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斐尔作品中的圣母形象分析
2016-05-30杨雅琼
杨雅琼
【摘要】:圣母是欧洲绘画史上画家非常热衷表现的题材,从12世纪拜占庭时期俄国的《弗拉基米尔圣母像》到18世纪法国安格尔绘制的《披蓝袍的圣母》,圣母的形象在长达几个世纪的岁月里都有被表现,而在这几个世纪中,欧洲经历了巨大的社会文化变革,这个永恒的题材随着文化环境的改变表现方式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本文通过时代特征对比的方式来探讨分析文艺复兴时期绘画巨匠拉斐尔笔下圣母形象的时代文化内涵。
【关键词】:人文主义思想;中世纪
拉斐尔一直被世人认为是专门描绘圣母的杰出画家,从《草地上的圣母》到《西斯廷圣母》,他画中的圣母形象都充满着人间母性的爱与美。在他的画面上,圣母所体现出来的美既不是神权的高贵和禁欲主义的赎罪也不是理性至上看破世俗的崇高,更没有人性的刚毅,它是充满着人文主义色彩、人性情感自然渗透的世俗美,而这种美的产生是源于画家的思想与文艺复兴运动密不可分的结果。
一、拉斐尔笔下的圣母形象与人文主义思想渗透的关系密切
拉斐尔虽然一生只活了短短的37年,但是他为宗教题材里面的人物赋予了人文主义的思想是举世瞩目的,体现了对“人”的关注。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却创作出大量的有影响力的圣母题材画作。
在他的《草地上的圣母》一画中,圣母身穿漂亮的衣裙,眼睛深情的望着圣婴,表情慈祥,从她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一个母亲对孩子充满的爱意。这幅画作中,圣母的形象就如同是邻家的少妇,端庄、优雅并且容易亲近。画面中,圣母、小耶稣与小约翰在玩耍,小耶稣看似尚会走路,圣母把他放在两腿之间,小心的用手揽护着他……这个场面看起来是如此的自然,让我们犹如看到了生活中很常见的一幕。
在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开始用研究古典文学的方法研究圣经,将圣经故事融入了人文主义的思想。而人文主义歌颂的世俗美,肯定“人”是现世生活的创造者和享受者,提倡艺术应该表现“人”的思想感情,科學就是为“人”在谋福利,把“人”的思想感情和智慧从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这些思潮都体现在当时的宗教绘画当中。正因为如此,拉斐尔的这些画作虽然还是在表现一种宗教题材,但圣母的形象已经不在是中世纪那种哀怨的、赎罪的表情,而是温暖的、有人情味的“人”的化身,是人文主义思想在画面上显现的印记。
二、拉斐尔笔下的圣母形象不同于中世纪赎罪般的圣母形象
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说:“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里先有”。拉斐尔通过对圣母像的刻画把阳光散布到了人们的心中,让人们感受到了宽慰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因为在画家的心里已经深深的埋下了人文主义思想的种子。
对比黑暗的、神权至上的中世纪,那时的圣母画像中圣母的形象常常是痛苦的、赎罪的、哀怨的表情,这些画作是为宗教和封建体制下皇权服务的,这样的圣母形象表现是为了教育人们生来是为了赎罪的,并时刻都要背负着赎罪的心情来生活,带有统治阶级教化和驯服民众的浓烈宗教统治色彩,如12世纪拜占庭时期的俄国教堂里面悬挂的一幅名为《弗拉基米尔圣母像》的画作,这幅作品被史学家称为是西方美术史上第一幅圣母题材的画作,画中的圣母那忧郁哀怨的双眼就是中世纪宗教绘画的一大特点。对比中世纪时期的作品,拉斐尔画中圣母的目光就柔和了很多,画面少了哀怨多了人间真情的流露,这是一种反封建和宗教改革运动的进步,拉斐尔画中圣母的形象体现了人文主义时代气息。
