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院校语文课程体系构建的探讨
2016-05-14黄月
黄月
摘 要:在技工院校中,语文课程担负着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和语文应用能力的双重责任,地位重要。然而受就业导向理念的过度影响,语文课程地位日趋弱化,课时减少,课程内容无法支撑其教学目标的完成。本文从实际出发,分析了语文学科教学现状,探讨了如何建设以学生需求为出发点,以学生综合能力为本位的语文课程体系,以期让语文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和社会。
关键词:技工院校 语文教学 课程建设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但近些年来,在技工院校的人才培养中,由于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的片面理解,以语文学科为代表的基础文化课程的地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课时减少,日趋被“边缘化”。在教学内容上又过于强调为专业课服务、为就业服务,“工具性”得到强化,而“人文性”则无力顾及。这对于培养综合素质全面,能适应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高技能人才非常不利。笔者认为,重新思考与探讨语文课程在技工院校中的定位与语文课程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一、技工院校语文教育现状分析
1.教学课时严重不够
以全国部编教材和广东省编教材为例,教学大纲对语文课程的教学安排为一学年,每周4个课时,总共144个课时。这样的安排已然不够,但在实际执行中,以笔者学校为例,中职班语文课为每周2个课时,每学期36节,一学年72节。高职班则未开设语文课程,只开设一个学期的“应用文写作”。也就是说,课时被压缩了一半甚至更多。由于课时资源的严重限制,语文课的教学也只能“看菜吃饭”。
2.课程安排不尽合理
以中职班的语文教学内容为例,第一学期以不同文体课文的学习与口语交际训练相结合;第二学期则为应用文写作。笔者认为这样的安排不尽合理。
首先,第一学期的课文学习基本还是沿袭中学语文的路子,无法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与需求,虽然教材的编写者考虑到技工院校的特点,试图将课文与职业能力的培养建立联系,但有些牵强。比如巴尔扎克的《守财经》放进“走近经济”单元中,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们也尽力将课文呈现出来的人文素养与思想道德、人生价值作为重点来与学生探讨,但笔者认为,终究不成体系,导致教学效率不高。
其次,应用文写作的教学占用了一半的教学时间,笔者认为比重偏大。应用文虽然是学生必备的职业技能,但其难点在于学生对事情的理解判断能力,对语言的言简意赅的要求,这是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在没有足够的理解能力和逻辑能力作为基础的情况下,而为了短期的效应,花一半的教学时间训练学生的应用文写作,笔者认为有些舍本逐末。
3.教学目标无法完成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职业人文精神、提高学生职业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任务,对学生职业素质养成和职业生涯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奠基作用。目前基于课时受限而影响到教学体系的偏离,使得在实际教学中,对学生“听说读写”基本能力的培养,也出现了目的性、任务化的趋向。
比如,在说的训练中,往往简单设置为“模拟面试”;读,则理解为对专业文书的阅读;写,则是应用文的写作。人为地将内涵丰富多彩的“听说读写”降低为仅仅只能应付短期工作岗位需求的“听说读写”。这非常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更与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相背离。
可见,现有的语文课程教学,因重视程度和教学时数的限制,教学目标更多地突出实用性和工具性,而语文学科的人文教育功能被忽视,不能达到“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的教育目标。
二、突出技工院校语文课程 “人文教育”功能的必要性
任何一种教育,都是要围绕着“人”为对象展开,以完善和发展“人”的能力为出发点和最终目标。语文课程的主要特征是人文性,对人的全面发展起着深远的影响,在人才培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提高技工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需求
技工教育作为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办学体制的原因,相对于其他类型的职业教育,它更具有“职业技术性”,但也正因为这个原因,使得技工教育陷入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泥沼。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行业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综合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才培养不仅要强调专业技能的训练,更要重视人文素养的培养。语文教育是站在人的高度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其伦理价值和文化价值是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加强职业素养培养正是技工院校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2.技工院校学生内心发展的需求
技工院校的学生大部分人文基础薄弱,心灵缺乏滋养,学习积极性不高。究其原因,多出于他们的家庭氛围本身就缺少人文环境的熏陶,父母无法给他们较为高远的人生目标指导。他们的人生没有方向,学习没有动力,正处于花季却很迷茫。
爱因斯坦说过:只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对这样的学生群体来说,排在首位的不是教他们怎么接电线、修汽车,他们更需要的是“关注内心”“认识自己”。而语文课程,不正好可以通过大量的书籍与阅读,引导他们打开心灵、引导他们学会思考吗?人生有了方向和目标,才有主动学习的兴趣,也可以更好地激发自身的潜力。语文学科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载体,在帮助学生获得“心灵成长”、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上能发挥更大的价值。
3.实现“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
学生的未来面临严峻挑战,综合文化素养是核心竞争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报告中曾明确指出:“21世纪最成功的劳动者将是最全面发展的人,是对新思想和新机遇开放的人。任何把对劳动者的教育计划局限在可能产生短期效益的劳动技能上的企图,都将导致大量长期的结构问题。其代价将是一个僵化的非学习性的劳动市场。这种市场面临快速的不可预测的变化会风险很大。”
