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姐
2016-05-14余幼幼
余幼幼
水使我变化,水在各处描绘
孤独的颜色,它无法使我固定
我是无止境的女人
我的眼神一度成为琥珀
——翟永明《女人》
一个看着怎么也不老去的女人,不是妖精就是女神,妖精美貌却祸患人间,女神则用她持久的美好感染人心,让人仰慕,翟永明显然属于后者。虽然她现已年满六十,但在她身上几乎看不到年老色衰的妇女痕迹,有的只是时间附着其表面像古董一般地高贵与端庄,加之她举止优雅,生命力超乎寻常地旺盛,实在无法把她同普通六十岁跳广场舞的大妈相提并论。这里并非说跳广场舞的大妈有什么不好,她们是生活中的大多数人,但像翟永明这样的少数者,必定是更稀有且引人注目的。
在成都,几乎所有人都称呼翟永明为“翟姐”,就像某个行业团体的老大,走到哪儿都受到无比的尊敬。她的文学成就造就了她现在的地位,我认为仅仅只是一方面,还有另一方面在于她大气而不失温婉,体面而不失友善的性格,她待人随和,从来没有所谓文化名人的架子,相处起来真就像一位大姐。
巧合的是,写这篇文章之前,我先后遇见了与翟永明有着重要联系的两个男人,他们不称翟永明为“翟姐”而是亲切地唤她为“小翟”。两个男人运用自己的专长,把这个女人化为了经典。他们一个是肖全,一个是何多苓。
记得肖全在他《我们这一代》的影集里形容翟永明:“到今天,她依然是很多男人的梦中情人……”
翟永明在照片里散发着她刚刚褪去少女稚气的女性魅力,欲说还休的表情,面对时代的怀疑与惊愕。通过肖全的黑白影像,可以想象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文学盛况,我没有经历过,现在折返回去探寻当年的“梦中情人”似乎有一定的难度。好在肖全的摄影和何多苓的油画记录下了许多。
何多苓和翟永明曾经是夫妻,有相当多的作品里,何多苓的女主角都是翟永明。让人过目不忘的是画中翟姐那双充满巨大吸力的眼睛,投射出的惶惑不安,如同漩涡使观者深陷其中,难以自拔。我更愿意相信这些空灵、迷离、决绝的画作背后是爱情的怂恿和蛊惑,画中的女子有谜一般的内心,作画的男子有愿意为之赴汤蹈火的专注与沉迷。
青春的热烈总是动荡的,它有着自己的期限,完成使命之后就该散场了,这或许是艺术家的宿命。现在何多苓和翟永明已分手多年,不过两人依然是很好的朋友,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只要是翟姐白夜酒吧的活动,何多苓都会来捧场,有时候他还会上台朗诵几句,这或许又是艺术的魅力,化解人心中的芥蒂,让一切变得平和而圆满。
我羡慕这种结局,也向往他们那个年代的冒险与激情。只是不太凑巧,我生在了一文学逐渐边缘化的年代,与那场人与人之间摩擦就能迸发出诗意的狂欢隔空相望。那场诗意的盛宴还余音绕梁般影响着现在的写作者,我刚刚写诗那会儿,无意中读到了翟永明的组诗《女人》,不得不说这组诗深深地刺激了我,让我镇痛,把我身心都悬挂了起来。
阅读《女人》,有一种撕裂感,感受到作者的情绪积压,爆发出来便不留余地,不留退路,力图破除身体与意识的束缚,获得真正的自由。她大量运用隐喻,将幻想注入到残酷的现实中,流露出一股绝望、迷茫、凄美的洪荒之力,女性的觉醒与挣扎将冲破桎梏的疼痛感引向了高潮。就是在八十年代,性别意识和自白构成女性写作的内在驱动力,翟永明恰恰是女性写作的代表,而《女人》则通常被看作是女性诗歌开始的标志。
《女人》出版于1984年,而我在二十年后的2004年读到。不久,我在网络上发现了翟姐的博客,我有些激动,内心充满忐忑,再三犹豫还是给她留了言,阐述了一下自己对诗歌的浅显认知,没想到过了几天她竟然回复了我,并对我加以鼓励,这给我很深刻的影响和促进。那年,我十四岁。之后,便与她再也没有了联系。
