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公害黄秋葵种植技术浅析
2021-12-26邵玲智
邵玲智,刘 冉,熊 雪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生物与食品科学学院,河北承德 067000)
黄秋葵适合在热带地区种植,多种植于我国南方,为保障黄秋葵的质量,实现零污染,应广泛推广绿色无公害黄秋葵栽培技术。无公害黄秋葵的种植技术主要包括种植环境的选择、种植生产的技术要求及采收后的技术管理这3 方面的技术。
1 环境选择
无公害黄秋葵种植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黄秋葵的质量,因此需要慎重选择。1)尽量远离污染源,包括医院、工厂、公路等地方。2)应选择地势较高,方便排灌的地区,土壤需选择土层比较深厚且疏松的。3)需要对黄秋葵的种植环境进行勘测,要求土壤环境、大气环境及水源都要符合无公害黄秋葵种植标准,创造一个绿色种植环境[1]。
2 种植技术要求
2.1 品种选择
无公害黄秋葵品种需要根据种植地的气候条件及市场需求进行合理选择,尽量选择适应性强、高产优质的品种。当前我国选用的品种大多数是有棱的五角种,例如卡里巴黄秋葵、五福黄秋葵、清福黄秋葵等优质品种。
2.2 生产种植
1)培育黄秋葵苗。通常在播种前30 d 需要配制营养土且做好消毒工作,等到营养土的药气散尽后即可播种。黄秋葵可以选择直接播种,也可以进行移栽。直接播种的最佳时间在4—5 月,播种前需要整地施肥,加强土壤中的肥沃性,提高种子的成活率。育苗移栽的最佳时间则是在3月,栽种前一定要浇足水分,保持土壤的湿润程度,确保植株的成活率。2)加强黄秋葵的苗期管理,在培育的早期,需要留意气温变化,注意幼苗保暖,避免发生冻害现象;等到后期时,则要开始通风,逐步降温,开始进行低温炼苗。另外需要留意夜间温度,对其进行适当调控,一旦夜间温度过高,容易造成幼苗徒长。
2.3 田间管理
加强黄秋葵的田间管理,及时进行中耕除草。在黄秋葵幼苗定植成功后,需要及时对土壤进行2~3 次的疏松,以此提升土壤中的温度,防止黄秋葵幼苗生长过快。在除草后为了促进黄秋葵根部发育,需要结合培土措施,避免黄秋葵生长后期出现倒伏现象。另外,由于黄秋葵属于蔓藤植物,且结果主要是在主蔓,因此平时要及时剪除掉主蔓之外的侧枝,避免侧枝过度消耗养分,导致主蔓营养不良,不易开花结果。在黄秋葵生长中后期,为了增加整体的通风性和透光性,需要及时将基部生长过旺的侧枝和脚叶剪除掉,仅仅只保留荚下一两片叶子即可。当黄秋葵的主枝生长到90 cm 左右时,为了集中养分的供应,确保黄秋葵的开花结果,需要采取摘心措施[2]。
2.4 温湿度管理
传统农业普遍存在“看天吃饭”的缺陷,无公害黄秋葵的生长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比较大,尤其是天气和气温的影响。在黄秋葵的开花结果期,白天的温度最好维持在26~28 ℃,温度不宜太高,最高不能高于30 ℃,否则会影响黄秋葵的授粉受精;而晚上的温度也不宜太低,要控制在20 ℃左右,最低不能低于14 ℃,否则黄秋葵会延迟开花,严重影响黄秋葵的产量。另外湿度要维持在50%~60%,太湿太干都不利于黄秋葵的授粉,所以在传统农业种植中,黄秋葵的收成极差。数字化、智能化的农业生产,则会借助机器学习技术,接收卫星图数据,并做出科学分析,提前预测天气,及时把握天气对黄秋葵的生长影响,做出相对应的预防措施,减缓天气变化对黄秋葵的生长损害。为了更好地控制环境温度,温室大棚环境调节设备尤其重要。温度调节设备可以对环境温度、土壤温度进行合理调节,给予黄秋葵最佳的生长温度。温室大棚可以调控棚室内的湿度,但应注意,一旦棚室内湿度过大,容易造成黄秋葵不缺水的假象,因此要及时进行灌溉,避免黄秋葵缺水致死[3]。在保温前或者在准备覆盖地膜前,都需要进行灌溉,及时给黄秋葵补水,避免出现缺水的现象。对于温室大棚种植的黄秋葵,灌溉的方式适合采取滴灌,方便管理。在黄秋葵即将结果的前期,也需要进行浇水,确保土壤的湿润。
2.5 水肥管理技术
在培养无公害黄秋葵的整个过程中,对空气、土壤和水源的要求都比较高,尤其是要时刻关注空气和土壤湿度,保障黄秋葵有充足的水分。在黄秋葵的开花结果期间,要及时进行灌溉,大量的水分补充能迅速促进嫩果的生长发育,尽量避免黄秋葵缺水,否则会影响其开花结果。但是灌溉也要把握度,不能操之过急,浇水的量不宜过多,特别是在南方,雨季多,在大雨过后要及时进行排水,避免园中出现积水,否则会影响黄秋葵植株的正常生长,难以保障黄秋葵的产量。
除了合理科学的灌溉之外,施肥也是尤其重要的。在黄秋葵定植成活后,为了促进黄秋葵苗的生长发育,需要追加1 次肥料。施加的肥料主要以有机肥为主,适当添加少量磷肥。之后根据黄秋葵的生长情况再进行合理地施肥,肥料的施加要注意适量,避免过度施加,否则会出现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失调的情况。在黄秋葵进入生长期时,也要进行追肥,避免出现早衰现象,为后期的丰产做准备。在黄秋葵开花前期也需要施加适量的复合肥,促进黄秋葵的花朵开放[4]。
