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交际法教学中教师的角色
2016-03-18罗全红哈尔滨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罗全红(哈尔滨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大学英语交际法教学中教师的角色
罗全红
(哈尔滨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摘要:交际法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改变师生之间在课堂上的那种单向交际关系为双向交际关系,达到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是组织者,导学者,同时又是学习者和参与者,教师的教学活动既要有助于学生开展交际活动,同时又要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关键词:交际法;语言能力;交际能力;互动
Abstract:In the communication approach of English teaching, the class is not teacher-centered, but studentcentered, in which the communication changes from the single-way to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tudents and teachers. So the teacher acts as not only organizer and guide, but also learner and participant. All the activities in class should be organized to develop the students' communicative performance and improve their communication ability.
Keywords:communication approach; competence performance; communicative performance; interaction
一、交际教学法的产生
传统的外语教学法,不论是语法—翻译法、直接法,还是听说法,都具有各自的特点。语法—翻译法的教学依靠母语,完全忽视口语,用演绎法教学法,重视阅读和翻译技能;直接法则以目标语教学,排斥母语,重视口语能力,用归纳法教学法,重视语言能力;而听说法也是用目标语教学,限制使用母语,听说领先、读写跟上,过分注重模仿实践,比较忽略语言规则的指导作用,广泛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这几种教学方法尽管兼顾了语言听、说、读、写技能,可是实际交际能力仍然不足。它们在教学指导思想方面都有一脉相承的地方,目的都是教授语言形式。外语教学从单纯的着重语言知识的学习到重视模仿获得语言能力,尤其是口语能力;最后到重视反复实践,形成习惯锻炼语言能力,而相对忽视语言形式与内容,所注重培养的能力,除口语能力外的其他语言能力,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交际能力。
本世纪以来,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在理论上都有了很大的理论突破和进展。在对语言的认识方面,美国语言学家Chomsky(1957)提出语言研究应区分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在他看来,一旦人们掌握了高度抽象的语言能力就能创造出无限的句子来。社会语言学家Hymes(1971)将次理论进行了扩展,指出一个人语言掌握的好坏,在于他能否恰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而不仅仅在于他能否造出合乎语法的句子。因此,人的语言能力应该是他的交际能力。交际能力表现在一个人运用语言参加社会活动的能力有多强,而不在于他对语言形式掌握的有多好。这里面包括诸多社会因素,如语言以外的表达方式(像体态语和辅助语)、不同人物的语言风格(语体问题)等。因此对语言要进行语体、语域和语言功能的分析,对学生要开展有目的的教学,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由此产生了一种新的教学思想—交际教学法。
二、交际教学法的特点
我们学习外语的目的就在于用外语进行交际。以交际为目的的外语教学法就是把掌握语言与交际能力、语言能力的概念以及这些能力的各个层次联系在一起的总和。因此,外语教学的内容不应由语法来确定,而应由交际本身的特征和语言手段的体系来确定。教师应首先把课堂看成是用外语进行交际的地方,而不应把它看成是简单的传授知识的场所。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并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如学生的起点、进步情况和教学过程中发现的具体问题等,选择适当的教材和教法,制定每节课的教学活动,并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授学生接受,教师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信息交流的方式是单向的,师生的关系是主辅型的。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站在讲台上讲解知识,提出问题,掌握着整个教学过程;而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认真听讲记笔记,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作业,努力少犯错误或者尽快改正错误。教师在课堂中主要起着示范者和信息提供者的作用。在外语课堂上以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一言堂的现象,使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难得交流,无法培养出学生的实际的交际能力,其弊端是:学生的积极性受压抑,学生的潜能得不到发挥,学生运用语言能力差。
改变过去的那种“注入式”教学方法,使师生在课堂上的单向交际关系转变为双向交际关系,达到课堂上师生间的互动正是交际法教学所要求的。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课堂中,教师讲解所占的时间明显减少,仅占教师话语总量的4%-25%。这说明教师不再只是单一的讲授者,教师的作用不再是知识的“传授器”,而是如何设置语言环境以诱发学生的背景知识结构,使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新的知识。师生间的信息交流方式是双向的,师生关系是平等协作式的,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教师则从旁指引、辅导和帮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师生密切配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保证外语教学质量,使学生能够真正运用所学的语言进行交际,改变以往的“哑巴”英语现象。
三、教师在大学英语交际法中的角色
