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义词比较理论与方法新探
——兼谈两个层面的近义词教学
2016-05-12高再兰
高再兰
(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淮北235000)
近义词比较理论与方法新探
——兼谈两个层面的近义词教学
高再兰
(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淮北235000)
摘要:文章分析了为适应近义词教学的两种近义词研究方法。即服务于母语教学的近义词研究与服务于对外汉语教学的近义词研究。由于两种教学的对象、目标不同,因此服务于两种教学的近义词研究的方法也不同。已有近义词研究为服务母语教学而产生,而随着服务对象的改变,近义词研究的方法与理论也将随之变化。文章探讨了适应对外汉语教学的近义词比较新理论与方法。
关键词:近义词比较;汉语母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
近义词比较是个古老而又散发活力的课题。黄金贵指出,“从理论上说,当语言产生之初,有了词汇,就有了同义词。同义词与整个语言同步。”[1]对于近义词的比较研究从近义词产生以来就没有停止,而近义词的研究与其它语言问题的研究略显不同之处在于,其研究往往与教学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研究为教学服务,教学中渗透研究。目前汉语语言教学有两个层面,一个是母语教学,一个是对外汉语教学。上个世纪基本以母语教学为主,近义词的研究也多为母语教学服务;进入21世纪以来,虽然母语教学仍然是基础,但对外汉语教学越来越重要,而且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近义词比较是词汇教学的基础、重点、难点,因此,近义词研究也随之进入服务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时期。而已有服务于母语教学的近义词比较理论与方法已不适应对外汉语教学的需要;此外,新形势下,语言研究也不仅是语言本体的研究,一些跨语言的分支学科正在兴起,如计算语言学、翻译学等。这些领域研究和需求的不断深入也对近义词的研究提出了进一步深化的需求。本文结合近义词教学的两个层面,探讨新形势下服务于对外汉语教学、计算机语言处理等领域的近义词比较研究的新理论与方法。
一、服务于母语教学的近义词研究的特点
(一)粗粒化(coarse grained)研究
服务于汉语母语教学和母语交际的近义词研究,成果以词典形式出现的较多,如《简明同义词典》[2]、《同义词词林》[3]、《常用同义词典》[4]、《近义词应用词典》[5]等。明确针对中小学教学与学习的近义词词典更是层出不穷。词典内容的编写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类:
(1)收集列举近义词,不作辨析。即只有词目。如《朗文近义词词典》《同义词词林》等。以《同义词词林》第4页Ac01“高个子、矮子”条为例:
(2)收集列举近义词,并举出例句,不作辨析。以《常用同义词典》第50页“打扰、打搅、扰乱、搅乱”条为例:
第(1)(2)类近义词研究只关注近义词的“同”,把具有近似语义的词语收集起来。第(1)类甚至不关注词的意义,而第(2)类关注近义词的词义,但不作比较与辨析。第(3)类不仅关注近义词的词义,同时也辨析其“异”,但即使辨析近义词的“异”,也只注重找出近义词的“能够区别性”差异,即找到能够对近义词加以区别和说明的特征就可以了,不重视“事实差异性”,即不探究近义词存在于各个层面的各种差异。这类研究或者是语料的直接呈现,如第(1)(2)类,或者是略作比较,如第(3)类。这种粗粒化研究缺乏系统性与理论性,但都是建立在母语者熟稔掌握了母语词汇用法的前提下进行的,为母语学习者和使用者服务,基本满足母语使用者和学习者的需要。如在母语教学的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对近义词的教学即建立在(1)(2)类研究基础上,为某个词匹配近义词是中小学语文训练的主要内容,教学目的不是为了让学习者掌握某一对近义词的用法,而是为拓展母语学习者的词汇量。对于母语使用者来说,把词义相近的词语收集到一起,有利于母语者在不同场合对词语的选用,提高表达能力。因此,对于母语教学来说,近义词的教学不需要关注近义词用得对与否的问题,而是用得好与否的问题;对于近义词的研究不局限近义词的基本用法及其差异,而是对近义词使用场合的识别及选用。
(二)以词义辨析为重点,特别是对词义中附加义的区分
