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视荧屏“国学风”勃兴的观察与思考
2016-05-14高红波张诚平
高红波 张诚平
摘要:近几年,我国电视节目的创作不断加大文化的含量,一些文化价值较强的节目的热播兴起了电视荧屏的“国学风”。这种现象的勃兴,应从文化现象、文化价值、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四个层面去观察和思考。电视荧屏“国学风”的勃兴,是近年来低俗浮躁之风盛行的中国电视的一剂良药,对我国文化价值观的塑造和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电视节目 国学风 文化自信
电视是社会影响力巨大的大众传播媒介。在电视节目“娱乐至死”的时代,《汉字英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华好诗词》等一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电视栏目集群化涌现出来,兴起了中国电视荧屏上的“国学风”。本文试从文化现象、文化价值、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四个层面予以观察和思考,力图深入认识和理解电视荧屏“国学风”勃兴的原因、影响及意义。
央视、卫视“国学风”勃兴的文化现象
2013年,河南卫视和爱奇艺联合制作的《汉字英雄》以及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热播,标志着中国电视荧屏“国学风”的兴起。此后,各家卫视纷纷效仿,并结合自身特点推陈出新,涌现出多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电视文化类栏目,形成了央视、卫视“国学风”勃兴的文化景观。
如表1所示,据笔者不完全统计,目前央视、省级卫视的“国学风”电视文化栏目有12档之多。其中,河南卫视的《汉字英雄》第一季在首播之后好评如潮,收视率节节攀升,总决赛以CSM35城收视率0.85%排名全国第四,最高时曾达到全国第三,①这在以综艺真人秀节目为主的周五晚间档堪称收视奇迹。中央电视台《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借助汉字之风,依托央视强大的平台,一经播出就引发全民热议,一度在微博话题电视节目排行榜中,超越了同一时期的《中国好声音》《快乐男声》等热门节目,雄霸排行榜首位。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也发出通知,要求全国广电系统学习借鉴《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汉字英雄》等节目经验,积极开办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创电视文化栏目。于是,各大卫视纷纷行动起来,陆续推出了以成语、诗歌、谜语等为主题的一系列电视文化栏目,成就了中国电视荧屏的“国学风”。
其实,在当下的电视节目生态中,音乐类、娱乐类综艺节目早已占据了收视主流,真人秀节目更是异军突起,比如《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爸爸去哪儿》和《奔跑吧 兄弟》等都是受到观众热烈追捧的王牌节目。在这样的收视环境中,“国学风”电视文化栏目尤显“另类”。但为何还能赢得观众的厚爱?有研究者认为,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观众文化营养的匮乏和精神世界的困惑在流于形式和表面化的电视娱乐节目面前显得更加空虚和无助,电视观众急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给养来获得精神归属。②这种从受众心理需求角度出发的“差异化”的理解,也有一定道理。
当然,“国学风”电视文化栏目,其实并不拒绝娱乐元素的运用。相反,还不同程度地凸显了明星参与、观众互动、竞赛性质、戏剧冲突等多种娱乐元素。也许正因为如此,此类节目才能不断创新,真正能够做到持续吸引观众和留住观众。如《汉字英雄》这档以汉字为载体的知识竞赛类节目,打破以往电视文化类节目内容过于晦涩、形式乏善可陈的刻板印象,采用了以中小学生为参与主体的竞赛模式,借助于丹、高晓松等具有跨界影响力的学者、名人,带来较高文化品味的同时,也增强了节目的影响力,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在国外版权电视模式蜂拥而至的浪潮中,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色的“国学风”电视栏目找到了这一时期观众心理需求的“缺口”,开拓了一片收视蓝海,同时也体现出中国电视人的社会文化责任担当和对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电视荧屏“国学风”的文化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③电视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在电视娱乐化的今天,更加需要体现出中国电视人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应有的社会责任和担当。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在用惯了电脑键盘而“提笔忘字”的“触屏”时代,中国国民的汉字书写能力普遍下降。《汉字英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最爱中国字》等一批节目正是抓住了“汉字”这个核心,借助现代高科技手段,以书写的方式呈现给观众,满足了观众对汉字知识的渴望和欲求,点燃了国民内心深厚的民族情感和文化寻根的热情。与汉字相似,成语包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彰显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成语英雄》《中国成语大会》等节目借助“成语”这一文化精粹,揭开中国文化密码,给当下网络用语、不规范用语泛滥的语言环境强有力的冲击和净化,起到了很好的文化引领作用。