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学校课程管理现状浅析

2016-05-31张力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课程管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

张力

【摘 要】文章基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现状,结合课程管理的特点,研究分析我国当前课程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

【关键词】高等学校 课程管理 教学质量

理论基础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式教育步入了大众化发展的阶段,如何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已成为各大高校普遍关注的问题,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高校亟需改进课程管理质量从而保证课程质量并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1.课程管理的涵义:对于课程管理的内涵,我国学术界主要从两个角度对其进行界定。一是以“课程”为中心词对课程管理进行阐释,二是以“管理”为中心词对课程管理予以界定和阐释。

2.课程管理的特点:复杂性。高校的课程实施不是独立于教师与学生之外的过程,既同管理者的教育和管理观念有关,也同教师的专业素养与学生的知识结构、态度、情感密切相关。多变性:学校课程实施中,不同科目、不同类型的课程会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科目、不同课程类型对教学设施、教学环境要求不同,具体实施步骤、策略以及形式更是千差万别。多元化:纵观当前课程管理,参与人员之广泛和有代表性是空前的,不管是在制订课程计划、教学大纲,还是教科书的编订、选用,都注意吸引各方面的代表参与。

文献综述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课程视导与开发学会的主要领导者Alexandria在其撰写的教育年鉴中正式提出了课程管理这一概念。我国对课程管理问题的研究与国外基本是同步的。我国最早对课程管理问题进行专门研究的学者是赖先朴教授,他于1989年发表了《英格兰和威尔士的中学课程管理(上、下)》一文,强调了课程管理的重要性,并指出课程管理理论与课程评价理论一样是课程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对课程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课程管理发展现状的研究。郭德红(2012)、张晓蕊(2013)、郑向阳(2013)、王昕旭(2014)、曹宇煌(2015)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阐述了自己的理论。

高等学校课程管理现状

1.课程内容的设置不合理,学习年限规定过于严格

长期以来,我国大学的必修课分量过重,致使学生的视野局限于狭窄的学科领域,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受到压抑。

2.课程实施的管理不完善,课程管理模式死板僵硬

目前,我国对课程实施过程的管理尚处于初建阶段。因此,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培养方案的制订、专业课程计划的实施等都会随着教师的能力、学生的特点、学校环境的变化对课程的实施产生影响,这就需要课程管理者认清课程实施过程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对课程实施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不确定性和易变性有所准备。

3.课程评价的管理不够完善

课程评价既是一种信息反馈的过程,也是一种质量保障的手段。目前,我国仍有部分高校在沿袭传统的奖惩性的课程评价。这种课程评价体系在评价取向、评价结果、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和手段、评价主体、评价标准以及信息反馈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问题。

4.课程管理队伍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不高

我国高校课程管理的主体主要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的管理者。长期以来,我国高校课程开发的主体是课程专家和学科专家,他们开发出的新课程作为“产品”推向教师,教师作为“消费者”去“消费”这些“产品”。调查显示,在参与课程管理的人员中,学校行政人员占50%,课程专家占25%,教师及学生参与度低,主观能动性较弱,参与课程管理的各类人员比例失调。

课程管理对教学质量的影响

2010年5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改纲要提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推进课程改革。课程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对培养高质量人才、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课程改革涉及课程的规划、实施、评价等各方面,推进课程改革势必需要有规范、合理、有效的课程管理制度作为前提条件和基本保障,为此建立适应现阶段高等教育发展的课程管理制度变得十分必要。

高等学校课程管理优化措施

1.强化课程管理意识,充分发挥教师、学生和社会力量的积极性

教师既是课程决策的参与者,又是课程实施的执行者,他们了解课程的各个环节和细节上的问题。因此,要赋予教师更多的自主权,在课程的编制、实施和评价反馈等方面,加大教师的参与度;同时,学生是课程质量评价反馈的重要力量,因此,在课程的编制和评价等方面,应强化课程管理意识。

2.构建更具弹性的课程管理制度

改革我国目前划一的学制系统,实行弹性学制,才能真正促进人的发展,既解决了课堂与实践脱节、学生普遍缺乏实践经验的问题,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高等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节约教育资源。

3.完善课程管理与教学质量评价制度

高校应当建立相应的管理与评价制度,如课程评价制度、课程审议制度、教学管理条例、激励制度等,管理层、教师和学生必须明确各自在课程管理中的责任与权利。

4.严格课程更新程序,建立课程淘汰机制

建立严格的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更新机制,使学生所学知识能紧跟学术发展前沿。以课程经费分配方式来控制开设课程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郭德红:《财经类高校本科课程管理制度改革的思考》,《教育与职业》2012年第9期,第146-147页。

[2]张晓蕊:《我国高校课程管理现状与对策》,《东北师大学报》2013年第2期,第164-167页。

[3]郑向阳:《浅析教务处课程管理》,《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3年第26卷,第3期,第127-128页。

[4]王昕旭:《学校课程管理研究》,《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30卷,第23期,第3-10页。

[5]曹宇煌:《关于我国大学课程管理体制改革的几点思考》,《亚太教育》2015年第3期,第210-211页。

作者单位: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咸阳

猜你喜欢

课程管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发展视角下中小学课程管理问题探究
学校发展视角下中小学课程管理问题探究
关注学习过程 提升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浅谈高校廉洁教育的对策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高等学校教学及科研设备政府采购操作实务
浅谈高校宿舍管理与宿舍文化建设
基于学校课程体系文本分析的学校课程管理组织建设现状研究
——以京、川、浙三地58所学校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