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芥川龙之介《中国游记》之中国“坏话”的全新解读

2016-05-31姜丽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坏话芥川

姜丽

【摘 要】芥川龙之介是日本新思潮派的作家,自幼接受汉文化,一生创作148篇短篇小说,其中近20%的小说都是与中国相关的。芥川对中国的憧憬和向往使他对取材于中国题材的小说进行改编,使之具有烂漫色彩。由于这种中国情结的影响,芥川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国外旅行选定了中国并发行了单行本《中国游记》,这本书的发行给中日文坛带来了巨大冲击。本文从《中国游记》相关的先行研究出发,对《中国游记》进行全新解读。

【关键词】芥川 中国游记 坏话

本论文受2015年渭南师范学院人文社科类育苗项目支持,项目编号:15SKYM09;本论文受陕西省军民融合研究基金项目支持,项目编号:12JMR08。

与《中国游记》相关的评价

1.对《中国游记》持平和姿态的评论

对于芥川龙之介在《中国游记》中对中国现状的“讥讽”问题,夏丏尊同郑心南是以一种较为平和的姿态去理解和接受的。夏丏尊在编译的《芥川龙之介氏的中国观》一文的题记中指出:“凭心而论国内的情况,原是如此,人家并不曾枉加故意地夸张,即使作者在我眼前,我也无法为自国争辩,恨不得令国人个个都阅读一遍,把人家的观察作为明镜,看看自己究竟是怎样一副尊容。”作者对芥川在《中国游记》中对中国现状不留情面地暴露作出了中性的评价。另外一位是郑心南,他在《芥川龙之介》里讲道:“不能以他是外国人便认为是有意轻蔑,而现,他对于本国社会的讽刺,更来得厉害吧!”但是像夏丏尊、郑心南这样去理解和接受《中国游记》的人,只占到极小的一部分而已。

2.中日两国对《中国游记》的批判

中国文坛于上世纪20、30年代就掀起了对芥川作品评论的热潮。最早接触《中国游记》的文人都对它进行了严厉的批判。例如:评论家韩侍桁,他最早对芥川《中国游记》进行了批判。在《现代日本文学杂感》中韩侍桁指出:“我自从看过芥川的《中国游记》后,我总对于他不抱好感,及至再看他的出世作品《鼻》与《罗生门》,我对于这位作家的艺术良心就起了根本的疑问了。”之后的冯子韬在《芥川龙之介的作品作风和艺术观》的序言中指出:“芥川的作品是表现某种性格在某种环境中如何发展的记录,换到历史小说上来说,就是一种时代特色的记录,的确像他的自知之明一样,也许有人因读他的作品而打哈欠呢。”另外以“丁丁”署名的人在《中国堕落观》一文中提到:“芥川是极端讽刺着我们中国人没有科学的头脑,而《中国游记》更是充满着鄙视、厌憎,讽刺的气息。”最后要提到的是大作家巴金,巴金在《几段不恭敬的话》中对芥川的作品进行了强烈的批判,提出芥川的作品是除了形式以外,就一无是处了。认为芥川的作品用“空虚”两个字进行批判是最合适的。像韩侍桁、巴金这样对《中国游记》进行激烈反击的中国文人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在日本,对《中国游记》怀有厌恶情绪的要提到的便是同芥川同时代的村松梢风了。他在《评芥川氏的〈中国游记〉》一文中提到芥川对当代中国的赤裸表达有欠文雅。吉田精一也曾指出芥川的《中国游记》是从小说家的视角对中国当代的现状及将来进行深一步的分析,这和读者所期望的结果有所偏差。武田泰淳在《中国小说同日本小说》中提到,芥川毫无顾忌地将自己心中所想表现出来,完全没有考虑到中国国民当时的苦恼,这是一种自私的表现。之后的日本文坛也陆续出现了一些否定评价。神田由美子在对《中国游记》的谈话中也曾指出芥川在写《中国游记》的时候,故意忽视了处于“中华民国十年”这个激荡的政治格局,与中国著名的政治家、革命家会面之后也没有表现出来特别多的政治兴趣,而是更关注了“中国风俗”、“中国美人”等自己心中印象的中国形象。中国之行给芥川带来的冲击让芥川一度逃避现实,继而更愿意在心中保留原有的中国形象。日本很多作家包括宇野浩二、三好行雄等都曾指出芥川在中国的旅行,不仅使原本体弱的芥川身体更糟,而且对芥川心理上的冲击更大。因此,中国之行也成为芥川文学艺术道路上的一大路障。也确实如此,芥川文学在中国之行之后,文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中国游记》受到中日文坛排斥的原因分析

