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秋葵标准化栽培技术

2016-03-18陆忠恒陆慧萍李晓霞季忻妤崔春梅王建国顾马兵张玉荣袁春新

安徽农业科学 2016年22期
关键词:黄秋葵

陆忠恒, 王 陈, 陆慧萍, 李晓霞, 季忻妤, 崔春梅, 王建国, 顾马兵, 张玉荣, 袁春新

(1.江苏省南通市农副产品加工技术协会,江苏南通 226000;2.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农林科学研究所,江苏南通 226300;3.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如皋 226541)



黄秋葵标准化栽培技术

陆忠恒1,2, 王 陈1,2, 陆慧萍2, 李晓霞2, 季忻妤2, 崔春梅2, 王建国2, 顾马兵1,2, 张玉荣2, 袁春新1,3

(1.江苏省南通市农副产品加工技术协会,江苏南通 226000;2.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农林科学研究所,江苏南通 226300;3.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如皋 226541)

介绍了江苏省南通地区黄秋葵目标产量为30 000 kg/hm2的标准化栽培技术,主要包括产地环境、生产技术要求和采后技术管理;规定了黄秋葵生产的一般要求,生产技术措施以及收获、运输、贮藏要求。

黄秋葵;标准化;栽培

黄秋葵[Abelmoschusesculentus(L.) Moench],别名羊角豆、咖啡黄葵、补肾草、洋辣椒等,属锦葵科秋葵属1年生草本植物。黄秋葵产量较高,一般可达22 500 kg/hm2以上,高产地块可达30 000 kg/hm2以上;其全身是宝,嫩果可供食用,也可制成饮料、罐头;花供观赏用,也可制成花茶;叶子、茎可供饲用;种子可榨油,也可作咖啡豆的替代品。另外,黄秋葵营养丰富,具有抗癌、利尿、抗疲劳、健胃保肝等多种保健功能[1-2]。对农民而言,栽培黄秋葵增产又能增收;对企业而言,加工黄秋葵可抢占市场份额又能增加自身经济效益;对消费者而言,食用黄秋葵既可增加蔬菜的花色品种,又能保健养生。为了提高黄秋葵种植效益,江苏省南通地区制定了目标产量为30 000 kg/hm2的标准化栽培技术。现笔者对其进行介绍和总结,以期为当地黄秋葵的生产提供参考。

1 产地环境

选择生态条件良好、远离污染源、地势高燥、排灌方便、土层深厚且疏松的壤土地块;生产地块距主干公路线100 m以外;环境空气质量、灌溉水质、土壤环境应符合NY 5010《无公害食品蔬菜产地环境条件》和GB/T 18407.1《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蔬菜产地环境要求》的规定。

2 生产技术要求

2.1品种选择选用五福、卡里巴等长果型、产量高的品种。

2.2种子质量与用种量种子纯度≥95%,净度≥97%,发芽率≥85%,水分≤8%,千粒重55 g左右。露地直播栽培用种量为15 000 g/hm2左右,育苗栽培用种量为3 000 g/hm2左右。

2.3生育周期3月末~4月初播种育苗,5月中旬覆盖地膜定植。6~10月收获;春播从播种至始收75 d左右,采收期90 d左右。黄秋葵在长江流域,从4月上旬至8月下旬均可露地播种,当年均可采收嫩果;采用大、小棚覆盖育苗,可以提早至3月上旬播种,提前采收嫩果,黄秋葵生长周期为3个阶段:①从播种至2片子叶展平为发芽期,约需10~15 d ,25~30 ℃适温下播种4~5 d即可发芽出土。通常露地直播幼苗出土约需7 d,地膜覆盖可提前2~4 d出苗;②从2片子叶展平至始花开放止为幼苗期,约需40~45 d ,一般子叶充分展开后,经15~25 d ,第1片真叶展开。以后每2~4 d发生1片真叶,其中第1、2片真叶为圆形,幼苗期生长缓慢,地温过低时更明显;从始花至采收结束为开花结果期,约需85~120 d。出苗后需50~55 d,第1朵花即开放。第1、2朵花从开花至收获所需天数稍长。以后随温度升高,收获时间缩短。通常播种后70 d左右即可第1次采收。在昼温28~32 ℃、夜温18~20 ℃适温下开花后4 d即可收获。黄秋葵开花结果后生长速度加快,长势增强,尤以高温下生长更快,7月每3 d即展开1片真叶,9月则需4~5 d展开1片真叶。开花后4~7 d采收嫩果;果实老熟约需30~40 d。长江中下游初收期在5月中下旬~6月上旬,盛收期为6月下旬~9月上旬,10月中下旬以后开始拉茬。

