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状况调查与思考
——基于山东大学(威海)建校30年来辅导员队伍的调查

2016-05-12玉,贾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职业发展高校辅导员调查

杨 玉,贾 鹏

(山东大学<威海>党委学生工作部,山东 威海 264209)



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状况调查与思考
——基于山东大学(威海)建校30年来辅导员队伍的调查

杨玉,贾鹏

(山东大学<威海>党委学生工作部,山东 威海 264209)

摘要:以山东大学(威海)辅导员队伍作为研究对象,对其30年来辅导员队伍建设情况,包括辅导员的性别、任职年限、学历、职业走向等进行调查。通过对已离职辅导员和在职辅导员两个群体的横向比较,梳理其30年来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发展状况,研究分析辅导员职业发展特点,提出有利于辅导员职业发展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调查

2014年3月,教育部下发《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对辅导员的职业概况、基本要求和职业能力标准进行了界定,进一步增强了辅导员职业认同,推动了机制建设,指明了路径和方向,增强了职业归属感[1]。课题组以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为研究方向,以山东大学(威海)30年(1984-2014年)来辅导员队伍为研究对象,重点针对已离职辅导员(共76人,发放问卷60份,收回有效问卷58份,有效回收率为96.7%)和在职辅导员(共66人,发放问卷66份,收回有效问卷62份,有效回收率为93.9%)两个群体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山东大学(威海)辅导员队伍职业发展情况

(一)性别构成

整体来看,山东大学(威海)建校30年来,辅导员队伍的男女比例为6:4。在已离职辅导员中,男性比例要远远高于女性,比例约为3:1。而目前在职的辅导员男女比例基本持平,但男性比例(46.8%)已经略低于女性(53.2%)。可以看出,在辅导员长期的职业发展历程中,男性辅导员流动性要高于女性,进而说明男性辅导员的转岗机会和主动性要大于女性(见表1)。

表1 性别构成

(二)在职年限

已离职辅导员中,工作年限为1-5年的比例最高,有56.9%的人在5年之内就离开了辅导员岗位,说明辅导员队伍整体流动性较大;有超过六成的在职辅导员在岗时长超过10年,还有4.8%的在岗时间达到了20年以上。说明中央16号文件颁布以来的最近十几年,大部分在职辅导员队伍开始稳定下来,工作经验逐步得到积累,不少开始步入工作成熟期,有助于其实现专业化、职业化发展,但同时要求学校也要积极考虑其发展诉求,为其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见表2)。

表2 在职年限

(三)政治面貌

已离职辅导员在刚入职时,党员能够占到九成,剩余一成为团员。入职后,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需要以及个人政治修养的提升,大部分团员身份的辅导员在工作期间逐步被发展为党员,从其离职时的政治面貌看,党员比例提高了7个百分点,达到96.6%。此外,由于离职时的年龄原因,有3.4%的辅导员的身份由团员转换成了群众(见表3)。

表3 政治面貌

目前在职的辅导员,入职时的政治面貌则有98.4%为党员,现在全部发展为党员。可见,随着中央16号文件的颁布,按照“政治强”的标准要求,辅导员的政治面貌由入职时绝大部分为党员转变为全员党员,确保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工作方向。

(四)学历情况

已离职辅导员入职时学历为硕士或硕士在读的占到24.1%,本科为74.2%。等到其离职时,博士或博士在读占5.2%,硕士或硕士在读占55.2%。而离职后的博士或博士在读、硕士或硕士在读分别为17.2%和72.4%,学历均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升。目前在职辅导员入职时绝大多数为本科及硕士,达到96.8%。经过工作中不断学习,现在已经有近九成的辅导员为硕士或博士,学历水平明显提高(见表4)。

表4 学历情况

通过比较发现,两个群体在辅导员工作期间的学历水平都有显著提升,并且不再有专科及以下学历。攻读博士、硕士辅导员人数众多,表明辅导员在学历层次上积极进取,通过高层次学习提高自身理论水平,更好地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可见,按照“业务精”的要求,2004年中央16号文件颁布以来,高校在招聘辅导员时,对其学历水平有了更高要求,由之前的本科为主,提高到硕士及以上学历要求。此外,两个群体目前的博士、硕士和本科比例均大致相同,说明离职后的辅导员依然非常注重自身学历水平的提升,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整个社会发展的需求在日益提高。

