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初中语文教学中“文本解读”的缺失与重构
2016-03-25赵倩
赵倩
摘 要: 语文教学的实质是引领学生对教材文本进行解读,让学生在具体文本的解读中提高基本的语文素养。本文就初中语文教学中“文本解读”的缺与构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 文本解读 缺失分析 重构思考
笔者任教初中语文教学,作为所在区域的省份,应当说是教育的大省,也可以说是教育的强省,教育教学是整个社会都相当重视的,所教学生的教育背景非同一般,有利于有效及高效课堂的构建。
一、学生的主体地位仍有缺失,构建学生主体地位课堂有待加强
在平时的文本解读中,我们不仅仅局限于阅读教学,更开始意识到前置性学习的作用,开始发现拓展性延伸学习所能发挥的积极作用。即对教材文本的解读已经开始考虑其序列性,多以充满系列性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对教材文本的有效解读。但透过这一系列教学活动所呈现出来的相关现象,总感到学生的主体地位仍然未能得到比较理想的体现,虽然前置性的学习和拓展延伸性的学习多半是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但所完成的学习任务大多不能真实体现学生的独立性,因为前置性学习都以一些比较简单的阅读填空为主,填空内容只是教材中的一些字词。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既然要让学生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学习时间学习,那么学生在可利用的时间段里就要最大限度地体现他们的自主。这就要求学生前置性学习之导学案的设计必须是完全意义上的高质量,拓展延伸性学习内容应当是完全意义上的高质量。如何实现学生主体地位意义上的高质量?其要求之高并非就是不能实现的,我们多思考学生的学习需求,多思考学生初中语文教学的课程目标,其适应性是完全可以充分实现的。
二、学生的探求意识仍有缺失,构建学生主动探究课堂有待加强
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们感到比较轻松的是不需要学生进行探索,阅读感悟的目标完全可以实现。无论是字词还是句,其所蕴含的含义学生是完全可以搞懂的。但从新课程标准及人才培养的角度思考,这样没有学生参与探究的阅读感悟,肯定是死气沉沉的,而死气沉沉的课堂对人才培养有何作用?阅读教学必须多让学生探究,要让学生探究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是给足学生探究的时空,把学生从机械接受和机械训练中解放出来。也就是说,在阅读教学中,那些无需探究的,不要再探究,否则会让学生生腻;那些机械重复的训练不如让学生多做些比较有意义的拓展延伸性的阅读。譬如和学生一起学习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和《卜算子·咏梅》,这两首词都包含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代表着广大劳动人民之伟大利益上的深刻寓意。但伟人与我们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学习这样的宏伟诗篇一时很难感悟作品的意境。教学时,坚持以学生的探究为先,以学生的探究为本,学生就能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取得较显著的探究效果。在教学中如果注意创设一定的情境,尤其注意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再现相关的血雨腥风的场面,那么学生完全可以得到充分的创新感悟,探究所获效果将会更显著。
三、学生的合作真性仍有缺失,构建学生高度合作课堂有待加强
当今的教学课堂,学生的合作学习是大家都比较崇尚的教学手段,已得到广大同仁乃至于所有学生的青睐,当然学生也获得更多合作探究的惊人效果。可我们也看到一些假性的合作,课堂上显得比较热闹,学生离开自己的座位,似乎实实在在地与学友们探究,其实不然。深入他人之课堂,仔细看看学生合作学习的内容和过程,其根本就是在交流一些所获取的相关资料而已,也就是把一些教材文本所感悟的资料内容进行一个比较简单的综合。这样的合作对课堂对学生都无多大益处可言,反而会浪费学生极为宝贵的学习时间。对此,我们应当这样提醒自己,或者警醒自己:这样的假性合作与其开展,毋宁不进行。我们应当做出比较深刻的思考:怎样让学生的合作有意义?窃以为学生的合作学习应当开展,但更做到宁缺毋滥,也更应当追求合作形式的完美和合作有效,甚至就是一定意义上的高效。对于学生语文学习合作之有效和高效的问题,我们还是可以探索到相关意义上的途径的。譬如建立以班级为主的QQ群,虽然学生需要联系的可能就不在课堂上,但比较充满探究意义的第二课堂,有时合作效果完全可能超过第一意义的课堂。
初中语文教学中“文本解读”的缺失与重构,应当说缺失的地方不仅仅就是以上所考虑的,需要重构的也不仅仅就是已经考虑到的。对此,我们当继续努力,以此达到“文本解读”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课程改革深化[J].教育研究,1998.
[3]祁智.剥开教育的责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