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沃尔夫艺术歌曲在和声上的继承与创新
——以《颂风神的竖琴》为例

2016-05-12何亚男

关键词:沃尔夫继承艺术歌曲

何亚男

(合肥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安徽合肥230001)



沃尔夫艺术歌曲在和声上的继承与创新
——以《颂风神的竖琴》为例

何亚男

(合肥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安徽合肥230001)

摘要:奥地利作曲家胡戈·沃尔夫是浪漫主义中后期的著名作曲家和音乐评论家,他把自己的主要精力倾注在艺术歌曲的创作上,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是继舒伯特和舒曼之后,欧洲涌现的最为重要的抒情艺术歌曲大师之一。他的创作擅长采用著名诗人的诗歌为歌词进行音乐创作,《颂风神的竖琴》便是选自德国著名诗人繆利克的诗歌。通过对《颂风神的竖琴》作品和声语言、和声进行及调性陈述方式的分析和总结,探讨他对于传统和声的继承和创新,从而形成其独特的风格魅力。

关键词:沃尔夫;艺术歌曲;继承;创新

1860年3月13日,胡戈·沃尔夫(Hugo Wolf)出生于施蒂里亚一个小城基施格拉茨,从小跟谁父亲学习音乐,15岁进入维也纳音乐学院就读,跟随老师系统学习作曲、和声和钢琴,为日后成为作曲家奠定了良好的专业基础。青年时期的沃尔夫极度迷恋瓦格纳的作品,并极力推崇和参与宣扬他的作品,显然瓦格纳的音乐创作风格特征对沃尔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然他所创作的交响诗《潘泰西丽亚》和弦乐四重奏等早期作品在公演之后均未获得好评,但是他并未气馁,而是从1888年开始投入到艺术歌曲的创作领域中,他为缪利克诗集、艾亨道尔夫诗集、歌德诗集及西班牙歌书进行音乐创作,经过三年不懈的努力,最终完成了四部大型声乐套曲,作品一经公演便赢得了大家广泛的关注和好评,奠定了其作为独具晚期浪漫派艺术歌曲创作个人风格特征的作曲家地位。之后,沃尔夫仍然保持其旺盛的音乐创作力,共创作了近300余首艺术歌曲,成为令人瞩目的艺术歌曲大师。1895年之后,沃尔夫深受疾病的困扰,创作的数量大大减少,唯一一部完整的歌剧《市长》创作完成后首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随后疾病复发,于1903年2月16日逝世。

歌曲《颂风神的竖琴》是沃尔夫艺术歌曲创作的精品之一,其歌词采用著名诗人繆利克的诗歌《威廉·迈斯特尔》的“琴师之歌”,音乐中多样化和声技术手法的运用,使得诗与曲完美结合,开辟了19世纪德国艺术歌曲的创新之路。

一、和声材料

1.多样化的和弦

在西方传统音乐时期,和声语汇的运用主要采用三度叠置的三和弦和七和弦,从音响学的角度来看,三度叠置的和弦符合泛音列的构成原理,同时也具有了丰富的表现力,成为构架和声的主要和弦材料之一,在沃尔夫《颂风神的竖琴》作品中,他显然继承了这一传统,使用了一定的三和弦和七和弦来组织音乐。如谱例1:

谱例1

从谱例上可以看出,沃尔夫通过传统的三和弦和七和弦作为和声的基本和弦材料,语言简单明了,既形成了不同色彩和功能的对比,又明确了调性陈述。统观整首作品,在和声材料的运用上,沃尔夫除了使用古典时期常见的三和弦和七和弦,大量的变和弦、高叠和弦等多样化和弦的运用,丰富了音乐语言的陈述结构和音响色彩。首先,变和弦的运用丰富多彩。“在不突破原来调性范畴与改变和弦功能属性的情况下,把调式音阶中原有的大二度音程进行变为小二度音程进行,以便增加这个(或多个)声部在进行上得倾向性,从而获得和弦整体音响上的紧张度,如此所产生的含有变音的和弦,称为变和弦”[1]428。变和弦主要有属变和弦和下属变和弦两类,在沃尔夫《颂风神的竖琴》作品中,大量运用了重属变和弦,如谱例2所示:

谱例2

上述谱例为作品的连接部分,可以看出,沃尔夫在低声部首先采用了分解和弦式的属和弦持续进行为下一乐段的进入做好了铺垫。在持续音结构内部,沃尔夫在和声上分别运用了降三音的重属导七和弦和将五音的属七和弦的交替进行增添了音响变化和紧张度,并在低音上突出了半音化线条与分解和弦式线条的对比和呼应,很好地诠释了繆利克诗歌中含蓄的沉思和深刻的情感。

