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对网络语言的运用解析

2016-04-04党东耀郑诗翌

文化与传播 2016年2期
关键词:网络语言媒介素养大学生

党东耀 郑诗翌



大学生对网络语言的运用解析

党东耀 郑诗翌

摘 要: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语言,网络语言已成为以大学生为主体的青少年网民热衷使用并展示个性的语言工具。它在给大学生传递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效应,是一把双刃剑。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合理运用网络语言至关重要,必须加强其媒介素养,增强其对网络语言的认识和分析能力。对于新闻传播专业类学生来说,灵活和恰当地使用网络语言对做好新闻报道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网络语言;大学生;媒介素养;新闻传播专业

一、网络语言的概述

21世纪,人类的生活从现实世界跨越时空延伸到了虚拟的网络世界。以大学生为主的青少年网民是网络交际的主体。在网络环境中他们与时俱进,创造出独具个性的网络交际语言。这些网络语言“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可以看做一种新兴的社会方言。”[1]

网络语言大约可以被分为四大类:第一类,与网络相关的专业术语,如:病毒、局域网、防火墙等;第二类,与网络相关的特别用语,如:O2O、地球2.0、盖楼、潜水等;第三类,在QQ、微信等即时聊天、贴吧论坛等中使用的词语,如:给力、点赞、活久见、城会玩等;第四类,由新闻热点事件产生的用语,如:五道杠、范跑跑、我爸是李刚等。从其产生的原因来看,网络语言是社会民生事件、政治文化现象、名人言行等诸多因素共同催化的结果。这些词语在转载评论的过程中逐渐代替传统词汇,并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逐渐渗透到各个领域。它以其简洁幽默特征给人们带来更多交流上的方便,成为更具表达力的新词汇。

然而,网络语言的发展前景并不乐观。学界和业界广泛认为,过度使用网络语言不利于体现当下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网络语言也不足以担负起传承时代文化的重任。鉴于此,国家对网络语言的限制同时包括了广播电视、信息出版和新闻产业等。由此可见,网络语言的生命力是有限的,它的发展态势取决于它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契合程度以及它自身的价值。

二、网络语言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运用

大学生作为使用网络语言的主要群体,在网络交际的过程中合理的运用各种网络词语,创造出新的语法,制作出各种有趣的表情,并频繁地模仿各种网络流行文体,为网络语言系统注入新的生命力。从其使用场合来看,网络用语多运用于网络交际中的聊天跟帖、现实生活中交谈交流,只有在特殊情况下一部分网语才运用于正式的文字写作当中。同时,大学生在运用网络语言时都有着明确的目的,在使用时,他们会根据自己的目的合理选择所需的网络语言。

(一)网络词语的运用

网络语言中的词语是网络语言最独具特色的部分,也是大学生最广泛使用的类型。“对于网络语言的关注最早就是从网络词语开始的。”[2]大学生广泛使用的网络词语可以分为——谐音词、字母数字类词、社会热点衍生词这三类。从使用场合来看,网络词语的运用多见于网络聊天和日常生活交流之中,少部分会用于正式的行文当中。从大学生运用网络词语的目的来看,谐音词的运用多见于以下两种状况:第一种,委婉的表达自己的情感,如:额耐你——我爱你,西北地区方言,委婉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第二种,追求一种娱乐化的表达效果,如:男主角——男猪脚,这样子——酱紫;而字母数字类词汇的使用则无一例外的是为了加快聊天速度、简化聊天语言,如2333——表示笑的很张狂,5555——表达在哭,IC——I see;由于社会热点词汇都产生于特定的新闻事件,因此而凝聚了极大的社会情绪,它们的运用大多数是为了强化讽刺意味,如:“恨爹不李刚、怨爸不双江”,“爸妈罩我去战斗”等,其余的还多用于正式文章中用来指代具体的事物或事件,如:青春的天空因为你们的存在而分外APEC蓝,“楼脆脆”拷问建筑业的良心。

