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高校毕业生择业观和择业行为调查研究
2016-05-12吴守宝
吴守宝,张 凯
(淮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安徽淮北235000)
安徽省高校毕业生择业观和择业行为调查研究
吴守宝,张凯
(淮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安徽淮北235000)
摘要:对2015届1889名安徽省7所不同类型的高校进行抽样调查,从薪资待遇、就业去向、就业途径、择业最看重的因素及对创业等方面描述了安徽省高校毕业生择业观和择业行为。分析了当前安徽省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及就业行为特点,从而为进一步完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提供客观依据。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对策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择业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学者从不同视角来探讨和剖析高校毕业生择业问题,有针对研究生就业状况的调查研究[1],有针对师范类毕业生和医学院校毕业生就业意向的调查研究[2] [3]等等。此外2006-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由377.47万增长到727万,增长330%,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为了深入了解安徽省应届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本文以安徽省高校2015届毕业生为调查对象,对不同类型院校、不同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及就业行为特点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采用自编调查问卷《安徽省大学生择业行为调查问卷》,问卷包括单选题和多选题,多选题又设置了多选限选题和多选排序题,避免题型的单一化。问卷共18题,主要调查毕业生在薪资待遇、就业状况、择业观念、应对措施、对创业的看法等。本次调查院校包括:中国科技大学、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合肥学院、阜阳师范学院、淮北师范大学、淮北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共发放问卷2006份,回收有效问卷1889份,问卷有效率为89.7%。其中男生1021人,占50.9%,女生868人,占43.3%。对上述高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样本,调查对象涵盖文史类专业、理工类专业、艺体类专业、经管类专业、教育类专业,调查对象的分布具有较好的代表性。调查结果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期望的薪资待遇
根据“您的理想月薪”的调查,结果表明(见图1),对调查的1889名毕业生中工作的月薪期望在1000元以下的占1%,1000-2000元的占3.2%,2001- 3000元的占24.3%,3001- 4000元的占28.1%,4001元以上的占43.4%。另外,对不同类型的高校毕业生求职理想月薪进行比较分析时发现(见表1和图2),985院校和211院校毕业生理想月薪在4000元以上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高校,省重点高校和一般本科院校毕业生理想月薪在4000元以上的比例基本持平。交叉表分析表明,χ2=105.50,P<0.001,说明不同类型的高校毕业生在理想月薪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即985院校和211院校毕业理想月薪要高于其他类型院校。
图1 大学生期望薪资待遇的柱形图
表1 不同学校类型毕业生与理想月薪的交叉表
图2 不同学校类型毕业生理想月薪的统计图
从柱形图中可以看出大学生普遍希望从事高工资待遇的工作,大部分毕业生期望的薪金待遇在3000—4000元及4000元以上这个范围内,两者占了被调查者的71.5%,反映了绝大部分毕业生对于将来要从事工作的薪酬期望普遍偏高,同时也暴露出了大学生就业期望薪资过高,容易导致与用人单位的实际不符,进而引发就业困难。对此,要引导学生从自身的综合素质出发,从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要出发,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职业选择,合理调整自己的期望值。
(二)就业单位的选择
在“当前形势下,你最想进入什么性质的单位工作”的调查中,研究发现(见图3)被调查者最希望进入的单位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国企(32.3%)、学校(16.5%)、外企(14.9%),而私人企业(8.4%)、其他(2%)和乡镇企业(1.2%)比例相对较少,由此可见集中就业的单位多为工资高、福利好,工作相对比较稳定的职业。对不同类型高校毕业生就业单位的选择时发现,不管是985院校、211院校还是其他院校,国企是毕业生最想进入的单位,可见国企的薪金待遇是吸引毕业生非常重要的因素,而高职院校毕业生想进入国企的人数比例(45.9%)高于其他学校。另外省属重点高校(如安徽师范大学)、师范类一般本科院校(如淮北师范大、阜阳师范学院)师范类高校毕业生进入学校所占比例分别为25.1%和22.5%,高于其他高校毕业生。
图3 大学生最希望进入的单位类型
(三)大学生择业最看重的因素
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会考虑到很多因素,并且权衡利弊,最终选择一份令自己满意的工作。这些因素包括薪金福利、发展空间、地理位置以及兴趣爱好等。通过调查结果反映如下:(见表2和图4)
图4 大学生择业最看重的因素
根据此次调查的结果(如表2和图4)显示:薪金福利是大学生择业最关注因素(45.0%);其次行业的发展空间也是大学生择业时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25.2%),他们比较重视个人在职位上的发展空间,希望尽快得到升迁;再次是地理位置(10.7%),地理位置也是大学生择业时看重的一个因素(12.9%),多数大学生表示希望到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和城市工作;所选择的职业是否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7.9%),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非常重视自身价值的实现,希望从事与自身兴趣相符合的职业;最后是工作的稳定性(4.6%),现在大学生就业难,很多大学生都把能找到一份比较稳定的工作纳入考虑范围;而对于专业对口(4.4%)、工作强度(3.3%)和社会地位(3.3%)考虑较少,说明当代大学生择业理念也在发生着转变,传统专业是否对口、社会地位的价值观念在新的市场经济背景下受到冲击,不再是大学生择业的首要考虑因素。
