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阴三阳定量定位定性定向问题及应用
2016-03-27袁微微杨志新
袁微微,杨志新
(承德医学院,河北 承德 067000)
三阴三阳定量定位定性定向问题及应用
袁微微,杨志新△
(承德医学院,河北 承德 067000)
近年来,中医发展缓慢并面临诸多挑战,中医理论也存在被弱化的现象。由于立足点不同,人们对中医理论存在诸多分歧,阴阳学说更是如此,故借用最早表示阴阳概念的太极图,运用象思维将其与阴阳学说中的三阴三阳概念图文结合,专门阐述三阴三阳定量定位定性定向问题,希望能为研究三阴三阳及其相关内容的学者提供一个新思路、新见解,促进中医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与创新。
三阴三阳;太极图;阴中之明阳;阳中之厥阴
阴阳学说作为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始见于《周易》,而太极图更是长期以来用于解释阴阳理论的工具。《易传·系辞上》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两仪即阴阳,四象被解释为太阴、太阳、少阴、少阳,八卦代表8种基本物象即乾、坤、巽、兑、艮、震、离、坎。在此基础上《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对阴阳层次进一步分为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然而现今人们对三阴三阳的定量、定位、定性、定向的认知由于立足点不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统一定论,严重制约了与三阴三阳息息相关的六经辨证和经络理论等相关内容的发展与创新。
《内经》:“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謂也。”于是笔者运用象思维将三阴三阳与太极图结合起来。如图所示,太阳为阳中之阳,少阳为阳中之阴,阳明为阴中之明阳,太阴为阴中之阴,少阴为阴中之阳,厥阴为阳中之厥阴。三阴与三阳之间相互对立,各有自己相对的位置空间,又相互统一于一个太极之中。太阳包含着厥阴,太阴包含着阳明,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交感互藏;太阴太阳又分别与阳明厥阴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在相互斗争相互作用中维持着相对平衡的状态。太阳、少阳、太阴、少阴四者阳盛阴弱,阴盛阳弱,阳盛转阴,阴盛转阳,阴阳在不断消长运动变化中互根互用。三阴三阳在运动变化中自动维持和恢复其协调平衡状态,并在相互斗争相互作用中处于大体均势的状态,达到阴阳自和与平衡[1]。
1 关于三阴三阳的定量问题
笔者认为阴阳是一个相对概念。太,大也;少,稍微也;明,显著也;厥,极尽也。有比较才会有大小之分,有对比才会有显著极尽。所以三阴三阳不能完全以量来定盛衰,应在与比较对象中来定:太阳相对少阳而言,太阳阳气盛,少阳阳气弱;太阴相对少阴而言,太阴阴气盛,少阴阴气弱;阳明相对太阴而言,阳气显著;厥阴相对太阳而言,阴气显著。所以太阴与少阴、太阳与少阳有量上的比较。而阳明与太阳少阳、厥阴与太阴少阴不存在量上的比较,因其有各自相对的比较对象。
2 关于三阴三阳定位定性问题
《内经》中提及“太阳主开,阳明主阖,少阳主枢”“太阴主开,厥阴主阖,少阴主枢”。《说文》谓“开,张也”,即太阳、太阴有通达于外与外界相通的特点。《说文》谓“阖,闭也”,即阳明、厥阴有闭合收藏的特点。《说文》谓“枢,户枢也”,即少阳、少阴有枢转转轴的特点[2]。笔者认为如三阴三阳太极图所示,太阳为阳之表,司腠理之开合;阳明为阳之里,阳之里,阴也,故亦为阴中之阳,温蕴太阴,腐化精微;少阳为阳之中,半表半里,半阴半阳,介于太阳与阳明之间,出则太阳入则阳明,亦介于太阳与太阴之间,出则阳入则阴,枢转表里阴阳;太阴为阴之表,通过口鼻通达于外;厥阴为阴之里,阴之里,阳也,故亦为阳中之阴,滋育太阳,藏布血液;少阴为阴之中,半表半里,半阴半阳,介于太阴与厥阴之间,出则太阴入则厥阴,亦介于太阴与太阳之间,出则阴入则阳,枢转阴阳表里。
3 关于三阴三阳定向问题
笔者认为,首先,太阴与阳明相互资生相互制约,两者相通并在斗争中维持相对平衡协调状态,太阳与厥阴亦如此;其次,在三阳传变顺序中,太阳阳气可通过少阳直达阳明,亦可经少阳传入阴中。在三阴传变顺序中,太阴阴气经少阴传入厥阴,亦可经少阴传入阳中;最后,三阴三阳中阴阳又存在对称的表里关系,即内侧的太阴、厥阴、少阴分别与外侧的阳明、少阳、太阳表里相通。综合三阴三阳间定向关系串连起来,呈现八对通路,与八卦相应,即三阴三阳定向关系。
