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帝内经》“三阴三阳”思维模式溯源

2021-03-26张登本李翠娟

中医药通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经脉黄帝内经八卦

●张登本 李翠娟

《黄帝内经》基于先秦时期之前的“一分为二”“一分为三”的哲学理念,不但对“三阴三阳”思维模式的内涵予以了界定,更将其加以广泛应用。经过对相关原文解析发现,《黄帝内经》是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应用该思维模式构建相关医药学知识的:就时间维度而言,基于自然界一年阴阳之气的消长状态,用以表达六节气位的阴阳属性及其次第顺序,并以此为据来表达与六位时象对应的气候属性,自此成为运气理论不可或缺的基本元素和重要内容;就空间维度而言,则是基于经脉阴阳气血的多少、分布状态以及脏腑经脉的气机、气化活动状态之异,应用“三阴三阳”思维模式完善了经脉命名及其相关理论,并以此为据,阐释相关脏腑的生理病理,外感热病的六经病理模型亦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

1 “三阴三阳”思维模式文化溯源

早在5000 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古圣贤在长期生产生活的实践过程中,逐渐总结出了一分为三的自然法则,并基于这一法则而创立了“三阴三阳”思维模式,伏羲八卦(先天八卦)的出现,就是这一思维模式形成的符号标志。后在殷商晚期,周文王姬昌将伏羲八卦改良为“后天八卦”(又称为“文王八卦”),这是其所著《易经》的理论核心,与“伏羲八卦”一同被称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原典,是中华民族集体思维模式的发生之源,自此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根脉和基因。因其运用符号阴阳表达了“一分为三”观念,这一中华民族的思维模式自此基本定型并以阴阳符号的形式予以呈现。在公元前500年前后,李聃第一次从理性高度将阴阳“一分为三”的理念界定为法则、规律、模式,这就是用“道”予以概括的缘由(《道德经·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目前所知,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成书于公元前168年之前的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首次运用“三阴三阳”来命名人体十一经脉[1],自此医学中经脉“三阴三阳”概念才进入人们的视野,这应当是《黄帝内经》广泛应用“三阴三阳”思维模式构建生命科学知识体系时的文化源头和基本遵循。

2 《黄帝内经》“三阴三阳”思维模式形成路径

中医药要把发展、创新当作习惯、文化、精神、品质,应自始至终遵循这一理念,这就是中医药几千年来不断前行的内在动因。继伏羲先天八卦之后,“《周易》的卦爻结构实际上为后世提供了一个思维模型,提供了‘一分为三’和六位时空的思维方式。这对《黄帝内经》以及《伤寒论》的理论整合和重建无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2]。基于先贤对广泛存在于天地万物“一分为三”法则的理解和认识,《黄帝内经》在完善西汉初期形成的“三阴三阳”思维模式雏形的基础上,不仅以此作为构建生命科学知识体系的重要思维路径,而且以此为据,多维度、全方位、多层级地建立“三阴三阳”生物模型,用以表达复杂的生命科学知识内涵。

模式,是事物的标准样式,是从不断重复的事件中发现和抽象出的规律,是解决问题的经验总结、思维方法,属于“道”的层面,即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易传·系辞上》)。模型,是对现实客观事物的一种表示和体现,是对事物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的表达或抽象,是开展相关研究工作的有效工具、前提和基础,属于“器”的层面,即所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传·系辞上》)。所以,思维模式可指导思维模型的建构,而所建构的思维模型则能体现一定的思维模式。《黄帝内经》应用“三阴三阳”理念构建的生命科学知识体系的内容中,充分利用了“三阴三阳”思维模式的指导作用,广泛构建出不同医学内涵的“三阴三阳”模型。

2.1 《黄帝内经》应用“三阴三阳”模式的缘由先贤强调“一分为二”“一分为三”为万事万物所遵循的基本法则,是阐释天地万物复杂变化内涵的基本思维路径。《黄帝内经》以此为基,认为“一分为三”理念同样也可以作为构建生命科学知识体系的基本思维模式,而构建生命科学知识体系也需要这样的思维模式。所以就有了“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其生五,其气三……此寿命之本也”(《素问·生气通天论》),以及“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其气……皆通乎天气。故其生五,其气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藏,故形藏四,神藏五,合为九藏以应之也”(《素问·六节藏象论》)的基本立场。这就是《黄帝内经》为何要用“三阴三阳”思维模式广泛构建多层级相关模型的依据和缘由。

