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神话到《诗经》中复仇意识的演变

2016-11-10谭淑娟

北方文学·中旬 2016年8期
关键词:演变神话诗经

谭淑娟

摘要:复仇意识起源于原始时期, 对于还处在“自然状态”中的人类,他们的法律就是肢体的较量,他们的正义就是冤冤相报的复仇。复仇是人类所共有的习俗心态,中华民族也是如此。早在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时期,血族复仇就已经产生并且盛行。此后,因为其包含着的公平正义的内核,以及它对凝聚民众的强大力量,再加上原始心态中的死亡崇拜强化并且神圣化了复仇的义务感,复仇意识成为了一种庄严的使命得以保存衍化,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民族性中,并且在历代文学作品中得以展现。

关键词:神话;《诗经》;复仇意识;演变

一、神话中复仇意识的体现

在先秦神话中复仇意识即已展现,《山海经·北次三经》有载“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湮于东海。”少女精卫因为在东海中溺亡,化作鸟儿衔石子企图填平东海,借此来施行报复。《山海经·海外西经》有载“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阳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刑天战败而不服气,仍舞干戚企图复仇。这些都是个人的复仇意识的体现。而《淮南子·天文训》里记载的“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虽然后来有推测认为这大概是氏族群体的复仇意识的体现,但就现存的文本来看,字面上仍旧讲的是个人复仇的故事。

二、《诗经》中关于复仇的诗歌

《诗经》中复仇意识的文学体现也存有不少。《秦风·无衣》“王兴于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王先谦先生解释这首诗说:“西戎杀周幽王,于是周室诸侯以为不共戴天之仇,秦民敌王所忾,故曰同仇也。”西周幽王被犬戎所杀,秦襄公护周平王东迁,并受王命攻打犬戎。这是一场对犬戎的复仇性质的战争。远古时代的血族复仇就是“一个家族对另一个家族所做的报复,每一个人都可以从其近亲那里求得支援。简而言之,血族复仇有赖于亲族的团结。”[1]这种以血缘为系带的植根于种族集体无意识中的复仇意识,起因在于种族之间的利益对立和种族内部的利益的一致性。它要求种族内部的个人把对外的复仇当作分内的责任,共同捍卫整个氏族的共同利益。当主要矛盾一致向外之后,内部矛盾往往变得次要,这有利于亲族之间矛盾的缓解与整个亲族的凝聚力的增强。《秦风·无衣》所写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谁说没有衣裳?我的衣裳就是你的衣裳。与其说表达了战士之间的友爱,倒不如说这样的诗句体现了在面对共同的国家的敌人的时候,国人内部的高度团结。

《小雅·采薇》,“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周代时北方的玁狁十分强悍,经常入侵中原,给周代北方居民带来了许多的不便。在玁狁危及了国家的利益的时候,周朝的兵士远别家室,历久不归,忍受着饥饿与劳苦去北境戍守边疆。这也可以从侧面表现出复仇意识的责任化,是一种高于个人情感的不可推拒的责任。

同样是面对玁狁,小雅中还有一首《六月》,“玁狁孔炽,我是用急。”“有严有翼,共武之服。共武之服,以定王国。”在这首诗里,氏族社会的血族复仇意识再次得到了彰显。“血族复仇是反抗侵犯的最原始的形式;氏族对它的每一个成员的行为负责,通过征服作为一个整体的侵犯者,氏族来反抗对于氏族整体的伤害。

三、复仇意识的流变

在《诗经》时代之前的神话传说时代,文学作品表现更多的是关于个体的复仇。无论是精卫填海亦或是刑天舞干戚,都是个体复仇。这样的复仇意识是与自身的利益休戚相关的,是本能的、原始的,先于社会先于氏族,不需要社会规范和伦理教化即固有存在的。这样的个人复仇意识在《诗经》几乎已经消失不见。复仇意识随着社会的发展被部分否定部分加以利用。首先可能造成社会内部动荡的个人复仇意识当然是被直接否定。“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2]孔子认为首先不能用“以德报怨”来变相鼓励人们行恶,其次,必须“以直报怨”而不是以怨报怨、以牙还牙。这里强调的“直”指的是公正不阿、严循正义,即一种公共秩序。所以在《诗经》里几乎未见关于个人复仇的诗。小到对有二心的丈夫的怨恨大到对统治者的怨恨,最终都只是终结于自我消化,而并未起报复的意图。比如著名的弃妇诗《氓》,纵然对始乱终弃的“氓”有再多的怨恨,到最后也只是以一句“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的感叹来结束。《小雅·黄鸟》离乡背井的人在异国受到了剥削和凌辱,他也只是“言旋,言归,复我邦族”想要通过回乡来解决问题。

而集体复仇则完全不同。集体复仇是在集体的利益受到了侵害的时候所产生的复仇意识。其本身并不一定与个人的利益有关,这样的集体复仇意识来源于血族复仇的血缘维系,更在脱离了氏族社会之后升华成了一种高尚的责任意识与爱国情感。这样的复仇意识在《诗经》当中得到了多种角度的展现。

从上古神话到《诗经》,复仇意识可以说是经历了一个从以个人复仇意识为主到以集体复仇意识为主的流变。这样的变化与社会关系对人的约束有关,也与文化的教化和统治者的导向有不可否认的联系。

参考文献:

[1][英]L.T.霍布豪斯:《进化中的道德》.伦敦,1960.89.

[2]程树德:《论语集释》卷十三《宪问下》[M].北京:中华书局,1990.1017.

猜你喜欢

演变神话诗经
东方神话
诗经
现代诗经
现代诗经
神话之旅——奇妙三星堆
神话谢幕
异类女性故事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演变
“神话”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