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院校古筝专业规范化教学的思考
2016-04-04四川音乐学院民乐系
林 怡(四川音乐学院民乐系)
艺术院校古筝专业规范化教学的思考
林 怡(四川音乐学院民乐系)
古筝,是我国传统民族乐器中独特而重要的一种。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古筝以其优美的音色、宽广的音域、丰富的技巧,在全国各地得到广泛的传播,并受到大众的喜爱。
然而,古筝作为一个专业,进入高等艺术院校教学范畴的时间却不长。这一变革,仅始于新中国成立之后,至今也才短短几十年时间。
1948年,集演奏家、教育家、研究家于一身的古筝一代宗师——曹正先生,进入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古筝。由此将古筝这一古老的乐器带入了专业音乐教育领域。1950年曹正先生调往沈阳东北鲁迅艺术学校(后改名东北音专),为新中国的音乐院校首次开设古筝专业。以此为开端,各大音乐院校开始相继设立了古筝专业,全国各大流派的著名古筝家,也陆续进入各大音乐学院成为教师。如山东古筝家赵玉斋、高自成、张为昭;河南古筝家曹东扶;浙江古筝家王巽之;潮州古筝家苏文贤、郭鹰;客家古筝家罗九香等。至1964年,全国十几所音乐院校均开设了古筝专业。古筝专业的教学由民间“口传心授”,转而进入了专业化、规范化的模式。此后,各院校的教师进行了大量工作以规范教学,统一指法和记谱,统编教材,搜集整理曲目,为教学补充创作练习曲、乐曲等等。
有了专业艺术院校的摇篮,各大院校不断培养出新的古筝人才。一代代的古筝人,接受了更系统的专业训练,并不断从其他相关专业、西方音乐理论体系、西方乐器演奏等领域吸收养料,丰富古筝的教学与演奏。在几代古筝人的共同努力下,整个筝乐事业在八九十年代开始蓬勃发展,进入21世纪以后更是一路高歌猛进。如今的古筝专业,无论从普及率、学生人数、曲目数量、演奏技巧、教学体系来说,都已成长为民族器乐中的佼佼者。
作为一名身处这样一个黄金时代的专业教师,我深感幸福。但同时,责任感也迫使我不断学习思考,努力改进教学发展中的的不足与缺憾。
中国传统的民间音乐学习,一直延续“口传心授”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在相对闭塞的社会环境下,有其自身的优势。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当民间音乐走进专业音乐教育领域,必然显现出一些缺点。比如,乐曲的传承由于没有或缺少准确记谱,导致一些珍贵的曲目的失传;流派的传承由于传人的意外,致使整个流派没落甚至消失。
专业院校的教学,目的是培养素质全面、综合能力强的专业音乐人才。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其教学的系统化、理论化、规范化已成为主要发展趋势。
下文将谈到的,即是关于艺术院校古筝专业规范化教学的几点思考。
教学大纲的规范作用
作为一门专业学科教育,乐器教学与其他学科一样,应该有合适的教学大纲来规范教学活动的内容、进度和要求。教学大纲,是指以纲要形式规定一门课程教学内容的文件。其中包括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进度以及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等。有的教学大纲还包括参考书目、教学仪器、直观教具等方面的提示。列入教学大纲的教材及教学内容,一般应是学生能够达到的普遍标准。教学大纲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检查和评定学生学业成绩和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西方的器乐教学,较之我国的民乐教学,起步较早,曲目丰富教材成体系,整体较为规范,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其中有渐次推进的教材体系和较为规范的教学纲领,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方面。因此,艺术院校古筝专业的教学大纲编定,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材选用的广泛性
目前专业院校的古筝教学,一般为附中六年制,本科四年制,研究生三年制,有些学校还有附小。教学年限根据学生情况不同,有长有短。但这样的教学年限,基本不可能由一套教材完全满足需求。近年来,古筝乐事业的发展蓬勃兴盛,极大地推动了古筝曲的创作发展。因此,教学可以囊括使用的曲目也逐渐增多。
因此,教学大纲的编定应广泛搜集教材曲目,尽量全面地囊括教学需求的方方面面。比如应包括大量的各类练习曲;传统乐曲的各个流派都应兼顾;新中国成立后至今的创作乐曲,尤其近年来作曲家参与创作的大量现代作品;协奏曲,各类古筝重奏作品;古筝与其他乐器的重奏作品,包括古筝参与的室内乐作品等等。
