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需求分析理论对传媒院校ESP教学的启示
——以山西传媒学院为例*

2016-03-19郭淑颖山西传媒学院山西太原030000

高教学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专门用途英语传媒需求分析

郭淑颖(山西传媒学院,山西太原030000)



需求分析理论对传媒院校ESP教学的启示
——以山西传媒学院为例*

郭淑颖
(山西传媒学院,山西太原030000)

摘要:需求分析理论是ESP课程设计的基础,也是开展ESP课程的首要前提。需求分析用以分析学习者目前的语言水平与将来期望达到的程度之间的距离。传媒专业英语,这一专门用途英语为适应时代的变化亟待改革。本研究从需求分析角度,通过问卷和访谈的调查方式了解学生、教师以及就业单位对传媒专业英语的需求情况及其发展方向,并提出切实可行的专业英语教学策路和具有指导意义的启示。

关键词:需求分析;专门用途英语;传媒

引言

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深入,以及我国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国人对国际事务的参与也日渐增多。在这样的国内外大环境下,我国的传媒事业也顺应时势进入了崭新的时期,从而对其从业人员的专业英语要求进一步提高,以期培养国际化的传媒人才,即未来的新闻与传播人才,应当兼具全球性的传播理念和世界性的传播能力等应用型能力。然而,经过问卷抽样调查和访谈发现,目前内地传媒类院校(以山西传媒学院为例)的专业英语教学却未能跟上时代变化的步伐,未能与国际接轨,主要体现在滞后的课程设置体系、教材选编原则以及师资配置等方面。这些因素导致传媒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偏重英语语言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语言学习和专业知识的有机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培养国际化专业人才的目标。因此,传媒专业学生需要依据传媒领域的现实要求,逐步掌握用英语从事其相关职业的能力,如:英语新闻及作品采编摄播译、英文电台电视台的播音主持、英语广告及动画的制作,以及对外发行和营销出版物等当代传媒从业人员必需具备的专业英语素质,隶属专门用途英语(ESP),符合其专业性和实用性兼备的教学原则和理念。ESP是建立在需求分析理论基础上的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既涵盖语言学与语言本身的相关理论,也包含各行各业的专业知识,强调英语语言知识与专业知识的整合,旨在培养学生用英语掌握继而实际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需求分析理论用以分析社会或未来职业对学习者以及学习者对自身的目标要求,即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由此,在需求分析理论的指导下,用ESP的教学理念,结合学生的需求进行独具特色且新颖的传媒专业英语教学既能提高教学效率,也能提高学习者应用专业英语的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培养高素质的合格的传媒专业英语人才。

一、专门用途英语(ESP)

专门用途英语(ESP)指与特定的学科或职业相关的英语,旨在培养学生在目标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交际能力(蔡基刚2004)。亦即为有明确学习目的和特定需求者专门设计的英语课程,具有多样化和广泛性等特征。在对ESP教学深入分析后,Briton等(1989)指出:语言大纲应该考虑到学习者最终对目的语的使用,而且学习者认为使用含有信息的且与自己密切相关的内容时可以提高学习动机,进而能够促进语言的学习。当前国际上流行的以内容为依托的外语教学实践证明ESP教学是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蔡基刚2012)。

在中国,外语教育界的同仁们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引进并设立ESP课程,数年后甚至出现过“科技英语”的学习热潮。遭遇过一阵冷落后,在一九九九年修订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专业英语”的名称还以必修课的要求出现过,但主要由于师资等原因,效果并不佳。到二十一世纪初制定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基本未提及专门用途英语,ESP几近淡出大学英语教学的舞台。随后,ESP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并受到高度的关注。刘润清(1996)提出二十一世纪英语将会越来越多的与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或某一学科结合起来,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将成为二十一世纪英语教学的主流。专门用途英语课程最大的优势为其教学目标明确,学生学习英语是要借助语言去学习某个特定专业的课程而不是为学语言而学语言。