关于《中国游记》受排斥的原因,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中国游记》的作者芥川龙之介是近代日本文坛上备受关注的作家,是新思潮文学的重要领头人,在日本乃至全球的影响力都是非常大的。在芥川之前后,也有很多作家到中国来旅行,但是并没有一个人将在中国的所见所闻以单行本的形式进行发表。并且,芥川的中国之行是受到当时日本媒体的委托而来的,他的所见所闻就不是芥川一个人的所见所闻了,而是要传达给全日本的所见所闻,这次旅行本身就备受关注。有了这样广大的读者群,《中国游记》带来的影响力势必很大。

其次,从作品表达上来看,《中国游记》一改芥川以往的文笔风格,直白、赤裸的语言表达,给含蓄的中日两国人民带来了极大的思想冲击。内容上来看,芥川对中国各地反日运动的直白表述,在中国沈阳目击日本人之后而流露出来的对黄祸论的感想等言词,引起了大批日本读者的不满。对中国人民及民风的用词也是比较犀利的,在中国人民的心中作为外国人的芥川的语言表达是一种蔑视,这也引起了中国读者的反感。

最后,当时中国的国情也是《中国游记》备受排斥的重要原因之一。《上海游记》、《江南游记》、《北京日记抄》等作品汇编成的《中国游记》于1925年末发表。当时的中国在帝国主义殖民统治期间,他们大肆虐杀中国人,肆无忌惮地侮辱中国人,中国人民备受凌辱,何谈人格尊严。当时中国灾害不断,政府失职,导致人民长期处于饥饿半饥饿状态,连饭都吃不饱的中国人,在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下,自尊心、自豪感都是“奢侈品”。王向远的《芥川龙之介与中国现代文学——对一种奇特的接受现象的剖析》中,也曾指出芥川的《中国游记》是超越了时代、社会的,所以不能被中国人民理解。而《中国游记》的发行就如同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凌辱一样,深深伤害了中国人民的自尊心。

对《中国游记》的全新解读

1.日本对《中国游记》重评的新动向

最近在日本涌现出了以关口安义为首,对芥川的《中国游记》持积极评价的一批学者。关于芥川在中国的旅行,关口安义著有《特派员芥川龙之介》一书,书中指出,芥川对中国的关注虽然以日本人的喜恶为基调,但文章却以冷静、客观的笔致描述事实,这是作为一名新闻人应具有的素质(当时芥川是受日本媒体委托以新闻人的身份派去中国的)。青柳达雄在《芥川龙之介同近代中国序说》一文中对《中国游记》的中国“坏话”作出辩解。青柳氏认为《中国游记》里充满着对中国的坏话,从这些坏话就推断芥川对中国的感情是蔑视的,还为时过早。青柳氏还指出在中国旅行时的所见所闻给芥川心中的中国形象带来了巨大冲击,另一方面芥川把对中日两国关系现状的苦恼和不安的心情也写进了《中国游记》中。从以上可以看出,对芥川的《中国游记》进行新的解读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2.鲁迅对《中国游记》的理解与接受

鲁迅也是最早接触《中国游记》的重要作家之一。在《中国游记》发表5个月后,鲁迅便购买了这本书。鲁迅虽然没有针对《中国游记》发表自己的感想,但是鲁迅在《灯下漫笔》中这样写道:“赞颂中国古有文明的人们多了起来,加之以外国人。我常常想,凡有来到中国的,倘能疾首蹙额而憎恶中国,我敢诚意地捧献我的感谢,因为他一定是不愿意吃中国人的肉的。……(中略)……倘若外国有谁,到了已有赴宴资格的现在,还是替我们诅骂中国的现状者,这才是真有良心的真可佩服的人。”可见,鲁迅认为越是对当时中国现状持有厌恶情绪的人,越是发自内心关心中国的国情。

在《中国游记》中芥川还对一般民众的行为举止进行了披露。例如“对着池塘撒尿的中国人”等描述,这些赤裸的描述实则是揭露了对中国国情完全无所谓、麻木的一般民众的行为举止,使芥川对中国感到前所未有的失望。中国人往往有种特性,就是自己的缺点由自家人指出来则无关紧要,也不会伤到面子,但要是由外人指出来的话,则会恼羞成怒,无法接受,非常排斥。鲁迅用文字想把中国人从愚昧、麻木的感情中拔出来,以达到救国的目的。作为中国人的鲁迅通过此种方式,中国人尚能接受批评,但是作为外人的芥川想用这种方式来提醒中国人就会遭到排斥。因此,芥川在《中国游记》中对中国现状的严词厉语,从另外的角度讲,也是对中国现状痛心疾首、恨铁不成钢的一种心境。