(五)学科背景

已离职辅导员专业比重最大的为文科类,为四成以上;入职以后,管理类学科比重持续上升,理工类、教育类学科下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辅导员入职时仅有5.2%,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特点和需求,修读人数不断增加,离职时达到17.2%。已离职的辅导员现在的专业情况跟离职时相比略有升降,但变化不是太大。目前在职辅导员专业同样以文科类为主,占到四成左右;理工类占第二位,为21.0%。入职以后,有文科类、理工类、教育类学科背景的比例均有下降;管理类学科有所上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明显增加,由12.9%增至29.0%(见表5)。

通过比较发现,具有文科性质学科背景的辅导员占了绝大部分。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性和教育部鼓励辅导员在职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政策的出台,辅导员入职后,有相当多的开始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整体专业素养和理论水平。

表5 学科背景

(六)职称等级

已离职辅导员在入职时,职称等级九成集中在初级和无职称,离职时和离职后则集中在中级和初级。正高职称在离职后开始出现。目前在职辅导员入职时绝大多数无职称。入职后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多数辅导员的职称有了提升,其中中级职称占到72.5%,说明学校的辅导员中级职称评聘渠道是通畅的(见表6)。

表6 职称等级

比较可知,早期从别的岗位转来担任辅导员的情况较多,入职时一部分人已经具有职称;而近些年绝大多数辅导员是通过招聘纳入序列的,入职时均无职称也是正常现象。已离职的辅导员目前副高以上职称比例明显高于目前在职的辅导员,一方面说明在职辅导员队伍整体年龄结构年轻,另一方面也能看出辅导员在副高以上职称晋升上还有较大难度,需要学校进一步完善职称评聘制度。

(七)行政级别

已离职辅导员入职时九成以上是科员及其它,离职时副科及以下超过七成,而离职后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在副处以上所占比例达到了四成多。目前在职辅导员与已离职辅导员的情况基本相同,入职时九成为科员及其它,现在有五成多为正科级,副处以上仅占16.1%(见表7)。

表7 行政级别

比较可知,已离职辅导员现在的副处以上比例明显高于在职辅导员,说明在行政级别方面,目前在职辅导员晋升副处以上职务还有较大的难度,同样需要进一步加强辅导员行政职务选拔制度的制定完善。

(八)入职时的专兼职情况

已离职辅导员刚入职时大多数为专职,但也有一成多的分别由专业教师或者行政教辅人员兼任,而目前在职辅导员入职时几乎全部为专职。说明早期有一部分辅导员入职时还承担了教学和行政教辅工作,牵扯了专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精力,而目前在职辅导员入职时兼职情况有了很好的改善(见表8)。

表8 入职时的专兼职情况

(九)已离职辅导员的离职原因

已离职辅导员中,大部分人离职是“因工作需要提拔,任命转岗”,占到74.2%,成为辅导员离职的最主要原因;此外,“新岗位更加符合个人兴趣爱好”占17.2%,为了“考取硕士(博士)离职读书”占6.9%,“没有归属感”的占1.7%。可见,辅导员离职的原因集中在职务晋升、追求兴趣爱好、升学深造和缺乏归属感四个方面(参见图1)。

图1 已离职辅导员的离职原因

图2 已离职辅导员现在的岗位性质

(十)已离职辅导员现在的岗位性质

已离职辅导员中,现在62.1%为高校行政教辅人员,19.0%是高校专业教师,离职做公务员和其他事业编制人员占13.7%,另有5.2%的人进入了公司和企业。可见,离职的辅导员多数还是留在高校转为行政教辅人员和专业教师;超过六成的辅导员转为高校行政教辅人员,说明辅导员队伍是高校行政管理干部的“蓄水池”。同时,离开高校的辅导员,多数考取了公务员和其他事业单位,说明辅导员较高的综合素质同样得到了社会其他行业的认可(参见图2)。