可见,过度追求短期“工具性”的语文教学,满足不了学生应付未来不可预测的职业生涯变化。据笔者了解到,职业学校学生毕业后,通常工作岗位转换比较频繁,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并不能从事与专业一致的工作。所以,以语文为代表的人文学科对学生综合文化素质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丰富其思维方式,发展其自学能力。而这些能力,正是适应职业转换和可持续发展潜力的重要能力构成,是学生可以跨职业或跨专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三、技工院校语文课程体系构建的策略
1.技工院校语文课程的目标定位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技工院校语文课程体系的合适目标定位应是:“人文性”与“工具性”并重,培养学生“综合文化素养”与“语文应用能力”并举的基础文化课程。
2.技工院校语文课程体系构建的策略
如上所述,既然明确了语文课程目标定位,那么针对现在的课程体系,便有必要进行部分的调整,以期达成人才培养的目标。笔者将以中职班为例介绍语文课程体系构建。
(1)建立课内外网络式阅读教学体系,加强语文学科的人文教育功能。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源泉,阅读是一切知识和能力的基础。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文学艺术作品,使他们关注社会、人生、人性、自然等,可以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他们的心灵,从而使他们的思想得到升华和成长,人格和品性得到重新塑造。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的角度来说,大量阅读带来的效果最佳。因此,对于本身人文基础底子较薄弱,而又即将走入社会的学生来说,阅读教学尤其珍贵与必要。
阅读课程的外延就是生活,只满足于课堂内的阅读与时间是不行的。阅读教学课堂只是一个引子,是用来激发兴趣、引导方向和解决疑惑的。建立一套课内课外相互补充的教学体系,才能达成我们预期的教学目标。
课内,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能力目标的要求,选择相关经典文学作品,按主题进行编排,并设计若干个阅读任务,以此来引领教学,引领学生学会鉴赏和思考,并引发讨论和探究,教师与学生一起探寻作品中蕴含的生命之光和给予人的启迪。
教学组织如下。第一,教师将优秀的作品介绍给学生,引导他们进行阅读实践;第二,教师给出鉴赏的方法和步骤,并提出阅读任务;第三,学生阅读完成后,组成学习小组对阅读任务进行共同分析与讨论,并在组内进行分工合作,例如有的学生对讨论结果进行汇总与整理,有的学生制造展示课件,有的学生负责上台演说等等;第四,公开展示小组的讨论结果;最后,教师进行总结与课堂评价。以上是对于篇幅短小一些文学作品的课堂教学,对于一些长篇的文学作品,笔者也曾经在任教的班级中用同样的方式来学习过,因为课时的限制,一个学期最多只能布置两次课外阅读任务,后面四个步骤与上述一样完成,受到大部分学生的喜爱。
课外,把阅读课堂延伸到生活中、社会中。教师们在教学中,可开发一系列的文学专题讲座,既可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文学知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文学兴趣,也可弥补课内时间的有限。如文学作品分析、名著赏析、电影赏析、诗词欣赏和创造等;开设第二课堂、文学社团、读书会、书法协会等课外兴趣小组等;组织校外文化或企业调研活动,让学生实在感觉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与“工匠精神”;既与学校社团活动相结合,也可与校园文化艺术建设相结合等等,通过课外阅读课程的延伸,既丰富了阅读教学的内涵与形式,又能在实践中让学生体会到文学带来的魅力和成就感。
通过课内课外网络式的阅读教学体系,教师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爱上语文,爱上阅读,并因此展开不一样的人生。
(2)以专业为背景开发重在能力训练的实践类课程,突出语文学科的职业性功能。作为职业教育体系之下的语文课,当然带有其“职业性”的一面,没有职业特色的语文教育不能称之为职业学校语文教育。所以,对于语文应用能力的训练,应根据专业需求和岗位需求制定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以适应学生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结合专业背景与特点开发有专业特色的课程内容。通过模拟真实的工作任务或情境,让学生以一定身份参与这个实践过程,这样的教学内容与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以应用文写作为例,笔者所在的学校就基于文化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理念,开发出《数控技术应用写作》课程,课程紧扣数控专业学生的需求,创设了与专业相关的学习情境,设计了为专业服务的教学内容,并按照一体化教学的理念准备教学资源,实施课程教学。
以能力训练为目标设计“听说读写”实践课程体系。对于技能的培养,实践是最好的方式。所以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对“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应该设计为一系列以任务为引领的实践系列课程。根据能力的不同层次,从易到难,设计循序渐进的实践课程。比如,口语实践课程,从自我介绍(能说比较标准的普通话)开始,到故事角色扮演(具备一定的与人交谈和沟通的能力),再到会议主持(有整合信息、总结信息并有条理地表达的能力)、竞选演讲(当众演讲能力)、模拟面试(灵活运用语言技巧能力)、无主持辩论(竞争意识与辩论能力)。
在实践中,各种能力的培养不是单一、孤立的,而是融会贯通与相互促进的。如在阅读的分享中,既提升了阅读能力和人文素养,也锻炼了语言表达;在口语训练的角色扮演中,也同时提升了倾听的技巧。我们的学生是充满活力的人。在各种语文应用能力训练的实践课上,教师还可以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不断创新精神、快速敏捷的思辨能力等等,综合提升他们的职业素养。
四、小结
综上所述,技工院校的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而且职业教育阶段是他们走向社会前系统地接受语文基础文化和应用能力的最后机会,语文学科如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那么将影响他们之后更长时间的职业生涯。而技工院校的语文教学本身,也要直面挑战,不断实践,以学生需求为出发点,构建以综合能力为本位的语文课程体系,实现教学目标,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更好于服务于学生与社会。
参考文献:
[1]陈小华.试论中职语文课程的合理定位[J].职业教育研究,2014(11).
[2]马芊.浅议“人文主义”教育观念在中职语文教育中的应用[D].上海师范大学,2012.
[3]薛晓螺.语文课程目标概论[J].当代教育科学,2006(12).
[4]何小刚.职业教育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5]王尚文.语文教育学导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4.
[6]王一兵.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圆桌会议报告[J].教育研究,1990(7).
(作者单位:广州市机电高级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