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课中如何有效地介入传统礼仪教育
2016-03-18郭际平
郭际平 李 燚
高校思想政治课中如何有效地介入传统礼仪教育
郭际平李燚
摘要:礼仪作为一个人内在的文化、艺术、思想道德的外在表现形式,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适应时代发展,促进个人进步和成功的重要因素。礼仪作为人际交往的前提条件,是社会交际生活的钥匙。随着时代的发展,礼仪教育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加强大学生的礼仪教育刻不容缓,学校和有关部门应当明确目标,积极采取措施增强大学生的礼仪教育,尤其是在思想政治课上对大学生进行传统礼仪教育的普及,提高大学生的个人修养和综合素质,加强对传统礼仪的传承意识,将传统礼仪发扬光大。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传统礼仪教育;介入措施
古时,中国有严格的礼仪教条,凡是文人修士,都要求去自觉遵守。当时的礼仪教条,不可谓不周全,详密之极,考虑到了方方面面。普通百姓尚且如此,何况是帝王将相所用的礼数,更是全面到位。对于一个礼仪之邦来讲,周全的礼数,是待客接物必要的条件。礼仪对于一个初次见面的人,是了解其人格品质的工具。礼仪,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可以使一个国家强盛繁荣,又可以使外交关系更为融洽。作为一个中国人,礼仪,是必须掌握的重要技巧,是人立身处世的根本,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可以在竞争中竞争附加值。礼仪有助于提高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和谐,展现个人的教养、风度、学识以及个人魅力。
一、传统礼仪教育概述
1.礼仪的定义
礼仪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为了表示相互尊重而形成的共同遵守的、程式化的行为规范,与道德之间的关系极为亲密。礼仪本身就是内外兼修的行为规范,正所谓“德诚于中,礼形于外”。
2.传统礼仪教育的内容
众所周知,我国是世界上公认的礼仪之邦。作为文明大国,温文尔雅是典型的特征,中国的礼仪可以说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从古代起十分重视礼仪教育,民风也是深受其影响。各个民族都十分在意礼节教育,礼节的重视已经是深入人心,每个人都以注重礼节作为衡量自己的标准。现今社会,不能盲目地接受礼仪教育,要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不要用西方国家,价值观来否定自我。应该用公正、客观且辩证的态度来传承中国传统礼仪,不能只是简单的口头支持或反对,而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虽然传统文化中的不公平对待,男尊女卑观念和阶级观念比较自私,但不可否认的是,还有很多不可忽视的、超越时代的内容,比如:热爱祖国、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律己宽人、惩恶扬善、恭敬谦让等都是值得去学习的。
3.传统礼仪教育的必要性
礼仪,作为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形成并积淀下的产物,以某种精神的约束力制约人们的行为,是适应时代发展,促进个人成长和成功的重要途径。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促进了人们对自身素质要求的提高,高素质的人对礼仪文化的重视度相应提高,因此在当今社会学习社交礼仪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学习礼仪是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对外交流也不断加深,人们深刻地意识到坐井观天无法适应当前的国情,唯有跳出井底,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才能推动国家发展。要想从封闭窄小的环境中走出来,除了需要具备一些专业技能之外,还需要了解与人相处的行为和规范,这些规范就是礼仪。学习礼仪有利于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帮助我们走向社会,走向世界,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给人留下一个有涵养、知书达理、彬彬有礼的良好形象。
学习礼仪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人们不仅要为自己而且也要为组织学习更多的社交礼仪知识,这有利于帮助自己顺利地走向市场并且立足于市场,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学习礼仪是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需要。在现代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中,人们传统的交往观念和交往行为被传播的沟通技术和手段日益改变着。尤其是人们交往的范围已经逐渐从小范围的人际沟通扩展为大范围的公众沟通。这种现代化信息社会的人际沟通的变化给人类社会利益的内容和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沟通条件下,进行有礼节的交往,实现“人和”的境界,成为了学习礼仪的另一意义。
学习礼仪是做现代文明人的需要。在这个社会主义大家庭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大家庭的成员。国家提倡每个公民都争做一个有道德、有知识、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学会必要的礼仪知识是成为“四有”新人的基础。如何在与人交往中给人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最起码的一点就是多学习社交礼仪知识。这些礼仪知识可以在交际场中为人指点迷津,减少在交际场中的胆怯与害羞,平添更多的信心和勇气,让自己知礼懂礼,成为一个有教养、有礼貌、受欢迎的现代人。
二、传统礼仪在古代教学中的应用
人的道德素养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讲究的是“知、情、意、行”的均衡,相互统一促进发展的过程,“知、情、意”属于道德的内在部分,“行”则属于道德外在表现,如果只注重外在的礼仪而忽视了内在的涵养,那么就会被认为是装模作样;如果只注重内在涵养而不在意外在表现的话,则会显得粗野无理,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只有两者相互结合统一,才能成为一个内外兼修的人,正如孔子曾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还有南北朝时期的颜之推,为了教育后人,写了20篇颜氏家训教育家族子弟,为后人树立了典范,成为古今家训之祖,对我国的家庭教育史产生了重要影响。还有宋代教育家朱熹,他教了40多年书,编写了一些小学、蒙童需要学习的礼仪材料。他说古时候的学校,教育学生从小事做起,应对事情的时候要有节度,要知道尊敬、爱护师长和亲友的道理,这些都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而对我国影响最大、流传时间最长、范围最广的大概就是南宋王应麟撰写的《三字经》了。时至今日仍然是很多家庭、学校要求学生学习的书籍,里面的内容朗朗上口且极易理解,就连几岁小孩也能很熟练地讲出里面的一些内容。
