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扎黄土之根 唱农民之心
——喜读张宾普词作有感

2016-04-04邬大为著名词作家国家一级编剧

民族音乐 2016年1期
关键词:土豆农民农村

邬大为(著名词作家,国家一级编剧)

扎黄土之根 唱农民之心
——喜读张宾普词作有感

邬大为(著名词作家,国家一级编剧)

以农立国的中华民族,至今农业人口仍占全国人口的大部分。按理说,应当有大量农村歌曲适应和满足农民的需要。遗憾的是,实际需求与现实相去甚远。据有关方面统计,每年我国新创歌词达8万首之多,而真正为农民写的仅占一小部分,质量也很不理想。时代却一再呼唤着希望出现优秀的农民歌曲。因此,长期扎根农村、真心为农民写歌的人,尤其显得可贵,而张宾普就是其中难得的一位。

张宾普1950年生于山东齐河。系中国作词家协会、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山东省音乐家协会会员,齐河县文联副主席、第九、十届齐河县政协委员,在任祝阿镇文化站站长期间,曾主编《祝阿文艺》。在中央、省、市报刊媒体发表歌词、作词歌曲、诗文等700多件,主要是反映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崭新风貌的作品,有的被著名歌唱家和合唱团演唱、电视台播映,有的被制成唱片盒带,还有的被入选全国小学音乐教材。50多次获国家级或省市级奖励。2007年由华夏出版社出版了《张宾普作词歌曲诗文选》。其作词歌曲《七月八月看巧云》 (程太曲)经著名歌唱家于淑珍演唱传播海内外,荣获1984年全国“海峡之声”征歌创作大奖;作词儿童歌曲《苇叶船》 (铁源曲)入选全国小学音乐课本四年级下册,全国28个省区市使用此课本。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大众日报,山东卫视、湖南《音乐教育与创作》和重要网站等众多媒体对其做过专题介绍和报道。他的心灵在黄土地上接受抚爱和陶冶,他的作品在黄河岸边闪现风采和放飞。他不愧是一位一心讴歌农村,在乐坛颇有成就的、响当当的农民词作家!

统览他的词作,质朴亲切,生动深刻,充满了强烈的时代精神、浓郁的齐鲁风格、飘香的黄土气息和鲜灵的农民语言。作品中用炽烈的热心,唱农村之歌;用滚烫的爱心,唱农民之歌;用纯真的童心,唱少儿之歌。给我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下面,我就从这三个方面分别谈一下自己的读后感,以就教于张宾普和各位词友。

用炽烈的热心,唱农村之歌

向阳山坡结硕果,广大农民盼新歌。反映农村、赞美农村是我们每一位词人义不容辞的光荣职责,也是建设新农村、促进和谐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张宾普用他自己的行动做出了合格的回答。

请看《好地方》 (秀岭曲):

“好地方有好水/好水育出鱼米乡/好地方好空气/鸟儿展翅任飞翔/好地方好人都吃香/好地方金子才闪光/好地方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好地方人心好/心好遍地春风荡/好地方人心齐/心齐托起金太阳/好地方是路都好走/好地方是桥都通畅/好地方都赞好当家/为官富一方。”

好一幅欢乐和谐的农村新图!在这首词中,作者尽管没有明显地标明这是农村或某个地方,但是字里行间却蕴含着农村特有的梧桐树、鱼米乡。作者紧紧抓住“好”字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广袤无垠的农村大地上自由驰骋,尽情翱翔。不仅唱出了好地方的好风光,同时还唱出了好地方的好风尚。特别值得称道的是:作品并不满足于对众多“好”的弘扬,而在最后笔锋一转,将“好”的来源做了进一步的深入开掘,一下子把党的作用极为生动、形象地揭示了出来,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情的陶冶。

再请看《七月八月看巧云》 (程太曲):