2.4育苗移栽

2.4.1配制营养土。充分腐熟农家肥与非黄秋葵园土按3∶7配制成营养土,1 m3营养土添加200~300 g氮磷钾复合肥,混拌均匀。

2.4.2床土消毒。

2.4.2.1福尔马林。用浓度为40%的福尔马林于播前3周施于苗床土中,用量为60 mL/hm2,对水量视土壤墒情而定,然后用塑料薄膜覆盖5 d,除去覆盖2周后,待药充分挥发后方可播种。

2.4.2.2绿亨 1 号。用绿亨1号75 g/hm2与750~1 500 kg/hm2细土混合,播种时2/3上铺,其余1/3盖在种子上面。

2.4.3催芽。在播种前晒种2~3 d,每天晒3~4 h。将种子浸于55 ℃的热水中搅拌,保持水温恒定15~20 min,然后在25~30 ℃条件下继续浸泡12 h左右,用清水洗净粘液后即可催芽。于25~30 ℃条件下催芽48 h,待一半种子露白时即可播种。

2.4.4营养钵育苗播种。采用高8~10 cm、直径8~10 cm的塑料营养钵进行育苗播种。装入钵内的营养土需压实,钵口留1 cm高的空间。育苗数量需多于需苗量的10%。摆放营养钵的苗床需选在离定植地块较近且地势较高的干燥处。摆苗床宽度1.2~1.4 m,长5.0~10.0 m,苗床面积15~20 m2。播种时将钵中心扎0.5~0.8 cm深穴孔,每穴播1粒发芽种子,覆土1.0 cm厚。播后出苗前用50%辛硫磷1 200~1 500倍液喷撒床面,防治虫害。

2.4.5苗期温度与水分管理。发芽期昼温应保持28~30 ℃,夜温不低于15 ℃;出苗后苗期白天温度维持在25~30 ℃、夜温13 ℃以上,地温18~20 ℃。防止水大,偏干管理。

2.5定植或直播前准备

2.5.1整地施肥。黄秋葵对土壤适应性强,但为获得高产,须选择土壤肥沃、疏松、排灌方便、光照充足的田块种植,切忌与棉花等锦葵科作物连茬。播种或定植前,将土地深耕20~30 cm,基肥以优质腐熟的农家肥为主,施入量为45 000~60 000 kg/hm2,施过磷酸钙375 kg/hm2、磷酸二铵225~450 kg/hm2、草木灰1 500~2 250 kg/hm2或硫酸钾225 kg/hm2,2/3沟施,1/3拌匀穴施。整地施基肥后,作垄宽70 cm,夏、秋季用黑色或银黑双色地膜覆盖于种植行上,盖严、盖实;冬季与春季温室可以使用白色地膜。

2.5.2土壤除草剂处理 。田间杂草较多,可用拉索或都尔乳剂1 500 mL/hm2,加水900 kg/hm2稀释。可在播种或定植之前淋湿畦面再喷药,注意不要松动表土,以免药层失效。

2.6直播或秧苗移栽 5月上中旬,气温13 ℃、土温15 ℃时用种子直播或秧苗定植。7月开始采收,为提高土地利用率,可将黄秋葵与其他生育期短的蔬菜和农作物间作。播种按行距70 cm、株距50 cm挖穴,先浇足底水,每穴播种 2~3粒,覆土2~3 cm厚。用种量7.5 kg/hm2。秧苗移栽按株行距定植22 500~30 000株/hm2。

2.7间苗与中耕直播的在第1片真叶展开时进行第1次间苗,去掉病残弱苗;当2~3片真叶展开时定苗,每穴留1株壮苗。未覆盖地膜的,定苗后应及时进行中耕划锄。

2.8温度管理温室内温度控制:营养生长期 20~25 ℃、开花结果期 26~28 ℃,夜温不低于 14 ℃,防止开花时间延迟。

2.9水肥管理黄秋葵比较耐旱,定植后1周左右灌1次缓苗水,以后视土壤墒情而灌水,保证土壤湿润。开花前适当中耕蹲苗,促进根系伸展。干旱时随时浇水,夏季注意保持畦面湿润,一般7~10 d浇1次水。生长后期酌情浇水。雨季水多,温度高,易导致渍水烂根,需及时清沟沥水。应少量多次追肥,在基肥充足情况下,以后根据植株长势适量追肥。整个采收期内,每半月叶面喷施 0.2%磷酸二氢钾1次。开花结果时不能缺水,需及时供给充足的水分以促进嫩果迅速膨大发育。大雨后需及时排水。黄秋葵在第1朵花开放前应中耕1~2次,并适当蹲苗,促进根系发育。封行前结合追肥进行中耕培土,防止雨季植株发生倒伏。追肥视植株长势而定,苗期长势差的在缓苗后可追施速效氮肥l~2次;开花坐果期则每采收2~3次追肥1次,每次穴施复合肥150 kg/hm2。种植过密或生长中后期,可将基部老黄叶摘去,侧枝过多的,可适当整枝,以利通风透光,促进结果。

