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救灾官兵的心理防护问题
2016-05-30赵天
赵天
【摘要】:在高强度的救灾任务下,官兵们极易出现心理不适。而做好官兵心理调适,又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试从平时的心理训练和心理知识的学习入手,讨论增强官兵抵御心理问题的有效性。当官兵因救灾出现心理问题时,本文认为可以从调用社会支持系统和专业心理援助力量来调适官兵心理问题。
【关键词】:心理训练;心理知识;社会支持
我国自然灾害频繁,突发灾难事故多,参加抢险救灾是部队和平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一般来说,抢险救灾具有突击性强、环境险恶、任务艰巨、条件艰苦等特点,对官兵心理会产生巨大的冲击和挑战。面对抢险救灾任务,不仅要做好物质保障,更要维护抢险救灾官兵的身心健康,确保面对惨烈场面和各种复杂情况时不失控、不崩溃,不仅对于圆满高效完成任务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受灾群众也有积极的激励和支持的作用。那么我们从平时到执行任务期间该如何保持良好的心情呢?
一、积极参加心理训练,提高自身心理素质
心理训练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按照一定的方法和步骤,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官兵心理施加影响,培养官兵心理素质的活动。军人不是“冷血动物”,也是血肉之躯、有情有义的,在抢险救灾中,官兵面对艰巨繁重的救灾任务、持续接触死亡等惨烈场景,容易产生心理压力增大、认知能力降低、情绪急剧波动、心理疲劳加剧等不良心理状态,这要求参加抢险救灾的官兵应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同情心、坚强的意志品质、顽强的战斗精神和良好的自我调控能力。针对于抢险救灾的心理训练,就是针对官兵在抢险救灾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进行积极的心理训练,以减轻和消除官兵的消极心理,提高官兵在抢险救灾中需要的心理素质和完成任务的能力。如穿越火障训练,就是通过模拟抢险救灾任务中经常会面对的烈火浓烟环境,促进官兵克服对浓烟烈火的恐惧心理,增强自信和勇气,提高在高温、烈火环境下遂行任务的能力;震动训练,就是通过震动模拟器模拟地震的场景,帮助官兵克服在地震中产生的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增强适应能力和心理稳定性。许多东西是平日里作用显不出,关键时候显大用,心理训练就是这样的东西。广大官兵要切实端正训练的态度,不可玩笑视之,在训练时积极参与,用心体会,切实通过心理训练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二、主动学习心理知识,掌握心理调节方法
每个人都有尽力保持心理平衡状态的能力,就像人的免疫系统一样,当细菌入侵人的身体时,最先是通过人自身的免疫功能来调节,而不是靠医生和药物来维持身体的健康。所以在行动之前,对参加行动的人员进行心理常识和预防知识教育,使其了解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心理防护的基本常识、心理健康的标准及其保健等相关的知识,掌握基本的身心调节方法,在心理受到冲击的时候能依靠自身的力量化解。这就好比是在疾病没发生之前先打预防针。广大官兵要认识到掌握相关心理知识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学习,通过对心理学基础知识的学习,了解人心理变化的特点和规律,提高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通过对心理疏导知识的学习,掌握自我调节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比如,掌握放松技巧,在任务间隙通过呼吸放松、肌肉放松和想象放松等缓解疲劳;有意识的强迫自己转移注意力,将主要精力放在完成任务上,或通过呐喊、唱歌等宣泄负面情绪;平静地接受紧张,出现心跳加快、手心出汗等反应时,告诉自己:“执行抢险救灾任务,紧张是正常的”;积极进行自我暗示,对自己说:“我能挺住!”“我当时已经尽了最大努力”,避免陷入“假如我动作快些,他就不会死”“假如我预先知道房子会倒,就不应该让他待在里面”等非理性的自责。
三、加强战友之间联系,发挥“社会支持系统”作用
心理学上的社会支持系统是指:个人在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所能获得的,来自他人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在军人这个群体中一个很重要的社会支持系统就是战友之间的紧密的联系。在抢险救灾中,官兵亲眼目睹大量刺激强烈的场景,经受痛苦、悲伤、恐惧等强烈的情感体验,如果不加以宣泄,這种情绪就会越积越多,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更为严重的问题。在这种时候,不要封闭自己,也不要去隐藏自己的感觉,要将自己的负面情绪或内心感受说出来。要与战友多沟通、多交流,充分发挥任务同伴、“三互”小组作用,向同班战友、同学老乡、同年兵敞开心扉、一吐为快,大胆回顾经历的场景和心理感受,多交流上级的肯定、人民群众的称赞、受灾群众的感谢,相互肯定自己的辛苦付出是有价值有意义的。要主动找干部骨干聊天、汇报思想情况,赢得理解和支持,进行情感的宣泄,补充心理能量,促进问题的解决。要用心参加集体心理游戏、行为训练、团体辅导等活动中,积极融入轻松、活泼、愉快的活动氛围,放松紧张心情、激发心理活力。
四、正确认识心理问题,敢于求助心理援助人员
援助人员进行危机干预的目的有:一是立即或紧急地进行情绪与环境急救,以缓解压力事件;二是在应对时期,通过立即的治疗澄清与引导,增强个人应对与统合的努力。简而言之,援助人员的工作就是以科学的方法、技术和手段,帮助官兵释放积郁、缓解压力,从而使官兵保持健康积极的心态。很多人对于心理援助人员存在偏见,认为找他们就说明心理有病自己不正常,怕被人笑话,担心别人说他“思想有问题”,因而逃避自己的心理问题,采取消极的方式来应对。这种理解是不正确的。现代社会中,心理问题已经是很普遍的现象,就如同人出现感冒、发烧等病况一样。在抢险救灾的特殊环境下,面对视觉、听觉、嗅觉、肤觉全面的冲击,承受着巨大的心理震撼和悲痛,以及长时间的超负荷工作,出现一些不良的心理反应是很正常的现象。在一些情况下,确实需要寻求心理援助人员的帮助,这不是什么丢人的事,也不意味着心理有病,而是解决问题的积极应对策略之一。消极的逃避,回避问題,听之任之,只会使问题更加严重。特别是当出现睡眠障碍,容易受惊吓,出现错觉、幻觉等PTSD症状(创伤后应激障碍,指突发性、威胁性或灾难性生活事件导致个体延迟出现或长期存在的精神障碍)时,如果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严重的可能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伤害,而在心理援助人员的帮助下,这些症状能得到极大的缓解。
参考文献:
[1]石虹.基层心理服务读本[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
[2]周为民.军人心理训练[M].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2004.
[3]于晶华,何建军.基层官兵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1.
[4]曲哲,张勇.军人团体心理训练[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