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女孩分手”引热议的议程设置解析
2016-05-14谢鹏鹏谢程程
谢鹏鹏 谢程程
摘要:2016年春节期间,某上海女孩和江西男友回农村过年,“见到第一顿饭后想分手”,该话题在自媒体平台引发热议。这则在上海本地论坛上发出,没有明星、没有血腥、完全虚假的三无新闻何以脱颖而出成为舆论的热点话题呢?通过对该话题进行文本分析,不难发现这一热点事件的舆情形成过程,离不开媒体有意识的阶段性“突出强调”,议程设置功能的作用机制在该事件舆论形成过程中表露无遗,而事件背后所映射出的传媒困境同样引人深思。
关键词:上海女孩 分手 议程设置 传媒困境
事件回顾
2016年2月6日晚19:28分,网名为“想说又说不出口”的网友在篱笆网“老干部闲聊”社区发布了题为“有点想分手了”的帖子,自述为某小康之家的上海女孩,和男友回江西农村过年,但见到第一顿饭后有点想分手,并附上了在男友家第一顿饭的图片。随后,在不到5个小时的时间里,该帖子回帖量高达706条,引发了在线网友的大讨论,女孩也因此决定与男友分手。
2月7日上午10点28分,新浪微博博主@KDS宽带社将此事发至新浪微博,该话题开始持续发酵,迅速成为微博热点话题,搜狐、腾讯、新浪、凤凰网和相关网络论坛纷纷转载,各大自媒体公众号也纷纷对话题展开了大讨论。截至2月18日晚23:00,该话题在篱笆网的阅读量达31万余条,“见到第一顿饭后想分手”百度搜索量超285万,新浪微博“见到第一顿饭后想分手”话题超1.2亿人次阅读,有10.2万人参加谈论,5.6万粉丝关注,相关话题“江西女致信上海女”阅读量也超过725万。在2月14日当天的新浪微博热点热搜榜中,该话题搜索数达366万,位居热搜榜第一位,
且不说此事随后完全被界定为恶意炒作,即便此事为真,这“见到第一顿饭后想分手”家长里短的琐事,缘何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甚至引发全民关于“凤凰男”“婚恋”“上海女”“江西男”“城乡差异”“门当户对”等诸多社会问题的大讨论呢?反观整个事件引发热议的过程,不难发现媒介议程设置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媒介议程设置解析
通过分析“见到第一顿饭后想分手”事件,不难发现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和受众的“议程认知”之间具有高度的相关性。
一、事件舆情关注度分析。自2月7日事件在微博平台发布后,引发了更大范围的关注。以@成都商报发起的“见到第一顿饭后想分手”为核心话题展开的网络讨论,阅读量超1.2亿人次,引发讨论10.2万多条,较大范围内引导着主流舆论。笔者在微博数据中心微指数榜对该核心话题进行高级搜索(关键词:见第一顿饭后想分手),发现对“见到第一顿饭后想分手”话题的讨论主要集中在2月6日到2月18日间。由此发现,在微博平台,该事件的讨论主要经过了舆论形成(2月6-7日),舆论爆发(2月8-9日),舆论高峰(2月10-14日),舆论消散(2月15-18日)几个阶段。其中,2月10日,该话题热议指数为45822,创造了舆论的高峰期。
二、媒介主要议题设置。“见到第一顿饭后想分手”话题自2月7日开始引爆以来,以持续连贯的报道和不断衍生的新话题影响着公众对该议题的感知和关注。本文通过对2月7日到2月18日微博实时热搜话题榜的搜索分析发现,热评微博对该事件的传播有阶段性的“突出强调”,微博平台几乎每天都有针对该话题的衍生话题出现。
2月7日,《成都商报》在新浪微博创建“见到第一顿饭后想分手”话题,得到《华西都市报》《东方今报》等多家官方微博转载,截至2月18日,该话题微博阅读量达到1.2亿次。与此同时,2月7日当天,事件男主角所在家乡的官方微博“新浪江西”也迅速创建“吃完第一顿饭后想分手”微博话题,并连发多篇长微博,获得128.8万的关注量。
2月10日和2月12日,事件中疑似男主角以“风的世界伊不懂”网名在新浪微博相继发表两篇声明,对事件真相做进一步说明,并希望大家不要继续私信给其个人,这两条声明共有59905人点赞,25511人评论,7517人转发。
