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低年级“数感”培养的有效性

2016-05-30王兴霞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6年10期
关键词:增强循序渐进数感

王兴霞

【摘要】 数感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数学活动中,应不断地让学生充分感知、感应,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感. 数感在人们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数可以用来表达和交流,可以帮助人们认识身边的事物、帮助人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因此在小学数学新课标中已经明确地把“数感”作为数学学习的内容提出来,并且把数感摆在应掌握数学概念中的首要位置,充分表明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数感,是新课标十分强调和重视的问题.

【关键词】 循序渐进;数感;渗透;增强;能力

小学数学新课标中已经明确地把“数感”作为数学学习的内容提出来,并且把数感摆在应掌握数学概念中的首要位置,充分表明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数感,是新课标十分强调和重视的问题. 在低年级阶段我们时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一年级的孩子刚入学不久,学习了《比一比》,课堂上通过实物让学生观察比较多少,再要求学生用语言完整地表述比较过程,往往有的孩子不能表述清楚,例如:6比3多几?大部分孩子能一下子就报出得数,可是有的孩子似乎不太理解,不能理清其中数量关系. 对这样的数感还没完全形成,刚进入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孩子,我们又该如何引导、如何入手?帮助他们培养数感呢?

一、循序渐进,建立“数感”

数感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应不断在数学活动中,让学生在对数的充分感知、感应来发展学生的数感. 学生从接触数字开始,第一次能按顺序报出数字那只是唱数,接着开始学会点数,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数. 在学会了数数后,又开始引导孩子进行比较,会用“多”“少”进行简单的描述,感受数量的变化. 再通过“一一对应”的方法,让孩子自己动手去摆一摆,一个对着一个. 在摆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多少的变化,利用动手操作的过程,帮助他们建构多与少的概念. 有了初步的数感后,到了二年级上学期教材中又提出“如何将它们变得同样多?”这样的问题,因为有了前面知识点的铺垫,在学习这节课内容时,可以借助学具动手摆一摆拿一拿、移一移等方法,把他们变得同样多. 通过一系列的循序渐进活动的过程遵循了儿童年龄发展的特征,帮助他们初步建立了数感.

二、生活中渗透,培养“数感”

数感的培养不仅体现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也可以在生活中去渗透.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数感不仅通过传授而能得到的,还要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发现、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数学就存在于周围生活中,学会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释现实中的数学现象,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从而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学习了“千克和克”. 这个知识点对于生活经验还不丰富的三年级孩子来说比较陌生. 这是一个重量单位,既看不到又摸不着,比较抽象,只有让学生充分去体会感受来认识. 课堂上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感受体会. 了解他们平时生活中有没有陪父母逛过超市,有没有听过“克”与“千克”. 接下来带着疑问再来研究“克”与“千克”是什么?例如:1千克的橘子有多少个?在教学中让孩子动手称一称、提一提,感受千克与克的差别. 要让孩子充分建立这样的概念,仅仅局限于课堂还是远远不够的,带领学生回到生活中,有意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可以布置家长带着孩子去超市走走看看哪些物品是可以用克作单位,哪些物品是用千克来做单位. 利用这样的实践活动,也使我们的数学教学变得更加丰富,也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学生再回到课堂上就不陌生了,学习起来也会多份自信与快乐.

三、联系生活,增强“数感”

(1)学会估算,增强“数感”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学习认识了“厘米”和“米”. 如何让孩子理解米与厘米,认识这样的长度单位,形成数感. 在组织教学中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小组合作、交流,知道1厘米、1米分别有多长. 在教学设计中,教会学生用好身边的尺子,例如:会用大拇指、食指对照尺子比划10厘米的长度;会用手臂比划1米大约有多长;知道食指的宽度大约有1厘米. 理解什么叫大约?组织有趣的数学活动,指导学生用自己身上的尺子估一估教室的长和宽以及黑板大约有多长. 抓住各种有利的时机,让学生根据生活实际去估算,通过这样的练习和比较不断完善估算方法,使学生逐步发展估算的意识和策略,从而将估算内化为一种自觉、自主的意识. 有了估算的意识就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例如:“选择合适长度单位填空. 床长2( ),黄瓜长20( )”像这样的题目,让学生逐一用尺子去量是不太可能的,只有在已经形成的数感的基础上,通过“比较”“感知”来解决. 从而让学生感受了估算的魅力,增强估算意识,形成较强的量化能力,养成学生良好的估算习惯,达到发展、增强学生的数感.

(2)学会分析,增强“数感”

帮助学生学会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增强“数感”,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题能力. 在学习乘法口诀中,因为对乘法意义有了充分理解. 习题中就有这样的一道题目:7个8比6个8多( ),比8个8少( ). 课堂上大部分孩子能顺利的填出来,也有个别孩子在理解上似乎有点困难. 因此解决这道题目的时候,我先引导学生去说,将理解的过程大胆地用语言表述出来,例如可以先说7个8比6个8多1个8,而1个8就是8,所以7个8比6个8多8,同样,比8个8少1个8,就是少8. 将他们之间的关系理清了,理解也变的容易了. 课堂上还可以进一步引申拓展,可以问:7个8比5个8多( ),学生有了前面的思考方法,就会很容易作出来了. 通过这样的课堂引导,教会学生分析问题,增强学生的“数感”.

因此,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生活中,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循序渐进地培养他们的数感. 可以有意识地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与数量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去观察和理解周围的事物,从而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感.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2011版).

[2]郭木生.小学生数感培养的实践研究[J].教育导刊,2014年第9期.

[3]马玲.小学生数感培养的策略研究[J].海南师范大学,2014年.

猜你喜欢

增强循序渐进数感
浅谈构建数学模型,建立千以内数的数感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构建学生参与课堂的措施探讨
体育教学基本原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新时期强化民族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对策研究
国际三大音乐教学法在儿童音乐启蒙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共产党员要增强信仰定力
浅谈写字教学
探究初中生数感的培养
新理念下学生数感培养策略
巧估算 妙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