时间一晃就是十年,2014年五月的一天,我突然收到一封邮件,万万没想到发件人是翟永明,她说从朋友那儿读到我的诗,很喜欢,问我在不在成都。我看邮件发送的时间,已经是两天以前了。我立马回了信,与她再次有了联系。
邮件发出后几天,我在白夜酒吧与翟姐有了第一次真正的见面和交谈。此前,白夜于我来说是一个传说,它和它的老板早已声名远扬,我知道它是一个文人的聚集地,所有与文学有关的人到了成都必定要造访白夜,还有很多是慕名前来,不仅为了喝酒,还希望见到它的女主人——翟永明。长此以往便有了一种说法:没到过白夜就算没有到过成都。白夜的老店位于成都玉林西路,1998年开业,我没有去过,现已关闭,但看过老白夜的照片,里面举办各种沙龙和Party,非常热闹。新店处于成都的一个旅游景点宽窄巷子,我偶尔会和朋友去坐坐,具体来讲也只是个喝酒休闲的地方,我从未去观摩过里面举行的任何活动。那天,是我第一次因为文学而跨入白夜的大门。眼前的翟姐穿着一袭黑袍,十分典雅,她正在台上主持李樯编剧的《黄金时代》,给电影宣传预热。
一番交谈以后,我对翟姐和白夜有了新的认识。回到家,我又读了许多她的诗歌。如若把翟永明的创作局限于女性意识之中,明显是过于狭隘了。女诗人一直在寻求着超越与改变,她在2001年出版的诗集《终于使我周转不灵》在题材上有了不同,转而描写现代都市,享乐主义笼罩下的迷惘与困顿,它的语言抛去了以往的封闭式的独白和激昂抒情,语言趋于口语化,解构着城市生活。
翟永明去年出版的《随黄公望游富春山》完全是一部脱离过分情绪缠绕的优秀诗集,从观赏黄公望名画《富春山居图》而得到启发和灵感,她在诗意内外进出自如,以一种静观的态度和沉稳的叙述来写作,穿透古今,漫游山水,并引发今日之思考。诗歌语言更加精炼,没有多余的句子,行行承接,每一行都能抓住人心。诗歌同时被改编成了同名诗剧,由青年导演陈思安执导,那段时间她们几乎形影不离,天天在一起讨论剧本和舞台表演。九月底,我在北京遇到她俩的时候,她们正在为剧本的事而忙碌,最后诗剧分别在北京和成都两地上演,演出非常成功。
翟姐有一方面我很喜欢,她并不是那种娇滴滴、过分压抑自己的人,这点从她吃饭便能看出。我见过太多类似于她这样的女人为了保持身材和风韵,吃饭像兔子一样,一点都不尽人生之乐事,看着让人非常着急。而翟姐是个例外,她不会辜负一桌子的好菜,看她吃饭也是一种愉悦,她不忌口,也不太会去纠结高热量,什么先吃了再说,感觉特别爽快。有次我们一起吃火锅,四个人,其他三个包括我在内的都停筷子了,翟姐吃着吃着,望着我们说:“怎么就我一个人吃,你们怎么不吃了?”说完自己就哈哈哈笑了起来,然后又从锅里捞了一块腰花放进嘴里。
她说她在德国住的一段时间,实在受不了当地的饮食,作为地地道道的成都人,怎么能忍受没有辣椒。她很聪明,提前准备好了辣椒面和火锅底料,一起带到了德国。于是她就在租的房子里自己煎辣椒油,还在里面煮火锅,期间还因为味道太大,遭到了楼上邻居的抗议,但她并不在意,继续关上门来吃。住了几个月之后,本来洁白的厨房,天花板上多了一坨黑色的污渍,就是她煎辣椒油时烟窜上去造成的。
翟姐的手机里存着一张她十六七岁的照片,拿给我看的时候说:“那时候我婴儿肥,肉都长来飞起!”我接过手机一看,果然是,和她成年过后的样子差别很大。她扎着两个辫子,看上去还乳臭未干。那时候的她既不是女神,也不是很多男人的梦中情人,她只是一个未经世事的小姑娘,可能从未想过会变成现在的样子,她住在照片里,笑得那么天真烂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