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016-05-24战永芳
战永芳
数学是学生感知世界的重要方式,几乎每一个学生在牙牙学语的时候都会从比画着手指数“一、二、三……”开始。显然,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连。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在练习应用中感受生活,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下面,笔者就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谈谈自身的教学做法:
一、创设生活情境,让数学教学贴近生活
我们地区一直沿用青岛版五四制数学课本,近几年,几乎每年课本的信息窗都会有变化,每一次的变化都更贴近于学生的生活,但仅仅是教材贴近生活还远远不够。教师在教学时应创设一定的情境导入新课,利用情境的设计、多媒体的使用以及组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活动等手段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但是教师如果引入时的“问题引路”把握不好,就容易弄巧成拙。如在教学“图形的认识”时,可以利用课件出示情境图:“春天到了,护鸟小队的同学为了保护小鸟,做了各种各样的鸟巢挂在树上。学生,你发现了什么?”结果学生回答是:小熊的房子没有门,没有窗,没有烟囱等。本来王老师想让学生观察发现鸟巢是利用那些平面图形组成的,可是大家却由自己平时绘画的习惯总结出缺少的东西,没有贴近教学主题,这时如果生硬地打断学生的发散思维,直接点明课堂主题,效果不会太好。在学生回答没有门的时候,张老师顺势问道:“你的小眼睛真亮啊!如果你是爱心小队的成员,你打算把门设计成什么形状呢?”一句看似简简单单的续问,将学生的观察点引回了本课主题。由此可以发现,再好的教师也并不一定能够预见课堂教学的所有细节,教师应努力提升自己的自身素质,尽可能地根据课堂上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引导学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创设合适的情境,还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采用灵活多样的问题引路,让数学教学更加贴近生活实际。
二、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感悟新知
信息窗的呈现仍然缺少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要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确保数学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例如,在教学五年级“百分数”一般应用题时,因为学校正在进行绿化植树,我便让学生课间收集信息,上课一开始就请学生描述校园的绿化情况,在学生所列举的众多信息中选出一条“绿化带内一共栽了500棵各种花木,成活490棵”的信息,引导学生得出“学校绿化带内种植的各种花木的成活率为97%”。从这个信息中你有什么不理解的词汇吗?于是学生质疑道:“成活率是什么意思?”“97%表示什么?”接下来,我和学生一起根据字面意思以及生活经验进行探讨,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这两个新名词。让我们的数学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从而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源自生活,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三、引导学生将生活与数学紧密联系,巩固知识
练习是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必要途径,在教学时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但传统的练习设计往往呆板、乏味,学生只是按照教师的要求做题。所以教师在“练习巩固拓展延伸”教学环节应贴近学生的生活,根据课堂学习内容,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心理特点的练习题。例如,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厘米、分米以及面积计算方式,练习题设计就可以让学生通过测量工具动手测量图钉的长度、桌面的长度和宽度、数学课本的长和宽、文具盒的厚度;计算课桌面、椅子面、橡皮、文具盒等的面积;学习了“小数的初步认识”,让学生陪伴妈妈到超市买菜,帮妈妈算价钱;学习了“可能性”,让学生为商场的抽奖活动设计规则、研讨街头抽奖中奖率等,这些都是学生身边的事物,在练习中学生有兴趣,长见识,不知不觉便掌握了知识,同时学生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不是看不到、摸不着的抽象知识,而是我们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四、利用每学期的综合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活学活用数学知识
学习数学就是为了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教师要认真对待每学期两次的综合实践活动,精心设计方案,组织学生开展调查实施,促进学生融入生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做到学以致用、活学活用。
比如,在四年级下学期学习了多边形的面积以后,课本安排了“关注我们的生活空间”的综合实践。如果仅仅是看书做练习,学生的兴趣不高,还会有很多名词不理解。这时我就带领学生分小组合作,先上微机教室查资料,了解小学生活动场地所需面积,再分工合作到校园里进行实地测量,学生兴趣浓厚,很好地完成了任务。
总之,数学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充分利用学生熟知的生活资源,将数学教学融入生活,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生活化的数学,在生活中体味数学的生活化,从而热爱数学,理解数学,学好数学。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教学中努力充实自己,学会驾驭教材,处理教材,不断提升自己,使自己的课堂“活”起来,让数学教学不再枯燥无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