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治疗肠易激综合征随机对照研究*

2016-03-27贾思涵杨丽娟晋志高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6年3期
关键词:上巨虚证候阈值

张 赛,贾思涵,郑 斌,杨丽娟,晋志高△

(1.仁和镇卫生院,北京 101300;2.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3.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针灸科,北京 100043;4.煤炭总医院针灸科,北京 100028)

针刺治疗肠易激综合征随机对照研究*

张 赛1,贾思涵2,郑 斌3△,杨丽娟4,晋志高4△

(1.仁和镇卫生院,北京 101300;2.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3.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针灸科,北京 100043;4.煤炭总医院针灸科,北京 100028)

目的:观察针刺IBS患者有关穴位疼痛阈值的变化及针刺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为指导临床针灸取穴、提高临床疗效提供依据。方法:选肠易激综合征IBS病人6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针刺组32例采用针刺治疗,经疼痛测量仪测量,选取穴位疼痛阈值较低以及临床常用穴位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大肠俞、小肠俞、肝俞、三阴交、关元、天枢穴、合谷穴;药物对照组32例口服马来酸曲美布汀片和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结果:针刺组中医证候各项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针刺组治疗后主症腹部不适、泄泻、便秘,次症肠鸣矢气证候积分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采用足三里、上巨虚、三阴交等穴位可以有效改善IBS患者腹部不适、泄泻、便秘、肠鸣矢气等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

肠易激综合征;针刺;随机临床实验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以大便习惯改变和腹部疼痛不适为特点的慢性复发性胃肠道疾病[1],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慢性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腹泻、便秘、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和大便形态异常,但又缺乏形态学或生化学异常的证候[2-3],可伴有失眠、焦虑、抑郁等神经功能失调症状[1]。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治疗一般只采用对症治疗或缓解某一症状的药物,临床治疗较为棘手。近年来,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普遍加快,社会竞争力的不断增加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等原因,IBS发病率不断增加。有报道,用罗马III标准分析北美成年人IBS患病率约为10%~15%,IBS患者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大幅度降低[1,4-6]。IBS属于中医“泄泻”、“便秘”、“腹痛”、“郁证”等范畴。国内报道针灸治疗 IBS的疗效多数是肯定的,国外该方面报道多数证据不明,没有肯定的结果。因此,本研究以穴位疼痛阈值测量为指标,试图为针灸治疗IBS提供新的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肠易激综合征病人64例,年龄19~70岁,男女不限,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针刺组32例采用针刺治疗,药物对照组32例口服马来酸曲美布汀片和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

1.2 诊断标准

罗马 III诊断标准必须包括以下2条或多条:排便后症状缓解;疾病发作时伴有排便频率改变;发作时伴有大便性状或外观改变,有腹部疼痛或不适反复发作,近3个月内每个月至少有3 d出现此症状,并已排除由常规检查不能确定的器质性病因[4]。

1.3 纳入标准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性别不限;年龄19~70岁;符合IBS诊断标准,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及其他系统合并疾患;血压正常;心电图正常;志愿参加本课题研究,需仔细阅读本试验的知情同意书,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年龄≤18、≥71岁;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及其他系统合并疾患;哺乳、妊娠期妇女;银屑病、过敏性皮炎、湿疹者;非志愿加入本实验者。

1.5 治疗方法

1.5.1 针刺组 采用针刺治疗,经疼痛测量仪测量后选取穴位疼痛阈值较低以及临床常用穴位,如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大肠俞、小肠俞、肝俞、三阴交、关元、天枢穴、合谷穴。使用江苏长城医疗用品厂生产一次性无菌针(规格0.35×50 mm)。运用平补平泻的针刺手法使患者得气,刺入穴位后连接韩氏WQ1002F治疗仪,波形为连续波,频率2~20 Hz,电流强度0.5~1 mA,以肌肉颤动、患者能耐受为度,每周治疗3次,连续治疗3周,于1个月后对患者进行随访,同时观察IBS患者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

1.5.2 对照组 马来酸曲美布汀片(海南普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20000390)0.2 mg,每日3次;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上海信谊药厂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S10950032)0.42 g,每日 2次。服用4周观察治疗前后症状变化。

1.6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治疗腹痛的临床指导原则》的证候疗效判定标准中的证候评分表[9],制定适合本课题的IBS证候疗效评分表,包括腹部不适、泄泻、便秘3项主症,肠鸣矢气、纳呆、倦怠乏力、抑郁或烦躁4项次症。参照IBS临床症状评分表,各证候有轻、中、重之分,主症积分按2、4、6计分,次症按1、2、3计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评定证候疗效,计算公式采用尼莫地平法。痊愈:症状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显效:症状明显减小,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症状减少,证候积分减少≥30%;无效:症状无减少或稍有减少,证候积分减少<30%[7]。

1.7 统计学方法

使用excel表格数据库,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年龄及性别统计分析

表1显示,2组患者性别、年龄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表1 2组患者年龄分布和性别比例

