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留学生学习介词“从”的偏误分析

2016-05-14刘丽红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6年5期
关键词:助词偏误起点

摘 要:文章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的日本留学生学习介词“从”的偏误例句进行了归纳,同时对这些偏误例句做了总结和分析,将偏误例句分为错序、遗漏、误加和误代四种偏误类型。以偏误类型为基础,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从” 偏误分析 教学建议

汉语是孤立语,一大特点就是缺少形态变化,所以虚词和词序非常重要。介词作为虚词的一种,数量虽少,使用频率却极高,在汉语中占有极高的地位,又因介词是没有实在的意义的一类词,解释这些介词成为一大难点。如何让留学生学会使用这一类词成为必须研究和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汉语介词“从”和日语补格助词「から」的意义和用法

(一)汉语介词“从”

关于介词“从”的意义和用法,不同工具书有不同的分类,这里采用吕叔湘的《现代汉语八百词》[1]一书中的分类标准:1.表示起点(1)表示空间的起点(2)表示范围的起点(3)表示事物发展、变化的起点(4)表示来源2.表示经过的路线、场所3.表示凭借、根据

(二)日语补格助词「から」

根据战宪斌的《现代日语语法大全》[2],补格助词「から」的意义和用法归纳如下:1.表示起点(1)表示时间的起点(2)表示空间的起点(3)表示事物状态变化的起点 2.表示来源 3.表示依据、原因、理由4.表示被动句的施动者5.表示动作、行为的主体6.表示事物数量的最低限度。

从以上二者的对比看来,汉语介词“从”的意义和用法在日语语法规则里都有,但日语格助词「から」的某些意义和用法是汉语当中没有的,如补格助词「から」的意义和用法的4和6。另一方面,二者在句中所处位置完全不同。根据陈昌来先生的《介词与介引功能》[3]一书,在汉语语法规则中,介词有介引作用,在句中的句法位置是固定的,只能出现在所介引词语的前面,构成“介词+所介引的词语”这样的结构。日语则相反,所介引的词语一律放在「から」的前面。「から」只能接在体言、形式名词后面,构成补语句节。

二、偏误分析

依据刘珣的《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4],偏误是指学生在学习目的语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规律性错误,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的语言水平和能力,而这是学生察觉不到也无法自行改正的错误。偏误分析(Error Analysis)则是对学生在目的语的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偏误进行归纳,总结,分析,探索偏误产生的原因,从而揭示语言习得的过程和规律。通过偏误分析,可以知道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语言习得障碍,帮助我们预测和避免偏误。偏误的来源主要有五种:母语负迁移、目的语知识负迁移、文化因素负迁移、学习策略与交际策略的影响、学习环境的影响。本文大致从母语负迁移、目的语知识负迁移、学习策略与交际策略三个角度来对日本留学生学习和使用介词“从”时所产生的偏误进行分析。同时根据鲁健骥[5]的观点将偏误分成遗漏、误加、误代、错序四个大类。

(一)错序

错序是指由于句中的某个成分放错了位置而造成的偏误。例如:

(1)*昨天从到今天日本下了很大的雪。[1]

改为:从昨天到今天日本下了很大的雨。

(2)*我来从日本。

改为:我从日本来。

(3)*你从明天不用起来照顾我了。

改为:从明天起,你不用起来照顾我了。

例(1)是对“从”字结构,“‘从+X1+到+X2”的误用,而常与“从”搭配的还有“至、向、往”等。例(2)是学生对“从”的语法功能的掌握上出现的问题,当宾语是表示时间的起点或名词组时,“从”需放在它们的前面。出现这类偏误,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日语母语的影响,根据日语语法规则,「から」用于表示时间的起点时,跟在表示时间的名词或名词组之后。例如:今年の三月から校長です。[2]句译:从今年三月起担任校长。例(3)中是“从……起”的框架结构,在这个结构中,只允许表示时间的词语进入。

受到留学生母语的影响是此类型偏误产生的主要原因,这也是初级阶段的留学生不能避免的。汉语中常用来介引时间起点的介词“从”位于时间名词或名词组的前面,这与日语的语法规则恰好相反,因而对以日语为母语或第一语言的留学生来说,学习和熟练使用汉语介词“从”是有困难的。在汉语学习的初级阶段,留学生的语言经验多来自于母语。在对汉语规则了解不充分及不能熟练运用的情况下,留学生往往会依赖于母语的语法规则并将其生硬地套用在汉语中,造出一些不合乎汉语思维的错误的句子。

