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体面劳动理念及其三方机制
2016-05-14曹兆文
摘 要:体面劳动理念是在对国际劳工组织政策目标进行有效整合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其衡量指标体系是国际劳动关系主体各方利益博弈的结果。体面劳动的三方机制可以有效保障劳动关系各方合作共赢,促进劳动力资源更加高效配置,提高体面劳动的经济效率,推动劳动关系的和谐发展。我国应依据国情全面推行实现体面劳动理念,建立适合我国基本国情的体面劳动理念指标体系,更加注重对劳动者获得各种权益支持性条件的保护。
关键词:劳动关系;体面劳动;三方机制;合作共赢
中图分类号:F24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6)08-0100-06
自1999年国际劳工组织提出体面劳动理念以来,体面劳动得到全世界大多数国家的认同。我国政府也重视体面劳动,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在不同场合提出要让广大人民群众体面地劳动、有尊严地生活,并指出体面劳动是以人为本的要求[1]-[3]。我国作为国际劳工组织成员国,既有推行体面劳动的国际义务,同时也应不失时机地抓住实现体面劳动的大好契机,积极引入体面劳动政策理念,推动建设我国和谐的劳动关系。近年来,我国学术界掀起了对体面劳动的研究热潮。研究表明,我国学术界对于体面劳动理念的理解大多从国际劳工组织的文本出发,对基本权益保障的研究较多,对体面劳动的支持性条件研究较少[4-5]。笔者认为,仅从国际劳工组织的官方表述来阐释体面劳动理念不足以对体面劳动形成全面深刻的认识,同时,体面劳动的支持性条件(三方机制)与劳动者的其他基本权益相比,对于实现体面劳动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一、体面劳动理念与衡量指标体系
1.体面劳动理念的提出
体面劳动理念是由国际劳工局局长索玛维亚于1999年在第87届国际劳工大会上提出的,是对国际劳工组织奋斗历史的经验总结。他指出,体面劳动就是“在自由、平等、安全和人类尊严的条件下,让所有男人和女人有更多的机会获得体面的、生产性的工作”[6]。他还进一步把实现体面劳动的议程归纳为四个方面,即促进实现工作中的基本原则与权利、创造充分的和生产性的工作岗位、加强社会保护以及促进社会对话等。这四个方面是彼此联系、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的。体面劳动理念的成功之处在于它不但恰当地表述了国际劳工组织的战略目标,同时还很好地概括了各国政府、企业及广大劳动者的长期关切。因此,体面劳动理念一经提出,很快便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广泛共鸣,也得到绝大多数国家的肯定和支持。为了更好地推进体面劳动各项工作,在索玛维亚当选国际劳工局局长后,就国际劳工组织的机构进行了改组,成立了专门的机构政策融合部,这一部门综合了统计部、统计发展与分析部、国际政策部、国家政策部、世界全球化与社会发展委员会等部门。这个新组织与其他部门一起,主要负责将体面劳动各项分散的工作统一起来。在这个部门,各组织团体及成员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政策融合部促进了体面劳动各项关键工作的评估、协调与糅合,从而推动国际劳工组织的工作更加统一高效[7],凸显了体面劳动理念的巨大成功。
2.衡量指标体系的确立
从1999年体面劳动理念提出至2008年国际劳工组织召开三方组织会议这10年间,国际劳工组织为实现体面劳动的指标量化做了大量工作,并于2009年正式提出了经修订的体面劳动衡量指标体系[8]。体面劳动衡量指标体系使国际劳工组织的政策目标得到更好地理解,也使这些目标在实践中得以更好地执行。根据相关研究,体面劳动理念可分为六个方面,即足够的就业机会、生产性的工作、自由的工作、平等的工作、安全的工作以及有尊严的工作[9-10]。这六大基本理念又进一步具体化为11类体面劳动衡量指标,它们是就业机会、足够的工作收入与生产性工作、合宜的劳动时间、兼顾工作家庭与社会生活、应摒弃的工作、工作稳定性与安全性、就业机会和待遇的均等、安全工作环境、社会保障、社会对话与工人及雇主代表权、经济与社会环境等[11]。目前,体面劳动衡量指标体系已在一些国家进行了实践检验,从而证明了这套指标体系是基本可行的。
