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乡土知识的采煤塌陷区生态改造项目实施后效益评价
——以江苏省沛县为例

2016-09-23翟孟颖

安徽农业科学 2016年22期
关键词:生态效益项目区乡土

翟孟颖

(南京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5)



基于乡土知识的采煤塌陷区生态改造项目实施后效益评价
——以江苏省沛县为例

翟孟颖

(南京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5)

笔者基于乡土知识对采煤塌陷区生态改造项目进行效益评价,研究其评价的内容、评价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采用了深度访谈法、李克特量表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采煤塌陷区生态改造项目的效益评价应从生态、社会、经济3个方面展开;基于乡土知识的效益评价与使用常规方法进行评价在评价角度、评价标准、评价结果等方面存在差异,并且基于乡土知识的评价结果更符合项目区的自然、社会、经济状况。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生态改造项目综合效益达到b级,与项目实施前相比有显著改观。

乡土知识;采煤塌陷区;生态改造项目;效益评价

煤炭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资源,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也造成了大面积的土地塌陷,给当地土地资源、生态环境和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1]。一方面,采煤塌陷改变了土地的自然属性,原来的平原陆地生态系统退变为水生生态系统,土壤、植被、水资源以及生物多样性都会受到破坏[2]。另一方面,采煤塌陷破坏了耕地与居民点,引发系列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与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对采煤塌陷区的综合治理多采取土地复垦的方式,矿区土地复垦面积达到90%以上[3]。然而,由于采煤塌陷区地质、水文、生态等条件的复杂性,进行单一的土地复垦难以彻底解决采煤塌陷区引致的社会、生态问题。在国内,部分采煤塌陷区管理者开辟了以人工湿地改造为核心的生态改造综合治理模式。发挥塌陷区水生生态系统功能优势,将采煤塌陷区改造为人工湿地,成为一种新的选择。

采煤塌陷区生态改造是在政府主导下,由社会多方参与的,以获得公共利益为主要目标的系统性工程,其本质仍是土地整治。近年来,不少学者从各个视角对采煤塌陷区的土地整治进行了系统研究。郭宁、夏敏以徐州市铜山区为例,对采煤塌陷区复垦潜力进行了综合评价[1]。杨瑞卿等以徐州市九里湖为例研究了采煤塌陷区人工湿地可持续的景观规划[4]。笔者曾针对江苏省沛县安国镇采煤塌陷区生态改造项目的社会影响及可持续性进行评价。然而,上述研究的切入点与相关评价研究的指标体系建立都是从“专家视角”出发,较少考虑采煤塌陷区土地整治(或生态改造)项目的直接作用对象——塌陷区群众的诉求与观点。事实上,采煤塌陷区土地整治(或生态改造)项目的成败直接关系到项目区周边群众的生产生活。从项目区周边群众的乡土视角出发,依据乡土知识构建采煤塌陷区生态改造项目评价体系,是一种新的思路,也将带来更贴合实际的评价结果。

笔者将在充分了解项目区乡土知识的基础上,采取半结构访谈为主的参与式农村评估技术(PRA),构建基于乡土知识的采煤塌陷区生态改造项目实施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江苏省沛县安国湖生态改造项目为例,评价该项目实施后的整体效益。

1 基于乡土知识进行项目效益评价的可行性分析

1.1乡土知识的定义目前,人们现有的科学技术知识在解决环境问题时遇到了“瓶颈”,人们在反思这一问题时提出了“乡土知识”这一新的概念。发展学派、文化学派和社会学派对乡土知识有着不同的定义,在其发展历程中,各学派对其赋予了不同称谓,诸如“传统技术知识”、“部落人知识”、“民间知识”等[5]。笔者认为,乡土知识指的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不断适应当地自然资源环境条件,并由此总结出一套知识系统。这套知识系统涵盖当地人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态以及宗教等各方面的传统经验和行为惯例。