(二)遗漏

遗漏是指词语或句子中遗漏了某个成分而导致的偏误。这里先说明因介词“从”的缺失而产生的偏误。例如:

(4)*我认为安乐死的问题是两个方面来分析。

改为:我认为安乐死的问题是从两个方面来分析[的]。

(5)*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已开始存在这个关系——亲子。

改为:从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已开始存在这个关系——亲子。

(6)*我辞职了这家公司。

改为:我从这家公司辞职了。

例(4)表示凭借和依据,需要“从”引入论述事物的角度和依据,与“来”构成“从……来(说)”的结构。例(5)表示时间起点,“从”与后面的“……时候”构成“从……时候”的结构,仍表示时间起点。例(6)“辞职”后面不能带宾语,需要“从”来引入宾语,“从”与名词性词组构成介词短语充当状语修饰动词。

在学习生活中,我们知道“从……起”“从……上”“从……以后”等结构,根据刘丹青的“框式介词”的概念,介词“从”为前置词,“起”“上”“以后”等为后置词。在归纳语料的过程中,发现学生漏掉后置词的现象比较多。

(7)*从那天我们的合作开始了。

改为:从那天起,我们的合作开始了。

(8)*我们从父母学了很多东西。

改为:我们从父母那学了很多东西。

例(7)句子表示一种持续的状态,在“从X起”的结构当中,X为双音节,音节较短,应加上“起”使结构完整,提高句子的可接受性。例(8)表示事物的来源,因此,在名词性短语后应接方位名词。

母语负迁移、目的语知识负迁移及学习策略与交际策略的影响是导致这一类型的偏误出现的三个因素。在日语这种粘着语中,对应汉语介词“从”的格助词「から」位于体词性成分的后面,因而学生在造汉语句子时,首先受到母语的影响,先说出体词性成分,然后又想到汉语介词“从”不能用在体词性成分之后,所以就不用介词,因而很容易出现这类偏误。另外,介词“从”的相关框式结构留学生掌握得不好,后置词遗漏的现象比较多。这一类型的偏误反映在学习策略与交际策略这两个方面主要是迁移、泛化和回避,前两者实际上就是段首提到的母语负迁移和目的语知识负迁移,而回避是交际策略中的一种。

(三)误加

误加跟遗漏相反,误加是指在不该用介词的地方用了介词。例如:

(9)*我这年七月从留学回来了。

改为:我这年七月留学回来了。

(10)*我看从美国很多游客将来中国旅游。

改为:我看美国很多游客将来中国旅游。

(11)*从五年以前,我刚开始学习汉语。

改为:五年以前,我刚开始学习汉语。

例(9)中“留学”是动词,在句子中作谓语,“从”不能和动词构成介词短语,介词“从”后应引入“回来”的起点,与介词“从”构成介词短语。例(10)“看”是心理动词,后面可以加一个小句子,“美国”是后面小句的主语,加上“从”之后造成小句的主语残缺。此类的心理动词还有“想”“认为”“觉得”等。例(11)介词“从”可以引入时间起点,但是时间名词只表示时间而不表示时间的起点时,则不能用“从”来引入,因此,此处的“从”应该去掉。

这类偏误同时受到了母语负迁移和目的语知识负迁移两个因素的影响。以上三个例句中,汉语例句中都是多用了介词“从”,而在日文译句中格助词「から」也都出现了,这一方面说明日本留学生在生成汉语句子时用的仍然是母语思维,因此出现了误加介词“从”的句子。从另一方面也说明留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汉语学习后掌握了一些有关介词“从”的知识,了解介词“从”在汉语句子中应位于所介引对象的前面,并能在造句时有意识地使用它,但由于对介词“从”的使用不熟练,因而导致了误加偏误的产生。

(四)误代

误代是指在句子中用意义相近或用法相似的词代替了应该使用的词。例如:

(12)*在上述的专家和我们老百姓两个方面看来,早一点实现不用化肥和农药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

改为:从上述的专家和我们老百姓两个方面看,早一点实现不用化肥和农药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