(四)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的应对措施
在“今年的就业形势较往年严峻,您打算如何做”的调查(图5)中,47.5%的调查对象表示自己会先就业后择业,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这是缓和就业矛盾的一种有效做法,在保证自己基本生活需要的前提下去寻找符合自身需求的更好的职业。其次是继续深造(如考研等)占32.2%,这也是当前在大学里面考研热的一个主要原因,很多大学生认为与其现在毕业工作那么难找,不如在学校里继续学习,充实自己,以提高自己在未来择业中砝码的重量,同时也为了能够顺利度过这几年的就业困难的“坚冰期”。剩下的所占比重都不是很大,依次是暂缓就业(6.1%)、创业(5.4%)、考公务员(4.2%)、其他(2.5%)和出国留学(2.2%)。
图5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的应对措施
(五)获取就业信息渠道的途径
从图6中,可以看出大学生了解就业信息最多的渠道是来自社会招聘(30.8%),其次分别是家庭关系(21.7%)、校园招聘(21.2%)、教师推荐(10.8%)、网络招聘(8.3%)和校友帮助(7.1%),社会招聘是大学毕业生获取就业渠道的第一途径,其次是利用家庭的人脉关系来帮助自己获取就业信息,校园招聘仅排在第三,说明学校给大学生提供的职业信息较少或者不够,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学校应该加强与社会的联系,从多种渠道给大学生提供职业信息,增加大学生择业的机会。
图6 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渠道图示
(六)大学生认为自己择业所缺乏的素质
根据此次调查的结果(如表3和图7)所示:在对大学生认为自己在未来择业过程中最缺乏的三种素质进行的调查中,53.1%的调查对象都表示缺乏相关的工作经验是自己最欠缺的素质,这说明当前我国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和程度都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导致缺乏实践经验,不能很好适应未来选择的职业;4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专业知识有待加强,大学生将来必定要进入某一专门领域工作,因而必须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35.9%的大学生表示自己欠缺人际沟通能力,作为80、90后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与同龄人沟通的机会较少,往往过于自我中心,对于以后的职业生涯中是不利的;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希望能够加强自己的外语水平(35.2%)、管理能力(23.1%)、计算机操作能力(23.2%)和创新意识(24.3%),这些都是未来职业选择中必不可少的能力;同时调查也反映出了一些问题,当前大学生对实干精神(21.1%)和团队精神(6.8%)以及职业道德(5.3%)重视不够。在当今社会,良好的职业道德,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以及合作与共赢的团队意识越来越
受到企业和用人单位的重视。
表3 大学生认为自己择业所缺乏的素质
图7 大学生认为自己择业所缺乏的素质图示
(七)大学生对创业的看法
在“如果确实找不到工作,您是否会选择创业”这一调查中,50.1%的调查对象对自主创业表现出了不确定性,表示会看情况而定,24.9%的学生表示会自主创业,13%的表示不会选择创业,12%的人表示会尝试边工作边创业。这说明当前对大学生自主创业表现出犹豫徘徊的不确定心理,大学生创业意识淡薄,对自主创业缺乏信心,因此必须适当加强这方面的支持力度,大学生创业能为社会带来更多的就业岗位,通过以创业带动就业是当前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一个十分有效的措施。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24.9%的学生表示考虑过创业,当问及目前创业最缺乏的条件时,统计结果(如表4和图8)选择创业经验的占81.7%,启动资金的占79.9%,创业知识占49.7%,合作伙伴占37.2%,创业环境的占21.6%,优惠政策的占19.5%,其他的占1.3%。这说明资金扶持,创业经验和相关知识仍是困扰大学生创业的难题,也说明学生对自主创业应该如何积累资金、经验、创业最佳的时机等知识的学习不够,对创业的具体规划还未形成,对于国家对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了解不够。多数学生有实现自身价值的雄心壮志,但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没有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产生了恐惧和彷徨的心理,因此需要在大学课程中可以系统地开设创业教育的相关课程,加以引导。
表4 大学生认为自己创业所缺乏的条件
图8 大学生创业目前缺乏的条件
(八)学校应如何指导大学生进行择业
在“应对大学生就业困难,您觉得学校该采取何种措施”的调查(图9)中,排在前5位的分别为:优化专业结构及课程设置(60.6%)、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53.6%)、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联系争取更多的岗位(42.9%)、加强在校生的职业生涯规划(31.9%)、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信息(30.6%)。由此可见,大学生迫切需要学校提供各种形式的就业指导和帮助,尤其是学校在课程设置和专业结构方面应该面向需求调整专业方向,加强与社会用人单位的联系,以培养符合社会需求、满足用人单位标准的人才。另外,还需要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对自己的大学有一个明确的生涯目标,因此学校应当设立专门的机构和专职人员从事择业心理教育和指导工作。
图9 学校应如何指导大学生择业
