另外,教师要优化课程设计,唤起学生潜在的好奇心和迫切的求知欲,使其带着兴趣学,让其感受英语学习的挑战和刺激,体验英语学习的成功等。教师还应创造环境引导学生说英语,尽量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也可让学生对国内外时事展开讨论或辩论,并适当引入英语语言文化知识。此外,教师还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让学生始终有新颖感,使其乐于学。
3.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教师在承认外部动机的同时,应采取方法措施不断提高学生的内部动机,使两种动机协调发展,促进学生英语学习效果的提升。传统课堂(第一课堂)在时间、空间上受到局限,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学习的效果。第二课堂的组织和发展将有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弥补第一课堂的不足。教师要利用课内外时间多向学生介绍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优秀文化和文学艺术等,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教师可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如:举办英语节、举行英语演讲比赛、写作比赛、影视配音等,让学生在丰富的课外活动中感受英语语言文化的魅力,从而喜欢学习英语。
4.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成功是诱发内部动机的强烈因素,只有满足学生的成功感,才能增强其学好英语的信心。[8]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管理,注重过程考核,把课前预习、课堂参与度、课后作业和自主学习等各个教学环节纳入课程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形成性评价对英语学习的促进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形成性评价结果能及时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能经常性地刺激学生的外部动机。当学生看到每次的努力都得到相应的评价时,就会不断地努力。而持续的努力必然会促进学生运用英语能力的发展,而能力的不断发展反过来会促使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促使他们产生内部学习动机,实现理想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周燕,高一虹.大学基础阶段英语学习动机的发展[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2):113-118.
[2]李炯英,刘鹏辉.我国外语学习动机研究:回顾与思考(2004-2013)[J].外语界,2015(2):34-43.
[3]郭继东.研究生英语学习动机与成绩、性别之关系研究[J].外语界,2009(5):42-49.
[4]王佳.英语学习动机的性别差异与融入型动机的化解[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10):108-109.
[5] Gardner R.C.&W.E.. Lambert. Motivational variabl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J]. Canadian Journal Of Psy chology,1959(3):24-44.
[6]王俊萍.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调查与分析[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09(11):123-125.
[7]陈冰冰.大学英语需求分析模型的理论构建[J].外语学刊,2010(2):120-123.
[8]董瑞婷.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45-47.
[责任编辑陈国平]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6)06-0049-03
作者简介:王丽媛,女,江苏理工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英语教育。
基金项目:2014年度江苏理工学院教学改革与研究(重点)项目“转型期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分类教学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1161081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