中国是“诗的国度”,唐诗宋词更是中国文化的精粹。《中华好诗词》《最爱是中华》和《中国诗歌大会》等以诗歌为主要核心要素的电视文化类节目,兼顾了诗歌的知识性与电视节目趣味性,在坚守节目文化品位的同时,有效吸引了广泛的受众,对中华诗词文化的传播和普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从电视节目生产的角度上来看,现今的中国电视节目“模仿复制”“跟风引进”的现象较为突出,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限娱令”“限真令”等一系列政令法规的压力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荧屏“国学风”兴起也有其成功的必然性。中国电视荧屏“国学风”,通过对汉字、成语、诗歌等国学精粹的深度开发,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引发观众对国学文化的学习、关注和互动,承担起了电视所具有的文化传播和教育传播的功能,对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长期以来,我国电视文化类栏目曾经陷入“叫好不叫座”的困境。很多电视机构不愿意投入较多的时间精力和财力物力去制作高水平、高品位的电视文化类栏目,有的电视文化栏目还因为收视率太低而惨遭淘汰。需要明确的是,在流行文化蓬勃发展、消费主义方兴未艾、外来文化日渐渗透的时刻,中国电视人更应从电视荧屏“国学风”的勃兴中深入思考和探索,借助新的传播技术和手段,强化电视媒介文化传播和教育传播的功能,凸显电视传播的文化价值。
荧屏“国学风”彰显电视工作者的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是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北京大学举办的第二届社会学人类学高级研讨班所提出的,它主要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要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的历程与未来的趋势有充分的认识。④电视工作者是电视内容生产环节的主体,也是电视文化传播的始作俑者。电视工作者要做到文化自觉,需要经过“文化认同”“文化思考”和“文化创新”三个环节。
文化认同即对本民族自身文化的认同。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在数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当今社会,全球化已成为世界发展的主流趋势,全球化所引起的文化层面的变革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各个文明体系在生活领域、生产方式和价值观念上虽然有趋同的一面,但文化的特殊性和多样性也日益凸显,全球化时代中“文明之间的冲突”有时比“文化的趋同”表现的更为激烈。由于电视本身就是舶来品,加之发达国家在电视节目研发生产上的领先地位,国外电视的娱乐风潮迅速席卷中国电视行业。《中国好声音》源自荷兰,《爸爸去哪儿》《我是歌手》《奔跑吧兄弟》引进于韩国……这种混杂的电视内容生产传播环境,容易让中国电视工作者在文化上迷失自我或妄自菲薄,于是,竞相引进海外节目模式,加剧电视节目的泛娱乐化风潮等现象也就不难解释。在此背景下,中国电视荧屏的“国学风”更显难能可贵。作为电视文化传播与创造的具体实施者,电视工作者只有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寻求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才能真正实现中国文化价值的判断识别与发展引领。
文化思考即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的进程和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置身于文化全球化的视阈下进行的思考。我国的电视节目起步晚,发展快,但仍和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也体现在我国电视工作者普遍存在的急功近利,重视短期效益,唯收视率至上的电视创作心态上。如何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电视媒介有机结合起来,在兼顾收视率的同时更好地传播中华文化,成为中国电视工作者亟需攻克的难关。浙江卫视总监王俊如是说:“电视节目的文化属性对于受众的引导力和影响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浙江卫视要勇于担当,强化浙江卫视‘文化+电视的品牌标签,不断为广大观众奉献优质的电视文化产品。”⑤在当下的电视环境中,能把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相结合,真正将富有文化内涵的内容做到雅俗共赏的电视节目仍是凤毛麟角。在媚俗文化、外来文化趋强,本土文化日渐式微的格局下,创办高质量的原创电视文化栏目,在时代的变革中理性、主动地寻求自身文化定位,是每一个电视工作者的应有的责任,也是中国电视媒体在文化全球化的竞争格局中要有所作为的必由之路。
文化创新是在文化认同和文化思考基础上,形成具有创新性质的文化思想,并将这种思想转换为现实的文化产品。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创新是文化发展的灵魂,只有大力推进文化创新,不断推陈出新,才能使我们的文化生生不息,充满创造活力。”⑥河南卫视的《汉字英雄》《成语英雄》等节目借鉴流行的真人秀模式,让平民百姓真正参与到节目中;邀请名人学者,形成一定的明星效应;开发节目同名APP,方便观众深度参与节目互动,具备良好的收视粘性,符合融媒体时代特征,形成了内容迁移,拓宽了节目传播的渠道。四川卫视的《诗歌之王》,沿用受众欢迎的单元赛和踢馆赛赛制,把焦点聚集到诗歌与音乐的创新性嫁接与融合性创作,借助影像让诗以歌的形式回归大众。这种借鉴当下流行的节目元素传播中华传统诗歌文化的方式,不仅是对文化类电视栏目的突破与创新,更是对中华诗歌文化的创新性普及推广和电视传播。电视工作者只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提升到文化自觉的高度,才能有所传承,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才能在竞争白热化的全球文化市场中保有自己的文化价值与风格特色。