3.巴金后期的态度转变

巴金曾在《几段不恭敬的话》中对《中国游记》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并对日本文坛及艺术等方面也用讽刺的语言进行了反击。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巴金开始学习日语,并先后四次作为中国作家代表团的团长出访日本。期间同川端康成、井上靖、中岛健藏等日本著名作家会面。在1980年,巴金第四次访日时,发表了名为“文学生活五十年”的演说,演说中巴金在回顾自己文学生涯的几段话中提到,夏目漱石、山田花袋、芥川龙之介、武者小路实笃等作家都是他创作过程的日本老师,这些作家当中也提到了芥川龙之介。因此后期的巴金已经不再向前期那样“怨恨”芥川了。并且,在编辑《巴金全集》时,并没有将《几段不恭敬的话》收录到《巴金全集》中。或许,这也是巴金对当初对芥川文学反击得太过激的一种默认吧。

4.中国之行后芥川文风的转变

以《中国游记》为界,芥川先后的文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芥川曾指出《西游记》、《水浒传》是他幼时最喜爱的读物。这些中国古典作品对芥川的一生影响都特别大。芥川访华之前,多以中国古籍或记忆中的中国形象为主来构建自己的小说世界。小说中所表达的境界不乏对中国的向往之情。但在中国旅游时的所见和芥川心中的中国印象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种反差转化为失望,表现在文笔上就成为了后来对不思进取的中国人的厌恶。在访华期间,芥川曾在北京、上海等地与中国很多政治家、文人会面过,例如与孙中山、黄兴并称为革命三尊的清末革命家章炳麟、文人郑孝胥,以及政治家李人杰等。章炳麟是与芥川第一个会面的。他和芥川的谈话中,不断谈到中国的堕落、腐败、停滞不前的现状,情绪上表现出来的不仅是失望更是对中国没有信心。芥川和李人杰会面后,提到“李人杰是上海能够代表‘年轻的中国的人物之一”,对李人杰赞赏有加。这种赞赏来自于李人杰的政治抱负,来自于对李氏为救国救民积极奔走的姿态的认同。芥川对对中国国情持悲观态度的章炳麟没有作过多评价,而是对救国救民积极奔走的李人杰抱有好感,也正体现了芥川对当时中国严峻的国情、为中国未来担忧的一种心情。在访华之后,对政治从来都不关心的芥川却一改常态发表了一系列的反战作品。例如《桃太郎》、《将军》等作品。《桃太郎》中主人公桃太郎作为日本国民心目中的英雄,另外也是侵略者的化身。《将军》中也表现了对战争强烈的批判意识。这两部作品都是对急速进行海外扩张的日本的一种讽刺。

综上所述,芥川龙之介在《中国游记》中表现的对中国的“坏话”,未必是一种有偏见的蔑视,中国之行使芥川对记忆中的中国也有了全新的认识。

参考文献:

[1]王向远:《芥川龙之介与中国现代文学——对一种奇特接受现象的剖析》,《国外文学》1998年第1期。

[2]増田渉:《魯迅の印象》,講談社,1948,11。

[3]村松梢風:《芥川氏の「支那遊記」を評す》,《騒人》1926年第4期。

[4]武田泰淳:《中国の小説と日本の小説》,《文学》1950年第12期。

[5]芥川龍之介:《支那遊記·芥川龍之介全集:第五巻》,岩波書店,1977,8。

[6]神田由美子:《支那遊記·芥川龍之介研究事典》,明治書院,1985,12。

[7]関口安義:《特派員芥川龍之介》,毎日新聞社,1997,3。

作者单位:渭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陕西渭南

猜你喜欢

坏话芥川
写妈妈的坏话真快乐
芥川龙之介的文学成就——八卷本《芥川全集》汉译概说
芥川龙之介笔下的“忠臣藏”
芥川龙之介的《中国游记》①论——以芥川、章炳麟的会晤对谈为中心
别说土豚坏话
芥川龍之介の童話について
Résumés
关于某些书商的坏话
芥川龙之介的亲情观
——以《点鬼簿》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