二、需求分析理论下的ESP

需求分析(Needs Analysis)也称需求评价,属于评估研究范畴。1972年Richterich首次提出需求分析模式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Munby率先用需求分析模式来论述ESP的课程设计。需求分析的初衷是为成人学习专门用途英语提供理论依据,但现在广泛用于ESP课程教学中,用于了解学生对外语教学的要求,它以学习者为中心,分析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短板并确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从而总结出学生要真正习得一门外语必须要做的事情。国内外相关学者一致认为,需求分析基本可以分为目标需求和学习需求。前者从目标情境的角度进行分析,从宏观方面了解未来的社会工作环境和一定岗位对学习者的要求,以及学习者在未来特定工作环境中可能经历的一些特定心理状态等。或者具体说,就是学习者完成语言课程后要达到的目标。这些需求包括需要掌握的知识(necessities)、需要弥补的欠缺的知识(lacks)和要学的知识(wants);而学习需求则从学习的外部环境角度分析学习者当前的语言学习背景及水平、学习技能和所用策略、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学习的观念和动机以及对下一步继续学习的期待和要求等(Hutchinson & Waters 1987)。需求分析本身不是一个纯客观或纯主观的过程,而是二者交互的结果。所以,它的关键是发现学习者目前的语言水平(学习起点)与将来期望达到的程度(学习的终点)之间的距离。经过需求分析,教师和学习者本人能够发现其现有的知识范围和语言能力(现有值)与未来工作岗位等的要求(期望值)之间的差距,即为达语言目标,学习者需要怎样做,是有效教学得以开展的先决条件。因为有效的需求分析可以让授课教师不断改进和提高教学方法。从实践方面讲,分析学习者、教师以及将来工作单位的需求能在某种程度上为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的设置提供可靠的事实依据,也能解决结构性矛盾。束定芳(2009)进一步明确指出,外语教学需求分析是开展外语教学的首要条件,是外语课程实践的基础,也是教师组织教学、使用教材、决定教学方法和评估教学的依据。ESP最大的特点就是意识到需求分析的重要性和对需求的调查研究,因而重视对学习者的意愿和学习目的分析。Robinson(1991)认为ESP教学是一种以特定目标为导向的(goal-oriented)英语教学,必须建立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

总之,专门用途英语(ESP)的需求分析从宏观的角度是分析社会和用人单位对ESP教学的要求,从微观的角度是分析学习者的学习需求,进而从宏观的学习目标中,提取主客观交互作用的微观学习目标,并分析和研究创设什么样的条件来完成这些学习目标,可谓量体裁衣。ESP在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已经从初期的功能性语言系统提升为与学习者需求相结合的以交际为目的的应用型语言,学生的语言能力以“使用英语的娴熟程度”来衡量。

三、山西传媒学院专业英语的现状

本次现状调查是通过研究和分析所收回的问卷和进行的访谈的结果得出。调查问卷发给在读大学生和在岗的英语教师,所设计的问题不同。访谈主要在相关用人单位和已毕业学生中进行,因为客观原因,这两种调查对象适合采用访谈的形式。调查结果如下:

发给在读大学生(主要是大一学生)的问卷有300份,收回291份有效问卷。问题的设计包括以下几个维度:1.学生的个人情况;2.学生自评当前英语水平;3.对专业英语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态度;4.对专业英语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期望;5.对专业英语的学习方式和策略的偏好;6.对教材等学习资源方面需求。结果如下:1.学生的个人情况:他们为平均年龄19岁男、女生,来自全国各地,山西籍居多,农村和城市的分布不均。平均有十年的英语学习经历。2.学生的现有英语水平:大约4%的学生感觉自己英语水平较高,50%的学生认为自己英语水平一般,剩余的学生认为自己英语水平很差;在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方面,80%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听说技能极差,写和译偏差,比较拿手的是读,这与高考的标准导致的高中英语教学模式直接相关。3.对于专业英语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态度方面:90%以上的学生表示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来提高他们的专业英语水平。有60%以上的学生认为学好英语能帮助他们找到具有挑战性的更理想的工作,其余学生表示未考虑过此事。4.对专业英语的学习目的和期望:70%以上的学生希望能听到具有专业知识的英语老师的授课,而且能基本听懂英语讲授的专业课,看懂英文写的专业文章,将来能在职场做到游刃有余。5.在对专业英语的学习方法和偏好方面:70%以上学生建议增加每周英语授课的课时量,并且希望老师能给他们更多参与的机会,课堂能有师生互动,以改变教师“满堂灌”的传统做法。有的学生建议通过做游戏和角色扮演等寓教于乐的方式来丰富课堂及课外的专业英语学习,而且能与同学用英语就专业问题进行交流。6.对专业英语教材和教学资源的要求:50%以上的学生希望能用到难度适中,切合实际的英文原版教材。60%以上的学生建议除课本外,教师可以提供网络媒体、英文电影等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其余学生表示他们和多数人想法一致。

对已毕业学生的访谈结果:对15名已毕业生通过电话、面谈和电子邮件的形式进行:80%以上的采访对象认为在校学习一定的专业英语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工作中会遇到一些先进的英文专业资料需要阅读和学习,而且有可能和国际同仁进行有关专业的口头和书面交流。

对在岗的14名英语老师(高级职称略多)的调查:主要针对他们的专业基础、语言水平、教学经验、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偏好和教学效果期望等。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0%以上的老师均为多年从事大学公共英语教学,对专业英语的把握不够精准,了解不够透彻,但大家都了解专门用途英语的开设需要把专业知识和语言的学习进行有机的融合。他们都认为有必要在大学三年级开设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因为本科生经过两年的通用英语的学习,再加上基础阶段比较扎实的英语学习,英语的各方面技能得到了提升,所以他们对学习专业英语的目标更加清晰和明确。但专门用途英语包含的教学目标是多种多样的,所以在开设时要同时兼顾专业知识和语言技能。至于考试的范围和形式都有待商榷,不过应考虑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均衡发展,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鉴于此,英语老师提出可以通过自学,也可以向本校其他院系的老师学习专业知识或外出进修和研习传媒类学科的专业知识来提高自身的专业英语素养,从而尽可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和期望。

对用人单位进行访谈的调查结果:对用人单位(主要为当地的广播电台、电视台、个别广告公司等)的调查主要通过电话或电子邮件问答的方式展开。60%以上的单位认为应聘者如能掌握一些基本的专业英语知识,特别是输出性的技能如口语和写作,已成为求职者找工作的“试金石”,因为具备这些能力的人是受到青睐并能优先录用的。有些工种需要阅读英文信息,查找英文资料,甚至要编写英语新闻稿件或英文广播和主持。甚至有些国际合作项目需要拥有较高水平的专业英语人士来完成。有些单位,尤其是入职门槛较高的单位认为最理想的要求是学生通过“CET4”,甚至“CET6”。这些用人单位都一致建议开设专门用途英语,让学生在学校学到相关的工作岗位要求的知识。这与学生们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和动机是为找到更好的工作相一致。