(13)*如果他们家从我们家太远的话,会受不了。

改为:如果他们家离我们家太远的话,会受不了。

(14)*首先是从个人的健康有数以千计的坏处。

改为:首次是对个人的健康有数以千计的坏处。

例(12)“在……看来”用于引出持有某种观点的人,能进入该结构中的多为人称代词或指人名词,如“你、我、他、小李、小王”等。而“从……看来”表示从某一角度看问题,引出判断事物的依据,进入该结构中的一般是表示抽象意义的词语。所以将“在”改为“从”;例(13)中的“从”改为“离”表示“他们家”离“我们家”远,“家”是宾语,“太远”是“家”的补语,因此这里需要的是表示距离的动词,而非介词。例(14)介词“从”后的宾语一般表示时间、空间的起点,表示事物的来源和依据,不能引进动作涉及的对象;“对”表引入与动作有关的事物,因此,将“从”改为“对”。

在学习汉语的初级阶段,意义相近或用法相近的介词很容易被留学生用错,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学生不能明确介词的使用条件、适用范围和相应的搭配对象;二是汉语介词的句法位置和语法意义难以精确掌握。因而学生在语言使用的过程中用意义相近或用法相近的介词代替应该使用的介词是在所难免的。

三、介词“从”的教学建议

(一)强化初级阶段介词“从”的教学

初级阶段是打基础的阶段,讲解的内容也是最基本的,打好基础才能对中高级的汉语学习有所帮助。但是绝不能一口吃个胖子,看到“从”就把它的意义和用法全部讲完,这样做一来学生理解不了,自然也掌握不好;二来增加他们的心理负担,使他们产生畏难心理。例如“从……到……”是甲级短语,在初级阶段只要让学生了解如何加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即可,动词、形容词、偏正短语、述宾短语等复杂成分会在之后的学习过程中会有所接触,再一一讲明,到高级阶段,对之前学过的各种成分进行归纳,然后总结能进入“从……到……”这个框架中的所有词语。

(二)加强“从”与近义介词的对比教学和对比练习

对比教学就是把介词“从”与其近义介词放在一起比较。在归纳偏误例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从”与“在”和“对”的混用现象比较突出,学生常把“从……上”说成“在……上”“上”是方位词,所不同的是在“从+方位词”结构中,“从”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起点,而“在+方位词”的结构中,“在”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将“从……来说”说成“对……来说”,前者表示从某方面看问题,后者是固定结构,表示某人对事物的判断和看法。由此可见,学生对这两个结构区分不够。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对比,重视辨析,努力避免学生使用上的混淆。

对比练习就是设置对比性练习以区分“从”与近义介词的意义和用法。如“多项选择题”和“选择恰当的介词填空”等题型,对比作用显著。

(三)重视“从”字结构的整体教学

在上面的偏误分析中,有不少都是不完整或没能正确地使用介词“从”的框架结构。因此建议在教学中要重视“从”字结构的整体教学,在教时当作整体来教,在用时当作整体来用,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在题型方面,可以采用“句型替换”和“用所给词语组句子”两种题型加强练习,使学生既容易完成,也容易表达。

注释:

[1]以下例句如无特殊标识均来自HSK动态作文语料库。

[2]常波涛,常曼:《日语格助词例解》,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03-306页。

参考文献:

[1]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战宪斌.现代日语语法大全[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3]常波涛,常曼.日语格助词例解[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4]陈昌来.介词与介引功能[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5]刘询.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1.

[6]鲁健骥.外国人学汉语的语法偏误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1).

[7]郝伟.汉语介词“从”与日语“から”在意义上的对比分析[J].金田,2013,(11).

[8]邢意和.对外汉语教学中介词教学[D].天津: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社会科学与外国语学院,2005.

[9]徐琳.留学生习得汉语介词的偏误原因及教学策略[J].青年文学家,2013,(27).

[10]聂羽菲.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现代汉语介词“从”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11]李晓琪.中介语与汉语虚词教学[J].世界汉语教学,1995,(4).

[12]夏迪娅·依布拉音.汉语的介词与日语格助词之比较[J].现代语文,2012,(9).

[13]胡彩敏.介词“从”和“从”字结构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4]刘丹青.汉语中的框式介词[J].当代语言学,2002,(4).

(刘丽红 黑龙江哈尔滨 黑龙江大学文学院 150080)

猜你喜欢

助词偏误起点
韩国留学生舌尖后音习得偏误分析
格助词“に”と“で”的使用区分
贵州方言先行体助词的语法功能及地理分布研究
六月·起点
偏误分析的文献综述
湖北天门方言“的”的用法探析
偏误分析的意义与局限
疯狂迷宫大作战
助词“给”的发展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