(二)网络语言语法现象的运用

网络语言语法现象主要分为嫁接外语语法和词性转换两种。从其使用场合来看,它仅仅适用于口语化的交际情境之下,如:网上发帖聊天、生活交流和手机短信交流中。从使用目的上来看,大学生们通常在强调某种动作或状态的时候使用它们,如:“上课ing”,是中英语法混用后产生的,着重表达“在上课中”的状态;“百度一下”,名词转动词,强调用“百度”进行搜索;“睡觉先”,借鉴港台地区地方语言的倒装用法,强调“睡觉”这一事件。

(三)非语言符号在大学生中的运用

大学生在运用之中普遍认为,非语言符号与语言符号相比,它不仅能替代语言符号的使用,有时还能更生动的表达情绪。这类非语言符号的使用情境多数见于网上聊天跟帖、手机短信交流之中,且大致可分为两类:第一类,图画表情,如:惊恐,笑;第二类,键盘符号简化表情,如:=_=晕,<@_@>醉了。从使用目的上来看,大学生使用这些非语言符号是为了更好的凸显自己的情绪状态,营造良好的气氛,拉近交流双方的距离,比如:在跟帖时候使用(赞),聊天时候使用*(^_^)/*(喝彩)等。

(四)当下网络流行文体在大学生中的运用

网络流行文体多被大学生们用于书面的表达之中,发于BBS、博客等社交媒体之上。大学生们往往用模仿的手段进行超常的发挥,使用这类文体的目的仅仅是为抒发自身情绪和追求娱乐化的表达效果。如:2015年初成龙“duang体”爆红网络,大学生们对此纷纷进行效仿,借用此语言模板掀起了新一轮的“duang体”高潮,有开学版“一开始让我去学校的时候,其实我,是拒绝的。不能你让我去我就去。我跟妈妈讲,我拒绝,我要当海贼王的女人,去学校很没面子。妈妈跟我讲,去学校会加特技,duang~很帅,很拉风。加了一会以后呢,我学习也都会是duang~,很NB。我想让你们看到,我上学的时候是这个样子,你们上学的时候,也会是这个样子。”还有经久不衰时常被拿出来调侃的“TVB体”,“你知不知道大家都很担心你啊?学计算机呢,最重要的就是开心,成为比尔·盖茨这样的人呢,是不能强求的。编了三个礼拜了,连贪吃蛇都做不出,发生这种事呢,大家都不想的嘛。呐,你要不要,我把代码发给你。”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被广泛流传的网络流行语体有38种之多。它们多数有固定的文体模板,大学生则在这些模板里面自由发挥,以自嘲的口吻抒发自己的情绪,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三、网络语言对大学生的影响

网络语言已成为新时期环境下新的语言传播载体, 它在潜移默化中给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语言习惯甚至是价值观的形成带来深刻的影响。网络语言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双面性的,它在丰富大学生情感表达方式、激发大学生创新热情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对大学生有着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

(一)网络语言对大学生的正面影响

网络语言对大学生的正面影响,首先表现在加速交流理解,提高大学生社会化即自身的交际能力上。从人际交往的角度上看,语言是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在大学生的交往中,网络语言作为共同的身份标识,成为了交流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大学生们在使用网络语言的过程中彼此之间产生了的认同感和亲切感,有利于提升交流的效果。而从网络语言的特性上来看,它丰富简洁幽默的特性能创造出良好的交流氛围,即使是遭遇冷场也能够利用其特性进行缓和,在这种环境下加速人与人沟通的效率。

