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主学习的针对性教学
——以鲁科版化学2(必修)中“酯和油脂”教学为例
2016-07-08冯福良
冯福良 王 铮
(福安第一中学,福建福安355000)
基于自主学习的针对性教学
——以鲁科版化学2(必修)中“酯和油脂”教学为例
冯福良 王铮
(福安第一中学,福建福安355000)
摘要:以鲁科版化学(必修二)中“酯和油脂”教学为例,通过先学、教学反馈,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微型点拨、当堂训练等教学,实现针对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教学,促进学生发展。
关键词:化学教学;自主学习;点拨训练;针对性
针对性教学就是针对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教材有的内容通过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以下称为“先学”)是可以掌握的,这些内容处于学生的现在发展区,不应成为教学针对的对象;而有的内容学生暂时未知,这些内容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是教学针对的对象。大量实践证明,只有针对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停留在现在发展区的教学,只能制约学生的发展。[1]如何基于自主学习,实现针对性教学,现以鲁科版化学(必修二)中“酯和油脂”的教学为例,谈点看法。
一、课前自主,独立学习
从时间上看,先学与传统的预习是相似的。但从本质上看,它们是不同的。传统的预习通常是指学生课前的一种准备活动,虽从属于课堂教学,但并没有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先学强调的是学生要自行阅读教材,独立解决教材中的问题,它是课堂教学的立足点。基于自主学习的课堂,要求学生有规范的、高质量的先学。
在教学“酯和油脂”的前一天,教师要布置学生按教材和导学案进行先学,并提出明确的要求,如先学的内容、自测题的完成量、记录存在的问题、学习小组讨论这些问题,带着通过讨论仍难以解决的问题进课堂。
二、教学反馈,发现未知
要实现针对性教学,发现学生的未知是前提。要发现学生的未知,必须进行全面的教学反馈。课前,教师要多渠道反馈学生的先学情况(如通过学生互查、学科长检查、教师全面检查或抽查等方式)。课始,还需进行课堂检测反馈,进一步发现学生的已知和未知,为实现针对性教学创造条件。如在“酯和油脂”的教学中,笔者进行下列检测反馈。
【课堂检测】完成下列检测题(限时6分钟)。
1.写出乙酸乙酯水解的化学方程式。工业上以油脂为原料制取高级脂肪酸和甘油的原理是什么?
2.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乙酸乙酯在(填“碱存在条件下”或“酸存在条件下”)水解程度更大,为什么?
3.往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下列物质,振荡均匀后,都放在70℃~80℃的水浴中加热。
(1)填写表中的空格并说明理由。
(2)上述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
(3)第1组实验用水代替氢氧化钠溶液或硫酸溶液,其原因是_______。
检测完成后,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上述问题,教师倾听学生的回答。通过检测发现:第1题和第2题学生能顺利作答,说明学生的先学有一定效果,第3题的第1小题,学生参考教材中的实验,能填写表格中的数据,但不能正确说明理由,说明学生的先学还处于浅层;第2小题,学生知道该实验的目的是:酸或碱存在的条件下,乙酸乙酯水解反应速率的比较;第3小题,有部分学生认为是对比实验,但不理解什么是对比实验,对比实验有什么用,也有学生认为实验2、3才是对比实验等。
由此发现,乙酸乙酯的水解反应方程式的书写、酯和油脂的组成和性质等内容处于学生的现在发展区的内容。而“乙酸乙酯的水解”的实验设计是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内容,是教学主要针对的对象。
三、微型点拨,转化未知
发现未知之后,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从已知去认识未知,变未知为已知。这时教师的教学不可采取“面面俱到”的方式,否则教学缺乏针对性,而应采取“微型点拨”的方式。
“微型点拨”是指对学生自主学习后的“未知”进行详细的、卓有成效的教学,通过以“点”带“面”、以“小”放“大”,实现知识的整合,构建知识的系统性。“乙酸乙酯的水解”的实验设计微型点拨过程如下:
【师】影响乙酸乙酯水解反应速率的外界因素有哪些?
【生1】影响乙酸乙酯水解反应速率的外界因素有:乙酸乙酯的浓度、温度、酸、碱等。
【师】若要探究稀硫酸对乙酸乙酯水解反应速率的影响,这个实验该如何设计?
【生2】必须设计单因素变量实验,即在乙酸乙酯的浓度、外界温度等不变情况下,滴加或不加稀硫酸,记录乙酸乙酯气味消失的时间。
【师】外界温度用70℃~80℃水浴进行控制。那么,如何控制乙酸乙酯浓度相等?
……
四、动手实验,促进转化
化学实验是学生认识化学知识的有效手段。而物质的性质,尤其是化学性质,只有借助于一定的实验手段(化学实验仪器和设备),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使物质发生变化时才会显露出来,被学生感知。[2]明确了“乙酸乙酯的水解”实验设计原理之后,学生仅仅从理论上认识了这个问题,并没有真正掌握该知识。而学生动手实验,能有效促进未知向已知转化。
实验前,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细致的指导:①实验的目的是什么?需要观察那些现象?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6人,三套实验用品)内要对比分析实验现象。②实验中所用的三支试管要标记(如标:1、2、3或a、b、c);③每个实验小组(2位学生)要进行分工,互相配合;④要注意试剂加入量,加热时要注意安全。实验中,教师要巡视,及时发现学生在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指导。
实验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实验现象,探寻其中蕴含的知识。如相比于稀硫酸,加入少量NaOH溶液,更有利于乙酸乙酯的水解。原因是乙酸乙酯的水解为可逆反应,在碱性条件下,由于生成乙酸钠,减小了乙酸的浓度,促进酯的水解平衡正向移动。其次,要引导学生想一想实验中蕴含的科学方法。如前面的实验中有对比实验,也有对照实验。再次,还要总结“酯和油脂”的性质,避免知识的“碎片化”,促进知识的结构化、系统化。
五、当堂训练,知识迁移
教学实践表明,知识的巩固离不开训练。经过了检测、讨论、实验、归纳这些教学环节之后,教师要精心设计当堂训练题,强化新旧知识的联系,评价学生能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明确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化学新课程贴近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学生通过先学已掌握一部分内容。传统的课堂教学缺少反馈未知这一环节,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基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后,教师通过多种方式反馈,发现学生的现在发展区和最近发展区,实现针对性教学,促进学生发展。
参考文献:
[1]徐红.有效教学的原则——布鲁纳《教育过程》解读[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2]郑长龙.化学实验教学新视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84(2016)03-0091-02
收稿日期:2016 - 02 - 22
基金项目:2014年福建省中小学教师发展基金课题(FZJJ20130901771)
作者简介:冯福良(1969-),男,福建福安人,福安第一中学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