体面劳动理念对劳动者的保护大体上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直接对劳动者关心的基本权益加以保护;二是对劳动者基本权益的支持性条件进行保护,即对对话权、结社自由权、集体谈判权和罢工权等基本劳权进行保护。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体面劳动衡量指标体系所包含的11类指标的前9类指标,即就业机会、足够的工作收入与生产性工作、合宜的劳动时间、兼顾工作家庭与个人生活、应摒弃的工作、工作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就业机会与待遇的均等、安全的工作环境和社会保障指出了应该对劳动者权益进行保护的具体方面。而第10类及第11类指标,即社会对话及工人与雇主代表权以及经济与社会环境等指标,则从更深层面提出了对劳动者权益进行保护的支持性条件,即所谓“工作中的基本原则和权利”的保护[12]。
在有关体面劳动的研究中,一些学者对于劳动者的团结权、对话权和行动权等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但是更多学者主要关注了体面劳动前9类指标的落实情况,较少有对体面劳动的支持性条件的研究(后两类指标)。近年来我国相继颁布劳动及社会保障方面的法规,各地也采取多种措施对这些权益进行保护,这些措施也主要是对前9类指标所指的权益进行保护。例如,各地逐年调整最低工资、政府加大对侵害劳动者权益事件的查处力度等。这些措施无疑有力地维护了劳动者的利益,缓解了劳资矛盾。但是笔者对此的疑问是,在《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和《社会保障法》等相关法律颁布实施后,政府加大了对相关法律的实施力度,我国劳资关系矛盾理应得到一定的缓解,而现实情况却是我国近年来劳资冲突现状并无多大好转,反而有逐年上升的趋势[13]。资方侵犯劳动者权益的事件仍然时有发生,如劳动者安全事故频发、工资被克扣等。此外,从宏观上看,整个社会工资占GDP的份额逐年下降,广大劳动者未能分配到社会发展成果的应有份额。这些现象发生的机理虽然比较复杂,但不得不承认,对于劳动者基本劳权支持性条件的保护缺位所引起的负面效应在这方面产生了消极影响。目前我国劳动者维权的方式往往以一些不规则的群体事件的形态出现,如集体上访、罢工、游行和自残等。这些情况也正好从反面证明了对于劳动者基本劳权支持性条件保护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任何一种自上而下的制度安排,其发挥功能的机制都终归是单向性的,不可能穷尽现实劳动关系中的具体情况,也难以对劳动者的权益实现应有的保护。再好的社会制度安排,也不能代替劳动者自己维权。因此,国际劳工组织体面劳动衡量指标体系中的第10类和第11类指标,作为对体面劳动其他指标的支持性条件,是不可或缺的,在执行中不应被有意或无意地忽视。
二、三方协商工作机制的内容与功能
1.三方机制的具体内容
在体面劳动理念提出以前,体面劳动的各项议程与政策目标其实已经是国际劳工组织几十年来的工作目标,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际劳工组织长期采用的三方协商工作机制(简称“三方机制”)。体面劳动理念被提出以后,其各项议程、指标体系、相关国际法规文件也都在三方机制下完成。正如国际劳工组织在自我评价时所指出的:国际劳工组织与众不同的优势来自于它的三方机制,这种机制使得劳动者代表和雇主代表能够与政府代表处于平等的地位参与该组织所有问题的讨论[14]。因此,国际劳工组织三方机制对于正确理解体面劳动理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体来看,国际劳工组织的三方机制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国际劳工组织本身的工作机制;第二个层次是国际劳动者大会的三方代表机制。第一个层次因为所处地位较高,且对第二个层次的工作机制有统涉作用,被称为大三方机制, 第二个层次的议题受制于第一个层次,可称之为小三方机制。大三方机制中的三方代表包括国际劳工组织官方代表、国际劳工组织召集的学者代表以及成员国派出的代表;小三方机制的成员主要由各成员国代表组成,包括各国政府代表(2人)、资方代表(1人)及劳动者(工会)代表(1人),它是国际劳工组织充分吸收成员国劳动关系各方主体意见的磋商机制。大三方机制中的国际劳工组织官方成员可以较好地将国际劳工组织的官方意见渗透到各相关提案中;学者代表意见则可以提高相关提案的科学性;各成员国代表则便于使相关提案更符合各国的具体情况。小三方机制在大三方机制的统涉下,进一步具体交流和讨论相关议案,并对最终结果进行投票表决。可以认为,大三方机制主要是一种政策提案的酝酿机制,可以保证国际劳动者大会议程的正确方向,保障国际劳工组织各项工作有序地进行;小三方机制是权力运行的机制,对各项国际劳动者立法起着最终的决定作用,它是国际劳动关系各方主体表达自身关切的关键机制。
由此可见,国际劳工组织的大三方机制和小三方机制为国际劳动关系各方主体提供了有效的沟通交流平台。在这一工作框架内产生的各种政策理念必然包含各方主体对于自身利益的表达。三方机制通过各参与方主体权利的平衡与冲突,最终达到各方利益博弈均衡的结果。
2.三方机制的重要功能
