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发课程资源,丰盈品德课堂

2016-05-14平丹丹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16年8期
关键词: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平丹丹

摘要:如何科学合理地开发课程资源,找寻其可再生点,使品德课堂教学更加优质高效,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思考,认为要科学挖掘教材资源,巧妙利用生成资源,用心开拓社会资源,多方拓展丰盈课程资源,才能把品德课堂演绎得更灵动、更精彩。

关键词:课程资源 开发利用 选择优化

品德课程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乐于探究的精神,陶冶学生的感情生活,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教材给我们呈现的只是范例和话题,“整个大千世界才是学生的教科书”。为使本课程的教学生动有效,教师应树立融合、开放、发展的课程资源观,整合并优化校内外各种资源,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功能,丰富教学内容。那么,如何科学合理地开发课程资源,并找寻其可再生点,使品德课堂教学更加优质高效呢?

一、挖掘教材资源,让课堂丰满灵动

1.合理开发,重组教材。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师不是教材的传授者、执行者,而是主动建构者。因此,要在尊重教材的前提下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用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重组教材,拓展教材,整合教材。应把握教材的“基准点”,抓住儿童的“兴趣点”,瞄准情感的“引发点”,发掘教材中的“空白点”,寻找课程的“生长点”,把更加符合学生需要和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育资源引入课堂,拓展课程的内容,真正实现品德课程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指导生活的理念。如笔者在执教《我爱家乡》一课时,针对班中学生实际,对教材进行了大胆取舍。因为前段时间开展了语文实践活动“我爱家乡的山与水”,学生对家乡的名胜古迹和山水美景有了较多的了解。这次的品德课上,对这一内容进行了删减、压缩,重点放在感受家乡的新气象,新变化。我组织学生通过参观、访问、看新闻等形式,找出家乡五年中的变化。活动中,学生搜集了大量资料,拍了不少照片,同时也深深感受到了家乡的经济建设、人文环境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作为家乡的一员,他们希望自己快快长大,用科学的知识和勤劳的双手,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最后联系实际,指导行为,促进学生由“知”向“行”的转化。

2.学生参与,拓展教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参与教材的利用、挖掘、拓展。教材只有得到学生的有效开发,深入拓展,科学整合,才能发挥出它应有的价值。在品德课前、课上,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搜集、整理、选择、运用课程资源的能力。学生搜集整理的这些课程资源都来自自身的生活实际,他们有着直接的体验,有利于加深对事物的认识,有助于对问题的分析和思考。同时,在对课程资源搜集、整理的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以锻炼。如在《江山多娇》一课教学之前,教师引导学生搜集祖国山河的资料,学生有的上网查阅,有的去图书馆查找,有的把旅游时保存的照片、音像、门票、纪念品等加以整理。课堂上,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带来的教育资源,设计了“小脚丫游祖国”“大眼睛看祖国”两个板块。学生参与教材的拓展,使课堂变得丰满灵动。学习《军民鱼水情》一课时,在老师的联系下学生到附近军营进行采访,了解到解放军叔叔在今年夏天家乡的抗洪抢险中一天一夜未合眼,保水库、抗山洪、防倒塌,查险除险,冲锋在前。对当时的情景学生亲耳所闻,对当时的图文资料学生亲眼所见,崇敬之情在他们内心激荡。对此次采访,学生加以整理带到了课堂上,与教材进行整合,拓展了教材的深度,优化了课堂教学。

3.创设情境,重构教材。儿童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因此,我们应通过对学生生活实际的观察,选取生活中生动、有趣的情境材料,适时创设情境,使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触动学生的心弦,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更深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生命的和谐发展。如《走近残疾人》一课的教学中,先让每个学生蒙上眼睛,独自一人在教室里行走,体验无助甚至恐惧;接着学生一部分扮演盲人,另一部分扮演帮助者,重新体验;然后全体学生都扮演盲人,但两人一组,互相帮助;最后学生们交流扮演的体会。在由文本延展出的情境中,学生感受自助与他助,信任与被信任。自助与他助是行为的,信任与被信任是心理的,活动时学生很容易把自己投入到情境中,而这个情境恰恰就是社会生活。创设文本情境,开发课程资源,旨在提升和引导生活。

二、巧用生成资源,让课堂精彩活泼

叶澜教授曾经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在品德课堂上,师生或生生互动、对话的过程中会涌现和生成一些资源,这些资源往往具有偶发性、差异性、创造性。如果我们能有意识地去捕捉和运用这些意外生成的资源,就会给课堂增添更多的精彩,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笔者执教《我们的生活需要谁》一课时,教室突然断电,屋内光线一下子暗了下来,多媒体播放系统也停止工作,孩子们不禁骚动起来。原本课件正在播放各行各业的人们默默地付出,大家刚刚进入情境之中,却因断电戛然而止。

我略加思索,问道:“孩子们,我们现在最需要谁的帮助?他又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学生们静了下来,思考片刻,纷纷回答:“现在最需要电力维修工人的帮助,他能给我们带来光明。”“渴望校工叔叔的到来,他修理学校的电器、桌椅、门窗,让我们的学习生活更舒畅。”这时窗外传来后勤人员架梯子,开电箱的声音,孩子们兴奋地说:“马上就有电了!”我灵机一动,临时设计了“听声音 找劳动者”的环节,孩子们个个屏神凝听,“我听到120急救车的声音,想到医生、护士为挽救患者的生命正忙碌着”“我听到建筑工地上传来的敲打声,正是工人叔叔的辛勤付出,才有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我听到附近市场上商贩的叫卖声,他们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孩子们用心寻找着身边的劳动者,真切地体会到我们美好的生活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劳动者。课堂上的这种意外有时会令教师措手不及,视为课堂的“最大干扰”。如果换一种视角,把它作为资源加以利用,能让课堂化险为夷。聪慧地利用生成教学资源,能让危机化为教学良机。这种意外是我们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重要资源。

三、开拓社会资源,让课堂丰盈充实

我们所构建的品德课堂生活是一种快乐、积极、有意义的生活。这就要求品德教学体现实践性这一特征。所谓实践性指“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我们应善于将品德课上的探究性学习延伸至课外的研究性学习,让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参与、体验社会生活,达到情感的升华和品德的内化。如在教学“爱护环境”这一主题时,引导学生对家庭、社区里产生的垃圾、空气、水的污染,以及人们如何处理等情况展开调查。然后教师带学生参观毗邻学校的市环境监测站,那里的工作人员结合实物、仪器给孩子们讲解关于环境监测、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并接受了孩子们的采访。最后老师、同学再共同经历课堂学习,就更容易有话可说,有情可发。学生在调查、参观、采访的活动过程中,深刻地认识到保护环境迫在眉睫。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以纯真的眼光看社会,以纯洁的童心感受社会,并将所见、所闻、所感作为课程资源进行有效地利用,填补了课程原有的空白点,使品德课因学生参与生成而丰盈充实,具有鲜活的生命感。

总之,我们要科学挖掘教材资源,巧妙利用生成资源,用心开拓社会资源,多方拓展丰盈课程资源,把品德课堂演绎得更灵动、更精彩。

猜你喜欢

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多元评价,焕发劳技课程的魅力
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新时期高校足球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当中需要关注的问题探析
审计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审计成果利用探析
档案的开发利用在供电公司全面管理中的作用
网络环境下的商务英语课程资源库的建设研究
独立学院经管专业创业实训课程体系架构
浅析农地后备资源开发生态补偿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