荧屏“国学风”凸显电视传播者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指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敬重与珍惜,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⑦电视文化传播是文化继承、发展和创新的过程。中国电视荧屏的“国学风”更是肩负起了对受众文化自信的培养,对所处时代文化风尚的引导。
文化自信是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在开放包容的状态下对待自身文化的一种方法与态度。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转型的关键时期,大众文化的泛滥与精英文化的日益边缘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快节奏的生活与碎片化的阅读方式,致使真正能去阅读国学经典,品味中华传统文化的人越来越少。⑧电视荧屏“国学风”能够对受众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作用,满足受众内心深处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欲求与渴望。由于“国学风”电视文化类栏目的主要受众是青少年学生群体,这种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坚守,对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大的青少年将起到积极引导作用,有利于增强青少年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
中国电视荧屏“国学风”的勃兴也助推了荧屏之外的“国学热”。在《中国成语大会》节目中,专家们常常会因为成语的释义不同而引发争鸣与探讨,而这种讨论也会在节目播出后引起社会各界的探讨,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氛围。有的家长在观看完此类节目之后,还会支持孩子购买一些相关书籍和影像资料,一些学校还开设相应的国学课程和兴趣社团。“国学风”电视文化类栏目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国民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增强国民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有助于提升国民的文化自信。
总之,电视荧屏“国学风”的勃兴,给近年来低俗浮躁之风盛行的中国电视开出了一剂良药。通过《汉字英雄》《中国成语大会》《诗歌之王》等节目,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粹在新时期通过电视找到了较为有效的传播方式。同时,此类节目热播也提高了电视工作者对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提升了国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和自信,对我国文化价值观的塑造和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文化软实力愈发凸显出其重要性,电视工作者应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生产和传播具有鲜明中国风格与中国特色的电视文化产品,肩负起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本文为2015年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电视媒体融合发展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5BXW009】阶段性成果)。(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栏目责编:邵满春
注释:①劳玉婷:《电视综艺节目助推国学文化的复兴》,《视听纵横》,2015(6)。
②韩冬梅:《从〈中国成语大会〉看传统文化的电视传播》,《青年记者》,2014(10)中。
③习近平:《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网,http://art.people.com.cn/n/2015/1016/c399291-27707112.html
④宋振文:《文化自觉:电视工作者的社会良知与文化责任》,《社科纵横》,2008(10)。
⑤综艺+:《十大卫视总监谈学习习总书记讲话心得 学习习总书记新闻舆论座谈会精神 更好履行媒体职责》, http://www.zongyijia.com/News/News_info?id=50997
⑥新华网:《中共“十八大”专题》,http://news.xinhuanet.com/18cpcnc/2012-11/15/c_123957049.htm
⑦张振华:《植根于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一枝奇葩》,《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2(1)。
⑧胡智锋,孔令顺:《电视媒体的文化自觉》,《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