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兴趣,走出误区
2016-05-24韩朋林
韩朋林
摘 要:随着社会信息化的高速发展,理科类人才需求量加大。数学是理科类学生学习的基础,不管是对于学生的高考还是人生道路、人生方向来说都是无比重要的。综合高中与普通高中相比,数学课程一样、教材一样、教学目标一样,但是,综合高中学生数学基础差,学习兴趣缺乏,导致综合高中的数学教学存在着很大的困难。本文从综合高中的现状出发,针对综合高中基础,深入剖析数学教学方法。
关键词:综合高中;数学探索;兴趣
综合高中的学生,数学基础薄弱,对数学课程的了解与认识不够深刻,长久以来对数学存在着畏惧,对数学课程缺乏兴趣,在长期数学学习过程中只注重运算结果,不顾推导过程。数学课程属于理工科类课程,需要具有极强的语言理解能力与清晰的逻辑思维能力。那么,如何在综合高中改革数学教学方法,使学生改变观念,爱上数学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改变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传统数学教学模式无非是教师带着学生理解例题,进行例题运算与推导,这样的教学方法存在一定的弊端,它会导致学生只会做例题类型的题目,只会运算一种模式的数学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教学方法也应该与时俱进。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认识这个问题。课堂的主角应该是学生,教师只应该起到帮助与提点的作用。考虑到综合高中学生数学基础过于薄弱,教师在课堂上带着学生分析例题后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课后练习题,解决多种同例题形式不一、公式运用有差别的习题。另外,函数是数学课程中学生最怕、最难理解的板块,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充分把握学生的心理,在讲解函数时尽量化难为易,将教学难易程度与学生基础相结合。
在数学教学上,学生往往存在着只会做例题,不会拓展做题的状况,或明明过程都对,结果却与正确答案大相径庭的情况,有些学生在教师引导的时候怎么都想不起来应该怎样运算,但是在教师讲后便恍然大悟,或者数学课本上的东西学了后面忘了前面,可以结合到一起的知识点老是记不住。出现这些问题,往往是因为学生的理解存在着一定的误区,这些误区有的来源于教师,但是更多的来源于学生本身。学生本身对数学兴趣不大,不想学、学不懂、不会做。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教师结合实际情况对教学方法、教学情况在质上面做出改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改变学生的惧怕心理
综合高中的学生因为基础薄弱,对数学课程存在惧怕的心理,越惧怕越不愿意学,越不愿意学数学越差,恶性循环导致了学生基础越来越差,越来越不容易学好。教师要充分把握学生这种心理,在数学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师将基本知识讲解清楚之后,让学生成组讨论做题,让学生自己讨论、自己动手、自己运算、自己推导、自己讲课、自己检验。这样可能比较浪费课时,但是收获的成果往往是事半功倍的。让学生自己动手的学习方法不仅能让学生记忆得更加深刻,提高他们的团体协作能力,更能让他们将理论运用于实践。
数学教学的目标不在于让学生能够做题,而是在应对千变万化的题型时还能够轻松找到突破点,面对考试甚至高考的题目解题时都游刃有余。此外,这种让学生自己动手的学习方法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注意不应该只注重学生的解题能力的培养,更应该注重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学生的成长成才来说意义重大,在教学时教师应该注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三、理论联系实际,将生活问题引入课堂
在学生的朋友圈,一直流传着这样的理论“学数学有什么用?难道我上街买棵白菜都要用函数计算一下划不划得来么?”,这样的理论在学生朋友圈中疯传,说明了一个问题,学生更注重学科的实际运用,教师应该充分把握这一点,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带入课堂上来,如银行贷款投资在哪些方面比较划算?三角恒定定律真的是最稳定的关系么?学生对这些问题存在着较大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将这些问题适当地加入教学当中,使学生对数学增加兴趣,也使学生明白,学好数学并不仅仅是为了应付高考,更多的是因为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好数学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为了为将来大学甚至更远的专业知识打基础。
综合高中因为学生基础差、大班教学等情况在数学教学上确实存在一定困难,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充分认识到综合高中的实际情况,将学生情况与教学方法相结合,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对数学的惧怕,引导学生走出思维误区,改变学生对数学课程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想学数学、学好数学,体会到数学的博大精深,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上改变综合高中的数学学习风气。这不仅对于学生的高考、学生的未来来说意义重大,更对于学校的学风建设与教学改革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竺仕芳.激发兴趣,走出误区——综合高中数学教学探索[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3(4).
[2]邓小荣.高中数学的体验教学法[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3(8).
[3]杨培谊,于鸿.高中数学解题方法与技巧[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