“七月八月看巧云/棉乡看云景色新/白云铺大地/云海托小村/人影点点云中走/花团簇簇衬白云/摘棉的姑娘一双手/百里棉乡播巧云//七月八月看巧云/棉乡看云景色新/云垛盖高山/云龙舞长阵/歌儿声声云中飘/响鞭阵阵催流云/送棉的小伙驾云龙/百里棉乡传喜讯。”

这个命题十分别致、引人。什么是巧云?这就给受众提出了疑问,埋下了伏线,产生了强烈的欣赏欲。这首词通过作者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创造了“巧云”这个形象,成功地描绘了棉花丰收的欢乐气氛和奔向富裕的美好景观。作品层层铺开、丝丝入扣,使人如闻其声,似见其景,堪称歌颂农村美好生活的上品。

芳香的高粱花给了他生活的甘甜,金黄的大玉米给了他创作的灵感。张宾普之所以能写出如此优秀的反映当代农村新貌的作品来,绝不是一时一地偶然的获得,而是长年累月勤耕的结果。1950年,他出生在鲁西北贫瘠的黄土地上,喜欢唱民歌的母亲给了他最初的音乐启蒙。从而也萌发了他长大要为农民写歌的愿望。由于遭遇“文革”和家境困难,中学还没有念完的他被迫回乡务农。是绵延的青山培养了他刚毅的性格,奔腾的黄河滋润了他纯净的爱心。在艰苦的劳动中,他怀着美好的向往,冒着寒风苦学,迎着酷暑练笔。1977年他的一首《捉蝴蝶》在报纸上发表,当他双手捧住还散发着油墨香的报章,望着自己的名字时,激动得眼里闪出了泪花。当晚,兴奋得他整整一夜翻来覆去地睡不着。要知道,这是他多年来辛勤劳作结出来的甜果啊!更让他没想到的是:著名作曲家生茂为他这首处女作插上了音乐的翅膀,这无疑极大地鼓舞了他的创作激情。从此,他学习更刻苦了,作品的数量和质量更多也更高了。

用滚烫的爱心,唱农民之歌

星辰是夜空的代表者;农民是农村的主宰者,农民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为农民写颂歌是词人责无旁贷的神圣使命。张宾普在这方面的努力和成绩是十分可喜的。

请看《听房》 (生茂曲):

“月光悄悄在东墙上爬/嫂子们听房窗台上趴/只有钟声响嗒嗒/听不见新人把话拉/莫不是咱听房漏了馅/哎哟哟哟,可把嫂子们急闷煞!//月亮悄悄在头顶上挂/忽听新人把话拉/今晚观察收获多/新棉种桃多花儿大/嫂子们顺音回头瞧/哎哟哟哟,原来是新人刚回家!”

这是一首充满农村生活情趣的歌词,听房,是乡间,尤其是偏远山区极为流行的一种民风,它包含着新奇、甜美、神秘和浪漫的色彩。在这首词中,作者开门见山地提出了问题——听房。接下来,又对这种特殊风气作了具体的、生动的描述,给人以亲切感、乡土情。值得一提的是先抑后扬的技法,贯穿全词,最后作者通过细节把谜底突然揭开,达到了人心大快、群情激愤的喜剧效果。啊!原来一大帮嫂子听了半天,全白瞎了,两位新人压根就没在房内!而这喜剧效果正是喜剧生活的生动写照,因而它也更加鲜活,分外感人。这首词的成功还在于作者善于从生活细节发现人性之美、时代之音,并通过艺术手段把它展示出来。“听房”这个内容的撷取,故事的结构以及它成功的抒发,为我们提供了十分宝贵的创作经验。

再请看《老两口参观土豆田》 (生茂曲):

