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2016-05-30陶勇
陶勇
摘 要:反思能力是一个人持续发展所必备的素质之一,只有学会反思,一个人才能不断改正错误,不断探索和走向新的境界。依据新课程的理念及弗洛登塔尔的“反思是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理论,结合学生现状,我觉得培养学生反思意识和能力非常迫切。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反思意识和反思习惯的培养。
关键词:化学教学;反思能力;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5-043-1
一、反思是纠错的重要手段
当代科学家波普尔说:“错误中往往孕育着比正确更丰富的发现和创造因素”。因此,反思错误,弄清哪些地方易犯错误,回忆自己解决问题的结果和过程,找出错误的根源,分析出错原因,提出改进措施,明确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这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重要途径。
学生在解题中出现的错误有知识缺陷造成的,也有能力缺陷造成的,还有由逻辑、策略造成,更有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因此,在解完一道题目后就有必要对解题的正误作进一步的思考,并及时总结方法、纠正错误,反思可改善学生思维能力和习惯,提高解题能力。
在解题时应仔细审题,对题目中的条件和结论进行全面的、缜密的思考分析,这是正确解决问题的前提。例如:在初中化学考试中经常出现要求书写物质名称,而学生写成化学式;在选择题中要求选不正确的,而学生选成正确的;要求保留小数点后两位,学生却保留整数等非智力因素失分的情况,遇到这类错误,老师没有必要进行讲解,应当引导学生去反思失分的原因,从而在大脑中形成较深的印象,确保下次解题时做到仔细审题,考虑全面,不正犯同样的错误。
学生的解题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心智活动过程。学生除了自身知识所限外,还不同程度地受一定的心理因素制约,如心理定势的反作用使解题时学生经常机械地照搬过去的经验去解决类似的问题,缺乏思维的灵活性,从而导致解题迷茫或失误。
例:(某市中考试题)有一瓶因保存不当而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固体,为测定其成分,称取10g样品配成溶液,向其中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只放出二氧化碳气体且质量与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如下图所示。试求:(1)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是多少克?(2)样品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后生成氯化钠的质量是多少克?(3)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解析:本题应根据图像中二氧化碳的质量求出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根据消耗的盐酸的总质量求出生成氯化钠的总质量(质量守恒定律,氯元素的质量不变),求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应根据二氧化碳的质量求出与碳酸钠反应的稀盐酸的质量,从而得出与氢氧化钠反应消耗的稀盐酸的质量,进而求出氢氧化钠的质量。
但在解题时,学生的错误率较高,他们直接根据二氧化碳的质量求出碳酸钠的质量后,用样品的总质量10g减碳酸钠的质量即认为是氢氧化钠的质量。当学生解错后,引导学生反思氢氧化钠为什么要密封保存,学生恍然大悟,原来变质的氢氧化钠中还含有水,在解题中忽略了水的存在导致错误。
二、反思的有效途径
1.在探究中反思。在探究新知识中,反思是对学习过程本身的反思,包括知识的形成过程、学习方法、操作程序以及获得的结论等。如探究铁生锈条件时,通过观察时常生活中哪些铁制品易生锈哪些不易生锈,让学生通过对比分析,铁生锈与哪些条件有关。学生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后,就分小组反思设计方案的过程及其实验得出的现象,从中得出最佳方案,学生就能针对问题互相质疑。
2.在结论中反思。引导学生对自己获得的结论进行反思。“相关结论还有吗?”“这个结论正确吗?”“有无反例?”让学生在反思中将新知识得到内化,从而建构新的认知结构。
3.在反思后反思。反思是没有终结的。在随时可能进行的反思中,教师可采用“因果假设与反思、比较归纳与反思、演变设问与反思、正误设问与反思、迁移设问与反思”等方法来对前面的反思进行再反思,使学生在反思交流中学会反思与推理,以达到理性交流层次。比如,教学“探究铁生锈条件”活动中,教师带领学生通过共同探讨实验方案,再现方案的获取过程,将思维过程呈现给所有学生。如:有同学提出平常我们见到铁在有盐存在的条件下锈得更快更利害,那么盐存在与否是铁生锈的必要条件吗?在本实验中需要增加对比实验吗?此时我们可以引导大家一起来质疑反思这种研究方法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从而实现方法的最优化。
三、展示学生反思,激发学生反思的兴趣和动机
反思是一种思维方式,同时也是一种学习能力,是很重要的一种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反思学习能力的同时,能使学生的兴趣、动机、情感等诸多综合素质得以改善,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增强他们自我教育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适当选择时机将学生的某些反思展示出来,能使他们对知识内容及产生过程、思维的方法及推理的过程、语言的表述进行理性思考,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反思有助于弄清问题的实质,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知识体系,更有利于学生从宏观上对知识特点及知识联系的整体把握。而长期以来,课堂教学改革偏重于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研究,使学生在大容量获取知识的同时,忽视了对学生反思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常用反思,用好反思,让反思激活学生的智慧,提升学习的能力,并成为学生发展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