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摭议

2016-05-30刘学军

关键词:阅读兴趣方法

刘学军

摘 要:互联网时代,电子阅读的占比日渐上升,纸质阅读所受的冲击和影响应受到重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努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育学生阅读能力,让学生感受阅读魅力,进而爱上阅读。教学中巩固和坚守阅读的重要地位,才能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发挥阅读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阅读;兴趣;方法;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5-077-2

有调查数据表明,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人们接受信息、获取知识的方式中,电子阅读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在阅读形式越来越泛化的当下,我认为纸质阅读仍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看电影、电视时,你可能较少思考,更少想象,声音、图像……一切都是设定好的,你只是一个相对被动的接受者。而阅读的过程却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需要阅读主体的深度参与,语言文字可以为你提供无限的想象空间,你可以用心同古今中外的作家、学者们进行对话。你可以慢读,回读,反复读,可以细思慢想,动笔批注……这对于一个审美观、道德观、人生观都正处在形成时期的学生来说,传统的纸质阅读就显得尤其重要。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语文教学势必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腹有诗书气自华”“知书达礼”,也是在说,通过阅读可以反省自我、提升自我,从而使自己成为修养良好的人。在这方面,纸质阅读也有着电子阅读无可取代的优势。

客观地讲,功利化的应试教育已严重影响了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学生的阅读大多是用来分析做题的,这种浅层、浮光掠影的肢解式阅读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即使是优质文本也难以散发出诱人的魅力。因此,语文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爱上阅读,从而打造一条语文有效学习的路径。

一、抓住契机,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把阅读当作一种兴趣、休闲活动,将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获得各种知识。对于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语文水平,提高文化素养,也是至关重要的。人有学步时,读有起步时。适时施教,在学生开读的最佳时段,这帮助学生树立起阅读兴趣的契机,也是语文教育走向成功的机遇。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呢?

1.与生同读,诱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教师既要重教书,也要重读书。身教重于言教,要让学生热爱读书,教师首先要爱读书,只有热爱读书的老师才能培养出爱读书的孩子。语文教师不仅要读经典作品,还要多了解、多接触学生喜欢看的报刊、图书等,根据学生的胃口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报章杂志,把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带进教室,供学生传阅。同时,还可经常与孩子在一起交流读书的方法和心得,鼓励孩子把书中的故事情节或具体内容复述出来,把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讲出来,然后大家一起分析、讨论。经常这样做,孩子的阅读兴趣就会变得更加浓厚,孩子的阅读水平也将逐步提高。

2.巧用从众心理,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利用学生的从众心理,可帮助学生尽快驶上读书的快车道。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每学期应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开展读书活动,其形式或是举行读书报告会、经验交流会,或是展览优秀的读书笔记,评比表彰课外阅读积极分子等。对课外阅读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地鼓励,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在获得成功后,会更坚持大量广泛的阅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同时个人的进步往往又是同学们效仿的范例,这样班级里就会形成浓厚的阅读氛围,其意义也就更加深远了。

二、精心组织阅读教学,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是一种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要精心组织阅读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1.阅读适当有“量”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会意,欣欣然。”读书贵在自悟自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然而我们教师有时就是不敢充分相信孩子,认为与其让学生自己读,不如教师多讲些。于是,没有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教师就对文章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大加分析,由于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的时间太少,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并不真切,思考并不深刻,感受并不强烈。此时的学生只是一个听者,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读者,他们体会到的“情”、感悟到的“理”无非是老师个人的读书心得、体会。这势必会使原本富有个性的学生变成一个个只用同一个脑袋思想,用同一张嘴巴说话的“机器”。因此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一定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原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多读读书,让学生通过眼前所读到的文字自己去体会,去领悟。

阅读的“量”必须基于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切记不能以老师的读替代学生的读。

2.领悟重在巧“点”

阅读仅停留在学生的自悟自得上还是远远不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中的语言,让他们自己动脑筋,经常比较、揣摩,养成习惯。”(叶圣陶语)杨再隋教授对读中感悟也做过精辟的阐述:“课文内容及其所包含的思想是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出来的。自悟,即自己以心去领悟。悟的过程就是通过阅读和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学生的悟,在于教师巧妙、适时地引。”学生的水平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有重点,有目的地给予点拨、引导。引导他们细细品味好词佳句的绝妙之处,揣摩布局谋篇、立意构思的独到之处,深入探究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当然,教师的点拨应以学生的读为根本,以学生自己的领悟为主。教师的“点”必须“点”在关键之处,“拨”必须“拨”在疑难之处,无疑而“点”则不如不“点”。

3.表达在乎含“情”

“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对话,是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过程。在教师讲解、分析基础上获得的感悟往往缺少深切的体验和情感的共鸣。一篇文章内含的思想情感真正由作者“移情”至读者,非得靠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多给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通过抑扬顿挫、长短徐疾的朗读,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感悟文章的真谛,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朱自清在《朗诵与诗》中指出:“诗与文都出于口语;而且无论如何复杂,原都本于口语,所以都是一种语言。语言不能离开声调,诗文是为了读而存在的”,“‘读原是‘抽绎义蕴的意思。只有朗读才能玩索每一词每一语每一句的义蕴,同时吟味它们的节奏”。借助于“读”,依靠交流来“讲”,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三、课内外结合,提高阅读效果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课本内数量有限的文章只能举其一,只有课外读物拓宽知识面才能反其三,才能在应用中化方法为能力,使阅读能力越来越强。因此,学生每学一篇课文,只要有资料,都应该向学生介绍与这篇课文有相关内容的课外书,让学生去拓展阅读,并指导学生怎样读。比如:学了朱自清的散文《春》《绿》这些课文,可以向学生介绍他的《匆匆》《荷塘月色》等文章;学了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就让学生课后去阅读《项链》,可以更广泛、更深入地了解那个时代的法国社会;学了《出师表》,知道了“三顾茅庐”,就要及时有目的地启发学生,你还知道有哪些成语出自《三国演义》,这个成语跟哪段故事有关呢?还可以收集与《三国演义》有关的歇后语、俗语等进行交流……

这样既能够充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实现教材和课外书籍的有机衔接,又能够将语文学习的课内课外打通,树立大语文的学习观,让学生获得最佳阅读效果,进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常有语文老师为学生的作文犯愁,叶圣陶先生就曾说过:“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看来,要切实解决学生的写作问题,前提条件也是要让学生阅读起来。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积极拓展渠道,努力为学生的阅读保驾护航,让学生徜徉书海,“读”领风骚,使阅读成为一种习惯,一种行为常态。只有这样,提高语文学习的有效性才会“可望又可即”。

猜你喜欢

阅读兴趣方法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游戏的设计与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
巧用多媒体技术, 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用对方法才能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