已有近义词研究的主流注重词义的比较。吕叔湘在《近义词应用词典》序中说:“一部同义词词典要辨析一组组同义词的概念意义的异同,也要辨别它们附加意义的差别。比较起来,后者更重要。”至今为止,绝大多数的近义词研究都以辨析词义为重心。如比较词义的大小、轻重、范围。如“战斗”“战役”与“战争”、“爱好”与“嗜好”、“事件”与“事情”,前者轻后者重。相比于词义的比较,词语的搭配母语学习者关注较少。因为针对母语学习者而言,词语的搭配是母语使用者已经潜移默化的知识,往往不需要特别指出来。而词义的区别是较为内隐的特征,是更深层次的知识,适合已经掌握词语基本用法的母语学习者去进一步探讨。更进一步,对词义而言,近义词的附加义比理性义对于一个词来说不是基本的,因而更容易被忽视,如“鼓励”与“怂恿”、“宠爱”与“溺爱”、“节俭”与“小气”等,前褒后贬,一旦用错直接影响到词语使用的语用适切性,这也是已有研究在词义比较中尤其注重附加义比较的原因。
(三)描写性研究
已有近义词研究基本上都只注重描写,不作解释。即搜集近义词,列举近义词概念义、附加义、或者词性、句法功能等方面的差异但不探讨为何具有这些差异。这一研究视角也与以母语教学为目标相适应,因为对于汉语母语使用者,汉语的语法规则,词语的运用都已内化为知识,如“国”与“国家”,母语使用者知道什么时候使用“国”什么时候使用“国家”,他们不需要追究“国”与“国家”的搭配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及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差异。因为他们会造出合格的句子,不会造出不合格的句子,还没有达到需要解释的程度。
二、服务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新的近义词比较理论与方法探索
服务于母语学习者和使用者的近义词研究不适用于对外汉语教学,对于在日益兴盛的对外汉语教学中占据重要部分的近义词比较,我们需要探索新的理论与方法。
词典类近义词研究文献中也存在以对外汉语教学为目标的近义词比较研究。如台湾学者邓守信编写的《汉英汉语常用近义词用法词典》,从句法分布的角度来比较近义词对。[6]如对“举办”与“举行”的比较,词典中共列举了19项句法分布,分别指出哪些与“举办”可以共现,哪些与“举行”可以共现,如:
这一类研究不同于前三类。不重视词义之间的差异,而是注重词语在句法组合中的搭配,分析也更加详细,适合汉语非母语的学习者。但这种列举式具有随意性,也增加记忆的困难。这一类研究仍然是粗粒化的研究。本文认为服务于对外汉语教学的近义词比较研究需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一)选词精细化
近义词都是“同中有异”,但有的近义词“同少异多”;有的近义词“异少同多”。更需要辨析的应该是“异少同多”类。进行近义词的精细化研究就应该在选词上确定标准,尽量选择“异少同多”类进行分析。对于这一类近义词,词典在释义时也常常循环释义,对非母语学习者干扰较大。如韩国学生造出“我的国是韩国”“我喜欢夏”这一类不符合汉语母语者语感的句子。而《现代汉语词典》[7]正是用“国家”释义“国”、用“夏天”释义“夏”。因此对近义词进行精细化研究应选取现代汉语中附加义没有区别、而概念义又十分接近的“近近义词(near-synonym)”进行研究,如“高兴”与“愉快”、“旧式”与“老式”、“开展”与“展开”等。
(二)以词语搭配差异为重点
现代汉语中附加义没有区分的近义词很多,它们不仅在附加义上没有差别,概念意义的差别也很细微,但它们在搭配组合中具有不可替换性。这样的近义词的差异更加隐蔽,如“高兴”与“愉快”。它们的附加意义相同,概念意义也接近。《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高兴】愉快而兴奋;【愉快】快意、舒畅。虽然意义十分接近,但两词在使用中具有不可替代性,如可以说“祝周末愉快”不能说“*祝周末高兴”;可以说“别高兴得太早”不能说“*别愉快得太早”等等。因此,找出近义词存在的不可替换的句法搭配差异并归纳差异类型,是直到目前为止近义词研究所没有解决而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以词语搭配差异为重点的研究适合以对外汉语教学为目标的教学的需要。汉语非母语者与母语者的差别在于,以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词语的搭配规律已经内化成了知识,而非母语者确需要一个一个地学习。因此,服务于对外汉语教学的近义词研究必须以寻找词语的搭配规律与搭配差异为目标。在寻找句法搭配差异时,最基本依据是“是否具有可替换性”,对“是否可替换”的判断则除了根据语感,更重要的是根据对语料的统计。如根据语感,我们认为“展开”可以和“论述”组配而“开展”不能,即可以说“展开论述”,不能说“*开展论述”,然后用语料库验证,一定规模语料的统计结果显示:展开论述(68例),开展论述(0例)。用统计结果来验证语感的判断。这就使近义词的研究有个比较科学的基础。
