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堂还语文本色
——由案例《塞翁失马》引发的反思

2016-04-17林国清郑晓玲宁德市民族中学福建宁德355000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文本解读阅读教学

林国清 郑晓玲(宁德市民族中学,福建宁德 355000)



语文课堂还语文本色
——由案例《塞翁失马》引发的反思

林国清郑晓玲
(宁德市民族中学,福建宁德355000)

摘要笔者就《塞翁失马》这一教学案例,引出对本色语文内涵的理解与解读。教师通过学习与实践逐步领悟到:文言文阅读教学应重视提高教师自身对文本的深入解读能力及精心设计恰当的问题环节等,而不仅仅局限于表面的热闹与好看。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让语文本色回归语文课堂。

关键词阅读教学;本色语文;文本解读

2015年12月12日上午郑晓玲老师在福安八中开设了一节《塞翁失马》的公开课。《塞翁失马》既是一篇经典的寓言,又是一篇文言文。本着语文课堂还原语文本色的原则,执教者无论是在教学设想上还是教学过程中,都努力引导学生回归课文,围绕文本,在读中理解文章内容,在品中领悟文章深意。

一、案例描述

首先,文言文的教学重点是朗读。读是基础,是阅读的前提。因此,执教者在导入新课后,通过几个步骤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在学生自由读、教师指名朗读及老师纠正错误的基础上,出示了没有句读的课文内容。面对没有句读的文本,学生一开始有畏难的情绪,但因为有过预习,加之前面的朗读指导,所以部分学生还是容易掌握朗读节奏。然后,学生纷纷开始试读,之后教师再示范朗读,最后全体同学齐读。整个课堂充满了朗朗的读书声。学生在教师有感情的范读指引下,朗读的情感、声调顿时高昂了起来。这样对文本就有了初步的感知。

其次,文言文教学的另一个重难点是翻译。如何调动学生主动地阅读文本,找出疑难点。这是教学的一个核心任务。所以,课堂上执教者采用的是先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对照课文中的注释,口头翻译课文,不理解的小组内商量解决。还没有解决的,可以等待全班同学的讨论。最后,同学们遇到的问题基本能在班级讨论过程中得到解决。为了加深大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执教者通过幻灯片展示了一份有错误的课文翻译,让大家找错。这项任务马上吸引了所有同学的目光。课堂先是一片安静,每个同学都在积极思考、比对、找错。紧接着,大家纷纷举手示意。例如“居十月”,屏幕上显示是:居住了十个月,有同学马上发现并纠正:“居”字的翻译是“过了”。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的翻译,都被同学们理解记住,对文本的理解就更深入了些。

再次,理解寓言的寓意是本课教学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执教者设置了以下三个问题:

1.塞翁一家发生了哪些事情?

2.面对这些事情,邻居们和塞翁分别是怎样的态度?

3.这则故事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

前两个问题是针对故事的情节和人物的态度,第三个问题主要是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多角度地思考课文的寓意。这样先引导学生学会概括故事的故事情节,初步领会故事中的人物对待同一件事的不同态度,然后再逐步推导出本课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对于寓意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案例分析和反思

真实的教学永远是有缺憾的。课后,我们一起分析这堂课的三个环节。由于课前的精心准备,整个课堂教学的流程较顺畅,一切按照预先设计的执教。学生的学习比较投入,师生互动还算充分。但我们觉得《塞翁失马》这节课还是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的。

(一)应留给学生更充分的朗读作品的时间

语文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有感情地朗读”,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在文言文教学中,诵读是学生理解作品、领会内容的必不可少的一种重要途径。

然而,很多情况下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加上教师常理所当然地认为,学生已经做过充分的预习,因此,教师在课堂上预留给学生朗读的时间常常是非常少的。就这节课而言,事实上留给同学朗读课文的时间,就是读一遍课文的时间。因为是公开课,学生相对谨慎,所以读完一遍,就停下了。而教师因为学生静下来了,就以为学生读熟了,就顺势往下教了。在让学生朗读没有句读的课文时,因为有一定难度,所以往往又是平时成绩较好的同学踊跃尝试,对于语文基础薄弱的同学,他们又失去了朗读的机会。这样的结果是,大部分同学对文本的朗读还是不充分的,有的甚至是囫囵吞枣。