其次,高叠和弦的运用独具匠心。高叠和弦是由多个音按三度关系叠置形成的和弦,在音响色彩上更加丰富,在音乐创作上,一直以来被浪漫主义作曲家尤其是印象派作曲家使用,通常用在结构内部来丰富音乐色彩的变化。沃尔夫在《颂风神的竖琴》作品中也大量使用了高叠和弦。如谱例(3)所示:

谱例3

传统时期,音乐在陈述之初主要由主和弦开始,并通过属到主的进行以用来明确主调。而在这部作品中,沃尔夫在音乐开篇之处就使用的下属九和弦,在丰富和声色彩的同时,并通过其后的和声进行(由下属到重属和弦再到属和弦),更进一步强调了调性的建立,突出了其创新性。

2.特征性的和弦外音

和弦外音的运用,既丰富横向音乐线条的陈述,又增添纵向和声音响的不协和与不稳定因素,一直是作曲家常用的技术手段之一。在沃尔夫这首作品中,略带叹息色彩的半音倚音的运用贯穿全曲,并成为全曲核心的和声素材。如上述谱例3所示,谱例每一个小节均采用了“叹息”半音倚音,刻画了诗歌中表达的略有忧伤的思想感情,使得音乐与诗歌意境高度融合,成为一个完整的有机体。纵观全曲,作曲家几乎在每一句旋律的陈述中,都采用了“叹息”半音倚音的和声素材贯穿全曲,极大地保证了和声音响和结构的统一性。

二、和声进行

1.功能和声进行

若干和弦的连续进行称为和声进行,在传统的大小调体系中,每个和弦按照其功能属性主要可划分为三个功能组:主功能(T)、属功能(D)和下属功能(S)。和声进行基本框架主要遵循T--S--D--T等逻辑性的功能序进关系来组织音乐,正三和弦起到明确调性和巩固调式的骨架作用,副三和弦或其他变和弦起到替代正三和弦或丰富音响色彩变化的作用。在沃尔夫《颂风神的竖琴》作品中,部分采用了功能和声进行来明确调式,如谱例(1)所示。

2.终止式——规避主和弦

“按照和弦连接的功能不同及其先后顺序的不同,可以获得不同的和声进行,而结束一个音乐结构或一个的和声进行被称为终止式”。[1]32传统时期半终止常采用D和弦形成半终止,而音乐陈述的完整段落则常采用完满的T和弦收束,给予音乐终止感。而在这部作品第一乐段的陈述中,如谱例(3)所示,首先通过下属到属的进行明确调性,之后通过一系列的转调,落在属和弦上,最终形成开放结构。可以看出,在第一乐段的陈述中至始至终均没有出现主调主和弦,作曲家通过采用主和弦规避的手法,有效的推动了和声进行上的不稳定性,同时并强了期待解决的倾向性。

不仅在第一乐段,在作品结构中大量采用了D-tsVI6的阻碍进行来进行规避主和弦,如谱例(4)所示:

谱例4

传统时期,阻碍进行主要通过原位的D7到TSVI和弦的进行构成,以推迟主和弦的出现,从而形成结构上得扩充。而在沃尔夫的这首作品中,他通过转位的D-tsVI6的反复进行,多次规避主和弦的出现,这种刻意规避主和弦的终止式的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调性的巩固和建立,形成疑问的语气感,与诗歌的内容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表达甜蜜又惊恐的复杂心情。

3.意外进行

“用某一个别和弦取代原来期待着的和弦,而且这个替代的和弦并不是其前一个和弦的功能后续,这就叫做意外进行”。[2]388传统时期,被替代的和弦若是建立在期待解决主和弦低音上的属七或导七和弦,这样就形成了属功能和弦的连锁进行。在沃尔夫《颂风琴的竖琴》作品中,属功能和弦的连锁进行使得作品在一片半音的海洋中淹没了调性中心,仿佛暗示了某种实际上已经失去了支撑的情绪[3]。如谱例(5)所示:

谱例5

从谱例上(5)可以看出,一系列七和弦的连锁进行,并没有采用传统时期大小七和弦和减减七和弦的连接,而是通过大量减小七和弦在其中的运用,突显了晚期浪漫派独有的和声特色,它使得调性中心的范围更加扩大和复杂化,丰富主要调性的同时,并极大发展了副调的使用范围。其次,钢琴伴奏声部以缓慢的半音进行为主,与旋律遥相呼应,一方面很大提高了不协和音的高度,另一方面,模糊了调性,可以说,沃尔夫在继承瓦格纳反传统的道路上,又更加前进了一步,并成为后来半音和声的开创者。

