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细微处见功夫
——运用文本细读法创造高效课堂
2016-04-16陆豪
陆 豪
(厦门大学附属科技中学,福建厦门361000)
于细微处见功夫
——运用文本细读法创造高效课堂
陆豪
(厦门大学附属科技中学,福建厦门361000)
摘要:文本细读在于引导学生细读文本,仔细分析文本语言和结构,揭示文本艺术奥秘,通过长期的能力训练和思维拓展,提高初中生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并最终达到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目的。文章着力探讨文本细读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努力探索高效课堂。
关键词:语文教学;文眼;文本细读;高效课堂
一、当前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存在形式主义
在新课程理念引导下,不少地方的语文教学都在进行改革,但阅读课堂的效率没有提高,存在着不少形式主义的现象。
(一)脱离文本的“个性化解读”
每一部作品都有一种内在的一致性,一种它自己特有的结构,一种个性,一系列特征,它们为作品在接受过程中被接受的方式,产生的效应以及还有对它的评估预定了特定的方向。[1]因此对个性化解读必须在文本设定的范围内进行才有意义。然而有学生在读蒲松龄的《狼》这一课时,认为,屠夫过于残忍,对狼斩尽杀绝,这不利于保护环境,认为“人与动物要和谐共处,不要彼此伤害”。对这样的所谓的个性化解读,有些教师大加赞赏,认为学生质疑得有道理,课堂就应该这样畅所欲言。这样的所谓“个性化解读”如果不加纠正,就会误导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
(二)合作学习徒有其表
新课程理念强调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教学理念肯定是正确的,但如果忽略学生特点和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效果则大打折扣。“如果探究性阅读走向了表象的讨论和肤浅的交流,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得不到充分发展,甚至还会挫伤部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2]。
教师应该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有些知识点,教师讲授可以解决的,就没有必要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来解决;有些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就可以明确,则不需要再进行深入探究。总之,无论怎样的阅读教学,都应该根据课堂的实际需要展开。
(三)课堂的虚假“热闹”
有的教师误解了新课程理念,以为热闹的课堂才是好的课堂,其实这是一种误判。比如笔者曾经听过一堂公开课——《皇帝的新装》,开课教师在公开课前让学生准备道具服装,利用课余时间排练课本剧,课堂上点名上台表演,三个小组的同学一一上台表演,虽然课堂表演很热闹,但一堂课下来,学生除了了解了课文内容,其他什么也没有学到。课堂教学不能追求表面形式的“热闹”,公开课不是表演课,必须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切不可喧宾夺主,挤占文本细读的空间,沦为“为表演而表演”的“课堂秀”。
二、运用文本细读法创造高效课堂
(一)文本细读教学要从“文眼”中寻找突破口
文眼,是中国传统的、独有的,关于文章写作的术语,它是指文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关键性词句。孙绍振教授在《解读语文》一文中说:“通过关键词,可以看独特的心灵奇观”。如果教师能指导学生关注到文章的核心词语,就能解开作者的心灵密码,触摸到作者的灵魂深处。
比如杨绛的《老王》这篇文章,应抓住“愧怍”一词,由表及里(从“文象”到“文脉”)、由内而外(从“文本之中”到“文本之外)展开文本细读教学。
首先引导学生理解“愧怍”一词,既然“愧怍”,作者又为何自称“幸运的人”,这是文本细读的突破口。其实,杨绛一家人又何曾幸运,他们出于善良的本意,主动照顾老王的生意,但老王的“田螺眼”还是让作者害怕,老王的生活窘境,还是让作者吃惊。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失群落伍,没有亲人依靠的老王,临死前还想着给作者一家送来平时舍不得吃的唯一值钱的鸡蛋,表达谢意。然而作者却没能理解老王的来意,仍旧像以前一样对待他,以为老王是要钱,这伤了一个垂死者的心,也正是“愧怍”的缘由。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出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寻找“我”对老王从同情、关心,到对他人品的赞赏,再到愧怍的心理描写的词语,教会学生体悟作品中所传递出来的除了“平等观念、人道精神、对劳动者的同情”这些主题外的一个更深刻的主题,那就是对文革的批判,对那个疯狂年代的人性的反思。
总之,文本细读主张以文本为核心,以多元姿态亲近文本,沉入言语之中,品味分析,从而发掘言语的内涵。但是,这种细读并不是漫无目的、毫无重点的逐字逐句细读[3],而是要找准“文眼”,做到“入文、入情、入境、入心”的品读,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认识文本,超越文本。
(二)文本细读教学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中所提供的素材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惜有相当一部分的语文教师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将课本资源弃之不用,比如课本的插图,许多教师往往视而不见,课堂上提都没有提,这样就导致很多教学问题得不到解决。
其实插图本身就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教学资源。像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插图,画面上游子孤单落寞的景象,以及画面背景荒凉萧索的场景,互相映衬,如果教师能很好地利用这幅画,把握画面所呈现出来的九个意象,就能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深刻内涵。再结合中考“画面还原”这种题型,让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用文字进行画面内容的细部刻画,这样就能达到深入学习文本的目的。