以上是笔者对三阴三阳定量定位定性定向问题的新见解,三阴三阳的提出尤其对中医学伤寒六经辨证和十二经脉体系影响重大,此方面已有诸多学者论述,在此笔者仅谈伤寒与经络学中体现新见解的地方在伤寒六经传变中有6个阶段,风寒袭表,邪气先犯太阳[3]即进入太阳病(阳之表)阶段,按三阳传变顺序,邪气经少阳侵入阳明即进入阳明病(阳之里)阶段,盈满传入少阳即进入少阳病(阳之半表半里)阶段。少阳为沟通表里阴阳之枢纽,如同三岔路口,表里通道被邪气盈满堵塞,就会去另一路口疏泄,即邪气侵入太阴即进入太阴病(阴之表)阶段,又按三阴传变顺序邪气侵入少阴即进入少阴病(阴之半表半里)阶段,少阴可枢转阴阳。故其病有寒化热化两途,邪气继续侵入,阴阳通道受阻,在少阴三岔路口,邪气则转入厥阴以疏泄阴阳,邪入厥阴,三阴三阳俱病,故厥阴病(阴之里)错综复杂。伤寒的六经传变符合三阴三阳定向定位规律,即由阳表及阴里,三阳传变和三阴传变的综合,即使伤寒中特殊情况之异常传变也不会脱离于三阴三阳定向规律。
在经络学中,如三阴三阳太极图所示,前腹为阴,后背为阳,内侧为阴,外侧为阳,阳明为阴中之阳,厥阴为阳中之阴。在人体十二经脉循行分布中,阳经多行于四肢外侧和躯干背侧,因阳性弥散透达,阳经分布范围广且经间少有交叉,前中后依次为阳明、少阳、太阳,但是阳明在躯干部行于前胸腹阴之中,充分说明阳明为阴中之明阳;阴经多行于四肢内侧和躯干腹侧,因为阴性收敛凝聚,阴经分布范围小且经间多有交叉,大概前中后或由外到内依次为厥阴、太阴、少阴或太阴、厥阴、少阴,但厥阴在头顶部行于诸阳之中,充分说明厥阴为阳中之厥阴。关于十二经脉的流注走向,手太阴→手阳明→足阳明→足太阴→手少阴→手太阳→足太阳→足少阴→手厥阴→手少阳→足少阳→足厥阴再经督脉任脉接于手太阴[4],体现出阴敛阳散、以阴为系的特点,即以太阴、少阴、厥阴三阴传变方向为线索,贯入与之相表里的阳经相对,是前文论述三阴三阳定向问题中,阴阳表里传变和三阴传变的综合。综上,三阴三阳太极图中三阴三阳定位定性定向适用于十二经络体系。
希望三阴三阳太极图能帮助我们深入理解阴阳理论,进而深入认识六经辨证与十二经脉,并指导临床实践,促进中医学尤其是经络学和六经辨证的发展和进步。如针灸治疗中,通过对疾病辨证分析,利用经络循行及三阴三阳定量定位定性定向特点,阴阳合理搭配取穴,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达到阴阳协效、治疗疾病目的。最后,由于笔者学力有限,尚处在求学阶段,缺乏临床实践,故侧重从理论方面论述对三阴三阳的见解,缺乏临床方面的论证,不足之处还请各位学者前辈指教。
[1]孙广仁,童瑶,李其忠,等.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35-41.
[2]岳小强,杨学.三阴三阳的位序与《伤寒论》六经“开、阖、枢”[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8,6(12):1295.
[3]熊曼琪,王庆国,关庆增,等.伤寒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2007:7.
[4]刘清国,胡玲,谭奇纹,等.经络腧穴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2012:8-10.
R226
:A
:1006-3250(2016)03-0368-02
2015-04-21
欢迎订阅《世界睡眠医学杂志》合订本
河北省高校百名优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BR2-104)
袁微微(1992-),女,从事针灸配方理论及临床应用研究。
△通讯作者:杨志新(1970-),女,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E-mail:yzx19972003@126.com。
本刊2014年、2015年合订本,每册120元,有需要者,请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睡眠医学科王处渊联系,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线阁5号,邮编:100053电话:010-88001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