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3CE+B”模式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2016-03-25彭晓珊

考试周刊 2016年15期
关键词:工程能力课程体系改革

彭晓珊

摘 要: “3CE+B”模式即培养学生具备“工程意识、工程能力和工程外化认证加商务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项目组依托该模式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修订了专业课程结构和专业课程教学大纲,重构了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工程能力、商务能力三者相结合,教学效果良好。

关键词: 工程意识 工程能力 外化认证 课程体系改革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是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贵阳学院)的重点建设专业,根据教育部提出的大学应用型转型要求,项目组依托“3CE+B”模式(Consciousness of Engineering, Capability of Engineering, Certification of Engineering +Business Capability)即“工程意识、工程能力和工程外化认证加商务能力”模式[1],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结构进行了调整,在夯实专业基础的前提下进行方向的梳理;同时重订了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将工程意识、工程能力、商务能力的培养融入到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之中。通过对2010-2012级“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试点教学,教学效果良好。

1.“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重构

1.1课程体系重构流程

根据课程体系与专业培养目标等要素之间的关系,课程体系的重构流程如图1所示:

1.2专业课程体系重构

在国家实施质量工程、倡导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我校转型发展对人才培养重新定位的背景下,依托我院毕业生回访活动,项目组对毕业生所在的珠三角相关高科技中小企业进行了调研,并与企业一线工程师进行了座谈,同时通过参加教育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教指委的年会,和与会专家和同行进行了交流学习。项目组在深入研判的基础上,确定了培养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技能,创新能力、工程能力并重的复合应用型人才作为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同时确立了“3CE+B”人才培养的理念。通过课程整合,建立了以典型技术、典型设计过程或产品为主线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总体架构:培养目标→核心课程→能力培养课程→素质拓展课程。理论环节夯实基础知识,实践环节注重实际应用。在教学进程中理论与实训相互配合。以单片机和可编程逻辑芯片嵌入式应用系统为核心,强化EDA技术与综合设计能力和移动终端应用系统开发能力,围绕工程应用开发构建课程模块。课程体系的整体架构如图2所示。

1.3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修订

教学大纲是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项目组依据“3CE+B”模式的人才培养理念,进行了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的修订,构建了以项目为单元、以软硬件产品设计为载体的专业课程内容结构,解决了专业理论与实践相分割、教学内容与岗位脱节的问题。教学上以工程化项目为中心,以项目涉及和需要的理论知识与技能为任务驱动教学,达到理论结合实践理解,实践深化理论认识,提高学生的实际设计和开发能力。同时加大实践环节的比重,部分课程可以全部为实践环节。在考核层面,注重过程性评价,将平时成绩的比重由30%提高至40%。特别在我院ISEC项目中,ISEC班级平时成绩的比重设置为60%。

1.4工程外化认证

为了深化和市场的接轨,落实“3CE+B”模式的教育理念,我院和北京蓝科教育签订了合作协议,共建了“尚承实验室”,开展“苹果(ios)系统软件开发工程师”认证。在引进来的基础上,学院鼓励学生走出去参加工程外化认证,我院2010级4名学生在大四获得了台湾凌阳爱普的嵌入式系统工程师认证,这些同学在工程化、系统化等方面得到了良好的锻炼,在思维上,工程化观点上均得到了极大提升。此类由专业第三方对学生进行工程外化认证,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

2.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环节重构

实践教学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中至关重要,为了在实践教学中切实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商务能力,从大三开始,在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引入项目驱动,均让学生设计某种电子信息系统,采用课程设计或课外电子系统制作等方式进行。在考核评价方式上,改变单一分数的考评方式,对课程设计或电子系统制作采用实用性、可靠性、质量控制、工艺控制、时间控制及成本控制六要素进行量化考评,综合评价设计工程实现的可行性及量化生产的可行性。让学生不仅考虑设计的可行性,还考虑设计或产品在投放市场时会遇到的一系列实际问题,比如文档手册管理、批量元器件的质量控制,工艺的稳定性控制,整体时间控制和成本控制等。通过模拟企业真实的产品研发流程,使学生接受了全面的工程训练,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商业事务能力。

3.结语

实践表明,基于“3CE+B”模式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使学生接受了良好的工程化教育,教学效果得到了有效强化,学生的就业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深得用人单位的好评。电子信息技术更新速度快,所以工程化课程体系改革是一项长期工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认真研究教学理论,并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强化教学的工程意识,才能真正达到激发学习兴趣、强化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目的 [2]。

参考文献:

[1]李雪梅,何光谱,等.改革“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教学,培养“3CE”应用型创新人才[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3).

[2]许焰,庞佑霞,唐勇.面向工程实践科研引导教学[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9).

基金项目:贵州省高等学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培育项目“基于3CE+B模式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编号:黔教高2012-426号);贵阳学院教学改革项目“融合工程项目管理及商务视角的电子类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建构”(编号:2011006)

猜你喜欢

工程能力课程体系改革
集团化办学模式下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互联网时代独立学院金融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优化研究
“2+X”培养模式下软件工程专业综合改革探索
纺织工程专业工程能力培养体系初探
基于CDIO的网络服务配置与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综合布线与通信网络》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必要性
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技能竞赛与常规教学融通的研究与实践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应用化学专业开设机械制造实训课程的必要性
基于“卓越计划”的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