又如《故宫博物院》这篇课文,课后提供的故宫布局图,在讲解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时就非常好用,学生一看就能明白:故宫建筑群是沿着中轴线分布的,作者是沿着参观路线,以天安门为起点,穿端门,进午门,过汉白玉石桥,来到前三殿,最后出顺贞门到神武门而离开故宫。教师利用插图引导学生了解说明文的写作顺序,清楚明白,有条有理。教师可以利用插图作为教学环节的切入点,也可以把插图作为趣激的素材,从而启发学生据图想象,调动学生的好奇心。课本中的素材,其实为师生互动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也为师生间的对话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总之,课本中的资源非常丰富,像每篇文章中的导读、课后习题、课下注解、单元综合训练、口语交际、写作训练等,甚至书本最后的名著导读、语法知识归纳,以及书法作品欣赏等,这些教学资源都体现了编者的匠心独运,对教学活动的开展是很有帮助的,应该充分利用起来。
(三)文本细读要把握“浅文深教、长文短教”的原则
常有教师抱怨:这篇文章浅显易懂,学生自己都能读,有什么好教的呢?的确,初中语文六本教材,有很多都属于浅显易懂的文章,学生完全能自己读懂。可是当教师深入细致地带领学生剖析文本时,就会发现,这些文章,看似浅显易懂,其实有很多地方值得学生深入学习的。学好这些课文,对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其实,“浅文”都有一些共同特点:一是文字浅显,篇幅短小,学生可以凭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开展阅读,没有文字上的障碍;二是作品的主题思想相对简单,文章的结尾往往直接明示中心,作者的思想情感容易把握。学生读完文章,很快就能明白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此类课文,很容易为老师和学生所忽略。但是,笔者认为“浅文”可以深教,也有深教的必要,“浅文深教”是文本细读的原则之一。
比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第九课《王几何》就非常简单,学生轻易就能读懂,以前碰到这类文章,很多教师多半是直接跳过去不教的,但考虑到这篇文章是新选入的课文,特别新颖,不教实在可惜,所以笔者还是花了一节课时间,带领学生细读文本,学生收获颇丰。
在处理教材的时候,首先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几何老师是怎样一个人呢?
2.王老师来了,作者是怎样介绍的?
3.王老师的外貌特征是什么?
4.王老师进门的动作是什么?
5.写王老师神态描写最精彩,作者是怎样运用修辞的。
6.文章不光用正面描写,还写了同学们的表现——“全班同学再也忍不住了,大家弯腰、摇头、挤眉、弄眼,一齐哄堂大笑。”这是一种怎样的写作手法?
然后笔者组织学生重点分析王老师“反手画圆和等边三角形”和“公布自己的绰号”这两处细节。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有什么目的?
一节课下来,利用这篇浅显的教材,教会学生人物描写的方法,以及如何把一个简单的情节写生动,如何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等。
此外,“浅文深教”,一定要注意巧设问题,化繁为简,要注意从学生实际出发,从教材实际出发,选准目标,突出重点,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研讨的积极性,从而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另一方面,关于“长文短教”也应该是文本细读的关键原则。所谓“长文”,就是指篇幅长、文字多、内容丰富的课文。所谓“短教”,就是在教学中要突出重点,把握关键,对教材要做出艺术化的处理。
不少语文教师怕教“长文”,认为“长文”难驾驭,多教担心繁琐,少教又怕有所遗漏。深入文本,则担心教学任务完不成,不深入文本又担心蜻蜓点水,停留在文本的表面上。所以左右不是,感到无所适从。
比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的《伟大的悲剧》《在沙漠中心》《登上地球之巅》等课文,这些文章不仅篇幅长,而且思想内涵还比较深刻,教师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目标,难度较大。
为了不影响教学进度,“长文”必须“短教”,关键的做法在“抓住重点,大胆取舍”上。
古人云:“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懂得取舍,方能有所侧重,有所侧重,方能有所突破。一册语文课本中的长文也就那么几篇,如果每一篇长文都找准一个突破口,那么综合起来,教材所要求把握的重点,就全面涉及到了,这正是“长文短教”的魅力所在。
比如《喂——出来》这篇文章,对小说情节的分析就应该大胆舍弃,应该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深刻体会作品的主题思想上。教学上,引导学生通过丰富的想象,剖析人性的劣根性,从而理解作者的忧患意识。
总之,文本细读作为一种阅读教学观,已经走进了语文课堂,并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它为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的开展,打开了新的视野。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文教师要充分激活课堂,就必须引导学生回归文本,细读文本,只有对文本的研究真正下工夫,才能帮助学生获得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1]宋亮.文本细读:阅读教学的新视野[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8.
[2]丁俊生.语文阅读教学改革中的几个误区[J].决策探索,2009(9).
[2]朱淑恋.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策略[J].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08(3).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84(2016)03-0010-03
收稿日期:2015 - 11 - 29
作者简介:陆豪(1975-),男,福建厦门人,厦门大学附属科技中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