2.学纲领的系统性
有了大量的作品,大纲应对作品曲目进行分类整理,以保证大纲渐次推进的系统性。分类的依据,根据不同学校的具体情况会有所不同。可如前文所举以曲目性质分类,如练习曲、传统乐曲、创作乐曲、协奏曲等。也可以曲目难度分级,如初级、中级、高级、再往下细分一、二、三级等。也可以创作年代划分,或以乐曲风格划分等等。但是,各类分类法都需尽量细化。比如,练习曲以下还应区分不同的训练方向,传统乐曲以下应划分风格流派,创作乐曲以下应划分创作风格、技法风格,或难易程度等等。
当然,单一分类法总有局限性。个人认为,如果能在根据技术难度细分级别的基础上再融入曲目性质分类,同时兼顾各创作时期的代表作品,当能成为较为全面系统的教学大纲。有了系统的分类或分级,可对教师选用教材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做到规范化分级的教学大纲,是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基础之一。
然而,曲目只是教学大纲的一部分,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也是其中很重要的部分。合理的教学大纲应对教学各阶段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有较为清晰明确的思路。如在规范化分级的基础上,对各级别曲目应明确教学目的、对各阶段乐曲完成质量有一定基本要求、对达到下一级别进阶时的技术能力提出明确需求等。
3.教师因材施教,制定针对不同学生的课程实施大纲
教学大纲是针对全体学生的、普遍性的规范化纲领。如前所述,一份兼顾广泛性和系统性的教学大纲,可以对专业规范化教学起到重要指导作用。然而,目前我国古筝专业的教学现状,是以一对一小课教学为主。因此,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千差万别,每个老师的教学思路也不尽相同。因此,以大纲分级为参照,根据每个学生差异性的基础和能力,制定详细合理的课程实施大纲,是更为实际的教学措施。
课程实施大纲的理念,源自美国高校的教学体系。相较于以规范教师教学为主的教学大纲,课程实施大纲是以学生为中心制定的。它“要求教师通过课程实施大纲,向学生准确传达课程的期望、要求、作业标准和行为准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责任心”。“课程实施大纲主要有四种基本功能:师生的教学合同,学生的学习工具,师生沟通的桥梁,教学评估的工具”。
关于课程实施大纲的概念,学术界已有许多著作详尽论述,本文不做过多赘述。但在接触到这一理念后,个人认为课程实施大纲非常适用于古筝专业小课教学的现状。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在教学大纲范围内选择合适的曲目教学,制定每一学年、每一学期的个性化的教学目标。将教学大纲的分级要求,通过课程实施大纲细化到每一首曲目、每一堂课。甚至可以将练习的时间、方法、还课的要求列入课程实施大纲。这样,学生有明确的阶段性目标、有清晰的练习思路,能够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每学期通过检验课程实施大纲的完成情况,可以有效监督教学,也能让教学双方及时总结问题和遗漏,以更好地制定下一学期的课程实施大纲。
标准化辅助工具的使用
规范化的教学,离不开规范化的辅助工具的应用。而对于音乐专业而言,最需要的莫过于校音器和节拍器。在西洋乐教学中,这些工具的使用是很普及的。但在民乐专业教学中,一直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使用范围有限。但个人认为这一点是古筝专业规范化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
校音器在古筝专业教学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保证乐器的音高准确
古筝不属于固定音高乐器。丝弦木质的构造,决定了其音高容易改变。加之古筝逢转调必需移动琴码,甚至松紧弦轴,音高更易不稳定。因此,在教学中坚持使用校音器,是必不可少的要素。而保证乐器音高准确,是学好乐器的必备基础。随着现代音乐的迅猛发展,古筝已广泛应用于与其他乐器的各类伴奏重奏合奏中。这些合作,无疑对于古筝自身的音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校音器的使用,也因此显得尤为重要。
2.培养学生良好的音准概念