在该研究的论述范畴,乡土知识是与科学知识相对(并非相悖)的概念。科学知识是基于理性的科学思想,依靠规范的科学方法,经过严谨的科学研究而形成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相较科学知识,乡土知识具有以下特点,即获得的随机性、演化的漫长性、依据的模糊性、内容的复杂性、记录的口述性[6]。

1.2乡土知识作为生态改造项目实施后效益评价依据的可行性乡土知识在科学研究中作为依据出现由来已久,费孝通先生在《江村经济》一书中对江苏省开弦弓村进行了系统、细致的研究,其主要依据便是眼观口传的乡土知识。我国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初期,为对土地进行合理分配,各农村社区积极展开土地评价,这种评价就是在当地村民广泛参与下依据传统经验知识进行的。贺雪峰教授在所著《地权的逻辑》一书中多次提到“常识”一词,这里的常识一方面指的是普遍性的科学知识或观念,另一方面指的便是上文提到的乡土知识。当代学者也使用乡土知识对社会问题进行了详实的研究。王凯元等从农事实践的角度研究了地方性知识与科学知识的契合[7],陈娟等探讨了乡土知识在林农利用中的实践[8],何丕坤等分析了云南澜沧哈尼族人利用乡土知识管理森林的经验[9],类似的研究还有许多。

基于乡土知识对采煤塌陷区生态改造项目进行实施后的效益评价,指的是在改造项目周边群众的参与下,按照其在生产社会实践中总结出的知识,依据自己的原则,在一定的科学程序规范下,对改造项目实施后的效益进行评价。笔者认为,将乡土知识作为采煤塌陷区生态改造项目实施后效益评价的依据是可行的。首先,传统的“专家视角”评价方式容易忽视项目周边群众这一重要主体的存在,主要靠固定的程序和方法对效益进行评价,但其成果对生活在项目周边的群众而言没有实用价值。“公道自在人心”,其效益好坏并非一纸文书可以论定的,项目周边群众有着自己的评判标准和规则。其次,乡土知识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乡土知识是乡土社会存续策略、内在逻辑和实践理性所在,其以独特的话语系统合理地解释着宇宙和自然,表达着历史与社会[10]。而正因其科学性与合理性,它才会在一代代之间得以实践和传承。在土地资源管理事业愈发重视社会反响的今天,利用乡土知识中的标准与原则进行相关研究,在科学规范下对误差进行修正,最终达到符合实际的结果,是可行且有意义的。

2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2.1研究区概况沛县隶属于江苏省徐州市,位于江苏省西北部,与山东、河南、安徽省毗邻。研究对象沛县安国湖采煤塌陷区生态改造项目位于沛县安国镇,地处沛县西北部,地理位置在116°50′40.6″~116°52′06.2″ E,34°47′46.0″~34°48′42.5″ N,是省级生态改造项目。项目所在安国镇人口共11万,面积81.3 km2,境内有一座大型煤矿,年产原煤200万t。因采煤造成的万亩土地塌陷区多年来缺乏人为管护,垃圾遍地,水质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2012年经省林业厅批准,在县政府的主导下,该县共投资5亿元对塌陷区域进行治理,治理面积约10 km2,涉及安国镇周田、蔡家和张双楼3个行政村。沛县是全国经济百强县,近年来,该县投入大量财力、物力用于改造采煤塌陷区,成效显著[11]。对该区域进行研究,数据的来源有保证,研究区域具有代表性,研究成果对类似区域有着广泛的适用性。

2.2数据来源研究所需的基础数据,如项目区总人口、人均收入、主要农作物的投入产出等数据均来源于2010~2014年的《沛县统计年鉴》;项目区总面积、道路、水域面积及其他与项目成果相关的数据均来源于对项目区1∶2 000土地利用现状图和竣工验收图的分析以及对管理方的直接调查;该研究的基础——项目区的乡土知识来源于对周边村庄“关键信息人”(老村长、现职村官、党员代表)的访谈;研究过程中各项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及修正来源于对当地村民的走访以及与当地国土资源部门一线工作者的深度访谈。除此之外,笔者还利用寒假时间前往项目区实地核实相关数据,并进行了修正。