三、调性陈述方式

“作为多声部中使用的和声基本材料--和弦,一般都是以某些调式作为基础而来进行构建和连接”[1]4,在传统时期,调性陈述一般以自然大调和和声小调为主,在多调性音乐作品中,调性陈述的方式一般以近关系转调为主。而在沃尔夫的这首作品中,作曲家在结构内部也采用了E大调至#f小调近关系的转调来突显色彩对比,但是在浪漫派中后期,作曲家追求调式色彩的变化,调性的陈述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除了近关系转调之外,远关系转调、等音转调等调性扩张形式越来越多样化。沃尔夫作为19世纪中后期的作曲家,调性陈述的变化程度越来越频繁,调性扩展程度上越来越加剧,并通过频繁的、强烈的调性对比来表达诗歌内容的发展与情绪、心理的变化,通过调性变化表达诗歌内容,成为沃尔夫音乐创作的重要特征之一。在《颂风神的竖琴》作品中,调性陈述的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调性频繁多变

在作品第一段落的12小节陈述中,音乐由E大调开始陈述,在没有得到巩固的情况下,迅速转入F大调做停留,形成半音关系转调,之后紧接转入#c小调进行陈述,又构成三全音的远关系转调,并迅速返回E大调,并在属和弦上结束,形成开放性终止,为第二乐段的进入做好铺垫。频繁多变的远关系转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主调在作品中的主导地位,淡化功能和声进行,强调了调性色彩的变化,所以适合表现丰富多变的情感。这种陈述方式在晚期浪漫派中的得到推崇,如李斯特、瓦格纳的作品常采用这种多变的调性陈述手法。沃尔夫在继承前辈的基础上,变化的频率更加加快,很好地刻画了诗歌中循序渐进的情感变化。可以看出,技术的运用和诗歌的内容完美结合是沃尔夫的艺术歌曲显著特征,使得德国艺术歌曲在继舒伯特之后又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

2.转调手法多样化

在多调性音乐的陈述中,作曲家通常会采用两个调之间的共同和弦作为中介,完成调性之间的转换过渡,迅速且流畅的进入新调。在沃尔夫《颂风神的竖琴》作品中,不仅调性关系变化频繁,转调的方式也多种多样且自然流畅。作品中主要采用调式交替和弦进行转调和等和弦转调。首先,在作品中,近关系之间的转调,采用是调式交替和弦作为共同和弦进行转调,如谱例(4)所示,在E大调转入#f小调时,用前调同主音小调的dvII6和弦等于后调tsVI6和弦完成近关系转调。

其次,转调的方法使用的最多的是等和弦转调。“既能改变等和弦的记谱方式,又能改变和弦的根音,并且还能在它取得新的和弦意义之时,用其作为前后两个调的媒介而转入新调,这样的转调成为等和弦转调”。[1]630在谱例8中,沃尔夫在E大调转入F大调时,采用了属七和弦等和弦转调,利用前调的降三音的重属导三四等于后调的属五六和弦完成转调。而从F转入#c小调时,又采用了属七和弦的等和弦转调。可以看出,作品中远关系调性的衔接十分娴熟流畅,在突出对比的同时,极大保证了作品的完整统一性。

综上所述,沃尔夫在其艺术歌曲的创作中,和声材料的运用既有传统的三和弦、七和弦,也有各式各样的变和弦、高叠和弦以及具有特征的和弦外音。在和声进行上,既有传统的逻辑性的功能进行,也有非传统的规避主和弦、减小七和弦的连锁进行等手法的运用,最后在调性陈述方式上,在统一的主调性的构架下,通过频繁转调、远近关系调交替使用、等和弦转调等手法的运用,造成调性的游移和扩张,丰富了调性的变化。可以看出,沃尔夫的艺术歌曲在继承德奥坚实优良的传统的同时,通过复杂、大胆的和声创新运用,使得内容通过各种手段得到了充分的表达和展示。在欧洲音乐史上,沃尔夫以其独特的音乐创作使得他的艺术歌曲成为19世纪末的奇葩,同时,他在和声上得创新运用也为现代艺术歌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刘锦宣.基础和声[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2]斯波索宾.和声学教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

[3]Mosco Carnere.沃尔夫歌曲[M].晓兰,译.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9.

责任编校谢贤德

中图分类号:J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683(2016)02-0099-04

作者简介:何亚男(1981-),女,安徽寿县人,合肥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讲师,硕士。

收稿日期:2016-02-11

猜你喜欢

沃尔夫继承艺术歌曲
我的妈妈是狼王
吉恩·沃尔夫是科幻小说界的普鲁斯特
浅析尚德义艺术歌曲的创作及其特征
浅谈杜审言、杜甫的祖孙关系:推崇、继承、发展
论电影《暮光之城》的哥特文化
评析张学英诉蒋伦芳遗产继承案
气象科技史研究领域又一重要学术成果
浅谈黄自艺术歌曲的民族性
谈福雷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及演唱技巧——以《梦后》为例
法国艺术歌曲演唱的语言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