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阅读活动与阅读能力提升
2016-04-17陈居盛厦门海沧实验中学福建厦门361026
陈居盛(厦门海沧实验中学,福建厦门 361026)
名著阅读活动与阅读能力提升
陈居盛
(厦门海沧实验中学,福建厦门361026)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在阅读名著的过程中进行个性化阅读及鼓励性阅读的引导,在尊重学生个体阅读的前提下,以学生为阅读主体,引发阅读兴趣,然后在适时鼓励中引导学生阅读的质疑能力,在阅读中学会思考,锻炼思维能力,最终形成有自主能力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名著阅读;个性化;鼓励;质疑;生活化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教学中则通过阅读与写作来掌握及运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规定必修课程包含“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系列的目标,可见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学生只有拥有相应的阅读能力,才能解读出相应文本的情感及价值,完成对文本的真正解读。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的智力,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因此,无论是从高考中阅读能力出发,还是从学生个体发展的角度来说,提升阅读能力,应该是高中语文能力教育中一项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能力。
阅读能力的提升不是一项简单的工程,需要对固有知识、生活体验、阅读方法、语言知识及思维等各方面进行不断地训练和改进,是需要长时间、大范围的持之以恒地落实与引导,才能缓慢成效的事情。因此,在高中阶段,针对学生学业繁重、压力大、课程紧等特点,可以在课外时间进行名著阅读的指导,通过这样的阅读形式,充分利用课堂外的时间,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在个性化的阅读中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1.个性化的选择引发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感兴趣的阅读,才能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去参与。而每个学生的个体是不同的,性格爱好不一,兴趣也不尽一样,比如女生可能更喜欢阅读《红楼梦》,男生则喜欢《三国演义》。因此在名著的篇目选择上,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范围参考,不用硬性指定,让学生选择自己的感兴趣的名著进行阅读,先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先引导学生入门。只有兴趣培养了,才能引发出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才能慢慢提高其阅读能力。否则连读都不去读,怎么提高相应的阅读能力呢?
2.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个体对文本的解读,是学生在自己的生活经历及知识积累基础上与文本的一种对话,有很强的个体解读性。教师不应该以自己的认知或已有的阅读感受来代替学生的阅读,要珍视每个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及理解。因此,在阅读指导中,我们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进行相关的指导活动,改变传统阅读教中以教师为主体、满堂灌的模式,尊重每一位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以形成每个学生特有的文本理解。如在《三国演义》的阅读时,学生会对刘备摔阿斗的行为有不同的理解,赞赏有之、贬斥有之,教师应该在此时进行适时引导,不强行以历来的定论“收买人心”这样的“唯一标准”答案统一,只要言之有理,就应鼓励,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与理解。
3.个性化的阅读能提高学生思考与质疑能力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在个性化阅读中,因每个学生的知识储备与人生经历不同,对同一情节会有不同的看法,进而产生观点不一。此时老师应该每周早读安排一节课或半节课时,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在观点的碰撞中,学生会不断进行思考、质疑,慢慢地,就有自己的思考能力,形成自身的阅读能力。
二.在鼓励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1.鼓励学生的想象力与联想力
丰富的想象力及联想力,是学生进行文本再创作的一个重要依据。阅读文本的一个障碍,在于文本所描绘的生活或事件,有些是学生从未体验过的,这会产生一种距离感。这种距离感会阻碍学生对文体要表达的情感或宗旨的正确理解。这时,就需要学生拥有一定的想象力及联想力,通过相似或相关性的联想与想象,尽量拉近与文本间的距离,最大程度上减少阅读误差。比如在《三国演义》的阅读上,学生毕竟无法体验到封建社会的“君臣”思想,对于诸葛亮的忠心无法真正理解。这时教师就应该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用生活中或经历过的一些事进行想象或联想,比如现实生活中的“父子”关系,因为古代有“天地君亲师”一说,在这样的想象力或联想力的支撑下,学生对这方面的阅读就会减少很多障碍,理解伦理思维对古人的束缚力,对于理解文本中诸葛亮的所作所为,就不会有太多的不解了。
2.鼓励学生的批判性阅读
阅读能力的提升,是思维的一种提升。建构主义认为,在阅读中,要通过探究和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终完成知识的建构。只有拥有探究能力的学生,才能在阅读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最后再解决问题,而这一过程,则是一种批判性的阅读。只有用敢于质疑,批判性地去解读文本,才能发现问题,最终实现思维能力的提升。作为教师,不能以敷衍的语言去应付学生阅读中发现的问题,而应多鼓励、多引导。学生通过批判性地阅读,慢慢构建属于自己的阅读方法,不再全盘接受别人甚至老师的看法,这样的学生就拥有自主阅读的能力,他的阅读水平自然而然就能得到提高。比如在《三国演义》的阅读上,在挥泪斩马谡一事上,大家都能看出诸葛亮的不忍,但如果有学生能发现诸葛亮的用人不当上,教师应该马上加以鼓励,肯定其与众不同的看法,培养学生以后在阅读中能带着质疑的、批判性的眼光去阅读,形成属于自己的阅读理解。
当然,这种对批判性阅读的喜欢不应该是无节制的,放任自由式的质疑与批判。是应该约束在正确价值观与阅读角度下的鼓励,否则过于无边界的质疑,会造成学生阅读方向的混乱及对文本的随意性解读。比如《三国演义》“火烧连营七百里”一回中,如果学生批判陆逊破坏了生态环境,那就属于对文本的过度质疑,是对文本的一种曲解,过于随意,不属于批判性阅读,教师就应适时指出,把学生引导到正确的批判性阅读上。而这种范围的圈定,应以阅读中的事件有“不确定意义”来进行限定,服务于文本的所表达的主要思想的整体框架之内,不能有随意解读。
三、在生活化的学习中提升阅读能力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就是一种生活教育,把教育与生活进行紧密相联。“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简而言之,教育应该为生活服务,也应从生活中来。同样的,作为阅读能力的教育,我们也应该鼓励学生从生活中提取相关的智慧或启发来为阅读服务,也要从阅读中获取知识服务于生活,认识和适应生活。现在科技发达,网络四通八达,高中生从网络汲取很多相关知识,这些知识就可以用在阅读中,比如用网络搜索去认识《红楼梦》中出现的花形态及代表意识,对相关女性形象的阅读理解上有很大的帮助;而通过《三国演义》中乱臣贼子的作乱导致的民不聊生、忠诚正真之士的慷慨就义,懂得了爱国之心,进而加深对目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中国梦的理解。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像陶行知先生那样,反对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在平时的阅读指导中,多引导学生进行生活化的阅读,以学生目前的学习生活、社会生活中的感悟来解答名著阅读中的一些困惑,同时也在每周的名著阅读交流课上,把学生的所思所得与目前的社会生活相联系,运用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
总之,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审美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阅读,能让学生拓展视野,感悟优秀文本所体现的美,感悟生活,提升自身的人生与价值观。因此,我们要在尊重学生主体阅读的基础上,通过个性化的阅读与鼓励性的指导,使学生在想象、质疑、批判的阅读中,获取相关知识,提升阅读能力,最终回归于生活中来,让教育生活化。
参考文献:
[1]洪世昌,张国强.走向语文个性化教学[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4.
[2]许月.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与与创造性语文阅读教学的对比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3]许惠琳.解读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J].学周刊,2013(1).
[4]温立三.语文教学中的“度”[J].语文学习,2005(1).
[5]余彤辉.也谈“创造性阅读”[J].中学语文教学,2005(5).
(责任编辑:石修银)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2014年度课题“研究性学习与福建高考文学名著研究”(项目编号:FJJKCG14-562)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