民族乐器大多使用首调概念,较之西洋乐器的同学一直使用固定调概念,他们的音准概念稍微弱势一些。使用校音器即可保证定弦的准确,在转调的时候尤其能帮助学生达到更好的音准。特别是现代筝曲中越来越多的各类特殊定弦,现代作品中更是不乏各种变化音和不协和音层和弦。在教学中合理利用校音器,强化训练学生的音准概念,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但需要注意的是:要合理使用校音器。不能让学生形成对校音器的依赖,离开校音器就调不准音了。例如,在转调时,应要求学生先凭自己的音高概念调音,然后再用校音器校对。对于校音器显示没有校准的音,不能只是跟着校音器给出的方向校准就行。而是要反复用听觉比较差距,体会音的高低变化,这个过程才能锻炼到学生的听音能力。
节拍器在西方音乐教学中的使用,也是历史悠久的。第一台节拍器出现在17世纪的法国,1816年经德国人梅尔策尔改良为发条式节拍器,被长期广泛使用。我们现在使用的机械式节拍器,仍是沿用梅尔策尔的基本装置,只是加入了节拍铃铛。随着电子科技的进步,现在有了各类的电子节拍器,与校音器一体的节拍器,甚至在手机上就可以下载校音器和节拍器的程序。电子节拍器更加小巧方便,速度范围较之机械式节拍器大很多,已得到广泛的应用。
节拍器在西洋乐器教学中,已是不可或缺的辅助工具。很多著名的音乐教育家都曾在论著中强调节拍器的重要性。而在民乐教学中,强调节拍器的使用,也是非常必要的。
1.有利于培养良好平稳的节奏感
学习乐器,从初学就应使用节拍器。节拍器的固定频率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平稳的节奏感,也即钢琴教学中常说的自然反应律动感。乐曲的演奏,即便是中间有自由的段落,但是在平稳节奏的段落,仍然需要保持稳定的节奏和律动感。学生往往容易受环境、速度、心情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出现不规则的渐快渐慢,或时快时慢的情况,这会非常影响演奏的发挥。科学的引导学生,利用分段落跟随节拍器练习,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节奏概念和律动感。而这一点,在专业学习阶段仍然非常重要。
2.有利于明确速度概念,准确表达乐曲情绪
绝大部分的乐曲,作曲者都会在乐曲开始处,及段落速度改变处标明速度。有的使用音乐术语如“lento”“Andante”等。有的直接用(=100)的速度标记。机械式的节拍器中间的一排速度术语,既是对应两边的速度数字来表示要求的速度。学生利用节拍器,可以两相对应,准确找到乐曲各段落要求的速度。而准确掌握乐曲的基本速度,是理解乐曲情绪表达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这方面,节拍器是很好的参照工具。当然,所有的速度标记都不是刻板绝对的,速度术语给出的也只是基本的速度范围。具体的速度掌握,要结合乐曲和演奏者自身理解,因地制宜,因人而异。
另一方面,当演奏者还不能达到要求的速度时,也能通过节拍器的指示,明确自己离要求的速度还差多远。同时,科学的利用节拍器,循序渐进逐渐达到要求。
3.有利于控制练琴速度,由慢而快,逐步解决问题
基本功练习是乐器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但基本功练习往往枯燥单调,容易控制不好速度。这时,利用节拍器恒定拍点的特点,规范学生的练习速度,坚持多慢练,由慢至快,能很好的克服学生“急”的心病,完成好基本功练习。
每首乐曲都有其技巧上的难点段落,而慢练,是解决所有技术问题的基本方法。在学生已熟悉乐谱,演奏已经很熟练的情况下,要求他慢下来解决问题,不是件容易的事。这时,刻板的节拍器却能起到很好的督促和规范作用。
钢琴演奏家史兰倩丝卡喜欢采用利用节拍器,不同级差递增的练习方法,来达到良好的加速练习效果。即从60的速度开始,以每次“2”的间隔逐渐递增加速练习,如:60-62-64-66。之后再以“3”“4”的间隔同样逐渐递增练习,逐步达到自己满意的速度。这种方法,以人手、脑不易察觉的细微速度变化,积少成多,渐次完成速度由量变到质变的积累。被很多演奏家以实践证明,非常有效。
4.有利于促进乐曲流畅与背谱
汤晓宁在《节奏艺术与实践》一书中提到,节奏训练在音乐教育的作用体现在5个方面:(1)培养敏锐的音乐感知能力。(2) 增强音乐记忆力。(3) 提高读谱能力。(4)发展音乐感——更加细致丰富的感觉力与表现能力。(5)发展音乐表演技能的基础。
节拍器是节奏训练的辅助工具。引导学生科学利用节拍器进行节奏训练,可以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节奏认知能力,从而提高识谱能力。识谱能力较强的学生,完成乐曲流畅性会更好。在乐曲还不够熟练的阶段,就要求学生跟随节拍器练习,恒定的拍点有利于促进学生演奏的流畅,以尽快达到连贯熟练。
背谱时使用节拍器,可以加快记忆的速度。对于背谱慢的学生,跟随节拍器背谱效果良好。按照节拍器上的各种速度背谱,强迫自己的演奏在不同速度被重复记忆。逐渐就能在脑海中巩固每一个细节,以完成背谱演奏。
综上所述,节拍器在乐器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对节拍器的使用,业界是存在争议的。贝多芬、肖邦对节拍器的使用极其推崇。而拉赫玛尼诺夫,科尔托却不允许学生使用节拍器。约瑟夫·霍夫曼甚至警告说:“永远不要跟着节拍器弹奏。”