“老两口同年五十八/越活觉得劲头越大/男女老少都在刨土豆/手拉手儿咱来到大西洼/你看这土豆田面积这么大/这村和那村连成一大洼/挥起银镢头/一串笑哈哈/好像哈蜜瓜/一个有斤把/土豆大丰收/咱心里乐开花//一辆辆汽车来把土豆拉/镇政府给咱卖的是高价/一亩三千斤/能挣四千八/生活多美好/咱票子一大把/这土豆就是那金疙瘩/老两口齐声说句心里话/咱农民这回可真正发了家/老婆子!哎!/老头子!哎!/咱农民是怎么发起来的呀/多亏了镇领导搞起了产业化。”

作品通过了收土豆、卖土豆这两个细节,把农村承包田、产业化做了热情的赞扬和欢乐的歌颂。唱出了农民对生活的祝福和对明天的向往,同时也艺术地表达出党和政府执政为民、全心全意带领农民致富的高度责任心。

每一寸黄土都为他准备了丰富的养分,每一个农家院都帮他孕育着时代的作品。由于张宾普长期在农村生活,在基层工作。即便是乡镇文化站站长,他竟一干就是20多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他整天听到的是庄稼院的故事,看到的是农民的脸庞,想到的是农民的处境,从事的是镇里的宣传,使他的心和农民一起跳动,血和农民一起奔涌,情和农民一起迸发,歌和农民一起赞颂。在他的眼里,农村的一田一水都是爱,一人一事皆是情。他把这些爱和情化作了他心中的歌,一曲一曲地唱给周围的乡亲们听。

用纯真的童心,唱少儿之歌

农村的少儿是农村的未来,是农村明天的太阳。因此为他们写歌,就是为农村的明天写歌,事实证明,一首好的少儿歌曲,不仅影响少儿的今天、明天,甚至影响他一辈子。由此可见,写出农村少儿喜爱的歌,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张宾普在这方面的所作所为,也是有目共睹的。

请看《她俩脸蛋羞红啦》 (唐诃曲):

“小妞妞,胖丫丫/追扑蝴蝶乐哈哈/追呀追呀乐呀乐/踩了地里菜和瓜//牵牛花,吹喇叭/呜哩哇啦说的啥/妞妞丫丫低下头/脸上飞起大红霞。”

这是一首充满童心的少儿歌词,小朋友贪玩,不小心采到了瓜菜,这本是一件十分平常的事,聪明的作者却借“牵牛花”作了善意的批评,起到了“此时无声却有声”的作用。可见作者匠心之独具、手法之巧妙。

再请看《摘棉花》 (生茂曲):

“花兜兜,像彩霞/我带兜兜摘棉花/歌儿飘在云海里/汗珠洒在花丛下/一朵棉花一把银/兜儿鼓得圆又大/我呀抱着银娃娃/云海跃出小哪吒。”

短短八句,既唱出了小朋友摘棉花的艰辛,更唱出了享丰收的欢乐。尤其是末句采用浪漫手法,把这种感情作了进一步的渲染和夸张,使少儿们的心情更加美好,形象更加突出。

靠爱心描写儿童,用童趣哺育儿童,这是张宾普在少儿歌词创作中的集中追求。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在基层岗位上做小朋友的知心朋友,当小朋友的忠实歌手,从而,使自己的少儿歌词,写出了少儿们的心里话,唱出了少儿们的心中歌。把为小朋友们写的歌,飞进了小朋友们的心窝。

张宾普的成功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他扎农民之根,知农民之心,取农民之神,扬农民之魂。因而多年来有多位像时乐濛、生茂、唐诃、铁源、姚明、潘振声、王锡仁等著名作曲家与他亲切携手、精诚合作,使张宾普许多带着泥土芬芳的歌词插上了音乐的翅膀,温暖着人们的心灵,陶冶着人们的情操,传递着农村的文明和进步。

时代呼唤歌唱农村、歌唱农民的作品,希望我国出现更多像张宾普这样一心为农民写词的歌手!

猜你喜欢

土豆农民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土豆喝水
土豆爱吃糖
发芽土豆带着毒
土豆发芽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