(1)三方机制有效地保障了劳资双方合作共赢
从体面劳动所处的环境来看,体面劳动理念必然包含劳动关系各方主体的利益表达。那种认为体面劳动仅仅是单方面保障劳动者权益的观点是不全面的。虽然体面劳动的字面含义的确倡导的是让劳动者实现充分就业、社会保障和平等对话,但是在国际劳工组织的三方成员中,人们显然持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在三方机制中的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对方。他们实现自己利益的方式只能是相互合作,而不是彼此对抗。因此,体面劳动理念作为国际劳工组织推动的主要政策目标必然是劳动关系各方(包括劳资双方)利益博弈的结果。虽然实现体面劳动本身的直接受益者无疑是广大劳动者,但在国际劳工组织的三方成员中,资本家及其代表(政府)不会毫无保留地积极倡导劳动者获得更多的工资,享有更高的权益。除非劳动者获得更多工资及权益后有利于资本家实现更多的利润。事实上,从国际比较的观点来看,如果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劳动者完全获得发达国家的工资水平及福利,那么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发展中国家的民族经济在国际竞争中很可能失去竞争力,其民族工业体系就会受到重创。因此,体面劳动对于劳动者权益的保护程度必然以各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为前提条件。
除了从三方机制来理解体面劳动理念以外,也可以从其字面表述理解体面劳动理念所倡导的各方利益均衡与合作共赢的观点。汉语“体面”一词由英文“decent”翻译而来。而英文“decent”的意思主要有两层:第一层是“体面的”;第二层是 “合宜的”。(我国台湾学者往往把“decent work”译为“合宜劳动”或“合宜工作”,而不是“体面劳动”。)“体面的”表明劳动者应获得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应有的权利和尊严,而“合宜的”则概括了“生产性的”及“合宜劳动”这两层含义。其中“生产性的”意为体面劳动理念要求劳动者从事生产性的工作,这种“生产性”一方面为社会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另一方面则通过市场等价交换的原则由劳动者获得应有的生活资料。这里的“生产性”容易被我国学术界所误解,体面劳动的“生产性”并非我国政治经济学和学术界所讨论的与“非生产性”相对的那种“生产性”。而“合宜”则一方面要求资方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也要求劳动者对自身利益的追求控制在“合宜”范围以内[15-16]。可见,体面劳动中的“体面”一词在英语中的意思是比较复杂的。翻译成汉语后,这种意思容易被简化。这可能也是人们容易把体面劳动理念片面地理解为单单只保护劳动者利益的原因之一。总之,体面劳动从字面的直接含义理解虽然无疑的是要保障广大劳者获得应有的权益,但也包含了这种权益是有条件的权益这样一种意蕴。总之,国际劳工组织提出体面劳动理念,本意是要通过推行体面劳动理念,既保证社会生产得到顺利发展(它是体面劳动的社会经济背景条件),又保证劳动者得到合宜的生活资料,从而实现劳资双方的合作共赢,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三方机制提高了体面劳动的经济效率
如前所述,体面劳动理念的提出及其衡量指标体系的确立都是在国际劳工组织的三方机制工作框架内完成的。三方机制最初被人们称为“一个疯狂的梦想”[6]。因为在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存在严重的劳资矛盾。当时世界发展的主题是革命和战争。许多资本主义国家都面临严重的国内矛盾和国际冲突。冲突和战争不仅造成大量的资源消耗,也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国际劳工组织在这种环境下却试图在国际上将各国政府、资本家和劳动者等代表召集在一起,寻求让各方接受的国际标准,解决国际社会上的各种矛盾冲突,其难度可想而知。但是历史证明,国际劳工组织取得了划时代的胜利,三方机制最终成为国际劳工组织的基本工作机制,也成为许多国家处理国内劳资关系问题的主要原则。
从事经济学研究的学者往往从均衡视角来考察体面劳动的经济效率。如经济学中的劳动关系模型论述了工会对于劳资双方谈判的干扰,在市场以外加入了第三方力量,使得劳动力价格偏离了市场经济的均衡价格。笔者认为这种模型的论述是不全面的。事实上,体面劳动理念所倡导的三方机制不但没有降低经济效率,从长远来看还提高了市场的经济效率。
