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比较倾向、自我接纳对其抑郁的影响路径
2016-05-27陇东学院教育学院甘肃庆阳745000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学院甘肃陇南74500
王 璇,赵 静(.陇东学院教育学院,甘肃庆阳745000;.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学院,甘肃陇南74500)
大学生社会比较倾向、自我接纳对其抑郁的影响路径
王璇1,赵静2
(1.陇东学院教育学院,甘肃庆阳745000;2.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学院,甘肃陇南742500)
[摘要]探索大学生社会比较倾向、自我接纳对抑郁的影响路径。采用爱荷华—荷兰比较倾向量表(INCOM)、自我接纳问卷(SAQ)、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CES-D)对318名大学生进行测查,发现观念社会比较倾向负向预测抑郁(β=-0.176,P<0.01);能力社会比较倾向负向预测自我接纳(β=-0.223,P<0.001),自我接纳负向预测抑郁(β=-0.504,P<0.001)。因此,大学生观念和能力社会比较倾向对抑郁的作用相反,前者缓解抑郁,后者通过降低自我接纳而间接加重抑郁。
[关键词]社会比较倾向;自我接纳;抑郁
1950年Festinger首次提出了社会比较的概念,他将社会比较定义为个体通过与周围他人比较来进行自我评定的过程。Festinger依据社会比较的频率区分出高、低两种比较倾向;依据比较的内容划分了观念比较和能力比较两个维度。他认为,比较频率和比较内容都会对个体的自我评价、自我接纳有一定影响。在随后的几十年中,一系列相关研究证实了Festinger的假设。如Stapel等(2001)、Blanton等(2008)的研究表明,高社会比较倾向激活负面的自我观念,低社会比较倾向激活正面的自我观念;张亚梅等(2014)的研究显示,大学生的能力比较倾向、观念比较倾向与自我接纳显著负相关(r=-0.304,P<0.01;r=-0.115,P<0.05)。
社会比较倾向除了影响自我观念和自我接纳以外,对抑郁也有一定的作用。Wood等(1999)认为,不合理的社会比较倾向会引发抑郁;黎琳(2006)的研究显示,大学生的能力比较倾向正向预测抑郁,观念比较倾向负向预测抑郁。关于社会比较倾向影响抑郁的机制,Gibbons 和Buunk(1999)强调了自我评价和自我接纳的中介作用。他们指出,高社会比较倾向者往往过分依赖于通过他人来确定自我,致使个体自我观念混乱或难以自我接纳,进而导致悲观、抑郁。已有大量研究表明,自我接纳是影响青少年抑郁的重要内部因素。
由以上分析可见,大学生的社会比较倾向与其自我接纳显著相关,大学生的社会比较倾向、自我接纳对其抑郁有预测性。由此假设,大学生的社会比较倾向通过影响自我接纳间接作用于抑郁。本文将基于假设绘出初始路径图(图1),并用路径分析的方法检验假设,探讨社会比较倾向的两个维度对抑郁的不同作用机制以及自我接纳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方式。
图1 社会比较倾向、自我接纳和抑郁之间的假设路径图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甘肃省一本科大学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360份,回收有效问卷318份。有效回收率为88.33%。有效研究对象中男生181人,女生137人;文科生124人,理科生98人,工科生96人。
(二)研究工具
1.爱荷华—荷兰比较倾向量表
爱荷华—荷兰比较倾向量表(INCOM)由F.X. Gibbons和B.P.Buunk共同编制。该量表依据Festinger有关社会比较的二因素理论模型建构,包含能力比较倾向和观念比较倾向两个分量表,共有11个项目。INCOM中文版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3,量表的二因素模型拟合指标良好(χ2/df=4.98,RMSEA=0.098,NFI=0.81,CFI=0. 84,IFI=0.84,GFI=0.92,AGFI=0.87),表明结构效度较优。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08。
2.自我接纳问卷
自我接纳问卷(SAQ)由丛中、高文凤编制,包含自我接纳和自我评价两个因子,共16个项目。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6,间隔两周后的重测信度为0.77。因素分析显示两因子的变异解释量为77.7%,两因子参照轴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44(P<0.01),表明其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本研究中该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34。
3.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
美国国家精神卫生研究所编制的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CES-D)适用于一般人群调查,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使用。该量表包含20个项目,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2。本研究中该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67。
