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日不同的“数字文化”
2016-03-19赵英来辽宁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辽宁沈阳110032
赵英来(辽宁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辽宁沈阳110032)
论中日不同的“数字文化”
赵英来
(辽宁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辽宁沈阳110032)
摘要:自古以来,中日交往源远流长,但由于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差异,两个民族对数字的理解却有着不同的喜好和禁忌。研究两国不同的“数字文化”,有助于了解中日两国民族文化的差异,以便能够在交流中相互尊重,减少误会。
关键词:数字文化;中国;日本;民族心理
引言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数字”具有多重文化内涵和哲学意义。在探求世界本源和终极真理的过程中,古代东西方哲学家就把“数”放在哲学范畴内解读。中日两国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不同的文化传统赋予了两国不同的数字观。这也从侧面上反映出两国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社会心理。
一、中国的数字文化
众所周知,中国人对于偶数情有独钟。结婚选黄道吉日得是双数的,宴席摆成偶数桌数的,每桌的料理也要成偶数,就连份子钱都要双数等。中国的古代建筑从宫殿到民宅无不透露着“左右对称”的结构特征。在诗歌创作中,对仗是重要的修辞格式,体现了诗歌均衡美的特色。可以说,偶数情节已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且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喜双乐偶的数字情结与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有着密切的联系。
“三”作为奇数,按理说不属于人们喜爱的数字。可是在古代人的观念当中,“三”与“九”都具有神秘性。《易经》中对宇宙万物构成的原理解释为“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三才,三才生四象……”,这里面“三才”指的是天、地、人。“三”在古人的“天人之学”中出现,并作为天地人三大因素的基数,具有包罗万象、囊括一切的意思。同时,老子的《道德经》中把宇宙的产生论述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的“三生万物”思想与易经的“三才生万物”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三”在中国人的观念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可见,数词“三”在古代具有生发、吉祥的文化含义。又由于“三”是表示吉祥的玄数,一般人对“三”具有崇拜的心理,自古以来许多事物多以“三”命名。例如:三代、三教九流、三军、三纲五常、三坟五典等。此外,关于“三”的成语有“三阳开泰、三星报喜、三生有幸、举一反三、入木三分”等。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数字的理解也产生了不同的变化。如今,在现实生活中,“三”给人一种不好的寓意。如,“小三”是对插足他人情感生活的“第三者”的贬称。人们对游手好闲、以乞讨或偷窃为生的年轻游民叫做“瘪三”。另外,还有例如“朝三暮四”、“丢三落四”、“挑三拣四”等负面意义的成语。
“四”虽然是偶数,但中国人对它的厌恶超过了任何数字。《说文解字》中对于“四”的解释为“四,阴数也,象四分之行。”一直以来人们因为“四”的发音与“死”谐音,就把“四”与“死亡”等不吉利的事情联系到一起。因此“四”就被人们赋予了浓重的贬义色彩。有些楼房不设“四楼”,电话号和车牌号避免有“四”,公共汽车没有“四”路,这些都与数字“四”的负面意义有关。
在偶数中,人们对于“六”与“八”格外钟爱。“六”作为吉数,通常人们把“六”与“顺”联系在一起。“六六大顺”即表示做事顺利,没有阻碍。古往今来,人们喜“六”、尚“六”,认为它具有浓厚的吉祥意味。“六”作为褒义色彩浓重的词,早已深入人心。数词“八”既是偶数又是象征吉祥的玄数,因“八”与“发”谐音,寓意财源广进而格外受人喜爱。特别是近年来,“八”更是人们选车牌号、门牌号、电话号的首选,以求吉利。
中国人偏爱偶数,却对奇数“九”另眼相看。古人把数字分为阴数和阳数。偶数代表阴,奇数代表阳,而“九”作为阳数之最,代表着最高和皇权。古代称皇帝为“九五之尊”,国家的别称叫“九州”,最高权力的象征有“九鼎”,朝廷命官的选官制度有“九品中正”制,京师设九门。还有我们熟知的天安门城楼也是面阔九间,紫禁城的每扇门的门钉横竖各九个,共八十一钉等。同时,由于“九”的发音与“久”谐音,寓意“长长久久”,所以自然就得到了人们的喜爱。
二、日本的数字文化
日本民族对于数字有着独特的理解。在日本文化中,数字也蕴含着各种象征意义。中国人崇尚偶数,日本人却钟爱奇数。
日本人对于奇数的喜爱,首先表现在节日上。翻开日历可以看出,日本的十三个法定节日,几乎都是奇数日。比如说,三月三日是女儿节,五月五日是男孩节,十一月十五日是“七五三节”。“七五三节”是日本小朋友的重要节日,它的重要性远远大于“六一儿童节”。节日当天,有三岁的小孩(男,女)、五岁男孩和七岁女孩的家庭,会给孩子穿上鲜艳的和服,并且去神社参拜,以祈求孩子健康和顺利成长。
“和歌”是日本特有的一种诗歌体。和歌分为长歌和短歌。长歌不限句数,在诗歌中五音句与七音句交替使用,并以七音句结尾。而短歌则是每首五句,共三十一音,音节排列则为“五·七·五·七·五”的形式。“俳句”是另一种日本的传统诗歌形式,是由“五·七·五”三行十七个日本文字构成。从日本人对传统诗歌形式的恪守,就可以看出日本人对于奇数的喜爱之情。