在我国历史上还有很多流传至今并且影响深远的例子,比如:孔融让梨、程门立雪、张良拜师、千里送鹅毛、芦衣顺母、廉蔺之交等。正是因为我国对于传统礼仪教育的重视,使得我国优良的礼仪传统能够被良好地保存下来,并将我国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使我国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地位有所上升。良好的礼仪教育不仅能改善两个人之间的关系,而且还能成为国家良好关系的润滑剂,保证人民与国家、国家与国家的友好发展。
三、传统礼仪配合课本教程在现代教学中的应用
课堂教学是进行系统培训的一个好方法。在思想政治课上,结合礼仪教育与思想道德行为规范,既可以丰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内涵,又能让他们了解如何实现对自身的规范,从而达到对自我素养的良好塑造。事实表明,受过良好礼仪教育和实际训练的人,无论是从内在还是外在的表现来看,他们的言行举止都比没受过专业礼仪教育和训练的人要好得多。由此可见,在思政课上介入礼仪教育的还是必要的。
1.传统礼仪在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对礼仪教育的概念还是一片空白,对礼仪教育的认知还处在浅薄的边缘地带。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很多教育工作者还没有足够重视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将礼仪教育排除在德育的教育范围外,这是一个错误的观点。另一方面,在高校开设的课程中,多数高校只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基本不涉及礼仪教育的课程,不对学生进行相应的礼仪教育,即使有礼仪教育,也是作为选修课程。结果导致礼仪教育的普遍空缺,部分大学生甚至认为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就可以,学习礼仪并没什么用,说不定还浪费时间。正是由于这种带有自我主观色彩的偏见,导致了我国礼仪教育知识不能够在学生及社会中普及,所以将礼仪教育知识带入课堂是传播礼仪教育的首要途径。
2.在教学中有效地介入传统礼仪的措施
古人曰:“不学礼,无以立。”礼仪是用于表示尊重、亲善和友好的行为规范和惯用方式。首先,礼仪是一种道德行为规范,是对人的行为进行约束的框架。比如进别人的房间和办公室之前要先敲门,不敲门就闯进去是很失礼的行为。其次,礼仪的目的是表示对他人的尊重并赢得别人的尊重,尊重是礼仪的本质。在社交活动中,按照礼仪要求做就会让他人获得被尊重的满足感,从而身心愉悦,达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第三,在人际交往和社交场合中遵守礼仪,超出了这个范畴,礼仪规范就不一定适用了,比如在家穿拖鞋是正常的,在公共场合穿拖鞋则是失礼的行为。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和教养的体现,而且更是关乎城市与国家的脸面。我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更需要注重礼仪的培养。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文化程度的提高,我国与世界的交流逐渐增多,人们的精神需求和自我认知层次也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礼仪的重要性,所以如何在思政课中有效地介入传统礼仪成为了关注的重点。
可以通过丰富的活动,充实礼仪教育的内涵,更加快速地养成文明礼仪的规范。以文明礼仪为主题,开展一些实际、贴近学生生活的活动,以提升礼仪教育的实际效果,例如适当地举办一些关于中国传统美德故事的小说会或者文明礼仪歌谣朗诵会等。
开展一些班级竞赛类型的活动。通过增加各班级之间的竞争意识,使得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了解传统礼仪文化。鼓励全校师生对身边不文明的行为和现象加以制止和改正;学校积极鼓励举办一些关于礼仪教育的活动,比如辩论赛、关于礼仪教育的演讲以及一些文明礼仪的小品或情景剧的演绎等活动。
带领学生到一些敬老院、社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基地以及古文化建筑观光地,进行参观与学习,这样不仅可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而且也增强了高校大学生的爱国意识。
通过大学校园的电视、广播、宣传栏、板报以及校园网络等设备介绍一些著名的名人事例,在校园活动中加入相应的礼仪文化,营造一个积极、乐观、向上的校园学习氛围。通过丰富礼仪教育的校园活动,积极发挥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修养、自我完善的特点。能够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礼仪知识和技能带给他们的成功和快乐。在提高学生的自我礼仪修养的同时,弘扬文明礼貌的风气,让礼仪之花遍地开放,使学校的文明建设前进一大步,为我国社会文明建设发展奠定基础。
礼仪,作为中华传统美德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所在。我们身在礼仪之邦,应当努力成为礼仪之民。当代大学生的基本素养就是待人有礼貌、知书识礼。可是在校园中仍然有很多不守礼、不文明的现象,还有很多与大学生的自身修养以及礼仪文明建设不和谐的音符。由此可见,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礼仪的塑造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对大学生进行传统礼仪教育,不仅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被这个社会认可、尊重,而且还能培养他们的适应能力,提高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因为社交礼仪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国家之间融洽相处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罗昌智.我国高校通识教育历史与现状的双向反思[J].文史资料,2008(1).
[2]刘惠洲.大学生礼仪教育实施略说[J].现代教育科学,2003(4).
[3]张礼斌,尤铁路.大学生礼仪教育研究[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3(4).
[4]古广灵.高校大学生礼仪教育在和谐人格构建中的德育思考[J].改革与战略,2006(5).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药学院、河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DOI:10.16653/j.cnki.32-1034/f.2016.1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