(三)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处理,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复回归分析。
表1 社会比较倾向、自我接纳与抑郁的描述性统计及相关矩阵
二、结果分析
1.大学生社会比较倾向、自我接纳、抑郁的相关分析
社会比较倾向、自我接纳、抑郁的相关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社会比较倾向总分与自我接纳呈显著负相关(r=-0.17,P<0.01),能力社会比较倾向与自我接纳显著负相关(r=-0.22,P<0.001);观念社会比较倾向与抑郁显著负相关(r=-0.12,P<0.05)。自我接纳与抑郁显著负相关(r=-0.50,P<0.001)。
2.路径分析
根据路径分析的方法,要验证基于理论假设的路径图是否合理,需要进行2个复回归分析。第一个复回归以抑郁为效标变量,以能力比较倾向、观念比较倾向、自我接纳为预测变量;第二个复回归以自我接纳为效标变量,能力比较倾向、观念比较倾向为预测变量,两个回归方程皆依据理论模型用强迫进入法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摘要见表2、表3。
由表2可见,观念比较倾向和自我接纳对抑郁有显著预测性(β=-0.138,P<0.05;β=-0.394,P<0.001),而能力社会比较倾向对抑郁的影响不显著(P>0.05)。
由表3可知,能力比较倾向对自我接纳有显著负向作用(β=-0.247,P<0.001),观念比较倾向对自我接纳的预测性不显著(P>0.05)。
表2 社会比较倾向、自我接纳对抑郁的预测度
表3 社会比较倾向对自我接纳的预测度
根据以上复回归分结果,需要删除能力社会比较倾向→抑郁和观念社会比较倾向→自我接纳这两条不显著路径。由此,初始路径图发生了变化,因而重新进行复回归分析,得出新的路径系数。能力社会比较倾预测自我接纳的路径系数由-0.247(P<0.001)变为-0.223(P<0.001),自我接纳预测抑郁的路径系数由-0.394(P<0.001)变为变为-5.04(P<0.001),观念比较预测抑郁的路径系数由-0.138(P<0.05)变为-0.176(P<0.01)。基于变化后的数据对理论假设路径图进行修正,得到最佳路径图(图2)。由最佳路径图可知,观念社会比较倾向能缓解抑郁,能力社会比较倾向不直接作用于抑郁,但可以借由影响自我接纳间接对抑郁产生影响。自我接纳能保护个体情绪健康,降低抑郁体验,能力社会比较倾向不利于自我接纳,即能力社会比较倾向间接加重抑郁。由此可见,社会比较倾向的两个因子对抑郁有积极、消极两种相反的作用机制。
图2 社会比较倾向、自我接纳、抑郁之间的最佳路径图
三、讨论
社会比较是重要的自我认识途径。在与他人比较的过程中,个体才能明确自己能力的高低、道德品质的好坏、理想追求的优劣等。子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合理的社会比较是自我了解和自我提升的有效方法。但不合理的社会比较会导致不恰当的自我评价,造成对自我的不接纳,甚至出现抑郁。
从本次研究的结果来看,大学生社会比较倾向的两个不同层面对自我接纳和抑郁的影响不尽相同。大学生能力比较倾向对自我接纳的影响是负向的,能力比较倾向高,自我接纳程度低;能力比较倾向低,自我接纳程度高。这与Wheeler(2000)的研究结论类似。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或是由于能力比较倾向高的大学生对通过比较来形成自我评价具有依赖性,总是借由自动化的思维方式将自己与相关人士进行能力比较,而大学中一方面人才济济,另一方面能力水平趋同、伯仲难分,当他们找不到能力优秀的对比证据时,就陷入到无能感之中,导致消极的自我评价和低自我接纳。低自我接纳容易诱发失望、羞愧、无价值等负性情感,甚至使个体陷入抑郁的泥潭。
与高能力比较倾向造成的消极结果相反,大学生社会比较倾向的另一个层面——观念社会比较倾向能显著缓解抑郁,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一致。如何解释这一反差?其实Festinger早在提出社会比较的二因素模型时就曾指出,能力比较和观念比较两种过程的实质存在差异:能力比较要回答的问题是“我的能力如何?”而观念比较常常能给个体带来“我还可以这样考虑和感受!”的启发。这一看法可帮助我们理解大学生观念比较的积极影响。大学生是青年群体中的优秀代表,有着较为先进的观念,对生活、对未来充满激情和梦想;但同时社会、文化的跨越式发展使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对自我的不确定、对未来的迷惘困扰着他们,这让大学生容易出现情绪上的问题。而观念比较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评估自我理念、理解他人的观点的机会。倾向于观点比较的大学生乐于分享彼此的观点,善于进行思想的交流,这有助于减少负性自动思维,从而降低抑郁的风险。同时,较高频率的观念比较使个体感到自己并不是孤独无助,缓解了其抑郁体验。
四、启示
社会比较是一把双刃剑,如何使其在大学生的成长中发挥更多的积极作用,关键在于教师的合理引导。
能力比较倾向过高对学生心理健康不利,教师应反思评价方式对能力比较倾向的影响。如果教师把分数和排名作为评估学生的唯一尺度,那么学生会有更高的能力比较倾向,更易因为对自我能力的不认可而无法自我接纳。要改善这一情形,高校应当构建更为全面和有助于个体发展的学生评价体系,更加注重学生的努力和进步过程,鼓励学生多和自己比较,不断超越自我。辅导教师应帮助大学生认识到,与他人比较的目的不是为了划分等级而是为了自我反省和提高,同时教师可帮助大学生拓宽自我评价的信息渠道,避免其对能力社会比较的过度依赖,使学生形成更为客观、全面和积极的自我观念。
