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成立前后高等学校师生关系演变问题研究

2016-03-18李玉伟黄小军铜仁职业技术学院马列部贵州铜仁554300

高教学刊 2016年6期
关键词:演变师生关系

李玉伟 黄小军(铜仁职业技术学院马列部,贵州铜仁554300)



新中国成立前后高等学校师生关系演变问题研究

李玉伟黄小军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马列部,贵州铜仁554300)

摘要:高等学校师生关系的变化关系着高校教育过程是否顺利,是教学改革和管理的重要内容。本文总结新中国成立前后的高校师生关系演变特点,把握师生关系演变的历史脉络,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历史的借鉴,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校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演变

Abstract:Change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education process.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part of teaching reform and managem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efore and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 s Republic of China, in the hope of providing historical reference for the Education Reform.

Keywords: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evolution of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师生关系是以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标,通过各自在教与学的交流、师生互动等环节中的互动完成教育活动的特殊关系。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高校课堂教学质量,也是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和研究的重要方面。新中国成立前后高校师生关系的演变与我国知识分子改造运动、高等学校改革、“三反”运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其特殊与复杂的面貌出现在历史中。理清这一时期的师生关系发展变化脉络有利于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权威与改革:教师主导课堂,学生服从学习

民国时期高等学校的领导层和教职员主体长期以留学欧美的知识分子群体为核心的,他们在高校学术领域扮演重要的角色。清华学校从1912年至1929年期间共派出公费生1279人,这些人回国后在高校担任重要角色,表现突出的担任“大学校长、院长49人,系主任63人,教务长11人”[1],这一情况在教育界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

这些高校教育精英们大多数都“在欧美许多著名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有些人甚至在“留学期间已经取得了很高的学术地位”[2]。这一现状,深刻地影响着民国时期高等教育和高校的发展变化。

我党鉴于民国时期高校精英在高等学校发挥人才培养和将来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的需要,顺应时势提出了我党关于知识分子的政策。1948年1月18日毛泽东在《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的指示中指出:“我党对于学生、教员、教授、科学工作者、文艺工作者和一般知识分子,必须采取慎重的态度。必须分别情况,加以团结、教育和任用,只对极少数坚决的反革命分子,才经过群众路线予以适当的处置”[3]。中共中央正式把“团结、教育、任用”作为我党关于知识分子一项长期的政策。这为我党做好高校知识分子工作,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决策依据。

为贯彻好我党关于高等学校知识分子政策,1948年6月20日,中央宣传部向中原解放区发出了《中央宣传部关于对中原新解放区知识分子方针的指示》,要求有关部门“对于当地学校教育,应采取严格的保护政策”[4],要求教育主管部门对普通知识分子给予留用或争取的政策。这一时期我党关于高校知识分子政策具有了“谨慎”、“包容”的特点,也适应新解放地区高校的实际情况。

在中央教育方针的指导下,各地方有关部门按照《中央宣传部关于对中原新解放区知识分子方针的指示》的文件精神,按照“在原有学校的基础之上,加以必要与可能的改良”[4]的原则要求,保留了原来的管理和教育模式。

在中央政策的支持之下,发挥以留学欧美为主体的知识分子在学术、科研、教学过程中的权威作用,继续主导课堂教育教学活动。他们把欧美的教育理念、模式带到了中国高校教育教学活动中,在许多高校中“课程设置多仿欧美,教材多用外国原版,大学教师讲课、写讲义,常用英语和英文”[5]。尤其是在外语教学和理工大学中也存在“学校对学生的外语水平的要求也没有降低”[6]的现象。

学生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去学习英语,不断提高英语水平,才能在课堂上适应教师的授课风格,才能掌握系统专业知识。这种方式导致课堂上教与学的效率比较低,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效果。部分学生希望教师能够改变原来的教学方式,以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以李达为代表的学者认为这种教学方式,“隔阂了业务知识,感染力资本主义的欺蒙”,希望他们“撕破洋博士的伪装,改为中国语言教学”[7]。

大部分高校教员以自己长期形成的教学习惯和有利于学生接触科技前沿为由,拒绝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不利于贯彻中央《关于实施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决定》。学校方面则迎合了教师们的这一需求,对这一现象置之不理,甚至对学生外语水平的要求依旧不变。