2.10培土与整枝定苗后培土1次,大风雨季需培土防止植株倒伏。及时打掉侧枝及基部老叶。开花结果期间,应及时剪除已采收过嫩果的各节老叶。经常中耕除草,并进行培土,防止植株倒伏。生长前期可以采取扭叶的方法,将叶柄扭成弯曲状下垂以控制营养生长。

2.11主要病虫害防治黄秋葵的病虫害比较少,病害主要有病毒病,虫害主要有棉铃虫,蚜虫[3]、蓟马等,病毒病应以预防为主,棉铃虫主要危害果实, 蚜虫和蓟马主要危害果荚。黄秋葵抗性很强,很少有病虫害发生,可作无公害蔬菜栽培。偶有植株受根结线虫和地老虎的危害,若有根结线虫发生,可用溴乙烯等进行泥土消毒;地老虎可用糖醋液加敌百虫诱杀成虫,用敌百虫灌根防治幼虫。注意轮换用药,严格控制每种农药使用次数和安全间隔期。

2.11.1选用抗病良种,做好种子处理。种子消毒灭菌的方法有温汤浸种、药剂浸种、高温处理等。其中尤以温汤浸种方法简便、易行,成本低,杀菌效果好。温汤浸种一般是在播种前用纱布将种子包好(只盛小半袋,保持种子松动),将种子先放在凉水中浸泡10 min,然后放入52~55 ℃的温水中浸种10~20 min,并用木棒不停地快速搅拌,以使种子受热均匀。

2.11.2秋翻冬灌。棉铃虫等害虫发生重的田块,收获时应彻底清除残枝、落叶,进行秋耕和冬灌可有效压低虫口基数,从而明显降低翌年虫害的发生和危害。

2.11.3使用防虫网覆盖。应用防虫网栽培蔬菜可基本上避免中、大型害虫的危害,从而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选择防虫网需注意选择适宜的规格,一般认为较适宜的防虫网为20~32目,丝径0.18 mm,幅宽1.2~3.6 m,白色。在防虫网隔离期间需尽量少揭网,以免成虫飞入;及时清除产在网纱上的卵块,以免卵孵化后低龄幼虫钻入网内。

2.11.4药剂防治。

2.11.4.1猝倒病和立枯病。在播前将种子用清水浸种3~4 h,再用高锰酸钾500倍液浸种15 min,然后洗净,阴干后播种。出苗后,每7~10 d用高锰酸钾800~1 000倍液(先稀后浓)喷洒3次。在配制、喷洒高锰酸钾时需不断搅拌以使药粒全部溶解,应随配随用。幼苗期使用浓度不能过高,幼苗喷药5 min后用清水喷洒或冲洗叶片,喷洒时间宜在上午9:00左右或下午16:00以后进行。

2.11.4.2病毒病。该病由蚜虫传播,除应及时防治蚜虫

外,可在植株发病初期,用20%盐酸吗啉胍·铜可湿性粉剂(病毒A)500~800倍液或10%混合脂肪酸AS(83-增抗剂)100倍液叶面喷雾防治。每隔5~7 d 1次,连喷3~4次。

2.11.4.3斜纹夜蛾。应在卵孵化高峰~低龄幼虫盛发期用药。药剂可选用奥绿1号、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5%定虫隆乳油(抑太保)、5%氟虫脲乳油(卡死克)、20%虫酰肼悬浮剂(米满)、15%安打悬浮剂、10%虫螨腈乳油(除尽)等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若在采收期间虫龄偏大时防治,只可选用15%安打悬浮剂3 750倍液或20%虫酰肼悬浮剂1 500~2 000倍液,杀虫效果可达90%以上,可兼治棉铃虫。喷雾时,雾点应细且均匀。安全间隔期为3 d。

2.11.4.4棉铃虫。应抓住卵孵化盛期~2龄幼虫盛期,即幼虫蛀果前施药防治。生长前期可选用5%氟虫脲乳油(卡死克)1 500~2 000倍液、48%毒死蜱乳油(乐斯本)1 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 000倍液等,中后期可用安打和虫酰肼防治。

2.11.4.5蚜虫和蓟马。蚜虫和蓟马主要危害果荚,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或3%啶虫脒乳油2 000倍液喷雾防治。