(十一)目前在职辅导员选择的发展方向

目前在职辅导员选择“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作为职业发展方向的最多,占到30.1%,其次是“思想政治教育”,为22.1%。选择“心理健康教育”、“党团和班级建设”、“学生事务管理”方面的比例相仿,分别为15.9%、12.4%和11.5%。学校可以就这些方向有侧重的增加教育培训,促进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发展。同时也应该看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危机事件应对”两个方向或许是因为工作难度较大,选择的人数偏少。但这两项工作确实又是学生工作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也要适当引导一部分辅导员的职业规划朝这个方向发展(参见图3)。

图3 目前在职辅导员选择的发展方向

(十二)目前在职辅导员未来的打算

有59.7%的在职辅导员选择沿着辅导员这个职业“乐意继续干下去”,有6.5%的人甚至表示“愿意干一辈子”,说明大多数辅导员对本职工作的热爱。此外,有19.4%的在职辅导员表示“有合适的机会就转岗”,14.4%的人还“没考虑清楚”,说明部分辅导员对自己从事的职业仍有不如意之处或者说有更高的追求,需要学校加大对辅导员工作和生活的关注,提供更加通畅明晰的职业发展路径,提高对他们的人文关怀和职业引导(参见图4)。

图4 目前在职辅导员未来的打算

(十三)目前在职辅导员可能会出现离职的原因

调查发现,“因工作需要提拔,任命转岗”、“新岗位更加符合个人兴趣爱好”、“新岗位更有发展前途”、“工作压力大,缺乏成就感”四个方面,是辅导员可能会选择离职的主要原因,分别为35.1%、19.3%、13.9%、13.0%。“因工作需要转岗”属于服从组织安排;“符合个人兴趣爱好和更好的发展前途”属于职业发展范畴,可以进一步引导辅导员明确个人兴趣爱好和职业发展前景;对感到“工作压力大,缺乏成就感”的在职辅导员,则需要采取适当措施合理减轻他们的工作压力,为辅导员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参见图5)。

图5 目前在职辅导员可能会出现离职的原因

需要注意的是,已离职辅导员并不认为“辅导员工作没有发展前途”,且没有“因压力大,缺乏成就感”而选择离职。这种差别出现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在职辅导员回答离职原因还只是一个主观的预测,同时从另一个侧面说明,目前的辅导员因为其工作对象的变化,较之十几年前的辅导员而言工作压力确实增大了。

二、思考和建议

(一)规范辅导员职业准入制度,明确辅导员职责分工

中央16号文件明确指出,要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建设辅导员队伍[2]。因此,高校必须要结合学校发展需要和辅导员岗位具体要求,改变辅导员选聘时仍有部分人不是党员、本科生还占一定比例、辅导员专业针对性不强等状况,规范辅导员准入制度,严格标准,把好辅导员队伍的“入门关”。此外,高校还要进一步明晰辅导员工作职责,避免事出多门,适当减少辅导员的事务性工作,把辅导员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杜绝专职辅导员同时兼职专业教师或者行政教辅人员的情况。真正按照教育部文件要求,把辅导员的时间和精力更多地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二)完善辅导员职业培训体系,重视高层次学历培养

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3],这对辅导员各方面的素质能力都提出了较高要求。高校要按照辅导员个人专长、自身职业发展规划方向和不同成长阶段的实际需要,合理规划学习培训体系,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提升,尤其要加强对新入职辅导员、年轻辅导员的培养;搭建更多的平台,增加外出交流学习机会,扩大学习培训受益面;加强辅导员专业技能培训,改分散、零星、考证导向为集中、系统、解决工作实际问题导向。调查发现,目前辅导员入职时的学历较之前已经有了较大提升,硕士比例大大提高,但现在博士比例仍然偏低,高校应加大对辅导员高层次学历的培养,充分鼓励辅导员在职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增强思想引领的有效性。