在现代社会中,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由不同的主体占有,资本家拥有生产资料,劳动者拥有劳动力。要进行社会生产,资本和劳动必须以组织形式结合起来。在这种结合中,由于资本的稀缺性以及雇佣劳动的特点,劳动者在生产中从事从属性工作,他们成为天然的弱势群体,与资本家相比没有平等的话语权。因此,劳动组织中的各种规则体系不利于保障劳动者的利益。虽然劳动者在与资本家就劳动力价格进行讨价还价的过程中,最终可以“用脚投票”,但是由于现实中雇佣劳动的本质只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而从更广泛的意义来说,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和既定程序等均不利于劳动者在谈判中真正获得一种公平的、真实的劳动力价格,现实中的工资机制使劳动力价格往往偏离市场价格,导致劳动力市场处于一种畸形的运行状态之中。现实中劳资冲突频发,正是这种矛盾长期得不到解决所造成的后果。而劳动力价格对于其真实价值的偏离,从经济学意义来说,意味着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本身就是对经济资源的一种巨大浪费。
现代信息经济学的原理可以从另一角度对这种浪费做更好地说明。信息经济学研究表明,参与市场经济的主体之间各自掌握的信息一般是不对称的。通常情况下,一方主体往往比另一方拥有更多的信息资源。对于缺少信息资源的一方,往往会损失一定的经济利益,而占有更多信息的一方则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但是,这却以更大的社会利益损失为代价[17]。要实现更高的经济效率,就需要劳资双方克服信息传递障碍,在公平的环境下进行充分的信息交流。体面劳动的三方机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劳动者摆脱所处的天然不利地位,拥有应有的话语权,从而与资方更充分地进行信息交流。通过这种机制,劳动力被配置到更为高效的经济领域,实现了资源充分利用,提高了经济效率。
五、体面劳动理念是通往和谐劳动关系的“高速公路”
(3)三方机制推动劳动关系的和谐发展
国际劳工组织建立之初的国际环境与当前我国具有相似性。国际劳工组织开了三方机制先河,这在当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国际劳工组织当时面临的环境来看,革命与战争虽然可能也是解决矛盾冲突的一种方式,但代价是由冲突或战争造成了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同时也引起社会巨变(谈何稳定?)。当然,也可以认为,在一些国家和地区这可能也是有价值的,不过终归代价太大。这种条件下国际劳工组织倡导的三方机制,试图把冲突的劳资关系双方召集在一起,并且引入政府相关机构。他们坐下来共同讨论如何就相关矛盾给出有效的解决方案,从而避免以激烈的社会冲突形式解决矛盾,这在当时来看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实践证明,国际劳工组织的三方机制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劳动世界的矛盾和冲突。许多国际公约在国际劳工组织的倡导下得到成员国数以千计的批准量,为缓解国际冲突及相关国家国内的劳资矛盾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并推动世界的持久和平发展,从而为解决此类问题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可以说具有划时代意义。正因如此,国际劳工组织从建立伊始,其工作就一直取得良好进展,为世界劳资关系的和谐发展,为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当今市场经济时代,几乎所有的生产活动都在社会化组织的形式下开展。劳动者参与工作的方式应是在平等自由的基础上建立劳资关系。由于劳资双方处于不同的地位,具有不同的经济利益,所以一般来说,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种种矛盾。这种矛盾的解决,只能是在双方平等相待,充分沟通的基础上达成一致意见。这不但是解决矛盾的有效方法,而且也是实现社会资源有效配置的途径和社会进步的标志。为此,国际劳工组织倡导的自由结社和组织权利公约以及关于工作中基本原则和权利的宣言等都应该得到切实地执行。只有这样,才能克服强资本弱劳动的现实状况,实现广泛的社会对话,让广大劳动者心中所想所愿以信息流通的形式充分交流,并为社会资源的配置提供指导。这种做法既可以消除劳资冲突,又实现了社会公平,也使社会资源得到有效配置,因而必然实现持久的社会公平正义,深度地推动社会全面发展。否则,社会生产的现实将使劳动者在生产中缺少发言权,其正当要求不能充分表达,必然导致社会产品分配的不均等,使广大劳动者权益受到损害,使劳资关系中的矛盾得不到及时疏通。长此下去,矛盾就会越积越深,并可能激化成社会矛盾,最终必然以某种形式爆发。正因如此,体面劳动极大地缓解了劳动世界的矛盾与冲突,促进劳动关系和谐发展。