2.2 建立完善的“三阴三阳”概念《黄帝内经》完善了“三阴三阳”法则命名及其相互关系。虽然成书于西汉初期之前的《阴阳十一脉灸经》《足臂十一脉灸经》已经明确地用“三阴三阳”命名经脉,但是仍处于雏形的初始阶段,之所以谓其尚不完善,不仅在于三阴三阳间的关系尚不清楚,还在于缺少经脉循行部位等内容。所以说,是《黄帝内经》完善了“三阴三阳”思维模式并建立起成熟的医学模型。

“三阴三阳”思维模式的发生,留有显著的蜕变于“一年分四季,四季分阴阳”的天文历法痕迹。所谓“其气三”,是《黄帝内经》基于“一分为三”法则,以“一年分四季,四季分阴阳”之太少“四象”的天文历法为基础,将属阳的上半年之“二”(少阳、太阳),蜕变为“三”(少阳、阳明、太阳);将属阴的下半年之“二”(少阴、太阴),蜕变为“三”(少阴、太阴、厥阴)(《素问·至真要大论》《灵枢·阴阳系日月》)。因而,《黄帝内经》完善了“三阴三阳”的概念名称。

“三阴三阳”之间的关系如何?《黄帝内经》以经脉的空间分割为例,用门窗局部“开阖枢”结构为喻,形象而具体地表达了“三阳”之间、“三阴”之间、“三阴三阳”之间的关系,完善了“三阴三阳”开阖枢思维模式的建立(《素问·阴阳离合论》)。

《黄帝内经》“三阴三阳”开阖枢思维模式发端于经脉,这是毋容置疑的。从《阴阳十一脉灸经》《足臂十一脉灸经》开创经脉的“三阴三阳”命名,到《素问·阴阳离合论》的经脉空间分割“开阖枢”理念的建立,强力地证明了这一思维模式是基于经脉分布特征而提出的。如分布并循行于四肢外侧面的三条阳经脉,之所以从后至前依次被命名为太阳、少阳、阳明,是因为“外为阳,内为阴”“背为阳,(前胸)腹为阴”(《素问·金匮真言论》)。循行、分布于四肢外后侧的经脉被命名为“太阳”,是依据其居“后”、居“外”,从部位属性而言,是两“阳”叠加,故将其以“太”(大也、多也)名之;而分布、循行于四肢外(为阳)前(为阴)侧的经脉名之曰“阳明”,是因其分布部位是阳与阴的叠加,属阳的特征不足于“太阳”。“少阳”,则居于“太阳”和“阳明”之间,故称其为“枢”。

同理,循行、分布于四肢内侧的三条阴经,之所以从前至后依次被命名为太阴、厥阴、少阴,是因为内侧(阴)前廉(阴)为两个属阴的部位叠加,故内侧前廉的经脉名之曰“太阴”;内侧(阴)后廉(阳)分布的经脉为一个属阴部位与一个属阳部位叠加,故相对于“太阴”经脉属阴的成分少,故名之曰“少阴”。至于居于二者之间的“厥阴”,就成为后世所言的三阴之“枢”。这也可能是《阴阳十一脉灸经》和《臂足十一脉灸经》只言经脉在四肢、体表分布的缘由。

3 小结

《黄帝内经》完善了“三阴三阳”思维模式之后,广泛地用以阐释生命科学知识中的相关内容,并全面建立多层级的医学模型。可见,《黄帝内经》中的“三阴三阳”思维模式不是空穴来风,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根脉的体现,是伏羲时代就已经形成的文化基因在生命科学知识体系构建中的应用。

猜你喜欢

经脉黄帝内经八卦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Screening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lood stasis constitu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伏羲创八卦
Network Biological Modeling:A Novel Approach to Interpre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of Exterior-Interio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ung and Large Intestine
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the Meridian Syste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从出土和传世早期经脉类文献中的疼痛病症看经脉理论的形成
中泰传统医学经脉系统比较探析*
老官山汉简《经脉书》初探
世相八卦
世相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