三、结论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的择业心理也随之发生着变化,通过择业行为问卷调查,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大学生对当前国家的就业形势、就业政策了解不多,大部分学生没有制定清晰、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迫切地希望学校能给予更多的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2.在择业选择方面,大学生更加看重的是行业的发展前景、个人的发展机遇和个人价值的实现,但同时又追求安逸舒适的生活,缺乏吃苦耐劳和竞争精神;
3.大学生择业过程中期望过高,普遍希望从事高薪酬、高福利、待遇好和社会地位高的职业,并不希望到基层农村等条件艰苦的边远地区去工作;
4.大学生普遍认为自己在未来的就业中欠缺必要的知识能力,希望能通过学校的学习得到锻炼和提高;
5.当代大学生对自主创业普遍抱有不确定态度,认为缺乏创业的相关经验和必要资金、政策支持。
四、对策与建议
针对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心理矛盾和冲突,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为消极心态,其中也有积极因素,而且积极因素占主导。这些矛盾冲突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既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也是推动学生心理不断趋于成熟的动力。因此,我们应当辩证地看待,学校、社会和毕业生三方要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合理有效的方法。
1.大学生在择业前要充分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通晓国家关于大学生就业方面的政策和法规,积极从各种渠道搜集就业信息并加以整理,从中选出符合自身需要的有效信息,同时在准确估计自身水平的基础上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大学生应当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迎接未来的挑战。市场经济下,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竞争,但归根结底是综合能力的竞争。因此,大学生要注重自身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的提升,以增强在未来职场中的竞争力和主动权。
2.大学生要增强择业心态的自我调适能力。在择业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困难,甚至遭遇挫折和失败,也会面临一些矛盾和冲突。此时,大学生不应该自暴自弃,更不能以极端手段表达不满。应当学会地辩证看待问题,恰当地进行自我定位,正确地处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进而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除此之外,大学生还应当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心理调适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3.学校应当构建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不断增强就业指导工作效果。一方面,高校要加强就业信息平台建设,为学生提供方便、高效、快捷的就业信息获取渠道。同时,要加强就业政策、就业形势的宣讲和就业技巧的指导,增强学生就业能力。除此之外,还应加强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择业心理咨询工作,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增强抗挫能力。
4.学校要围绕社会需求,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学校的教育教学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根据社会需求,不断优化专业设置结构,改善人才培养机制。与此同时,要加强大学生实践实习教学工作,增强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5.政府应给予积极的引导和政策支持。政府部门应努力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积极拓展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建立公平、公正的就业竞争机制。对勇于创业的高校毕业生,要进一步加大财税支持,放大小额担保贷款政策,更好地引导高校毕业生创业。加快整合公共就业和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合理布局服务网点,建立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
6.家人和亲友要为大学生提供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要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关注他们的心理和情绪,与学校保持密切联系,为学生顺利择业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孙百才,高欣秀,徐敬建.甘肃省研究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2007-2010年)[J].中国高教研究,2011(2):29-32.
[2]梁杰珍,董小丽.广东师范类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研究[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44-48.
[3]岩磊,赵颖,梁浩,等.医学毕业生择业行为及其意向的调查分析与对策[J].辽宁教育研究,2006(3):96-98.
责任编校金秋
作者简介:吴守宝(1970- ),男,辽宁喀左人,淮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张凯(1980-),男,安徽宿州人,淮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讲师,硕士。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2011sk221zd)
收稿日期:2016-03-17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683(2016)-013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