2月12日,党媒“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发声,发表《农村,说声爱你太沉重》一文,指出此事件深层折射出的,“不仅仅是城乡差距的问题,也不仅仅是阶层固化的问题,而是农村大学生在向上流动之后,如何去重新构建自己的社会身份的问题。”此文引发多家主流媒体转载,微博阅读量超53万人,人民日报官方微信该话题阅读量也远超10万。
2月13日,情人节前夕,江西网友 “尔雅2016”在中国江西网“大江论坛”发文致信事件中的上海女孩,信中说,“在她眼中,让上海女孩看一眼就放弃爱情的江西农村年夜饭,是我无数次魂牵梦绕的美食”,“广袤的田野就是玩乐撒野的乐园”,“如今并不是‘高富帅的江西也需要时间去发展……相信江西能滋养年轻一代的梦想和爱情”。随后,“民生江西”官方微博迅速创建“上海姑娘逃离江西,江西人何不奋起直追”话题,指出“面对如此尴尬的事情,身为江西男生的我们该如何保卫自己的爱情?所有江西有志青年又该为改变贫困面貌做点什么呢?”获得了12.5万的阅读量。同一天,人民日报官方微信也专门发文《我这样带女友回家》,文中自称江西“凤凰男”的作者自述了自己曾经带女友回江西的经历,并在文章最后鼓励道,“每一个爱上或者爱过像我一样的男生的女生,你们都是勇敢的,这个世界正是因为有她们的存在而更加美好。”
2月14日,新浪微博创建微博话题“江西女致信上海女”,话题称,“不管哪里都有贫穷和富有,但我相信,‘江西男父母肯定是特别用心的给孩子女友准备的年夜饭。爱他就要接受他的一切。”微博后附前一天网友“尔雅2016”写给上海女孩那封引起热议的信。该话题获得725万人次的阅读量,得到多家官方媒体和网络大V的关注,娱评人“八卦小助手”还借机在话题中发起“你怎么看江西女致信上海女”投票,近1500人参与了讨论,其中投票设置的四个问题分别是“上海人特别排挤外地人”,“上海人崇洋媚外”,“上海人吃软饭(周立波)”,“骂人最狠的话:你全家都是上海人”。
2月15日,上海本地媒体《新闻晨报》发文《放开那个上海女孩》,希望大家不要再指手画脚,揪着事件中这位正常而自由婚恋的上海女孩不放。同一天,微博认证为上海籍的网友王鞀于新浪微博创建话题“放开那个上海女孩”,指出,“不管怎么样,事情都已过去一段时间,男孩也好女孩也罢,我们都不应该去指责,社会就是这么现实吧!”该话题3天时间获得了230余万的阅读量,2月16日当天在微博实时热搜榜中,排名一直位于前10位。
三、受众议题认知。媒体的议程设置与受众的议题认知是否一致呢?本文对@成都商报发起的“见到第一顿饭后想分手”热门话题的每日评论量进行统计分析,发现2月8日除夕当天,受众对该话题的评论数最多,高达24096条。笔者对这些评论采取随机抽样、配额抽样相结合的方式,排除无关或无实质性内容的评论,从2月7日到2月18日间,按照舆论的不同阶段,选取每阶段评论样本200 条,总样本共800 条。对这些评论进行样本分析,发现@成都商报发起的“见到第一顿饭后想分手”热门话题中受众的议题认知,与众多主流媒体同时段在官方微博发起的微博热门话题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如人民日报《农村,说声爱你太沉重》一文发出后,受众议程迅速从就事论事的讨论转为更深层次的中国农业、农村发展以及中国社会结构等宏大议题。而民生江西微博“上海姑娘逃离江西,江西人何不奋起直追”话题和新浪微博“江西女致信上海女”话题创建后,受众的讨论热点则更多地转向上海与江西的区域之争上。
“见到第一顿饭后想分手”事件议程设置反思
一、“互联网+”时代与传媒转型艰难。一则非主流论坛上发出的帖子,能在尚未鉴定真假的情况下被批量式传播,也反映出“互联网+时代”新闻生产及传播方式转变中的诸多迷思。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网民个体可随心所欲地通过移动互联网实现“离场介入”,作为信源随时参与新闻制造和生产过程,这无疑符合媒体交互式传播的发展规律,实现了网民个性化、便捷化的信息使用诉求。然而,在新闻“拼速度、弱把关”的驱使下,传统媒体及媒体从业者对微博、论坛等新闻源的网络爆料把关不严,甚至青睐有加,曲意迎合,诸多爆料未经加工即被原封不动“拷贝式”地呈现在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新闻客户端或门户网站上,很多网络原始信息略经加工就被“洗”成了新闻,许多热议信息最后发现不是企业营销就是媒体在炒作。这无不折射出当下媒体转型期的艰难处境和浮躁心态,也暴露出部分媒体从业者专业素养的不足和职业道德的缺失。
