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比较法运用探微
——以《理性之光》为例

2016-07-01徐明泉州市培元中学福建泉州362000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比较法高中历史

徐明(泉州市培元中学,福建泉州 362000)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比较法运用探微
——以《理性之光》为例

徐明
(泉州市培元中学,福建泉州362000)

摘要高考历史全国卷加强了对能力考查和素养考查的探索,历史比较法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个方法。本文以岳麓版必修三第14课《理性之光》为例,尝试运用几种不同的比较法,引导学生认识历史事物和历史现象的异同,更好地揭示本质,以此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优化学生的学习方法,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高中历史;比较法;比较类型

近年来,高考历史全国卷的难度有不断攀升的趋势,难度的拔高是伴随着能力要求的加强而出现的。毋庸置疑,这几年历史高考加强了能力考查和素养考查的探索,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尤其是打破了人们关于学好历史只要死记硬背的想法。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要适应全国卷的能力要求,提高学生的成绩,就不能不重视比较能力。比较是《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部分的明确要求,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比较,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分析能力。近年来,对学生比较能力的考查在高考试卷中也屡见不鲜,这些都要求高中历史“历史比较法”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个方法。它是指将有一定关联的历史现象和概念,进行比较对照,判断异同、分析缘由,从而把握历史发展进程的共同规律和特殊规律,认识历史现象的性质和特点的一种教学方法。[1]历史学习中比较法的类型众多,笔者以岳麓版必修3第14课《理性之光》为例,设计三个比较探究题,分别是“启蒙运动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的异同点”“请从背景、核心思想、影响等方面对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加以比较”“请从背景、主张、影响等方面比较启蒙运动和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异同点”,以此来探讨类似比较、纵向比较、横向比较等三种比较法在本课中的运用及其产生的效果。

一、类似比较法

类似比较就是把类似的历史内容加以对比得出一定结论的方法。通过探究比较,对模糊不清的概念有明确的理解。学习本课时,指导学生自主阅读法国著名思想家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的相关史实,找出他们各自的政治主张并进行对比,得出共同主张——以理性主义为指导,反对天主教会和封建专制制度,倡导民主、平等和自由(法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得出这些思想家思考的重点主要是人可以过怎样的政治生活、国家如何产生、主权属于谁、权利如何行使、国家怎样治理等社会层面的许多问题,得出共同的时代命题,即用客观理性科学的态度来思考社会、思考人类。[2]

在这一子目学习中,通过对法国启蒙思想家类似观点的比较,有助于学生准确理解历史概念。历史知识是由众多历史概念和名词组成的,它们有相似性和特异性,将这些概念进行比较辨别,才能准确掌握其中的内涵。本子目涉及的一些词汇,如开明君主制、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社会契约等,在对比中加以阐释、分析,易于学生理解。如学生容易将开明君主制与君主立宪制混为一谈,此时教师要解释这两个概念的含义并比较:开明君主制实际上仍然是君主专制,不过与一般的君主制相对,在开明君主制下,君主比较开明,能够采取一些措施维护资产阶级利益。伏尔泰最终追求的是君主立宪制,开明君主制只不过是一种过渡。又如对“社会契约”这个概念的理解,学生基本是一知半解,教师必须讲明:它是资本主义社会法律的雏形。卢梭认为应建立一个人们共同遵守的社会契约,如果有人违背,就要制止和处罚。列表比较简明扼要,一目了然,既能较好地落实《课标》对本节课的知识要求,又能将考点进行升华,准确把握历史概念,也培养了历史学科素养。

二、纵向比较法

纵向比较法指把不同时期的同类事物进行比较的方法。通过纵向的比较分析,有助于找出事物的差异性,把握事物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并从中找到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要素。如在《理性之光》一课的末尾,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它是近代欧洲资产阶级第二次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特地设置了一个前后关联的比较题,即从原因、形式、武器、内容、作用等方面对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进行比较”。以表格的形式呈现:

以前学生对这两场运动的史实很容易混淆,运用于答题容易张冠李戴。经过列表比较,不仅帮助学生理清了两场运动的基本史实,而且帮助学生把握了欧洲近代史上两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关系。它们都是近代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都是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的反封建斗争,都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发展。[3]因此,两大运动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当然,由于它们产生的历史时期不同,反封建斗争采取的形式、斗争的侧重点、核心思想、历史影响等也会有所不同。从世界范围看,启蒙学者宣扬的自由、平等、人权、法制等思想,也为人类社会创造出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通过对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纵向比较,学生进一步理解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培养了学生勇于追求进步的精神。这一环节的设计,也让学生明白了学习历史的一个基本方法: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历史事物,但不同的背后会隐藏共性的元素。因此可以通过比较法,从相同中找差异,从不同中找共性,从而把握历史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本质特征。[3]

三、横向比较法

横向比较法是指把相同时期在不同地点所发生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并找出其内在的联系的方法。通过此项探究比较,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形成较完整的知识结构,加深对历史事物背景、性质、作用的认识,提高分析能力。因此在本节课的总结环节,设计了一个横向比较的探究试题——请从背景、主张、影响等方面比较启蒙运动和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异同点。学生经过探讨,在教师的点拨下,对二者的相同点归纳如下:原因:1.经济方面:都是本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产物;2.政治方面:本国封建专制统治日益腐败;3.思想方面:都受本国封建思想的严重束缚。主张:都抨击君主专制,都不同程度主张实行民主政治;影响:都不同程度冲击封建统治。看似相同的背后蕴藏着更大的不同。不同点如下:原因不同:也分别从政治、经济、阶级、思想等方面加以分析。主张不同:从批判时政及对未来社会的构想入手,进行比较。影响不同:则从对当时及后世的角度进行对比。以上内容通过列表的形式加以比较,将18世纪的中西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阶段特征展现在了学生面前,从比较中看出彼此的优点与缺点,学生一下就明白了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

通过这一子目的横向比较,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尽量克服了历史研究中的片面性,寻找到了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和不同的阶段特征。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常常是把历史事件局限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忽略了同一时期不同地区的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难以真正理解事件的精髓。[4]《理性之光》一课,让同学们明白比较法不仅可以较好掌握近代欧洲思想解放的历程,也可以用于17世纪中西方思想比较,通过比较,进一步解释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和内在特点,形成新的历史认识。在这一新的历史认识形成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事物的能力,也进行了一次很好的思想教育。作为当代青年,应该密切关注时代呼唤,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树立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勇于追求真理,开拓创新。

总之,通过本节课的三个综合探究题,将比较法巧妙地运用于课堂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充分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使学生系统掌握了课本的基础知识,还帮助学生理清了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有效防止相似知识点的错位,较好地理解主干知识与概念,由此构建出一张完整的知识结构图,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参考文献:

[1]庞明凯,史月婷.浅谈历史比较法在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4(8).

[2]郑兴武.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J].试题与研究,2011(11).

[3]韩淑霞.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异同[J].新课程(中学版),2008(1).

[4]曹德品.浅谈历史比较法及其意义[J].教科导刊,2011 (11).

(责任编辑:徐小敏)

猜你喜欢

比较法高中历史
比较法:立法的视角
高中历史自主探究教学的实践探索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比较法学习Co和Co2
基于选考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随想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
基于滞环比较法的光伏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研究
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商榷
管窥“浮沉比较法”在脉诊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