2.6 病虫害防治
种植过程中,对病虫害的预防是农作物生产的重要步骤之一。黄秋葵最常见的病害有猝倒病,主要是由于高温高湿引起的,而虫害则比较多,有小菜蛾、斜纹夜蛾、蚜虫等。传统病虫害防治方式一般是采取农业防治,例如选用优质的品种、增加植株的抗病虫害能力、加强土壤的培育、提高果园的日常管理、及时清理农作物上的虫害、勤施加肥料、保障土壤的营养结构及减少害虫卵的寄存等,从根本上杜绝虫害的传染;也可以采取化学防治,例如感染小菜蛾的黄秋葵可选用爱福丁杀虫剂,斜纹夜蛾可选用锐劲特2 500 倍液进行喷洒,根据不同的病虫害采用不同的化学药剂进行防治。但是化学药剂的使用需要注意使用频率和使用量,切勿滥用农药。而在无公害黄秋葵种植技术中,主要是采取数字化农业技术,对于黄秋葵病虫害的防治要以预防为主,在日常管理中,合理科学地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对黄秋葵的大棚环境进行数据的监测,实时掌握黄秋葵的生长情况,并根据黄秋葵的不同生长阶段做出合适的调整,以达到最优化。对于病虫害的防治,则可以建立黄秋葵常见病虫害的数据库,借助计算机的视觉技术,监测黄秋葵品种的患病虫害程度,提前预防,减少病虫害的感染率,减少经济损失。高新技术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很大程度上提升黄秋葵的安全性,提高黄秋葵的质量,同时减缓农药对环境的破坏,避免环境污染。
2.7 多层次栽培
现阶段我国南方普遍是发展温室大棚栽培无公害黄秋葵,尤其在冬季,为了更好地栽培反季节蔬菜,往往会采用温室大棚技术。通常会在大棚内设置垄地和灌溉施肥等基础设施,人工合理地控制大棚内的温度和湿度,实现反季节种植。虽然温室大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无公害黄秋葵的产量,缓解人们对绿色蔬菜的需求,但是温室大棚占地面积大,投资成本高,严重制约了无公害黄秋葵种植规模的发展,难以形成产业链。加上我国南方土地资源紧张、用地难,因此引入立体多层栽培空间概念,一些温室大棚的设计开始朝向空间发展,采用多层次栽培技术,加大了温室大棚的利用程度。多层次栽培技术充分利用了温室大棚内的种植空间,扩大了黄秋葵的种植面积,同一个温室大棚可以种植更多的黄秋葵,也可以种植不同品种的黄秋葵,以提高空间的利用程度,降低黄秋葵种植成本,增加黄秋葵产量,提升经济效益[5]。
2.8 智能化种植
在无公害黄秋葵种植中采用智能化种植技术,把科技技术应用到无公害黄秋葵的整个种植过程中。在种植生产前的阶段里,可借助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技术对黄秋葵的品种及种植环境的土壤、空气、水源进行科学地预测分析;从物联网上调取黄秋葵的相关种植数据,对以往黄秋葵的肥水管理、土壤成分,甚至包括黄秋葵的市场周期需求的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和预测,对黄秋葵的品种进行筛选,选择最优的品种进行种植;可以借助高新技术,改良黄秋葵的基因,提升黄秋葵的口感,增加抗病虫害能力,促进黄秋葵的丰产。高新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降低种植黄秋葵的风险,避免出现浪费,而且还可以提前预测市场的销售前景,避免产销脱节,提前进行止损。对于种植环境的管理,除了借助高新技术检测土壤、空气、水源中的成分外,可以监测是否达到绿色种植的标准,提高黄秋葵的质量,确保黄秋葵是零污染的蔬菜。
3 采收后的技术管理
采收应注意采收时间,采收太早,严重影响黄秋葵的产量;但是采收太晚则会导致果荚纤维化,严重影响黄秋葵的品质。黄秋葵的采收时间通常是根据其生长情况决定,一般是嫩果长到10 cm 多时就可以进行采收。黄秋葵茎、叶和果实上都带有刺,采收时要戴上手套,做好保护措施,也可采取机械化的操作,把机器人或机械臂与计算机视觉技术相结合,实现24 h 自动化采收,可以节省人力物力的投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在黄秋葵种植后期,尤其是黄秋葵收获之后,可以采用科技对黄秋葵的品质进行检测,检查农药残留程度,提高黄秋葵的质量;加强机械化的应用,统一对黄秋葵进行分类、包装;此外可以利用大数据提前分析市场行情,对黄秋葵的销售情况进行预判,规避市场风险;加强网络技术的推广应用,进行网上电商运营,拓宽黄秋葵的销售渠道;在运输方面,可借助多目标路径优化数学模型和人工智能遗传算法等科技的应用,智能优化黄秋葵的物流运输方式,建立健全黄秋葵供应链,给市场提供新鲜的黄秋葵,最大化保持黄秋葵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