三、我国采取的具体措施
1.依据国情全面推行体面劳动理念
体面劳动理念是在对国际劳工组织工作和政策目标有效整合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其背后充满了劳动世界各方的利益博弈。追求劳动世界的公平正义是体面劳动的基本出发点。由于劳动者在现代雇佣劳动关系中处于天然的不利地位,所以他们的利益最容易受到侵害。因此,在现实中,保护劳资双方的利益,重点体现在保护好劳动者的权益。当然,这是在保证劳资双方合作共赢为前提条件的情况下进行的。从长远来看,保护劳动者的基本权益与保护资方的利益并不矛盾。因为只有在公平正义的条件下社会才能持久和谐,经济才能持久发展,资方利益才能得到更为有效的保护。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国面临的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体面劳动理念的推行,应考虑到我国经济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应从我国实际出发。一方面应全面落实体面劳动理念各项指标,另一方面也应有计划、有重点、有限度地全面推行。应当认识到,近年来体面劳动理念倡导的相关国际标准之所以与贸易挂钩,并不是纯粹从保护劳动者利益出发(虽然这也是一个重要目标)。西方自由市场经济国家所倡导的体面劳动理念,一个重要目标是要消除国与国之间的无序竞争。因为从世界范围来看,一些国家具有资本优势,而另一些国家则具有劳动优势。两相比较,具有资本优势的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得到的利益将受制于其国内劳动力状况。为了扩大世界影响力,西方自由市场经济国家必然要求别国提高其劳动标准。与此同时,由于具有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国家在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必然引进外资。而大量外资的引入,使得本国劳资双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原有的平衡,一些国家劳资矛盾在这一过程中凸显出来。迫于压力,这些国家也要求对外资的管理行为加以某种限制,以保护本国广大劳动者,同时也促进其国内人力资源的转型升级,使本国的比较优势获得可持续性发展。由此可见,体面劳动理念对各国的具体实践还有许多不同之处。我国推行体面劳动理念,将面临这些具体问题,不能操之过急。
2.建立适合我国基本国情的体面劳动指标体系
我国是一个由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国家。建立体面劳动的指标体系,尤其不能忽视对劳动者权益支持性条件的保护。否则,我们对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努力将事倍功半。这一方面是因为体面劳动理念的推行受我国国情限制,另一方面也因为国际劳工组织体面劳动衡量指标体系的具体指标也不适合我国直接照搬应用。国际劳工组织颁布的体面劳动衡量指标虽然与我国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但其所列具体指标的一些数据在我国目前现实条件下是无法获得的,同时也存在另一些指标并不是我国广大劳动者最关心的。此外,指标体系也未能涵盖我国劳动者所最为关心的某些内容。比如,就健康指标来说, HIV感染率并不是我国劳动者所关心的一个主要指标,虽然这也是衡量我国劳动者健康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但毕竟它不能与更重要的健康指标相提并论。我国广大劳动者可能更为关注诸如乙肝感染率、子女随父母工作地的入学率等重要指标,这些指标未能进入国际劳工组织指标体系之中。基于此,我国需要以国际劳工组织的指标体系为框架,进一步具体化,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自己的指标体系来衡量广大劳动者的工作及生活质量以及受保护情况。
3.重视对体面劳动支持性条件的保护