拉斐尔生活的时代正值文艺复兴思潮运动的顶峰时期,虽然拉斐尔仍然是一位为教皇服务的宫廷画家,但是人本思想在他的宗教题材的圣母画像中是留有很深的印记的,拉斐尔画中的圣母形象既不是冷冰冰的中世纪式的表达模式,也不是古典主义时期的理性至上的美,更没有新古典时期的革命情怀,他笔下的圣母就是那种独有的人文主义气质的表现。由此看来,一种时代精神造就一种时代文化,处于资产阶级上升期的人文主义文化更加注重“人本”的表现,但这种文化又没有完全脱离宗教的影响,所以拉斐尔画中的圣母形象虽然比起中世纪冷冰冰的神权至上的圣母形象多了一些人间的欢乐情怀,但是与后来的古典主义时期崇尚的理性美与新古典主义时期借用圣母表达革命坚韧性格还是有很大不同的。
神性的符号
在西方文明史上,5 世纪至15 这一历史时期称为中世纪。中世纪美术是西方文化的特殊表现形式之一,它改变了古希腊和古罗马美术的传统,并在发展中逐渐形成自己的形式和内容体系,成为特定时期人们生活、观念、思想、感情的特殊形式的表现。总的说来,中世纪美术属于基督教美术,作为欧洲封建社会的重要特征,就是政权和基督教合一的统治,艺术充当了宣传教义的形象手段,中世纪的广大信徒们无私地奉献出自己的才智,按照当时的审美理想创造出为数众多的特色鲜明的圣母形象。
人性复兴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作品中的圣母形象从具有象征意义的图形符号转变成现实世界的人的形象。拉斐尔被称为“文艺复兴三杰”之一,他的大部分作品偏爱描绘温柔美貌的圣母形象,他笔下的圣母年轻、美丽、丰润、健康、眉宇间洋溢着母亲的慈爱与幸福,那一系列圣母像,把感性美和精神美和谐无间地统一起来,从而传达出人类的美好愿望和永恒感情。纵观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所创造的圣母形象,大都表现了一种典型的理想美,而拉斐尔将这种理想美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给人以持久的美感,超脱于世俗,却平易近人。拉斐尔所创作的圣母形象以一种柔美、典雅的风姿居于理想艺术荣誉的顶端,同时也展示了人本主义的美学思想,展示了人的智慧、尊严、崇高与伟大。
步入凡塵
17 世纪的欧洲艺术继承和发展了文艺复兴的优秀传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文艺复兴时期,主要强调和谐、宁静、理想的美,而17 世纪的艺术创作,则强调打破和谐,主张真实自然的美,这一时期以卡拉瓦乔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艺术家揭开了艺术革命的篇章,他们拒绝空洞的理想化,向权威和陈见发起挑战,开始从普通人身上发掘美和智慧,他们用画笔描绘平民百姓的生活,这些下层社会的人物形象,在画家的笔下往往呈现出人的自信和尊严。卡拉瓦乔创作的圣母没有艺术应有的含蓄的美感,他没有把圣母的崇高、伟大和荣光描绘出来,而是真实、质朴的表达现实。在当时卡拉瓦乔所创作的圣母和圣徒形象不仅已超出教会所允许的艺术“体统”,而且也超出了那些相信人文主义的上层阶级文化人的接受能力,而当时光滤去宗教的偏见或是历史的局限时,卡拉瓦乔绘画的现实主义的魅力便会显现出来。
受卡拉瓦乔的影响,17 世纪更多的艺术家在创作宗教题材的绘画作品时更加倾向于世俗化,用社会底层劳动者来描绘宗教人物,这时期创作的圣母形象也成了普通家庭的女子形象,更加逼近社会真实,但并非所有的画家都像卡拉瓦乔那样执拗,致力于创作“粗野的自然人”。卡拉瓦乔的继承者和追随者在创作圣母形象时加入了自己的艺术见解,增加了形式美感。
结语
历代美术家都在用画笔歌颂圣母的形象,这位被世人崇敬、爱戴的女子从中世纪天国中抽象的神后,到文艺复兴时期终于转变成现实的具有理想美的女性形象,到17 世纪进一步步入尘世,成为凡尘中真实平凡质朴的女子,她始终是人们心中值得信赖的美的化身,她的身上始终寄托着人们对母亲的爱戴和依恋。后世的美术家依然用自己独特的审美眼光创作着属于自己时代的圣母形象,但始终未脱离象征美、理想美和现实美。教艺术
参考文献:
[1]李春著.《西方美术史》[M].陕西: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2]周时奋著.《文艺复兴三杰画传 》[M].山东: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4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