(三)从词汇语义学角度探讨产生差异的原因,描写与解释相结合
服务于母语教学的近义词辨析往往以少量的、有限的语料为材料,凭借语感,通过比较、归纳,列举某一对近义词在某个方面、或某几个方面的异同表现。这种列举由于没有一定的科学方法作指导,不管多么详细,始终是零散的、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要突破这种局限,还需要把描写与解释结合起来。
对近义词的解释建立在词汇语义学的理论基础及描写的充分性之上。从描写到解释需经四个步骤完成:1、以大规模语料库为基础,以语感判断与语料统计相结合,较全面、客观地获得近义词的搭配差异;2、从诸多句法搭配差异中概括出差异类型;3、从搭配差异类型中再次概括、归纳出近义词的语义差异;4、从词汇语义学角度对语义差异进行解释。经过这四个步骤,既能获得客观的材料,又能够把句法研究与词汇语义研究有效结合起来,使近义词比较具有科学性、理论性和系统性。
对外汉语教学中解释是必不可少的。母语学习者只需要了解某个词可以与哪些词搭配,而很少关注某个词不能与哪些词搭配,而以汉语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则往往会涉及到不能搭配的领域。因为对于二语学习者而言,他们没有掌握某个词全部的用法,常常从某个词的搭配类推到同类词的搭配,特别是近义词更容易发生这样的类推,造成词语之间的错误搭配,因此就需要解释为什么这些搭配是错误的。如“高兴”与“快乐”这一对近义词,母语学习者和使用者不会造出“*祝你节日高兴!”这一类不合格的句子,但非母语学习者和使用者利用“愉快”与“高兴”作为近义词进行类推,由“祝你节日愉快!”类推出“祝你节日高兴!”“国”与“国家”也是如此,由“国家”的用法类推到“国”的用法。可见,服务于对外汉语教学的近义词研究由于常常需要解释为什么有些用法是错误的,就需要把描写与解释有机结合起来。
三、实证举例——“开展”与“展开”比较
下面通过对“开展”与“展开”这一对“近-近义词”的比较展现如何采用以上近义词研究的理念与方法对近义词进行研究。
“开展”与“展开”是一对近义词,《现代汉语词典》释义为:【展开】大规模地进行:~竞赛—~辩论;【开展】使从小向大发展;使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科学技术交流活动。从词汇语义来看,两词“同多异少”;从词典释义来看,“展开”用来对“开展”释义。词义比较接近,可以选作考察对象。对这一对近义词的比较我们通过以下三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根据是否可以替换原则寻找句法组配差异
即首先通过语料库中的例句,判断两词的哪些搭配是可以替换的,把通过语感判断不可替换的搭配再在一定规模的语料库中进行统计,如以下词语倾向于与“展开”搭配,与“开展”搭配受到限制:
论述:展开论述(68例)>*开展论述(0例)
叙述:展开叙述(25例)>*开展叙述(0例)
接触:展开接触(11例)>*开展接触(1例)
争夺:展开争夺(433例)>*开展争夺(1例)
辩论;展开辩论(222例)>*开展辩论(10例)
报复:展开报复(12例)>*开展报复(0例)
追捕:展开追捕(16例)>*开展追捕(2例)
攻势:展开攻势(95例)>*开展攻势(3例)
巷战:展开巷战(21例)>*开展巷战(2例)
以下词语倾向于与“开展”搭配,与“展开”搭配受到限制:
交易:开展交易(149例)>*展开交易(1例)
交往:开展交往(379例)>*展开交往(6例)
改革:开展改革(12例)>*展开改革(0例)
业务:开展业务(593例)>*展开业务(12例)
项目:开展项目(57例)>*展开项目(1例)
试点:开展试点(81例)>*展开试点(11例)以下词语两者都不能搭配:
限制:*展开限制——*开展限制
修改:*展开修改——*开展修改
打扰:*展开打扰——*开展打扰
第二步,概括句法语义的差异