“三”是日语中的吉数。日本的婚礼仪式上,新郎新娘按照“三三九度”的交盏仪式喝喜酒,可见“三”具有祥瑞之意。另外,日语中“三日坊主”(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石の上にも三年”(功到自然成),“仏の顔も 三度”(事不过三),“公儀の三日法度”(朝令夕改)等有关“三”的成语不胜枚举。不过照相的时候,日本人却会避免三个人一起合照,因为他们认为中间的人被左右两人夹着,是早死的预兆。日本人照相时一般都是年长者居中,而三人中年长者最早死亡的可能性最高,所以人们会认为站在中间的人会遭遇不幸。数字“七”则是日本人非常喜欢的数字。在日语里有“ラッキーセブン”(幸运七)的说法。
日本人不喜欢偶数,其中对“二”和“四”格外忌讳。在中国,参加婚礼时为了祝福新人白头偕老、比翼双飞,礼金数额偶数居多。而日本却恰恰相反,送新人的红包最忌讳送两万日元或二的倍数金额。因为他们认为礼金数还是用除法除不开的奇数为佳,其中“二”因为可以分割为两个一,在结婚场合被认为是不祥之数。
日本文化受到中华文明的巨大影响,在对数字的理解上也有相同之处。日语中“四”读“し”,与日语中“死”谐音,导致人们讨厌甚至惧怕。日本的医院没有四号楼、四号房、四号床,一些日本飞机不设四号座位,一些公寓的停车位不设四号位,酒店里不设四号桌,礼金避免送四万或八万日元等,凡此种种可见日本人对“四”的忌讳是贯彻到底了。日本人虽然喜欢奇数,却十分忌讳数字“九”。“九”在日语中发音为“く”,这与日语中的另一个词“苦(く)”同音,人们认为寓意不祥而排斥它。“四”与“九”的数字结合,更加深了两个数字的负面含义。例如,日本的车牌号没有“4219(死に行く)”,因为这个数字的日语发音是“赴死”的意思。“4989(しくはっく)”谐音“四苦八苦”,意思是生老病死、爱别离苦,怨憎会苦等人生中所有的苦难。
日本人喜爱奇数,但也不能以偏概全。例如,“八”作为在中国大红大紫的数字,在日本也受到了极大的欢迎。“八”自古以来被日本人认为是“圣数”,寓意吉祥与美好。“八”的字形上窄下宽,有人认为这寓意着路越走越宽,前途无量,具有广博与宏达之意。据说,日本第一高峰富士山也因其完美的八字轮廓,才被日本人顶礼膜拜。
三、中日“数字文化”与民族心理
1.中国人偏爱偶数,讲究对称。中国人做事喜欢“成双成对”,做生意要“双赢”,结婚要挑“双日子”,礼金要“双数”,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双”代表对称、和谐,同时也暗含平衡、完满的寓意。可以说,中国的建筑、诗歌、绘画等各个领域都以均衡、对称为美。从中国人独特的“尚偶”观念,可以看出聚合则吉的传统民族心理。
2.日本人崇尚奇数,自古以来就以奇数为美为吉。这与日本民族特有的审美意识和思维方式不无关系。中华民族一直以“对称”作为美的判断标准之一,对称才和谐,和谐即美。而日本人的美学观念与我们大相径庭。中国的建筑讲究对称美,如唐长安城、北京紫禁城都是采用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日本的许多传统建筑都避免沿纵轴对称布局,如日本古建筑的代表作桂离宫就处处体现着不对称的美。日本建筑的自由布局、不对称风格,正是适应了日本独特的丘陵地势。绘画等日本传统艺术也把整齐划一、对称和重复看作是对想象力的破坏。日本人突破对称束缚,讲求灵活自由,反映出崇尚自然、摒弃人工的审美取向。
3.中日两国语言不同,发音自然也不相同。但从数字的发音联想到与其谐音的其他词汇,并赋予那个词汇寓意,即从数字发音上趋吉避凶的心理可谓雷同。例如,汉语中的“四”与“死”,“八”与“发”,日语中的“九”与“苦”等。
四、结束语
世界通用的数字在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间所体现出来的文化意义也各不相同。中日两国的数字符号所反映出的文化内涵是极其丰富的。中日两国不同的“数字文化”,反映出了两国独特的文化价值和思想观念。只有深入了解两国人民的宗教信仰、价值观念、审美意识等,才能避免因跨文化差异所产生的误解和冲突。
参考文献
[1]吴慧颖.中国数字文化[M].长沙:岳麓书院出版社,1995.
[2]网校澎,孟子敏.数字里的中国文化[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0.
[3]姜扬.浅谈日本的数字文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1).
[4]熊辉.中日数字文化浅谈[J].现代交际,2014(11).
[5]飯倉 晴武.日本人数のしきたり[M].日本:青春出版社,2007.
[6]马凤鸣.现代日本人的风俗习惯[M].大连:大连理工出版社,2001.
[7]韩立宏.日本文化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8]包央.中日数字文化漫谈(1)[J].日语知识,2005(3).
Abstract:Since ancient times,China and Japan have a long history of relations,but due to differences in culture and ways of thinking,the two peoples has different preferences and taboos in understanding of the digital. Study on two different "digital culture"is helpful tounderstand the national cultur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Japan,respect each other,and reduce misunderstanding in the communication.
Keywords:digital cultural;China;Japan;national psychology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11-0007-02
作者简介:赵英来(1983,11-),女,朝鲜族,辽宁沈阳人,2010年获得日本广岛大学文学硕士学位,现就职于辽宁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讲师,研究方向:中日语言文化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