由此,只有给学生充足的朗读课文的时间,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才是文言文阅读教学具有良好效果的基础。个别同学精彩的朗读和教师的范读是不能代替全体同学的自由朗读,课堂上看似书声朗朗,但掩盖的却是部分同学对课文的一知半解地读。

(二)对文言文的字词翻译还需细致些

对文言文的教学,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困惑:既不能过于繁琐地讲解,又不能抛开文言字词的翻译,如何把握好这个尺度,是个难点。初一的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教材编写者对教师的教学建议是,适当积累文言知识,指导学生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根据上下文推断文言词义的能力。[1]

《塞翁失马》一文虽然短小,但还是有一些文言字词需要学生理解并牢记的。比如“亡”“居”“将”等几个文言实词,编者在课文下面做了注释,还通过课后的练习让学生加以巩固。那么,在设计这堂公开课时,为了课堂教学更顺畅,或是让这堂课听起来更有意思些,就摒弃了对文言句子逐字逐句的翻译。执教者让学生通过小组内口头翻译课文的形式,发现问题,组内解决不了的抛给其它组的同学或是老师解决。这个环节,看似完美地帮助了学生解决了翻译课文的难题,但结果是可想而知的。首先,学生发现的问题有些是可以通过互相提醒、帮助解决。比如结合课下注释就能理顺的语句。但有些字句的翻译连老师都要再三斟酌,这时就不能指望通过小组或班级讨论能解决问题。其次,学生的学习基础有差异。一些成绩好的学生,只要稍加点拨就能理解文章的内容。而对于基础偏弱的学生来讲,执教者则应该更细致地讲解字词句的翻译。反思这堂课,对文言字词翻译的落实还不够些,课后有听课老师指出,短短一百来字的短文,“其”字出现了6次之多,且含有不同的意思,而教师并没有细致讲解,这样会造成学生对“其”翻译上的混乱。所以,对文言文的教学,教师不应为了表面的“好看”,而节省了对文言字词解析的时间。

(三)对文本语言的分析还要更深入些

凡寓言作品,皆有寓意,读者可以从不同角度来理解。“阅读教学必须经历由初读到深读这一过程。初读即读懂文面之义,深读即读懂文内之义。文言文教学是阅读教学,也必须经历这一过程。”[2]寓言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本课的寓意,从寓言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看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事物的祸与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能变成坏事。从“塞翁”能沉着静观事情的变化来看是:世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事实上,所有的寓意理解是基于对文本的解读,即对作品思想内容的深刻领会的基础之上的。在教学过程中,执教者为了让学生能理解寓意,提出了三个相关问题让学生思考。这样的设计看似合理,但还是有不足的。比如文章中面对“失马-得马-折髀-相保”这一系列事件,邻居们的态度是“皆吊之-皆贺之-皆吊之”,而塞翁则是“不为福乎-不为祸乎-不为福乎”,我们以截然相反的态度看出两种人生观。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边分析问题,边板书,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应抓住文章的重要的字词句,比如“皆”“吊”“此何遽不为福乎”等。不足之处就在于对这些字词的解读往往浅尝辄止。其实对这些字词句的分析,还可以再深入一层,比如“皆”字能看出人云亦云的从众心理,“吊”和“贺”体现人们看问题只看其好或不好的方面,不懂得全面看待问题。“此何遽不为福乎”这一否定的反问句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既看出塞翁的自信,更体现他对待问题有前瞻性的目光。塞翁三次的回答都是用一样的句式,塞翁当时的心情是高兴?或是悲伤?还是平静?在体会人物心情的同时,学生也明白了要学会冷静面对任何事情的发生。因此,只有深入地去探究文本,透过文字的表面去深入理解作品的要旨,这样才能真正掌握文章的精髓所在。

总之,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反思,我们明白了语文教学要想达到黄厚江老师所提出的“语文的原点”并不容易。“语文就是语文,就是要求我们的语文课能够按照语文的规律去教,学生按照语文的规律去学。”课堂的热闹、教师的精彩示范都无法取代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仔细阅读文本、理解文本的重要作用。教师只有静下心来,潜入文本,钻研教材,不断提高自己解读文本的素养,才能最终带领学生正确、深入地解读文本,提高语文阅读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施茂枝.语文教学:学科逻辑与心理逻辑[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2]黄厚江.语文的原点——本色语文的主张与实践[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石修银)

猜你喜欢

文本解读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把握解读“维”“度”,感悟文本精髓
文本解读不能忽视语言品味过程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语境层面的文本解读策略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加强读与写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