这一步是关键,即通过分析可以搭配与不可以搭配词语的特点,概括出近义词对的语义差异类型。以“开展”与“展开”为例。如通过语料收集、统计,“展开”倾向于与“论述、叙述、争夺、接触、辩论、报复、追捕、攻势、巷战”等搭配,而不倾向于与“交易、交往、改革、业务、项目、试点”等搭配。通过比较这两类词的特点,发现“论述、叙述、争夺”等为均质性事件,而“交易、交往、改革、业务”为非均质性事件。“均质”与“非均质”事件的区别为:非均质事件可以分解为若干个阶段,内部时间整合性不强,不构成一个结构整体。以“论述”与“项目”的语义对比为例。一次“论述”往往是论说者经过充分准备,并安排好了开头-主题-结尾等结构部分的一个整体,因此不能分解为若干个分离的阶段;而“项目”总是可以分解为若干个子项目,每个子项目在时间上构成一个单位,因此内部是不均质的。把“开展”与“展开”的语义差异概括为:都与“集体事件”组配,但“展开”与均(匀)质性事件(homogeneous)组配,“开展”与非均(匀)质事件(un-homogeneous)组配。(step by step)。提炼近义词搭配语义的差异可以避免用甲词释乙词,用乙词释甲词的循环释义。
第三步,解释差异
近义词搭配差异由语义差异控制。造成近义词搭配语义差异的原因基本上可以从词汇本身构成成分及结构方式得到解释。如“开展”与“展开”的搭配语义差异可以从其词汇本身的词义与结构得到解释。“开展”为并列结构动词,“开”和“展”并列为一个持续性动作;“展开”为偏正结构动词,“开”为中心语义,为瞬间动作。“展开”可以和均质名词组配,如“展开画卷”“展开攻势”“展开情节”等。一张画卷、一个攻势、一个情节都是一个无法分割整体,依此类推,当和动作组配时,也把动作看成一个无法分割的整体或完形。由此形成了“展开”的搭配语义。而“开展”由于本身具有持续性,并且由两个近义动作合并,增强了“开”“展”动作的强度,使“开展”产生“大规模”之义,“持续性”与“大规模”语义要素致使与之组配的事件也要具有持续、规模大的语义特征。而持续性及大规模事件往往是可以分解的事件。因此,只有与之组配的事件为一组离散行为、或具有阶段性的持续性的复合事件,即非均质事件才能与之语义和谐。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讲解近义词“开展”与“展开”的用法时,如果依照《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展开】大规模地进行;【开展】使从小向大发展;使展开”,这样的讲解学习者势必难以把握。如果我们着重于两词的搭配差异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概括出搭配语义差异类型,即上文所述“‘展开’倾向于与均质性事件搭配而‘开展’倾向于与非均质事件搭配”,通过这样的方式讲解两词的差异,不但能使学习者准确抓住两词的差异,还能使学习者利用这种差异去进行搭配类推,全面掌握两词的用法。
结论
本文结合近义词教学的两个层面探索了近义词比较的理论与方法。新方法与理论表现为:着重于近义词的搭配研究而非词义比较;基于大规模语料库、统计、替换而非语感判断;从搭配差异中寻找语义类型差异而非词语字面意义的差异;描写与解释相结合而非仅仅描写等。文章运用这一理论与方法对“开展”与“展开”进行了比较。强调着眼于搭配差异的研究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对外汉语教学。
参考文献:
[1]黄金贵.古汉语同义词辨释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张志毅,编著.简明同义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
[3]梅家驹,竺一鸣,高蕴琦,殷鸿翔,编.同义词词林[M].香港:商务印书馆·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
[4]吴海,主编.常用同义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88.
[5]陈炳昭,编著.近义词应用词典[M].北京:语文出版社,1987.
[6]邓守信.汉英汉语常用近义词用法词典[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
[7]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责任编校金秋
作者简介:高再兰(1975-),女,湖南岳阳人,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大项目(SK2016SD52);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2014M550534)
收稿日期:2016-03-03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683(2016)-01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