二、动摇与挑战:教师人人“洗澡”,学生挑战权威

新中国成立初期高等学校教师以留学欧美的留学生为主体,身上深刻地烙着欧美国家的“印记”。例如他们“一切以美国的标准为国际标准,以美国的生活习惯的标准为标准”[8],习惯性地把欧美的教育思维和教育理念带到中国中来,实践他们的教育救国的梦想。高校教师群体这一客观现实,成为学生挑战老师课堂权威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央在《关于宣传文教部门应无一例外地进行“三反”运动的指示》中要求高等学校应将“教育界、文艺界的思想改造学习,应该在‘三反’斗争中解决资产阶级思想的问题。”[9]因为,这一思想不利于教育改革和国家建设人才的培养,要求高校组织教师参与“三反”运动,积极改造思想,认真地“洗洗澡”,接受自我批评的锻炼,“拿掉架子”,将思想改造学习向深度和广度推动。

为了帮助高校教师“洗澡”与过关,《人民教育》报于1952 年4月在名为《高等学校教师必须通过“三反”运动认真改造思想》的社论中指出学生“思想比较纯洁”,具备了“在正确领导下”能够很清醒地辨别是非问题的能力和学识水平,具有帮助教师进行思想改造的优势[10]。号召把学生作为基本的依靠力量,来推动教师认真开展思想改造运动。各高校纷纷组织学生热情“帮助”教师认清旧思想的本质,主动认真改造思想。

在运动中,学生纷纷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日常生活、私人谈话等方面深入挖掘高校教师思想不当之处或不适宜的言行与资产阶级思想挂钩,认为教师的思想已经影响到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打破了学生对教师的尊敬与崇拜。个别学生运用报刊、杂志、大字报的形式“奋起”挑战教师的权威现象,他们甚至以“革命者”的口气或姿态来对待教师言行,致使许多教师在课堂上战战兢兢,谨言慎行,生怕有什么把柄落在学生手中,不敢放心大胆开展学术研究。

三、屈服与回归:教师主动适应,学生回归课堂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在高等学校批判资产阶级思想和清理“中层”的指示》文件要求,各地高等学校在运动中按照文件知识教师必须认真“洗澡”,改造思想,接受“群众”监督,争取在师生面前过关,得到师生的认可,方可过关。这里的“群众”,主要是指青年学生这一群体。

面对巨大的压力,争取在学生面前“顺利”过关,高校教师选择了服从与接受,主动适应思想改造新形势。他们努力地挖掘自己思想中不好的方面,诚恳地向学生做全面深刻的自我检讨。在群众面前公开地检讨自己的“超政治、纯学术、单纯技术”的观点,批判在教学与实际想脱离方面的做法和功利主义思想,讨伐自己的亲欧美教育理念的错误,甚至把日常生活琐事视为资产阶级思想“作怪”。主动迎合学生,以求得在运动中能够顺利“过关”。

许多高校知名人士(例如钱伟长、马大猷)主动检讨自己“错误”的思想和态度,将其归视为本位主义思想作祟原因造成,表示坚决支持中央关于高校改革的决定,表示努力改变自己的学风,转变思想,改用国语教学,一律采用国语教材,努力做到为人民服务。高校“三反”运动结束后,“曾经受到批评的天津大学机电系徐庆春教授过去不在黑板上写一个中文字。此后,他不但使用中文课本,做中文笔记,编中文讲义,而且,不在黑板上写一个英文字母”[6]。于是,在高校教育教学中,使用英语教材和英语教学的现象从非外语专业学生的视野中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中文教材,中文讲义和教师普遍采用国语授课的全新景象。

高校师生关系的上述变化,客观真实地反映了高校教师在高校改革和院系调整过程中的不适应和思想变化。这是由欧美模式向苏联模式转轨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问题,也是必须亟待解决的问题。许多方法由于缺乏经验与缺乏耐心出现了失误,伤害了许多人,但是也为后来的高校改革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

[1]于风政.改造:1949-1956年的知识分子[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4.

[2]于风政.改造:1949-1956年的知识分子[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5.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1269-1270.

[4]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十七册)第1版[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10:220.

[5]于风政.改造:1949-1956年的知识分子[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237.

[6]于风政.改造:1949-1956年的知识分子[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238.

[7]李达谈高教问题[N].光明日报,1949-7-23.

[8]崔晓麟.重塑与思考:1951年前后高校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研究[M].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11:21.

[9]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三册)[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49.

[10]高等学校教师必须通过“三反”运动认真改造思想[J].人民教育,1952.

作者简介:李玉伟(1983-),男,山东新泰人,法学硕士,铜仁职业技术学院马列部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06-0265-02

猜你喜欢

演变师生关系
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
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生成性教学实践中师生关系改善的几点策略
浅谈良好师生关系的培养方法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的演变
从神话到《诗经》中复仇意识的演变
异类女性故事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演变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浅谈技校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