二、“全民狂欢”与“沉默的螺旋”。众多媒体齐发声,两微一端全互动,新浪微博相关议题累计超1.2亿人次的阅读量无不显示,这则“三无”新闻引发了一场全民狂欢的盛宴。然而细细观察,不难发现,众多媒体报道的信息,在报道时间、新闻体裁、态度倾向、图片选择等各方面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比如话题刚刚发起时的那张年夜饭照片,反复出现在各类报道中,而2月7日话题刚刚发起时,网易、腾讯、新浪等众多媒体对该事件的报道基本都是以“一句话+贴吧截图+年夜饭照片”的形式呈现,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这些具有高度一致性的信息又不断被其他非主流媒体、商业微博、网络大V和普通网民大量转发,一定范围内产生“沉默的螺旋”,致使一个阶段内媒介的议题基本相似,媒介的观点大致相同,主流媒体的呼声越来越大,非主流媒体的声音几近不闻。
三、“知沟犹存”与多元价值呈现。事件中的男女主角,一个来自繁华的上海都市,一个来自偏远的江西农村,两者之间不可逾越的还有传播学中所说的“知沟”。如日本学者儿岛和人认为:“在社会信息化过程中,‘信息沟——知沟的存在是一个事实,它不仅表现在贫困与富裕阶层之间,而且广泛地表现在性别、年龄、职业、行业、群体、地区、民族、国家以及文化之间。”①涉事双方不同价值观的二元对立,农村与城市的诸多不同,真切映射出现代信息社会背景下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知识鸿沟。
与此同时,一个更大的时代鸿沟也横夹其间,那就是当中国乡村步入大流动、大分化、大重组的历史性转型时,对于众多涌入城市生活的农村青年来说,他们该如何重新构建自身身份,如何真正融入城市生活更是一个崭新的时代命题。可以说,那些“城市与乡村的差距,婚姻与家境的关系,阶层固化与社会流动的辩论,“孔雀女”与“凤凰男”的标签、时代的痛楚与个体的身份重建……各种讨论与唇枪舌尖,无不反映出当下中国社会复杂多元的价值图谱。”②
结语
上海女孩“见到第一顿饭后想分手”帖子在论坛上发出的同一天,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部署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意见》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遗憾的是,这样一则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新闻在各个媒体平台上的关注度并不高,自媒体平台上发布的主流信息,仍然是如“见到第一顿饭后想分手”事件一样,通过微博、微信或论坛帖子聚合而来,经过名人微博的过滤、点评,经过媒体的精心包装裁剪发出,却与受众切身利益基本无关的信息。在“互联网+”时代,人们被海水般的信息吞没,被媒体设置的诸多议题牵引,受众对客观世界的主要认知与媒体设置的议程保持着高度的一致。然而,海水般的信息退却后,人们却很难看到与自身生存戚戚相关的新闻绿洲,也很难听到“少数人的声音”,“沉默的螺旋”无处不在,“刻板成见”继续加深,“知识的鸿沟”并未消融,“民主化的热情”日益锐减。生活在一个由炒作的话题和浅薄的娱乐产品堆满的新闻荒漠中,拥有优势资源的媒体乐此不疲的为人们设置着思考框架和观察立场,让一个个如“见到第一顿饭后想分手”的“三无”新闻填充着中国的网络舆论体系和网络宣传体系。如何让更多的受众走出这些既定框架,如何放大弱者的声音,倾听智者的声音,如何让人们更多关注自己身边发生的事实,如何引领人们走出新闻的荒漠,寻找自由与民主化的绿洲,值得每个人深思。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 河海大学)
栏目责编:陈道生
注释:
①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55。
②卢上云,吴琦琼:《上海女逃离江西男友家前因后果》,中国之声今日头条专栏,2015年2月15日,http://touti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