其次,网络语言对大学生的正面影响表现在对大学生自主创造能力的激发上。网络语言有着无限的创新性,不受语法、句法的限制。相比于系统完整的传统语言,网络用语为大学生们提供了新的发挥平台。网络词语的出现,令大学生们充分的释放想象力,不再拘泥于传统的语言限制,推陈出新,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编造新鲜的词语、段子,在充分的彰显他们的个性同时,推动了网络语言新一轮的革新,如:大学生们以原本的充满智慧的“禅师体”(禅师体——青年问禅师:“大师,我喜欢一个姑娘,但是我和她相距千里她又不喜欢我?” 禅师浅笑,答:“得不到的就是得不到,这就是没有缘吧,你和她像两个平行线永远没有交叉点。” 青年略一沉吟,“黎曼几何”注:黎曼几何没有平行线)为基础,创造出了风格迥异的“新禅师体”(新禅师体——青年问“为什么我容貌英俊,学识渊博,文采出众,人缘广泛,琴棋书画,样样皆通,可为什么却找不到一个情投意合的女朋友呢?”禅师不语,缓缓地捡起 一片树叶,吹了出去。青年若有所思地说道:“大师,你是说要我像树叶落地一样 顺其自然,不要强求吗?”禅师说:“吹,你接着吹。”)。而大学生个体则在创造语言的过程中体验乐趣、极尽想象最终展现自己的在社会中的价值。

再次,网络语言能提高大学生对社会民生的关注度。在信息碎片化的时代,由简练新奇语言所撰写的文章更容易在第一时间吸引大学生群体的关注。猎奇心理则促使他们去了解网络语言背后的真实事件,在了解事件全貌之后主动的参与讨论,依靠网络对公众事件表达自己的判断。这些网络用语正在以一种更为积极的形式引发大学生对社会公共事务的思考,并主动的负担起“接班人”的角色。

最后,网络语言有助于大学生抒发自己的负面情绪。就业、感情、学业的压力常常使大学生遭遇各种烦恼,产生不良情绪。网络为大学生创造了另一种生活的空间,空间所特有匿名性和社会性能使大学生在这里尽情的抒发自己的情绪,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他们通过反讽、借代、比喻等常见的修辞手法,借助各种“体”各种“门”表达自己的情绪。“我消极对待减肥,能不能取消我胖子的资格啊”“拥抱真是个奇怪的东西,明明靠的那么近,却看不见彼此的脸”“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应是一瓶65度二锅头”诸如此类的语句文字频繁的见于各大社交媒体,它的发展为大学生提供了合理宣泄负面情绪的平台,有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二)网络语言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首先,网络语言的应用容易滋生非理性主义和反传统主义。一方面,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各种社会思潮不断的涌现。网络语言作为各种社会思潮和文化不断碰撞所诞生的“混血儿”难免会在一定程度上与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相悖离。网络语言中所蕴含的不良信息冲击着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在急于表达自己意见的过程中,大学生很容易忽视自己的社会责任,从而忽视道德,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另一方面,在网络媒体寻求自己稳定发展的背景下,常常过度的使用网络语言,造成耸人听闻的效果以求高点击,如:一则网络新闻《细思恐极,德国大众工厂发生机器人杀人案》,其事件的真相,其实是出现在工厂中一起的意外事故,编辑加上了耸人听闻的标题,使人仿佛置身于极为可怖的科幻小说之中。还有一些媒体则对于真实事件进行夸张的处理,促使血气方刚的大学生成为“嫉恶如仇”“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激进力量。

再次,网络语言在大学生中的应用容易导致大学生群体与教师、家长之间的代沟。“研究者普遍认为大学生有以下特征:外语水准较高、习惯于电子化阅读、自主判断性较强、习惯接受多方信息、网络操作时间较长,对网络诞生的流行语尤其敏感。”[3]相比于大学生群体而言,家长和年长的教育工作者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对网络语言的运用和感知能力并不如大学生。对他们来说,对网络语言掌握的缺失使他们很难明白大学生所要表达的意思,造成交流的障碍,也因此难以及时的掌握大学生的心理想法和生活动态。所以代沟则在不可避免的状况下出现了。从长远角度来看“偏离传统语言规范所造成的障碍难以实现大学生与其他人群,尤其是长辈之间的对话,也就无法实现彼此之间的认同感,并且会为更大程度的实现人生理想和个人价值设置障碍。”[4]另一方面,和枯燥的学习生活相比,网络语言所处的环境更为有趣和新奇。大学生很容易“乐不思蜀”而逃避正常的学习生活,并逐渐的减少了与师长交流的次数,这也为大学生和长辈之间的无障碍交流造成了困难。

