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小组合作有效性策略初探
2016-05-14张劲松
张劲松
新课程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很大发挥.但是,由于一些教师缺乏对小组合作学习实质的正确把握,表面化、形式化地理解其意义,小组合作学习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低效现象.本文结合个人教学实践,试从数学小组合作学习过程存在的低效现象、原因以及如何改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等方面进行探索.
一、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低效现象及其原因
1.小组学习组织混乱
在课堂中,经常出现这种现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只要稍加注意不难发现,有的小组两三个人同时抢着发言,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谁也不听谁的;有的小组始终只有一两个人发言,其他人一言不发,只是心不在焉地坐着;有的小组互相推辞,谁也不发言;有的小组借此机会闲聊、说笑或者干别的事.
2.参加合作学习机会不均
在课堂合作互动讨论过程中,一些学习较好的学生处于主宰地位,常常会抢先说出自己的意见、看法,学习较差的同学则人云亦云,这样的合作学习不但解决不了疑难,反而在无意中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
3.参与讨论的内容没有必要性
部分教师不管什么问题都要学生合作讨论,一些没有思维容量,不值得讨论的问题充斥其中,浪费大量教学时间,学生也逐渐感到厌倦,失去探究学习的兴趣.
4.小组讨论不充分
教师每次只给学生4~5分钟时间合作探究,有的学生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就匆忙展开讨论,部分学生还没有理出思路,老师就开始让各小组汇报成果,导致小组讨论不充分,学生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合作学习以促进学生提高和发展的目标得不到落实.
二、提高数学小组合作有效性的策略初探
1.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学习小组
通过合理分组,在小组成员间产生积极的相互促进作用.将全班分成4人小组,根据学生的性别、兴趣、学习动机、交往技能等情况合理搭配,每小组设组长、记录员、资料员、发言人各一名,确定每个成员的职责,如组长负责组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资料员负责搜集学习资料,记录员负责记录本组的意见和观点,发言人负责代表小组,汇报小组合作学习成果.
2.创设良好的合作情境
合作学习的情境是很关键的,当学生对所研究的内容发生兴趣,仅凭个人的力量难于完成,又很想知道“为什么”时,学生合作愿望就非常强烈,此时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才是最佳的时机,也才能发挥合作学习的最佳功效.
如:在探究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中,创设如下问题情境:将一个正方体的表面沿某些棱剪开,展成一个平面图形,你能得到那些平面图形?
这里,学生想到的方法是自己动手做一做,但个人无法独立完成,需要同伴的帮助.教师适时提出活动要求:
(1)每人制作几个大小一样的小正方体(边长大约5 cm左右).
(2)让合作小组进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
(3)各组记录员做好记录,将结果记录到记录单上.
(4)动作迅速、分工合作,比一比哪个小组用时最短,最先完成.
在小组活动中,各组都非常积极地投入到活动中,且都进行了合理的分工,有的动手,有的记录,小组长边指导小组活动,边等待比较结果,小组活动井然有序.
在这一环节中,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在这样的学习中合作,学生们不是为了合作而合作,而是为了发现而进行合作,学生的个人力量就能在小组合作中体现出来,也实实在在的让学生学会和别人合作,在活动中去体会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在展示环节中小组把得到的平面展开图粘贴到黑板上,最后让他们把相同的放到同一组,最后便得到了11种不同的平面展开图,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智慧,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合作带来的快乐.在这堂课的学习中,学生不仅仅获得知识,更多的是享受到合作带来的快乐.
3.精心备课,用心编写问题设计方案
教师的备课必须从班级的学情和教学内容出发,遵循“跳一跳摘得到”的原则,合理编写适合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设计方案,明确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任务,才能发挥合作小组这一“学习共同体”的积极性、创新性.
如: 探究平面内n条直线最多有多少个交点的问题.如果直接问:你认为n条直线最多有多少个交点?由于问题的探索性较强,有一定的难度,大多数初一的学生很难进入合作角色,不知如何下手,但如果这个问题设计成具有一定的层次感,可操作性的有层次的问题链:2条直线有几个交点?3条直线有几个交点?4条直线有几个交点?……100条直线有几个交点?n条直线呢?就很好地弱化了“n条直线最多有多少个交点”这个强探索性的问题,让它具有层次感,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
4.三分钟讲坛
为了使更多学生得到锻炼,根据新课内容适当地开展课前“三分钟讲坛”,让学习小组在组员个人准备的基础上进行集体加工,然后在课堂上采用小组代表报告,每天选一个小组报告,所有小组报告完之后,评选出最佳课前发言小组,并给予适当的奖励,激发小组参与的积极性.实践证明,“三分钟讲坛”既能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归纳表达能力,还能营造课前合作学习的氛围.
5.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按照“导—研—展—练—评”五段式教学模式进行
(1)导学环节.
课前发放导学案,在自主学习环节按照要求,完成自学,引领学生预习本课基础知识,让学生带着问题,明确学习的目的.
(2)研讨环节.
这一环节主要是完成导学案中的合作探究部分,具体要求:组长根据本组组员的学习能力分配展示任务,按顺序进行组内小展示,教师深入各小组进行监督、答疑,发现各组的交叉问题和全班共性问题,讨论完毕后,由组长将本组的疑问写在黑板的固定区域,教师根据观察各组提出的问题分配展示任务.
(3)展示环节.
学生代表分组进行展示,其他组的学生点评补充.教师点评、激励、引导、分析点拨、讲解、提升,并针对疑难点,教师进行适当的精讲.这一环节成员不仅有在全班展示自己的机会,还能为自己所在小组争得荣誉,强化了小组的凝聚力.
(4)练习环节.
在导、研、展三个阶段后,对新知识合基本技能的掌握需要安排适量的巩固练习,在这个环节里,根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教师预先制定检测练习,让学生限时、独立完成,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达标.
(5)评价环节.
评价方式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教师对学生表现、展示、效果进行及时评价,对本课内容做简要的梳理,对下一节课问题进行导入,有效的评价机制是促进小组合作学习良性发展有利手段,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点睛”之作.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促进学生数学知识学习、数学能力发展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和新的学习方式,成为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策略.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学习品质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要通过教师的不断反思、不断改进、指导,长期的熏陶,那么小组合作学习将变得更加有效、更加成熟,数学课堂也将变得更加鲜活、更加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