Harmer(1983)把外语教师的角色分为:控制者(controller)、评估者(assessor)、组织者(organizer)、提示者(prompter)、参与者(participant)和资源(resource)。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综合以上所有角色,既是组织者、导学者,同时又是学习者和参与者。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中心,不是课堂的主人,他所做的一切都要有助于学生开展交际活动,都要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作为交际过程的促进者,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交际需要,了解学生的特点、学习目标、兴趣和风格,以此来确定具有时代气息的新颖的主题,避免那些已经很陈旧的话题。了解学生的生活与心态,关心社会时事,跟上时代脉搏,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激起学生兴趣的问题。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所掌握的语言知识与技能来选择适当的形式,指导并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交际活动。使教师不再只是“教”学生,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通过组织学生开展交际活动,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潜能,促进学生自己学习。因此,教师必须课前制定好交际活动的计划,使学生了解可供使用的学习资源(课本、各种参考书籍、有声资料和设备等),指导他们做好课前准备。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了解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另一方面,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一定的语言知识,尽量避免因语言知识贫乏而造成的不愿或不敢参与交际活动的现象。而在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有趣、适当而且实用的情景,阐明活动的规则和步骤,安排活动的任务,分配活动的角色,引导并保证交际过程协调发展。在情境中引导学生从机械地背诵语句变成会话中的灵活运用,把所学的知识尽可能地运用到情境会话之中。生活化的交际活动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之产生学习的动力,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交际欲望,尽情发挥自己的交际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目的。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应该是控制者和组织者。
在交际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作为参与者,以同学生平等的身份加入活动,但绝不可以“喧宾夺主”,干扰交际,从而又形成“一言堂”的现象。作为交际的一方,教师可以凭借丰富的语言表达知识、能力以及技巧给交际活动注入新的语言、新的内容和新的动力;同时,也作为一个评估者,随时发现问题,根据自己在活动中的观察恰当地对学生们的活动给出反馈和评价,指出学生在语言及语言表达方面不恰当的地方。教师的反馈和评价是促进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动力,他们在教师适当的鼓励下会对自己的语言表达充满信心,从而产生学好语言的热情。教师在反馈的过程中引导交谈的方向、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表达机会,积极地推动交谈的进行,起到辅助交流的作用,为学生的课堂语言输出提供机会。同时,在参与交际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有机会了解交际的整个过程,了解不同学生的长处和不足,从而发现所指定的计划、步骤、所安排的任务和角色是否恰当合理,有机会研究原因,并找到答案做出调整,为计划下一步的交际活动提供依据。
同时作为资源本身,教师给学生提供的服务是信息提供及咨询。教师的话语不仅是教师执行教学计划的工具,同时还是学生语言输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因此它在组织课堂教学和学习者的语言习得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话语的数量和质量会影响甚至决定课堂教学的成败。交际能力的培养是使学习者在与对方交流中,根据话题、语境、文化背景讲出得体、恰当的话。这种能力不仅能反映出学习者所学语言的掌握程度,而且还反映出他们对语言所代表的文化的了解程度。因为语言中储存了一个民族所有的社会生活经验,反映了该民族文化的全部特征。所以,语言和语言的应用不可能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正如美国著名语言学家Sapir指出,“文化可以解释为社会所做的和所想的,而语言则是思想的具体表达方式。”由于语言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表现与承载形式,不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也就无法真正学好该民族的语言。外语教学不仅要介绍语言知识并进行听、说、读、写的技能训练,更应该把这种学习与训练放到文化教学的大背景中进行,最终使学生具有语用能力。因此,教师要在短暂的时间内尽可能地提供充足的信息,在吃透教材,掌握重点、难点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内容和特点,采用多样化的形式设计出生动活泼的好导语。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而且还能调动学生的大脑积极思维,为下一步教学作铺垫,真正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使学生在积极性高涨且对所学内容感兴趣之时转入进一步的学习。其次,学生在交际活动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语言困难,诸如词汇、语法、表达和理解等方面的问题,教师需要耐心并认真地帮助学生解决,做好咨询工作,以利于交际过程的顺利进行。
四、大学英语交际法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以学生为主的交际法教学模式”改变了“教师一言堂”的现象,教师不再是单纯的操练的指挥官,而学生也不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和命令的被训练者。但这绝不意味降低了教师的作用或对教师的要求。相反,对教师的要求大大提高了。
首先,备课量大大增加。备课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语言、文化方面的问题,还要设计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各种交际活动,甚至设想如何处理事先无法预料的各种情况,因为交际具有不可预见性。
其次,对教师本人的语言水平要求提高。不仅要有较高的语言组织能力,还要有相当的语用能力,才能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咨询服务。
另外,对教师的组织能力要求更高。既要安排和组织活动,又要了解学生的需求,提供咨询和建议,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性;既要让活动开展得生动活泼,又不能背离教学目标,使教学进度和交际活动达到预期的目的;既要想方设法鼓励内向和胆小学生参与交际,又要巧妙的避免少数学生主宰交际活动,同时又不挫伤他们的积极性。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综合以上所有这些角色,做到既是组织者,导学者,同时又是学习者和参与者,设计出有助于学生进行语言交际的活动,帮助学生在掌握语言能力的同时更好地掌握语用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真正的语言交际能力,使其在交际中能轻松自如,语言得体。
参考文献
[1]Brumfit,C.The Practice of Communicative Teaching [M].Oxford:Pergamon,1986.
[2]Richars,J.&Rodgers,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 Press,1997.
[3]陈仲利,杨同福.大学外语教学与研究[M].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
[4]刘润清.论大学英语教学[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5]徐强.交际法英语教学和考试评估[M].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罗全红(1968,10-),女,副教授,工作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06-01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