最后,网络语言的使用容易使大学生降低传统语言的修养。相比于传统语言文化而言,它天生就存在着周期性短和浮华张扬的特性,缺乏了沉淀和内涵,只是一个时期特定的文化。许多大学生偏离了经典的书本而追求网络语言快餐式的愉悦感,从某种层面上来说,这种心理和行为将会限制他们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他们在正式场合语言控制的能力也会因此而下降,这对整个社会文化的走向也将产生巨大影响。

四、提升大学生对网络语言的运用能力的对策

(一)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所谓媒介素养是“人们面对不同媒体中各种信息时所表现出的信息的选择能力、质疑能力、理解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5]随着网络技术的成熟,庞杂的网络信息容易导致大学生做出错误的判断。这就要求大学生无论作为信息的受众还是信息的传播者都要有认识、使用和判断大众传媒的能力,削弱不良信息对自身的负面影响。媒介素养的提升将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是非分辨力、价值判断力,提高他们形成道德情意识,培养他们的责任感意识。

针对现阶段的大学生媒介素养呈现出以下三种特性:第一,对于网络过分的依赖;第二,对媒介信息的选择主要出于自己兴趣的考虑,而非价值观的判断;第三,不能深入了解媒介的社会角色。大学生自己首先应当在公平客观认识网络语言基础上重视其背后蕴藏的社会价值和使用价值,在对其深入了解后发挥扬弃的观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网络用语既不能过度的追捧,任由不规范的网络言被滥用。其次,作为网络上的“主力军”大学生应当增强网络自律意识,主动承担起责任——以自己为核心,提升普通受众的媒介素养。作为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辅助力量的教育工作者,首先应当在教育及计划中主动加入媒介素养的内容,引导大学生自觉提高媒介认识及解读能力。再次,应当超越书本知识,帮助大学生开展提升媒介素养的实践活动。

(二)增强大学生对网络语言的辨析能力

在网络文化环境中,规范语言的使用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网络语言的不规范化及粗俗等问题日益凸显,它已经对规范语言的使用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力,对语言环境的纯洁性产生了巨大的破坏。提高网络语言的辨析能力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清网络语言的性质,做好网络语言的规范工作,使网络语言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从规范化的角度来看,网络语言对规范用语的冲击之一就是非语法化。副词的超常使用(狂晕;巨搞笑)、词的重叠(吃饭饭;怕黑黑)、随意的词性转换(私我——发私信给我)等非语法化现象打破了传统汉语的固定的构成,削弱了大学生对传统语法的建构意识,淡化了文化的传承能力,使传统汉语文化的精髓日渐的流失。网络语言对传统语言的冲击之二表现在语义的模糊性上。对传统语义的变更和扭曲(“不约而同”经网络变异之后被解释为很久没有人约,变成了同性恋;“可爱”一词经过扭曲之后变成了可怜没人爱)、一词多义的误导(“TMD”可以是词语“挺萌的”,也可以是粗话“他妈的”的缩写;“MM”既可以是“妈妈”,也可以是“美眉”)颠覆了传统的语义逻辑,忽视了既有的日常生活语境的存在,造成了语言使用上的混乱。在正常的交流中产生巨大障碍。

从社会文明的角度来看,网络上不乏有别有用心、内心阴暗的网民,利用网络语言传播或夸大粗俗的词汇,如:“NND”、“吊”、“卧槽”等词语在网络上屡见不鲜。这些语言污染了文明的交际环境,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和道德品质的养成。

网络语言的合适与否,归根究底我们要结合当时的语境,观其背后的价值取向,做出正确的判断。虽然我们宽容的把网络用语看为一种“方言”,但我们必须防微杜渐,在网络还没有形成固定标准体系时就建立规范,仔细甄别,保持用语环境的纯洁,不要为了图一时之快,为后人传下陋习。