体面劳动理念保障劳动者获得与资本家平等的对话权。劳动者可以在日常生产活动中通过加入劳动者组织,例如工会,形成劳动者集体,以集体的力量实现自身对于生产和社会生活的话语权。这种机制提高了劳动者的社会地位。推进实现体面劳动,不但应从劳动者基本的经济和社会利益入手,全面落实体面劳动的前9类指标(也包括第11类指标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要对劳动者支持性条件进行有效保护,使劳动者在生产和生活中拥有更为切实的话语权。这样,劳动关系各方通过自主沟通,各种关切得到交流,矛盾得以缓解,这是三方机制发挥作用的关键。其结果不但使劳动者各种基本权益得到有效的保护,而且从经济学视角来说,这种机制也排除了市场中的各种信息交流障碍,使社会各种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在内)更加有效地流通,促进社会资源的高效配置,提高经济效率。
我国作为国际劳动组织成员国,不但有义务全面推行体面劳动理念(尤其要注重对体面劳动支持性条件的保护),同时这也是解决当前我国劳资关系现实问题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努力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EB/OL].http://www.hn.xinhuanet.com/2013-05/01/c_115600463.htm,2013-04-29.
[2] 中国新闻网.温家宝再论尊严和幸福 :每个人都能过上更体面生活[EB/OL].http://www. chinanews. com/gn/2010/12-26/2746737.shtml,2010-12-26.
[3] 胡锦涛.让广大劳动群众实现“体面劳动”[EB/OL].http://www.chinanews.com/gn/news/2010/04-27/225 0550.shtml,2010-04-27.
[4] 国际劳工组织.工作中的基本原则和权利:将承诺付诸于行动[R].日内瓦:国际劳工组织, 2012.
[5] 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ILO).Fundamental Principles and Rights at Work: From Commitment to Action[R].Geneva: ILO,2012.
[6] ILO.Report of the Director General: Decent Work[R].Geneva: ILO, 1999.
[7] ILO.Seventee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Labour Statisticians[R].Geneva:ILO,2003.
[8] ILO.Revised Office Proposal for the Measurement of Decent Work Based on Guidance Received at the TME on the Measurement of Decent Work[R].Geneva: ILO, 2009.
[9] 曹兆文.国际劳工组织体面劳动衡量指标探要[J].人口与经济,2011,(6):57-61.
[10] ILO.Measurement of Decent Work: Discussion Paper for the Tripartite Meeting of Experts on the Measurement of Decent Work[R].Geneva: ILO,2008.
[11] ILO.Measurement of Decent Work Based on Guidance Received at the Tripartite Meeting of Experts on the Measurement of Decent Work[R].Geneva: ILO,2009.
[12] 国际劳工组织.国际劳工组织工作中基本原则和权利宣言[R].日内瓦:国际劳工组织,1998.
[13] 乔健.2015:迈向十三五时期的我国劳动关系[R].我国劳动关系研究会2015年会论文,2015.
[14] Rodgers,E.G.,Lee, L.,Swepston, J.V.The 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 and the Quest for Social Justice,1919—2009[M].Geneva: ILO, 2009.222,2,1.
[15] 曹兆文.体面劳动的生产性:概念与实现途径[J].广州大学学报,2011,(9): 53-56.
[16] 曹兆文.GDP对体面劳动生产性的影响——基于我国数据的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1,(11): 86-90.
[17] 曹兆文.评审的经济学分析[M].徐州: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15.69.
(责任编辑:巴红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