2.2 中医证候总体疗效比较

表2显示,治疗结束后对照组与针刺组显愈率分别为21.7%、41.7%,总有效率64.7%、76.7%,针刺组证候显效率及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

表2 2组证候疗效比较[例(%)]

2.3 IBS患者症状各项积分比较

表3显示,治疗结束后针刺组中医证候各项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1,P<0.05);而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主症腹部不适、泄泻、便秘,次症肠鸣矢气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针刺组治疗后主症腹部不适、泄泻、便秘,次症肠鸣矢气症状积分优于对照组(P<0.01,P<0.05),说明针刺不但安全有效,且临床疗效也较口服药物明显。

表3 2组症状积分比较

2.4 针刺IBS患者要穴感受器阈值比较

表4显示,IBS患者第1周治疗后,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大肠俞、小肠俞、肝俞穴位感受器阈值提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天枢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2周治疗后,上巨虚、下巨虚、大肠俞、肝俞、天枢各穴感受器阈值与第1周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3周治疗后,上巨虚、下巨虚、小肠俞、天枢感受器阈值与治疗第2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个月后随访,上巨虚、下巨虚、大肠俞、小肠俞、肝俞阈值提高最为明显,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天枢穴位感受器阈值变化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表4 治疗3次及随访后阈值比较

3 讨论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间歇性、慢性的胃肠道疾病,是一组以腹胀、腹痛或腹部不适并伴有排便习惯改变(便秘、腹泻、便秘与腹泻交替)、粪便性状异常(黏液便、稀便、便秘)为主要特征的肠道功能性疾病[1-3,8]。IBS可间歇发作或持续存在,但目前无器质性病变,细菌学、生化指标及消化道形态学大多正常[9]。现代临床医学认为,肠易激综合征是功能性疾病。近年来诸多研究表明,IBS与精神心理与社会经济压力、胃肠动力学异常、肠道感染和抗生素的滥用、内脏感觉异常、胃肠道激素和脑-肠轴的改变、饮食习惯改变及遗传等因素有关[10]。IBS在消化门诊属于常见病和多发病,国外统计约占消化科门诊量的20% ~50%,国内占消化门诊量的25% ~50%[11],可见 IBS的患病率较高,虽然不危及生命,但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1,5-6]。有学者报道[8],IBS已成为仅次于感冒导致缺课、旷工的第二大疾病。对于 IBS的治疗,已占用大量有限的医疗资源[6-11]。

比较3次治疗后穴位疼痛阈值的变化,从第1周治疗到第3周治疗结束,并在第1次随访后还显示出较好的远期优势,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针刺上述敏感穴位,发现临床疗效改善较对照组有很大提升,并有痛苦小、见效快、副作用低等针灸特色优势。以往的研究表明,针刺体表穴位由经络传感到脏腑,可调节五脏六腑生理功能,提高机体的自然抗病能力。《灵枢·五邪》记载:“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阴阳俱有余,若俱不足,则有寒有热,皆调于三里。”进一步证明足三里可以治疗胃肠功能异常的相关疾病。衣华强等[12]用 PI-Bb双标记细胞发现,胸10-腰1脊神经节中存在这样的神经元,它具有分叉的周围突分别支配足三里和胃肠。《针灸甲乙经》记载:“大肠有热,肠鸣腹满,侠脐痛,食不化,喘不能久立,巨虚上廉主之。”《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描述:“小肠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睾而痛……取之巨虚下廉。”下合穴在临床主要用来治疗六腑的疾病,上下巨虚穴可以治疗肠道功能异常时出现的疾病。现代医学研究发现[13],针刺上、下巨虚穴时,针刺信息可以通过上、下巨虚穴-脊神经节-大肠之间的神经通路,对大肠功能起到调节治疗作用。背俞穴的分布规律与脊神经节段性分布大致吻合,内脏疾病的体表反应区常是相应背俞穴所在[14],这样针刺背俞穴通过植物神经系统的作用,也就起到调节内脏器官的功能。通过下合穴、背俞穴治疗IBS,为经穴-脏腑相关性经络学的研究在解释脏腑与穴位特异性联系、穴位的临床辨证取穴等方面有重要的意义,为证明经络腧穴的存在提供了有力的基础支持。有研究指出,来自穴位的传入信息在脊髓背角换元后经腹外侧束上传至中枢神经的高级部分(如丘脑和脑干),激活颅内的抗痛系统,经背外侧束的下传投射,对内脏各部伤害性信息传入进行控制,引起广泛区域的镇痛。另外,躯体的传入通过脊髓植物神经与侧支的传出系统发生突出联系,在节段间调整内脏功能活动起到治疗的目的。因此,针刺穴位所产生的作用是由于直接刺激穴位的各种神经组织,从而对内脏功能进行调节[15]。

针刺疗效受刺激手法、选穴、刺激量等多种因素影响,而选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6]。由于每个穴位的功能主治和作用途径各不相同,对于疾病治疗,穴位组合产生增效的作用称“协同作用”,减效或无效的作用称“拮抗作用”。本试验治疗IBS通过选用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大肠俞、小肠俞、肝俞等感受器最敏感的穴位,我们将这些穴位组合治疗能起到较好的疗效,说明上述穴位对肠道的调节发挥了优势作用。一方面,穴位之间的组合不是单穴作用的简单相加,临床选穴要合理有效,产生1+1>2的效果;另一方面,减少选穴的滥用,避免1+1=1的盲目叠加。本研究进一步提示,针刺治疗可以有效改善IBS患者临床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

[1]邱琳,孙志广.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研究进展[J].中医药导报,2007,13(11):79-80.