(三)新闻专业大学生恰当使用网络语言

在现阶段新闻媒体在报道和评论中使用了网络语言这一行动获得了广大读者的认可,对其自身而言它也在新闻报道的创新性方面获得了一定的成就。对于新闻媒体尤其是传统传媒而言,如何能留住读者成为关键所在。新闻媒体在新闻报道中使用网络语言是同时考虑到经常上网者和传统媒体阅读者对新闻信息的需求。

从新闻中使用流行用语的正面效应来看,在新闻报道中加入网络用语能提高新闻的可读性,提升读者阅读的兴趣。同时,它也能提升舆论媒体的监督作用,扩大事件的影响力。当在新闻报道中使用了网络用语,则会在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之间架起桥梁,使之相互关联、互相影响。大大提高新闻的传播广度,引起广泛的关注度,促进新闻事件的影响力并促进事件的解决,如:在2015年初人民日报借用习主席讲话,运用网路热词“蛮拼的”发表了题为——“为蛮拼的中国,加油”的文章,更在正文中提到“新的一年和无穷的未来,属于“蛮拼的”中国,属于逐梦的你我”;新华社则在评贪官整容外逃时运用网络词语“然并卵”,“如果整容就能够洗清罪名,如果整容就可以逃脱法律的制裁,如果整容就可以重新过上自由的生活,那请这些整容的贪官们给我们一碗孟婆汤吧。或许你的身份符号不再是“高严”,或许你已改变了曾经的容貌,甚至你披了洋装吐着洋语,然并卵,你终究摆脱不了罪恶的灵魂!然并卵,自欺欺人的整容只不过是换张面具罢了,终究不是脱胎换骨!”[6];从传播的负面效应来看,它容易产生网络暴力和网络炒作。编辑和记者过度的使用网络用户,在加以转发评论的同时无疑会给事件和当事人造成负面的影响,有甚者只关注其中的网络用语,会对事件加以主观性的扭曲容易造成网络暴力。甚至舆论的压力会影响到司法机关对事件本身的判断,先于法庭审判之前就进行了“网络审判”。

从现阶段新闻报道运用网络热词所存在的问题来看,在新闻语境下使用网络语言也存在不少必须要正视的问题。第一,标题党的产生。仅注意了使用网络用语,仔细阅读之后发现有存在生搬硬套模板之嫌,仅仅是借用了外壳追求了流行的趋势,降低了新闻本身的质量;第二,网络语言的使用并不规范,如:使用仿造成语而生的词语“喜大普奔”,为了某种效果替换同音字将“尽善尽美”写成“晋善晋美”。媒介负担着社会教化的功能,尤其是对刚刚开始看书读报的儿童来说,他们所获取的语言知识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新闻中,这些语言习惯将会对他们产生观念和习惯上的重大影响。因此,合理使用网络语言是写好新闻报道的重要部分。

参考文献:

[1]王莉. 网络语言在口语交际中的禁与放 [J].基础教育研究 2014 (17) : 26-27。

[2] 安志伟. 网络语言的多角度研究[M].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2,9。

[3] 纪燕,叶超.网络语言对大学生语言规范负面影响及对策[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14-11,16(6): 753-755。

[4]纪燕,叶超.网络语言对大学生语言规范负面影响及对策[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14-11,16(6): 753-755。

[5] 王德亮,仲梅.网络语言:语言史上的一场革命[J]. 2008(06):33-36。

[6]新华网.外逃贪官,换张面具不是脱胎换骨. 2015.7.19 http://news.xinhuanet.com/2015-07/19/ c_1115962513.htm。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6-04-12

作者简介:党东耀,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郑诗翌,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本文为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立项课题(2011C0003)“网络语言主流化与大学生媒介素养培养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网络语言媒介素养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媒体背景下中学生媒介素养现状与应对
网络负面热点事件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
网络语言朝生暮死现象探析
模因论视域下的网络语言汉英翻译
模因论视角下的英汉网络语言对比研究
符号学视域下的网络语言传播研究
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