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教育意义研究
2016-03-28李源晖
李 燕,李源晖,王 敏,卞 瑞,朱 悦
(安徽三联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教育意义研究
李燕,李源晖,王敏,卞瑞,朱悦
(安徽三联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摘要:伴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推进,志愿服务活动成为大学生接触以及了解社会的一种重要途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激励着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在国家各项重要活动、赛事以及展会中都会出现志愿者的身影.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实现学生道德素养的提高与社会技能的增强双丰收,初步呈现出志愿服务活动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相结合、与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相协调的格局,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精神的认知有了明显改善和提高.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教育
志愿服务便是在贡献个人时间与精力,在不谋取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促进社会进步,同时提高社会服务提供依据.具有公益性、无偿性、志愿性等特征[1].我校积极通过志愿服务活动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实践教育,实现志愿服务在实践理论课程实践教学活动中的系统化、制度化以及规范化,并将志愿活动考评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进行紧密挂钩,推动我校品牌化志愿服务活动及基地化的志愿服务建设,实现其健康稳定发展,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教育意义开展相应研究.
1 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志愿服务活动实践教育主要作用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今年成为高校实践教育工作的有效依据,以其独具特色的优势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1.1爱国主义引领下的凝聚力增强
今年来,大学生志愿者受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熏陶,广泛参与奥运会、世博会、青奥会等众多场所,展现了中国大学生的精神风貌,用一流的志愿服务在国际重大赛事中为中国争夺了荣誉,传播了中国文化,为国家的发展积淀了坚实的环境基础[2].大学生志愿者通过深入社区、工厂、乡村等一线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与方针,提高人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以及自豪感,激活人们爱国热情,使得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在活动的熏陶影响下,大学生可以形成自觉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命运建设紧密的结合起来,有效激发学习热情,增强学习动力,懂得奉献,善于感恩,将爱国主义精神有效的落实在各项工作中,用实际行动将自身价值与国家、民族发展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1.2道德导向的实践教育平台
高校对于应用型大学生道德素养的形成是紧密结合当代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符合高校育人的根本目标,青年学子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对强化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对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3].在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建立起正向道德导向的实践教育平台,在实践中去体会传统道德中“仁爱”、“互助”的美德,志愿服务充分体现了乐于助人的优秀传统美德,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志愿服务过程为当代大学生构建内容丰富多样道德导向清晰的实践平台[4].
1.3有效激励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大学生在志愿服务过程中通过激发内心的潜能,实现道德精神上的升华,达到个人价值以及社会价值上的统一,志愿服务过程中收获心灵上的感动于感悟是很难运用物质进行衡量的,正是如此才使得更多的人愿意参加到志愿服务中,由此产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志愿服务活动的长久开展可以让人收获内心的感动,志愿者看到通过努力带去给他人的帮助,会为自己履行社会责任而感到自豪,从而形成强烈的动力更好的投入到新的志愿服务活动中[5].
2 我校志愿服务实践教育活动的功能特点
我校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积极开展各类型的志愿服务活动,旨在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从而向社会展现当代大学生乐于奉献、勇于奉献、甘于奉献的崇高品质,主要凸显出志愿服务实践教育活动的以下功能和特点.
2.1自愿参与,彰显时代特征
我校成立志愿服务中心,并在中心领导下建立志愿者协会,协会骨干成员采用全校公开招募并采用优中选优的方式,在骨干成员的带动下号召全校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各项志愿服务活动中.学生自愿参与志愿服务,在其中体会作为社会公民的那份使命感和责任感,自愿参与更有助于学生坚持从事志愿服务活动.
2.2完善组织框架,展现教育实质
我校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和指导下,学校团委落实实施建立校级志愿服务中心,并在各二级学院建立志愿服务中心,加强院系间的相互合作,学校团委、校学生社团组织、二级学院团委以及各班级团支部建立完善系统的组织框架,积极有效组织开展各项志愿服务活动,并聘请专业的老师对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进行指导,在开展活动过程中需要完善申报、培训、现场活动记录及对方单位反馈、活动总结等方面,锻炼学生组织协调能力.让我校学生充分利用社会实践平台,在帮助别人、服务别人的同时,提高自身的人生阅历,在活动中学习并成长,深刻领会志愿活动中的教育实质,学会不求回报的为他人付出奉献自己的力量.