四、需求分析理论对传媒学院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启示

通过对需求分析理论和专门用途英语的论证以及对调查结果的研究和分析,得出的启示:1.建议在传媒院校分专业分层次设置传媒类专业英语课程,并与相关单位协商,给学生提供实训机会。2.在分层教学的基础上采用选修与必修结合的方式,使用灵活、先进、高效的教学方法(如微课,翻转课堂),同时引进激励机制,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3.专业英语教师必须兼具较高的英语水平和相当的传媒专业知识,在相关管理部门的支持和配合下合理选编内容丰富,切合学生实际需求的教材,包括校本教材,做到因材施教。4.对于“听说”这两种学生都比较欠缺的技能,尤其是口语,在学校的授课时间短,锻炼机会少之又少,教师可以进行针对性个别辅导。5.科学的多元化的评估方法,如形成型评价(日常表现)与终结性评价(期末考试)相结合,进一步量化和细化评分标准,或者使用“学习档案袋”的方式,也可以要求学生就每学期的所学内容撰写论文等。6.师资问题可以通过与各系部专业老师的合作与互相学习以及“请进来和走出去”这种相得益彰的方式来改善和提高。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需求分析的ESP课程在传媒院校开设是很必要,具有理论和实践性指导意义,符合学生、教师以及工作单位的需求,也与国际和国内社会发展的大背景和趋势相一致。教师当以此为参照并从实际出发在摸索中不断反思并逐步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出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的人才,满足社会的需求,并能与国际接轨。此研究能为传媒院校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一些思路,有利于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这是本研究的初衷,更是ESP需求分析的精髓。

参考文献

[1]Arthur Hughes. Testing for Language Teachers[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2]Brinton,M.,Snow,M. & Wesche,M.Content-based Second Language Instruction[M].New York: Newbury House,1989:3.

[3]Douley-Evans T & John M J. Development in ESP:A Multi-d isciplinary Approach[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4]Ellis,R.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117.

[5]Hutchinson,T. & Waters,A.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A L earning centered Approach[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1987:59.

[6]Munby,J. Communicative Syllabus Design[M].Cambridge:Cam 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8(52).

[7]Robinson,P.ESP Today:A Practitioner s Guide[M]. New York & London: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UK)Ltd.,1991:2-4.

[8]Richterich,R.A Model for the Definition of Language Needs of Adults Learning a Modern Language[M].Strasbourg:Council of Europe,1972:16.

[9]蔡基刚.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J].外语界,2004 (2):22-28.

[10]蔡基刚.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定位研究[J].外语界,2012(1):70-76.

[11]陈冰冰,王欢.国内外语需求分析研究述评[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7).

[12]郭剑晶.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

[13]李洪斌.论需求分析在我国高校教学中的必要性[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6).

[14]刘法公.论专门用途英语的属性与对应教学法[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12).

[15]刘润清.21世纪的英语教学——记英国的一项调查[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2).

[16]莫莉莉.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与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17]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2004.

[18]束定芳,华维芬.中国外语教学理论研究六十年:回顾与展望[J].外语教学,2009(6):37-44.

[19]严玲.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建构[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

[20]严玲.国际化传媒人才外语素质及其构成——传媒类专业英语需求分析[J].现代传播,2012(6).

[21]严明.大学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9.

[22]余卫华.需求分析在外语教育中的作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8).

Abstract:Needs Analysis,aiming at learners'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present language proficiency and the expected goal,is both the foundation of ESP course designing and prerequisite of its implementation. Specific English for communication,belonging to ESP,is in urgent need of reform to adapt to the changes of the time. Therefor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eds Analysis,the present research has investigated the needs of the instruction of Specific English for communication by the students,teachers and the prospective employers as well as its future development. Drawing on the research results,the author presents certain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instructive suggestions,which may give an insight into setting up specific English courses in other communication universities.

Keywords:needs analysis;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communications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11-0030-03

*基金项目:本论文是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课题“基于ESP需求分析的传媒类院校英语教学研究——以山西传媒学院为例”的结题成果。

作者简介:郭淑颖(1970,12-),女,讲师,硕士,工作单位:山西传媒学院,研究方向:大学英语教学。

猜你喜欢

专门用途英语传媒需求分析
构建“专门用途英语+大学生就业”新模式研究
护理英语课程需求分析与研究
翻转课堂教学法与专门用途英语教学
以高铁为媒介的辽宁城市旅游广告投放效果分析
领导干部如何提高媒介素养
大众语言艺术与现代视听传媒
大学师生需求发展分析
基于UML技术的高校贫困生管理系统建模分析
指挥信息系统模拟训练评估需求分析
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之必要性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