[2]Brandt LJ,Chey WD,Foxx-Orenstein AE,et al.An evidencebased position statement on the management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J].Am J Gastroenterol,2009,104(Suppl 1):S1-35.

[3]Vanner SJ,Depew WT,Paterson WG,et al.Predictive value of the Rome criteria for diagnosing the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J].Am J Gastroenterol,1999,94:2912-2917.

[4]Saito YA,Locke GR,Talley NJ,et al.A comparison of the Rome and Manning criteria for case identification in 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s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J].Am J Gastroenterol,2000,95:2816-2824.

[5]El-Serag HB,Olden K,Bjorkman D.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among persons with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a systematic review[J].Aliment Pharmacol Ther,2002,16:1171-1185.

[6]Maxion-Bergemann S,Thielecke F,Abel F,et al.Costs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n the UK and US[J].Pharmacoeconomics,2006,24:21-37.

[7]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39-143.

[8]潘国宗,曹世植.现代胃肠病学[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1293.

[9]Silk,DBA.Management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start of a newera[J].Europe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Hepatology,2003,15(6):679.

[10]黄文伟,周福生.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制研究新进展[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3(1):85-87.

[11]许国铭,李石.现代消化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860.

[12]衣华强,马玉侠,方剑乔.足三里与胃特异性联系通路的荧光双标法研究[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6(6): 532-533.

[13]衣华强,马玉侠,方剑乔.上巨虚与大肠特异性联系通路的荧光双标法研究[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6(5): 429-430.

[14]吴新贵,何源浩.背俞穴的主治作用及其机制[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43:170-172.

[15]秦庆广,王海萍,刘坤,等.针刺对肠运动的调节:穴位的协同与拮抗作用[J].WORLD CHINESE MEDICINE,2013 (8)3:262-266.

[16]李学惠,高忻洙,胡玲.“内关”“神门”“心俞”间协同作用与拮抗作用实验研究[J].中国针灸,2002,22(12):819-821.

Acupuncture Treatment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ZHAI Sai1,JIA Si-han2,ZHENG Bin3△,YANG Li-juan4,JIN Zhi-gao4△
(1.Renhe Town Institutes of Health,Beijing 101300,China;2.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Beijing 100029,China;3.Beijing Chaoyang Hospital,Beijing 100043,China; 4.Acupuncture Coal General Hospital Beijing,100028,China)

Objective: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detect effect of acupuncture on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Methods:64 IBS patients were selected in this study.Then the patients of the IB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acupuncture group(N=32)and control group(N=32).In acupuncture group the points including Zusanli(ST36),Shangjuxu(ST),Xiajuxu(ST),Dachangshu(GB),Xiaochangshu(GB),Ganshu(GB),Sanyinjiao(SP6),Guanyuan (RE),Tianshu(GV),Hegu(LI4),and in control group Trimebutine Maleate Tablets and Bifidobacterium triple viable capsules were given routine to the patients.The data were collected and statistically analysed.Results:The symptom scores of IB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in both acupuncture and control group after intervention than that before intervention.Conclusion: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suggested that acupuncture improve clinical outcomes of IBS.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acupuncture;RCT

R246.1

:A

:1006-3250(2016)02-0404-03

2015-04-1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273676)-人体及胚胎大鼠穴位感受器特性研究;北京市中医药科技发展资金项目(JJ2013-61)

张 赛(1984-),男,主治医师,从事针灸治疗经穴生物学机制研究。

△通讯作者:郑 斌(1970-),女,主治医师,医学本科,从事针灸治疗内科疾病的机制研究,E-mail:zhengbin1220@ gmail.com;晋志高(1953-),男,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针灸效应及经穴生物学机制研究,E-mail: chicao@263.net。

猜你喜欢

上巨虚证候阈值
基于Delphi法的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中医证候研究
枳实消痞汤口服联合足三里、上巨虚、三阴交针刺治疗胃癌术后胃轻瘫的临床观察
Clinical Effects of the Qi-acupuncture Therapy of TCM on Portal Hypertension
采用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作为假体周围感染的阈值
不同强度电针刺激上巨虚后续效应磁共振成像比较
小波阈值去噪在深小孔钻削声发射信号处理中的应用
足三里和上巨虚平刺治疗顽固性呃逆的临床观察
基于迟滞比较器的双阈值稳压供电控制电路
一种改进的小波阈值降噪方法
基底节区出血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