2.3树立正确信仰,实现成才目标
校园志愿服务活动是一项集体参与的活动,只有树立明确的目标,让大家在参与的过程中具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认同感,这样才能够形成团队的战斗力.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将自己专业所学,如:将所学语言类知识教授给贫困家庭学生、将所学的护理知识运用在老年人的护理中、将所学的农学知识传递给基层工作者……,将专业知识运用在实践之中,更加有助于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理解,将学习和实践应用紧密结合,有效缓解当前大学生存在的眼高手低的现状,让学生更好的认识自己学习过程中的不足,树立正确的专业知识思想,从而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最终实现成才目标.
3 我校志愿服务实践教育中的尝试
3.1领导高度重视,把握发展方向
我校提出了志愿服务发展与思想政治课程理论体制改革、大学生综合测评等多种方式紧密结合,在2014年成立了安徽省青少年法律志愿者服务中心、安徽三联学院青年志愿者服务中心两大机构,受到了团省委领导的高度重视,体现出我校作为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对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建立全面的志愿服务活动规章制度,学校各职能科室严格执行规定,为志愿服务提供保障和支持.同时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及时有效解决志愿服务过程中出现的有关问题.
3.2团委加强引领,推动志愿服务发展
团委加强对志愿服务队伍负责人的选拔,将志愿服务负责人培训纳入到学校团干培训的课程中,进行总体规划及布局,做到统筹规划,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并建立考核监督制度,将年度团总支考核与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紧密结合,并在年终表彰志愿服务优秀队伍及个人.团委在志愿服务开展过程中需要与文化建设进行紧密结合,活动开展的主题需要同时代背景进行紧密结合,对开展的活动需要与文化建设工作形成有机结合,主题同活动背景相吻合,聘请专业老师进行业务指导,将教师指导时间与课时报酬相挂钩,同时将指导取得的业务成绩同职称评定相挂钩.
3.3树立典型,明确发展目标
近年来,我校志愿服务活动形成了众多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与事迹,2011级网络技术专业年昶青同学荣获2013年度安徽省十佳大学生志愿服务类先进代表,安徽三联学院申报的《爱心大使防艾小组——大学生预防艾滋病参与式教育》项目荣获中国银奖,这些典型都有效的推动了我校志愿服务活动的发展,明确了我校志愿服务为主体的实践活动发展目标,在假期三下乡活动中,深入农村、社区基层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倡导“助人自助”的服务理念,充分调动志愿者的服务积极性,并将志愿服务活动与爱国主义教育紧密联系起来,开展保护地方历史文化古迹以及进行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志愿服务活动,成为城市文明的首要倡导者、组织者与传播者.在每年进行优秀志愿服务标兵及个人评选,并将此作为评定年度三好学生、发展党员的重要依据,激励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社会、帮助他人.
3.4完善志愿者注册,开辟志愿服务基地
校团委需要对我校志愿者进行集中注册,并统一管理,结合志愿者专业特点以及服务意愿对志愿者展开分类,将我校志愿服务向专业化、规范化方向前进,通过大学生志愿服务中心向学生及时发布志愿服务信息,并对大学生志愿者信息进行及时的保护和更新.组织编撰大学生《安徽三联学院大学生志愿服务手册》,对志愿精神、宗旨、活动开展、服务过程中注意事项等众多方面进行介绍,提高我校大学生志愿者的理论水平.建立志愿服务网站、校园官方微博等,定期发布志愿服务活动通知,并对活动进行文字、图片、视频多方面呈现,不断拓展志愿服务活动的宣传方式,增强社会影响力,从而进一步扩展我校志愿服务基地的数量,打造志愿服务品牌.
4 结束语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已然成为当前实践的重要载体,我校作为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高度重视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明确提出志愿服务活动的目标,健全完善管理机制,有效促进高校思政教育理与实践相结合,有效激励学生对志愿服务的激情,不断加强志愿服务基地的开辟,形成特色性、品牌性活动,从而充分发挥志愿服务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不断推进我校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相信在党组织的正确指导下,团委正确指导下,高度重视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教育意义,为高校大学生实践教育开辟新渠道、提供新平台.
参考文献:
〔1〕南麒.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西南大学,2011.
〔2〕宋洁.“后世博”时代技术应用型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1(02):85-88.
〔3〕王俊,沙蕴钰,田甜.新兴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志愿服务动机调研[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2(10):254-255.
〔4〕肖北.关于在校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现状的分析[J].青春岁月,2013(19):235.
〔5〕陈勇,赵倩.论应用型本科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的建设路径[J].时代教育,2014(17):73-74.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6)05-0247-02
收稿日期:2016-02-27
基金项目:安徽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AH201410959017),安徽三联学院科研基金(2015S020)通讯作者:李源晖(1991-),男,安徽合肥人,大学本科学历,研究方向: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