3 研究过程及结果

3.1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采煤塌陷区生态改造项目实施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综合工作,其内容涵盖生态、社会、经济等方面。基于乡土知识构建指标体系需要了解该区域群众对项目成效的评价原则及依据。在该阶段,研究采用PRA工具包中的“头脑风暴法”,收集被访谈对象的即时想法,以此作为指标选取的依据。在对“关键信息人”进行访谈的基础上,充分征求当地土地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及相关学者意见进行补充与修正,共选取了12个因子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12]。

3.1.1生态效益评价指标。生态效益指的是生态改造项目的实施,通过塌陷填平、湿地改造、道路铺设、绿化等工程措施对项目区生态环境改善的正面影响。选取绿色植被覆盖率、耕地灌溉保证率、旱涝灾害减少率、生物多样性指数共4个指标。

3.1.2社会效益评价指标。社会效益指的是生态改造项目的实施,对项目区周边闲置劳动力就业、农民收入增加、社会冲突事件、农业生产设施的影响,选取闲置劳动力就业率、农民收入增加率、社会冲突事件数量、路网密度增加值、农民幸福指数共5个指标。

3.1.3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经济效益指的是项目实施后的盈利能力以及对项目区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选取湿地公园月均游客量、改造拆迁补偿可获性两个指标。

3.2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依据“头脑风暴法”并结合专家意见确定指标体系后,需要对指标的权重进行确定。事实上,接受访谈的“关键信息人”对各指标在整个体系中的相对重要程度自有主张,为充分体现乡土知识这一研究依据,研究采取“李克特量表法”来筛选出对项目效益有突出影响的评价指标。各“关键信息人”通过打分选出其所认为非常重要、较为重要、重要、不重要、很不重要的各指标。在对打分结果归一化后,得出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权值,将采煤塌陷区生态改造项目实施后效益评价作为目标层,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作为准则层,将上述12个具体评价因子作为指标层,构建采煤塌陷区生态改造项目实施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权重表(表1)。

3.3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及结果测算在进行评价指标筛选和指标权重确定后,该研究对该区域乡土视角下影响生态改造项目实施效益的各因素有了充分了解。接下来使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定量评价,采取访谈与问卷结合的方式,继续在该区域选取一定数量的农民参与评价。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指标中C1、C10的相关数据由该区域国土、旅游部门提供,C4、C12指标在农民评价的基础上参照专家意见进行了修正。其余各项指标的评价皆基于参评农民的定性描述。

表1 采煤塌陷区生态改造项目实施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权重

首先需要建立评价等级标准集及指标权重集。研究将采煤塌陷区生态改造项目实施后效益划分为5个等级标准,并建立等级标准集V,则:

V={v1,v2,v3,v4,v5}={a,b,c,d,e}

由表1建立评价指标权重集,如下:

A=(B1,B2,B3)=(0.286 9,0.473 4,0.239 7)

B1=(C1,C2,C3,C4)=(0.032 6,0.467 6,0.399 5,0.100 3)

B2=(C5,C6,C7,C8,C9)=(0.102 7,0.513 9,0.106 2,0.113 0,0.164 2)

B3=(C10,C11,C12)=(0.390 2,0.506 5,0.103 3)

在建立评价等级标准集及指标权重集的基础上,建立项目实施前后各评价指标隶属度一览表(表2)。

表2 沛县安国镇采煤塌陷区人工湿地改造项目指标等级标准及隶属度

在此基础上可进行改造前后各项效益模糊综合评价,基本模型为:效益(S)=各评价指标的权重(B)×各评价指标隶属度矩阵(R)。

可得出改造前生态效益:

S1=B1×R1

按最大隶属度原则,改造项目实施前该区域生态效益为e;同理计算出改造后生态效益,可得改造项目实施后该区域生态效益为a。依次计算出改造前社会效益等级为e,改造后社会效益等级为b;改造前经济效益等级为d,改造后经济效益等级为b;改造前综合效益等级为e,改造后综合效益等级为b。

4 评价结果及分析

4.1生态效益评价结果及分析生态改造项目实施后生态效益等级由e级上升至a级,可见项目实施后生态效益较之前有着显著提升。从具体的指标来看,项目实施后,该区域绿色植被覆盖率显著提升,项目区西侧2万hm2地势较高耕地的灌溉问题得到妥善解决。耕地灌溉保证率从不足50%提高到100%。由于项目竣工时间尚短,难以依据短期的旱涝灾害发生情况判断整个项目对该区域旱涝灾害的影响。但在调研中,多数“关键信息人”预判改造项目能够有效减少旱涝灾害的发生概率。就生物多样性指数而言,研究中的“关键信息人”评价这一指标主要依据自身对项目区“飞禽走兽”种类及数量的直观感受。然而,采煤塌陷区生态改造项目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个打破原有生态系统进行重建的过程。由于项目实施中混凝土沟渠、道路的设计对生物的栖息地造成破坏,加之整个区域人类活动的增加,短期内生物多样性可能会有所下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生物多样性指数理论上会越来越高,整个区域的生态效益也会越来越明显[13]。

4.2社会效益评价结果及分析生态改造项目实施后社会效益等级由e级上升至b级,项目实施后社会效益较之前明显改观。通过项目实施,该区域闲置劳动力,尤其是高龄闲置劳动力获得了就业机会。截至2015年6月,项目区所涉3个行政村有73名60岁以上的闲置劳动力获得花木养护、保洁、基础设施维护等工作。改造项目带来农业基础设施的改善,确保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收入增加也使得该区域贫困人口脱贫工作有所进步,因采煤塌陷引致的土地纠纷、不动产损失赔偿等问题得到解决,社会冲突事件有所减少,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及较之前改观巨大的环境提升了农民的幸福指数。然而,改造后社会效益未达到a级,主要因项目本身的性质决定。“关键信息人”代表了大多数农民的想法,其判断社会效益好坏的标准最重要的一条便是农民收入的增加情况。事实上,采煤塌陷区生态改造的主要目的并非增加农民收入,能够从中获得利益的也只是少数人。此外,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生态改造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难免会对周边群众生活产生影响,由拆迁补偿等引发的新的社会冲突也影响了社会效益的整体显现。

4.3经济效益评价结果及分析生态改造项目实施后经济效益等级由d级上升至b级,项目实施后经济效益较之前有所提升。采煤塌陷区生态改造项目最终成果是集生态、休闲、旅游、文化等为一体的湿地公园,前往湿地公园观光旅游的游客将为周边农民带来商机。生态环境的改善带来了该区域投资环境的优化,也将促进区域整体经济的发展。因为采煤塌陷区生态改造的主要目标并非获得经济收益,且因湿地公园带来的对经济发展的促进效果短期内难以显化,这也是经济效益未达到a级的主要原因。然而长期来看,经济效益也会越来越明显。

4.4综合效益评价结果及分析生态改造项目实施后综合效益等级由e级上升至b级,项目实施后综合效益较之前明显提升。总体而言,该生态改造项目较好地做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统一,基本完成了项目预期目标,取得了理想效果,项目较为成功。