观念比较有利于学生情绪健康,教师可将其渗透到日常教学中。如,教师可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适当设置一些开放式的主题讨论,鼓励大学生主动交流彼此的认识、观念和体验。通过思考自己与他人想法的异同,大学生能够开阔自己的视野,摈弃偏狭的思维方式,合理地使用社会比较策略,避免因对自我的绝对化要求而抑郁。
参考文献:
[1]Festinger L.Informal social communication[J].Psychological Review,1950(57):271-282.
[2]GilbertD T,Markman A D.Structure mapping in analogy a similarity[J].American Psychologist,1997(52):45.
[3]Stapel A D,Blanton H.From seeing to being:subliminal social comparisons affect implicit and explicit selfevaluations[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2004,87(4):468-481.
[4]Gibbons FX,Buunk B I.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ocial comparison:The development of a scale of social comparison orientation[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9(76):129-142.
[5]StapelDA,Tesser A.Self-activation increases social comparison[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1(81):742-750.
[6]Blanton H,Stapel D A.Unconcious and Spontaneous and Complex:The Three Selves Model of Social Comparison Assimilation and Contrast[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8,94(6):1018-1032.
[7]张亚梅,崇好.高中生自我接纳的特点及其对社会比较的影响[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14(3): 181-183.
[8]Wood J.Theory and research concerning social comparison of personal attibutes[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89 (106):231-248.
[9]黎琳.大学生的社会比较与情绪健康[D].华东师范大学,2006:60-63.
[10]曾天德.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与自我接纳和应对方式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05,26(12):1009-1011.
[11]格桑泽仁.1100名医学生抑郁状态调查及其与自我接纳和向性关系的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05(1):35-37.
[12]缪群芳,陈其云.护生抑郁情绪与自我接纳心理的调查分析[J].现代护理,2006,19(3):14-17.
[13]吴艳茹.首发青少年抑郁症与父母养育方式和自我接纳的关系研究[J].上海精神医学,2006(6):90-93.
[14]周亚娟,梁宝勇.无条件自我接纳在大学生完美主义与抑郁间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10 (3):250-252.
[15]董莹莹.抑郁状态下初中生的自我接纳和干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53-55.
[16]丛中,高文凤.自我接纳问卷的编制与信效度检验[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1999,8(1):20-22.
[17]Wheeler L.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ocial comparison [A].In JSuls,LWheeler.Handbook ofsocial comparison:theoryand research[C].Dordrecht,NL:Kluwer,2000:141-158.
[18]Gardner W L,Gabriel S,Hochschild L.When you and I are"we",you are not threatening:the roleofself-expansion in social comparison[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2(82):239-251.
[19]郭淑斌,黄希庭.社会比较的动力:动机与倾向性[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6(4):14-18.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046(2016)2-003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