根据前文对节拍器作用的分析,可以看出,正确地使用节拍器,对演奏学习肯定是有一定好处的。但事物都有两面性,节拍器也有其弱点。由于它是机械式的工具,速度极其刻板,过多过滥地使用,会影响演奏者的音乐性和灵活性。长时间使用节拍器,会造成演奏者对节拍器的依赖。心理节奏容易走向僵化呆板。
因此,全面的分析节拍器使用的优劣势后,我们应该认识到,节拍器只是乐器练习过程中的一种辅助工具,而科学的使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1.节拍器适用于基本功练习阶段,慢练加速阶段,分段练习阶段。而全曲完整演奏练习时,是不适用的。
2.不可长期的使用节拍器,会造成演奏者对它的依赖。
3.节拍器能培养演奏者稳定的节奏感,应从初学时开始使用。在初级阶段培养出良好的节奏感以后,则应选择性地使用。节拍器就像尺子,可以用来随时测量我们的节奏是否出现问题。
4.使用节拍器的最终目的,应是建立演奏者良好的内心节奏听觉,使其能在没有节拍器的情况下,具备自然流畅的节奏律动反应。这样,才能在演奏中做到游刃有余,将音乐表现推向更高的境界。
五线谱识谱与读谱
近年来,古筝艺术的蓬勃发展,推动着新的演奏技巧及创作手法引入和更新。古筝的应用范围也从独奏乐器,逐渐演变为重奏、室内乐及乐队作品的重要参与者之一。作为专业学生必备的五线谱识谱能力,越来越成为对学生综合能力评价的重要指标。
在应用于专业教学的现代古筝作品中,大部分曲目是由专业作曲家创作的。新的定弦方式和创作技法,使得这一类型的曲目,基本上只适用于五线谱记谱。而在通过定弦和创作思维的改变,使得古筝脱离了转调的桎梏后,古筝与各类乐器的合作变得屡见不鲜。大量与钢琴的协奏曲的出现,大大丰富了古筝的表现力,已被广泛应用于专业教学。为了丰富学生的舞台历练,各大院校都在陆续建立自己的筝团,大力推广古筝的重奏、合奏曲目。其中也包括和其他民族乐器,甚至西洋乐器组合的民族室内乐和混合编制室内乐。这些作品,也都已成为教学的重要部分,且都只能以五线谱记谱。因此,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五线谱识谱能力,是古筝专业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之一。
专业作曲家的创作,讲究谱面的规范和细致。现代记谱法已成为作曲领域的细分课题。这对现代作品演奏者的读谱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关于这一点,笔者有另一篇论文详细论述。在此,仅简单归纳出古筝专业教学中,培养学生读谱能力的几点方向。
把读谱法实际运用与教学中,可将之分为客观读谱和主观读谱两个部分。
1.客观读谱
客观读谱,指演奏者作为客体,细致读取乐谱,获取乐谱大量信息的过程。这一阶段,主要培养学生读谱的认真细致。主要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⑴准确认读音符和节奏。
⑵准确认读指法和音色标记。
⑶通过分析乐谱,确定乐曲整体结构框架。
⑷通过表情术语的理解,确定各段落基本情绪。
⑸通过乐句划分,分清乐句组成。
⑹分辨不同的速度及强弱标记。
2.主观读谱
主观读谱,则是在前期客观读谱获取信息后,对信息进行再加工,翻译查找外围资料,再将自己的分析理解体现到乐谱上,进行对演奏有帮助的自我的标示的过程。主要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⑴根据标明的指法逻辑,添加重点段落的指法和音色要求。
⑵根据分析划出乐曲的结构框架,划出各段落基本乐句结构。
⑶通过查找,翻译并标记段落情绪的表情术语,翻译并标注速度和力度标记。
⑷根据乐曲大标题,及各部小标题。查找并记录题目的背景知识、乐曲的创作年代背景、体现作曲家的创作思路和手法的资料等。
有了细致读谱的过程,必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演奏作品。而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较强的自学分析能力,促进其音乐表达中的自我意识发展,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的系统化、理论化、规范化已成为艺术院校古筝专业教学的主要发展趋势。以上几点,是笔者结合自身教学体会,对目前教学现状的一些思考,希望能对古筝专业规范化教学有所促进。不足之处,亟待同仁指正。
[1]闫爱华.古筝教学改革中的几个问题.艺苑音乐,1992(2) .
[2]李陈茜.建国初期1949-1965筝乐艺术研究.2010.5.
[3]高耀明,叶颖.课程实施大纲与高校教学规范化建设.高等教育研究,2014.
[4]张东胜.节拍器在钢琴学习中的作用.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2.
注释:
① 高耀明、叶颖:《课程实施大纲与高校教学规范化课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