5 结论与讨论

笔者选取江苏省沛县安国湖采煤塌陷区生态改造项目作为案例进行项目实施效益评价研究,将乡土知识作为效益评价依据,充分考虑“关键信息人”的意见,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3个方面选取了12个评价指标因子构建指标体系,在确定指标因子权重的基础上构建评价模型,对项目实施后的效益进行评价,主要得出以下结论:①项目实施所带来的生态效益明显,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良好,达到了项目实施的目的。②各项效益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尤其是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随着时间的推移及资金的进一步投入,项目所带来的生态、经济效益将进一步显化。决策者在后期管理中要注意扬长避短,因时因势确定湿地公园的发展规划。③基于乡土知识对采煤塌陷区生态改造项目进行效益评价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可以更贴合实际地反映项目改造的综合效益,弥补常规思路进行效益评价中的缺点与不足。但乡土知识并不具有完备的科学体系,其中的一些观点甚至与科学相悖,参与评价的“关键信息人”存在知识水平、立场等的差异,也会给整个评价带来偏差,具体实施中应注意对一些容易产生偏差的结果进行科学修正。

[1] 郭宁,夏敏.徐州市铜山区采煤塌陷地复垦潜力综合评价[J].能源环境保护,2013(6):41-45.

[2] 王慎敏,金晓斌,周寅康,等.基于GIS的采煤塌陷区土地复垦项目规划设计研究[J].地理科学,2008(2):195-199.

[3] 姚国征.采煤塌陷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恢复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2.

[4] 杨瑞卿.采煤塌陷区人工湿地的可持续景观规划:以徐州市九里湖人工湿地为例[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1(5):46-49.

[5] 柏贵喜.乡土知识及其利用与保护[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20-25.

[6] 陈娟,李维长.乡土知识的林农利用研究与实践[J].世界林业研究,2009(3):25-29.

[7] 王凯元,何晓波.从农事实践看地方性知识与科学知识的契合:兼论传统农业的现代化演变[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167-171.

[8] 陈娟.林农乡土知识的影响因素定量分析[D].北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0.

[9] 何丕坤,李荣,曹加权.云南澜沧爱尼人(哈尼族)利用乡土知识管理森林的经验[J].林业与社会,2003(4):24-26.

[10] 赵庆玲.基于乡土知识的土地评价[D].太原:山西大学,2012.

[11] 张庆来.沛县:用“绿色思维”建设生态城乡[N].农民日报,2014-08-20(008).

[12] 杨俊,王占岐,金贵,等.基于AHP与模糊综合评价的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后效益评价[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3(8):1036-1042.

[13] 刘飞,陆林.采煤塌陷区的生态恢复研究进展[J].自然资源学报,2009(4):612-620.

Benefit Evaluation on Ecological Renovation in the Coal-mining Subsided Area Based on Indigenous Knowledge— A Case of Pei County in Jiangsu Province

ZHAI Meng-ying

(1. College of Land Management,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5)

Benefit evaluation of ecological renovation in the coal-mining subsided area was carried out based on indigenous knowledge. The evaluation content,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evaluation method were researched. The in-depth interview, Likert-type scale and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were adopted. Benefit evaluation of ecological renovation in the coal-mining subsided area should be carried out from three aspects of ecology, society and economy. Benefit evaluation based on indigenous knowledge had differences with the conventional method in the aspects of evaluation angle, evaluation standard and evaluation result. Evaluation results based on indigenous knowledge were more in line with the natural, social and economic conditions of the project area. It was concluded that the comprehensive benefit of the mentioned area reached B level, and it w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an before.

Indigenous knowledge; Coal-mining subsided area; Ecological renovation item; Benefit evaluation

翟孟颖(1994-),女,山西太原人,本科生,专业:土地利用管理。

2016-06-12

F 301.2

A

0517-6611(2016)22-189-04

猜你喜欢

生态效益项目区乡土
亲近乡土
合阳县节水灌溉项目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乡土中国
改善园林土壤质量有效提升园林绿化生态效益
城市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
凌河源项目区水土流失危害及策略研究
芬芳乡土行
读《乡土中国》后感
华阴市农发项目顺利通过省级验收
土地整理项目区景观格局粒度效应初探