2.11.5禁止使用的高毒、高残留农药。禁止使用的高毒、高残留农药包括:六六六、滴滴涕、毒杀芬、二溴氯丙烷、杀虫脒、二溴乙烷、除草醚、艾氏剂、狄氏剂、汞制剂、砷类、铅类、敌枯双、氟乙酰胺、甘氟、毒鼠强、氟乙酸钠、毒鼠硅、甲拌磷、甲基异柳磷、特丁硫磷、甲基硫环磷、治螟磷、内吸磷、克百威、涕灭威、灭线磷、硫环磷、蝇毒磷、地虫硫磷、氯唑磷、苯线磷高毒农药;甲胺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久效磷和磷胺以及所有含5种高毒有机磷农药的混配制剂。未列尽农药,依国家最新公告执行。

3 收获

3.1农药残留检测生长期施过化学农药的,采收前1~2 d必须进行农药残留检测,合格后及时采收上市。

3.2采收方法黄秋葵以嫩果供食,收获期严格。从第4~8节开始节节开花结果,植株开花后2~3 d,嫩果长7~10 cm即可采收,此时果实尚未纤维化,品质好。采收时宜在傍晚进行,用剪刀剪断果柄。采收过早产量低,采收过迟纤维多不能食用。收获盛期一般每天或隔天采收1次,收获中后期一般3~4 d采收1次。黄秋葵茎、叶、果实上均有刚毛或刺,采收时应戴上手套。采收期可从5月一直延至10月中下旬。

4 采后技术管理

4.1标志包装上应标明产品名称、产品的标准编号、商标、生产单位或企业名称、详细地址、产地、规格、净含量和包装日期等,标志上的字迹应清楚、完整、准确。

4.2包装

4.2.1容器。用于产品包装的容器如塑料箱、纸箱、编织袋等应符合国家食品卫生要求,无毒、无害。按产品的大小规格设计,同一规格应大小一致,整洁、干燥、牢固、透气、美观、无污染、无异味,内壁无尖突物,无虫蛀、腐烂、霉变等,纸箱无受潮、离层现象。一般规格为45.6 cm×35.5 cm×25.0 cm,成品纸箱耐压强度为400 kg/m2以上。

4.2.2装箱。按产品的品种、规格分别包装,同一件包装内的产品需摆放整齐、紧密。每批产品所用的包装、单位质量应一致,每件包装净含量不得超过10 kg,误差不超过2%。

4.2.3包装检验规则。按件称量抽取的样品,每件的质(重)量应一致,不得低于包装外所示的标准质(重)量。根据整齐度计算的结果,确定所取样品的规格,并检查与包装外所示的规格是否一致。

4.3运输 运输前应进行预冷。运输过程中应通风、散热,注意防冻、防雨淋、防晒。

4.4 贮存嫩果采收后,如需贮藏,应在0~5 ℃的条件下,时间不超过5 d。贮存应按品种、规格不同分别贮存。冷藏温度为2~3 ℃。库内堆码应保证空气流通、温度均匀,不得与有毒有害物质混放。

[1] 罗燕春,张绪元,刘国道.论黄秋葵的育种前景[J].安徽农业科学,2008, 36(20):8539-8540.

[2] 刘东祥,叶花兰,刘国道.黄秋葵的应用价值及栽培技术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 2006, 34(15):3718-3720.

[3] 陈荣建,刘燕,吕杰维,等.黄秋葵在贵阳地区引种栽培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15):4594-4596.

Standardized Cultivation Technique ofAbelmoschusesculentus

LU Zhong-heng1,2, WANG Chen1,2, LU Hui-ping2et al

(1. Nantong Agricultural and Sideline Products Processing Technology Association, Nantong, Jiangsu 226000; 2. Tongzhou District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 in Nantong City, Nantong, Jiangsu 226300)

The target yield of 30 000 kg/hm2standardized cultivation technique ofAbelmoschusesculentusin Nantong Region, Jiangsu Province was introduced, including producing area environment, technology requirements and post harvest technology management; general requirements for production, technical measures and harvest, transport, storage requirements ofAbelmoschusesculentuswere proposed.

Abelmoschusesculentus; Standardization; Cultivation

南通市农村科技创新与产业计划(HL2014021)。

陆忠恒(1963- ),男,江苏南通人,高级农艺师,从事耕作栽培技术研究。*通讯作者,研究员,从事农产品加工技术和宏观农业研究。

2016-06-22

S 31

A

0517-6611(2016)22-048-02

猜你喜欢

黄秋葵
黄秋葵对肉兔屠宰性能、免疫性能和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无公害黄秋葵种植技术浅析
黄秋葵的生物学作用及其在家禽生产中的研究进展
黄秋葵醇提物中2种成分对肝细胞糖异生及AMPKα磷酸化的影响
黄秋葵籽类咖啡产品的开发利用与发展前景
黄秋葵
黄秋葵新品种苏秋葵1号
黄秋葵与红秋葵杂交育种的初步研究
洋辣椒榨出“黄金油”
黄秋葵引种栽培技术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