(三)拓宽辅导员职业晋升路径,优化政策待遇环境

中央16号文件指出,辅导员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任务繁重,责任重大,要在政策和待遇方面给予适当倾斜。调查表明,目前拥有中级职称和正科级职务的辅导员所占比例最大,高校普遍缺乏副高以上职称、副处以上职务的晋升路径,出现了辅导员工作内容逐渐延伸,但相应政策待遇和激励措施没有跟上的局面。高校应加快出台副高以上职称评定、副处以上职务晋升的标准和制度,畅通辅导员晋升渠道,拓宽辅导员职业发展路径,促进辅导员职业认同,确保辅导员队伍稳定。

(四)畅通辅导员校内流动渠道,强化辅导员群体职业尊严

稳定的辅导员队伍虽然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连续实施,但随着辅导员职业年限和自身年龄的增加,工作成熟期和职业倦怠期交织,同样不利于辅导员队伍梯队建设和学校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辅导员队伍的退出机制。高校应根据学校事业发展需要和辅导员流动特点,合理搭建辅导员队伍的年龄、性别、专业构成等队伍结构,比如,针对男性辅导员流动性大、女性辅导员所占比例逐渐升高的情况,应在辅导员转岗时,适当多考虑女性辅导员的校内流动;针对1-5年内辅导员转岗比例最高的情况,为保持辅导员队伍稳定,应规定最低任职年限,超过一定年限(如5年以上)方可转岗,从而制定科学的辅导员转岗制度。

从目前在职辅导员未来的打算可以看出,虽然大部分辅导员乐意继续从事辅导员工作,但也有两成左右的辅导员表示有合适机会就选择转岗。对于转岗原因,除因工作需要提拔外,个人兴趣、发展前途和工作压力大是主要因素。因此,高校需要提高辅导员对工作的职业认知,准确定位,提高个人兴趣与工作岗位匹配度,同时让辅导员明确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做好职业规划。辅导员工作的事务性强,心理压力大,易产生疲劳和倦怠,高校要不断优化工作环境,增加职业认可和人文关怀,强化辅导员群体职业尊严,增强辅导员群体的归属感与荣誉感。

(五)增强辅导员职业认同,搭建辅导员职业发展平台

通过对已离职辅导员离职原因分析,占主要的是“工作提拔转岗”,“更符合个人兴趣”和“攻读更高学历”,而且已离职辅导员并不认为“辅导员工作没有发展前途”,且没有人“因压力大或者缺乏成就感或者待遇低”而选择离职。可以看出,已离职辅导员对辅导员职业的高度认同。六成多的辅导员离职后成为行政教辅人员,说明辅导员队伍是高校后备干部的最主要来源。一成多的辅导员考取了公务员和其他事业单位,同样说明辅导员的综合素质非常高。因此,学校应尝试搭建辅导员与校内职能部门、政府机关、社会企业的挂职交流平台,增强辅导员对其他岗位的了解;对辅导员的工作予以大力宣传,扭转部分老师“辅导员工作可有可无”、“辅导员工作谁都可以干,谁都能干好”的观点,进一步增强全体师生尤其是辅导员自身对辅导员工作的认同感,使其更好的为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Z].2014.

[2]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200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Z].2006.

(责任编辑:王淑玉)

Research and Reflection on Career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Counselors:Based on Investigation into Counselor Faculty at Shandong University,Weihai in Its Thirty years History

YANG Yu, JIA Peng

( Shandong University , Weihai 264209, China )

Abstract:This paper researches the counselor faculty at Shandong University, Weihai, and investigates its cultivation in the past 30 years, including the gender, office tenure, education background and career trend, etc. By conducting a horizontal comparison between the former counselors and current counselors, it reviews the career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counselors in the past 30 years, analyzes the features of counselor career development and puts forward some related suggestions conducive to the career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counselors.

Key words:University Counselors; Career Development;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B83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05(2016)02-0101-05

作者简介:杨玉(1973-),山东临沂人,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贾鹏(1979-),山东淄博人,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资助二类课题;“高校辅导员准入、培养、考核、发展机制研究——基于百所高校十年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调查”(项目编号:14JDSZ2041)

收稿日期:2016-01-16

猜你喜欢

职业发展高校辅导员调查
浅谈高等院校体育教学与学生职业发展
心理学在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分析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天台县城区有毒观赏植物资源调查初报
审计人员职业发展与能力建设探析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大学生职业发展和创业就业中的思想引导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