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误分析的文献综述
2019-03-08曹群
偏误分析(error analysis)是在语言学理论中介语假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人们在实践中逐步认识到来自母语的干扰(负迁移)只是错误产生的一个原因,在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经常是在积极地创造他们自己的语言,而不是完全消极地模仿外界的语言,对比分析理论并不能解释学习者的全部错误,因此对比分析理论受到了质疑。于是研究者研究的重心从对比母语和目的语转向了研究错误本身。
偏误分析在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扩展。偏误分析理论认为,二语习得和母语的习得有很大的类似,都是一种创造性的对所学知识不断的假设,并对这些假设进行验证。二语学习者在学习中出现的偏误就反映了其对第二语言规则的习得程度,因此,对学习者的偏误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可以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学习者在二语习得时采取的策略和不断假设过程的本质论证。
1967年,Corder在吸收了母语习得中错误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偏误分析。他认为分析学习者第二语言习得时产生的偏误,可以有以下三个作用:首先,对教师来说,如果系统分析了学生的偏误,有利于发现他们的学习达到了向目标语接近的过程中的哪个阶段,也可以知道学生还需要继续学习多少内容;第二,向研究者们提供学习者如何学习或习得语言的依据,了解其在学习过程中所使用的学习策略和步骤;第三,错误分析对学习者本人也必不可少,因为犯错误是学习者在更好地习得第二语言前使用的一种学习手段,它是学习者用来检验其对所学语言的本质的假设的一种方法。
Richards(1971)将偏误分为三类:1.语际偏误,是指由于母语或者第一语言的干扰所造成的偏误,反映了母语或第一语言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阻碍作用,即负迁移。2.语内偏误,不是由于母语或第一语言造成的偏误,而是学习者在使用目的语的规则形成话语的过程中过度使用目的语规则而引起的偏误,也称为规则的过度泛化。3.发展偏误,因为语言知识有限,所以建立了错误的假设。根据Ellis (1994)关于偏误来源的观点,初级学习者的语际偏误多于中高级学习者。
1970年代以前,偏误分析的研究着重于对外语学习者学习中的一般错误进行收集和分类,缺乏解释偏误分析的理论框架。1970年代后,在中介语假说的基础上,应用语言学家开始确立了对偏误分析的认知理论,明确了偏误分析的目标。偏误分析是以认知理论作为其心理学基础的,同时吸收了乔姆斯基的语言习得机制和普遍语法。偏误分析的基本假设之一就是人脑中有一种处理语言知识的特殊机制,偏误分析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揭示普遍语法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第二语言习得过程。
偏误分析弥补了对比分析的不足,它将预见会产生的偏误变成了对偏误本身的本质揭示,从猜想着去避免偏误的出现变成了由偏误的分析去发现语言学习内部的过程及变化。偏误分析主要基于以下三个论据(Selinker,1981):1.采用偏误分析可以从本质上摆脱对比分析的内在局限性,即不再局限于分析由语言之间的迁移而造成的偏误。偏误分析可以发现学生常犯的其他一些类型的偏误,特别是由于外语本身内部结构的复杂性而造成的在外语习得过程中的偏误。2.偏误分析可以提供学生在学习中实际所犯偏误的情况,找出经过验证的实际困难,而不是像对比分析那样,只能在语言对比的基础上,对学生可能会遇到的困难提出假设。3.偏误分析是对学生的实际语言偏误进行分析,因而不会像对比分析那样碰到诸如语言的对应性和对比标准等一些理论问题。
偏误分析和其它正在发展的理论一样,自身也有许多的不足之处。首先表现在对偏误(error)的确定上,偏误(error)是指因为对某种语言规则的不了解,而出现的语言使用上的偏差,但是偏误分析的方法很难解释由于不了解目标语交际文化而出现的一些语用上的偏误,也很难处理学习者采用的文化交际策略。比如在初中学生的教科书上,出现的对话里经常都用Of course来肯定他人的答案,但是其实很多的英美国家的人,都表示反感他人用这个短语来回答,他们认为这是回答者在故意侮辱他们的问题,他们更多的喜欢用Exactly来回答。像这类符合语法但是不能满足文化交际需要的用法,到底应该算成偏误(error)还是错误(mistake )呢? 与此同时,偏误分析时对偏误的归类不是很清晰,有人把偏误分为语内(innerlingual)和语际(interlingual )两种,也有人将偏误按照系统性的角度分类(Corder,1981),还有人根据产生偏误的心理语言学根源对偏误进行分类,但有些错误却无法归入其中任何一类。而且对偏误的分类也就直接影响了对产生偏误的原因的判断。
因此,对于偏误分析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做以下深入研究:在合理区分偏误和错误的基础上,明确偏误的分类,并采用定性或定量的研究方法来分析不同类别的偏误以及偏误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另外,发现如何在二语习得或者学习外语过程中有效利用偏误分析的结果,趋利避害,帮助学习者更有效地学习目的语。
参考文獻
[1] Corlder,S.P.Error Analysis and Interlanguage[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1.
[2] Ellis,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3] Selinker,L.Interlanguage[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1972(10).
[4] 王建勤.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7.
[5] 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作者简介:曹群(1994.04—),女,汉族,籍贯:安徽蚌埠,学历:硕士;职称:助教,单位:安徽新华学院,研究方向:英语教育、翻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